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
——以《故宫建筑》为例

2024-01-26尹易吴林

现代英语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专名音译英译

尹易 吴林

(湖北工业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8)

目前,已有部分学者针对不同文本类型对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过相关研究。 王银泉(2006)在“福娃”一词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指出在译语中要尽量保留原语文化所蕴含的差异性[1]。 李颖玉等(2008)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指出方言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依赖准确理解和表达,可采用增补修饰成分的翻译策略,使译本实现最佳关联效果[2]。 王晓辉(2012)以文化图式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研究表明,汉语作者与英语读者之间的文化图式关系分为文化图式契合、并行、空缺和相异,译者应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去帮助译文读者填补文化图式空白,修正文化图式差异,进而重新构建文化图式[3]。 孙琳等(2021)基于刘宇昆《北京折叠》英译本,从生态翻译学角度,探析了文化负载词的生态翻译方法,即不仅要有异族思维认知,还需缩小文化传播中的鸿沟,在不断适应和选择的基础上实现整体的适应选择度[4]。 文章基于前人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去探析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

一、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承载着独特民族文化内涵的词。 蒙娜·贝克(1992)认为源语词汇如果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概念或词汇,那么这些表示宗教观念、个人信仰或民风民俗的词就是文化负载词[5]。 胡文仲(1999)指出:“文化负载词是体现一个国家文化因素的特殊词汇”[6]。 廖七一(2000)认为文化负载词是指某一文化中包含词汇、固定词组和约定俗成的习语在内的独具特色的表达[7]。 由于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翻译过程中要在目标语中寻找贴切的对等译词并非易事。

纪录片《故宫建筑》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含有大量文化负载词,是外国游客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对影片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仅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转换,容易漏掉词汇背后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而造成信息传递的不完整(王青,2020)[8]。 生态翻译学强调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进行转换,打破了原有的简单双语转换模式,能够有效指导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文章尝试从该片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句加以分析,聚焦建筑类文化负载词,并将其分为建筑名称、建筑装饰、建筑方式文化负载词三类,尝试在语言、文化、交际三维度适应翻译生态要求,探究建筑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力图向目标读者呈现具有中华特色文化内涵的译作。

二、 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框架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在2001 年提出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翻译理论。 它将翻译方法简括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转换。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考虑英汉两种语言的不同表达形式,将源语的语言风格映射到译文中。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 译者在翻译时,在保证句子简洁易懂的同时,也需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努力使译文适应译语所属的文化系统。 为实现这样的跨文化交流,译者需要注重文化维的转换,关注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将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因素进行说明注释或详细阐述,以满足目标读者的文化认知。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转换的关键在于源文本系统中整体文化交际的意图在目标文本系统中是否得到充分体现[9][10]。

三、 三维转换视角下《故宫建筑》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

(一)建筑名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本语料有门、阁、亭等大量建筑名称,这些建筑名称如果简单音译为Taihedian,Longzongmen,缺乏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目标读者难以理解,交际目的无法实现。 因此,三维转换给以往建筑名称文化负载词存在简单音译这一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解决思路。

例1:在隆宗门外西南处,有四座形制南北走向的半地下建筑。

译文:In the southwest outside Longzong Gate,there are four semi-underground buildings on a northsouth axis.

建筑名称通常由专名和通名构成。 专名与人们对建筑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讲述了建筑的得名由来。 从通名中可以看出建筑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因此建筑名称文化负载词的专名、通名应当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准确地传达意义。 例1 中的隆宗门是故宫内的一座建筑名称,如果简单音译为Longzongmen,会使目标读者对建筑的本质属性无从知晓,笔者立足三维转换,从文化维层面出发,采用音译的方法翻译专名,并在视频上方标注出隆宗门的文化内涵,在交际维层面,通名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体现该建筑的本质属性Gate,从而促使交际目的实现。

例2:过了太和门就来到了太和殿……

译文:After Taihe Gate, we came to Taihe Palace...

例2 中的太和殿,是紫禁城的宫殿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太和一词指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协调统一的。 如果简单音译为Taihedian,很容易使外国读者不知所云,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也未能得到传递。 考虑到汉语拼音dian 与英语中“殿”的概念并不对等,笔者从语言维出发,采用“专名+通名”的翻译策略,译为Taihe Palace,并在视频中太和殿出现时的画面上方加注,此译法不仅将太和这一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保留下来,较好地诠释了该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维的转换得以实现。 Palace一词道出了该建筑的本质属性,交际目的也得以实现。 在三维转换指导下,采用“专名+通名”的翻译策略,不仅可以保留建筑名称的得名由来,传递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体现建筑的本质属性,促进目标读者对该建筑的理解和认识。

(二)建筑装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本语料中包含许多建筑装饰文化负载词,建筑装饰是指出于观赏目的而修建或陈列的建筑装饰物,可以是整个建筑物的其中一部分,也可以是建筑物上的装饰性花纹或文字等。 中西方在建筑装饰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笔者在三维转换指导下,采用音译加注法,既保留源语特色,又增补出文化信息,交际目的也得以实现。

例3:此外,还放置了各式造型精致的熏笼……

译文:In addition, there placed many exquisite Xunlongs...

例3 中的熏笼属于建筑装饰文化负载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烘烤和取暖用具,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而西方国家并没有这一概念。 此时,倘若译者只简单音译为Xunlong,虽然可以保留源语风貌,但倘若目标读者缺乏相关背景知识,就会不知所云。为了让目标读者尽可能获得和源语读者类似的感受,此时需要将熏笼的相关背景信息进行补充,可在视频上方熏笼位置处加注a bed-sized wooden frame placed over a censer,对熏笼的文化内涵进行说明,以便目标读者能够明白熏笼这一建筑装饰物背后的深层文化信息,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4:整间屋子也变得暖和,形成暖炕或者暖阁。

译文:The whole room becomes warm, which is named “warm ondol” or “warmth Chamber”.

例4 中暖阁是指中国古代建筑里隔出来的小屋子,面积不大,内有取暖设施,属于整个建筑内的附属装饰性部分,因而将其归类为建筑装饰文化负载词。 初译时,将暖阁译为warm pavilion,在维基百科将pavilion 一词进行检索,出现了大量镂空的亭子。显然,与阁的概念并不相符,亭与阁的形制不同,亭有顶无墙,但阁四面皆有窗,且设有门。 因此,初译本将pavilion 和chamber 的概念混淆,未能准确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 牛津词典中chamber 的英文释义为a bedroom or private room,与阁的概念吻合。 与此同时,通过参考平行文本,故宫官网对养心殿的介绍中出现了西暖阁West Warmth Chamber。 由此可知,初译版本将pavilion 和chamber 的概念混淆,改译后,将暖阁译为Warmth Chamber,符合译入语的生态环境,读者也能准确理解文化负载词的内涵。

(三)建筑方式文化负载词的英译

建筑类型不同,建筑方式也千差万别。 该纪录片含有许多和建筑构造方法、构造形式以及布局方式相关的描写。 中国古代的建筑方式和西方存在较大差异,因而这些表示故宫建筑方式的词汇为我国特有,西方建筑史上未出现过同样建筑,所以目标语中缺乏与之匹配的建筑方式术语。

例5:……然后起条砖形成券顶。

译文:...the bricks formed an arch calledQuanding.

例5 的券顶是指顶部呈拱形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建筑方式和西方存在一定差异,这些表示冰窖建筑方式的词汇为我国建筑文化所特有,纵观西方建筑史上,没有出现过同样的建筑,所以没有对等的建筑方式术语。 王秉钦(1995)指出,空缺是指原语里出现的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理解的、莫名其妙的东西。 券顶在西方建筑史上没有对应的词汇,如果直接音译为Quanding,没有交代任何背景信息,会让很多对中国古建筑缺乏了解的外国游客感到困惑,笔者试图寻找相似概念,纵观西方建筑史,进行文化维的转换,最终找到arch 一词,同时采用“专名+通名”的翻译策略,译为an arch called Quanding,易于目标读者理解,兼顾字幕翻译简洁性的特点,符合目标语的生态环境,交际目的也得以实现。

例6:木式冰箱的盖板一块固定在箱口,一块是活板。

译文:There are two cover plates, one is fixed and the other is movable.

例6 介绍了故宫旧式冰箱的构造,其盖板一块是固定不动的,另一块是活板,此处活板并不是一个具体化的名词,而是在讲冰箱的其中一块盖板可以灵活翻转,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方式,因而将其归类为建筑方式文化负载词。 此时,目标语中出现词汇空缺现象,读者无法了解原文的真正含义,交际目的没有实现,笔者采用释义的方式,对源语进行交际维的转换,将活板译为movable,原文中的活板是一个建筑方式名词,将其转译为形容词movable,原文所传递的信息一目了然,交际目的得以实现。

四、 结论

文章基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指导,对《故宫建筑》中的建筑类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展开实践探析。结果发现,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不能仅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简单转换,而要立足生态翻译学,营造语言、交际、文化等不同维度的生态环境。 具体而言,针对建筑名称、装饰、方式等不同层面的文化特色表达可以采用“通名+专名”、释义、音译加注、参考平行文本、寻找对应概念等方式去实现三维转换,以避免简单音译、概念混淆、文化内涵缺失等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还原源语信息,确保最佳翻译效果。

猜你喜欢

专名音译英译
名义摹状词理论及其反驳与辩护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摘要英译
清末民初音译元素名规范方案用字探析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夏译汉籍中的音译误字
新疆地名的音译转写及英译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