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参与式翻译
2024-01-26吴静龙明慧
吴静 龙明慧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1331)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名副其实地进入数字化时代。 在数字化时代,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中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尤为显著。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信息传播,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翻译现象,特别是参与式翻译(participatory translation)①的出现,给当前的翻译理念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 翻译主体
在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主体一直是研究的重点,不同学者对翻译主体也有不同的认识和界定。 而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翻译主体对应于翻译这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传播者。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担负着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的任务。 传播者既可以是单个的人,也可以是集体或专门的机构②。 因此,具体来说翻译活动的主体是翻译的发起者和实践者,即参与翻译的译者和翻译活动的发起者。 在数字化时代的参与式翻译,变化最大的就是翻译主体,不仅译者发生了变化,翻译活动的发起者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一)民间翻译组织
民间组织一直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典型特点是非营利性③。 近年来,不管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出现了部分非营利性的民间翻译组织,涉及不同领域。 例如,在中国,翻译《哈利·波特》的霍格沃茨翻译学院,就是由一群哈迷,出于兴趣,自发组织翻译组,通过在网上发帖招募志愿者译者,分工协作快速完成《哈利·波特》的中文翻译,每次都会比官方中文版本早好几个月。
相比官方机构,数字化时代的民间翻译组织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民间翻译组织的翻译活动都通过网络进行,翻译产品也大都在网上发布推广。
其次,传统的官方机构组织的翻译活动,一本译作的出版要历经选题、报批、寻找发行机构、签订版权引进合同、翻译图书、书号审批等复杂流程,最终到达读者手中往往要花很长的时间。 而民间翻译组织省去各种审批程序,能够快速获取原文,组织译者合作翻译,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可产出翻译作品。 比如,影视字幕组的翻译,有时在国外电影上映几个小时后,国内观众就可以看到配有中文字幕的影片。
再次,民间翻译组织,如网络大众翻译社区,其市场信息反馈非常灵敏,翻译内容既不需要传统的媒体“看门人”层层把关,也没有健全的媒体审核法律对其加以限制,可以直接投入消费者市场[1]80。因此,这些民间翻译组织发起的翻译基本不受官方主流意识形态控制,以读者的兴趣为出发点,所选择的材料和翻译策略要切合读者需求,因此读者的接受度往往高于官方机构的译本。
最后,民间翻译组织的译者呈现多元化的特点,译者大多并非专业译者,而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志愿者译者。
(二)志愿者译者
志愿者译者大都经过网络招募,为民间翻译组织进行翻译。 他们并不获取报酬,一般皆是出于自己对原作品的兴趣和爱好参与翻译,从中获得分享的乐趣。
志愿者译者本人往往也是原作的消费者,常常以一种“产销者”(prosumer)的身份参与翻译与翻译作品推广。 同时,译者也通过分享作品,产生群体身份认同感(identity)。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他们不是消极被动地再现原文意义,而是积极运用各种方式在译本中发出自己的声音,获得自己所在群体的认同。 此外,也有部分志愿者译者将翻译视为一种政治行为,为了和平、公平和正义参与翻译,使翻译成为挑战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3]。 对于他们而言,翻译不再是再现原文,而是重新构建现实。
另外,志愿者译者一般都是母语译者,也就是说,志愿者译者一般都是将其他国家的作品翻译给本国读者,自己也属于本国读者群体中的一员,因此比非母语译者更了解,也更注重读者需求。 他们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主要以归化为主,以获得目标读者的共鸣。 例如,我国的影视字幕组在译介欧美影片时,会采用极为中国化的表达,被称为字幕的“神翻译”。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已进入Web2.0 时代,而Web2.0 时代显著的特征是,信息的创造不再集中于特定人群的手里,信息的流通也不像以往那样受到严格的监控[1]82。 因此,志愿者译者依托Web 2.0 平台参与翻译活动,所翻译的作品可以直接投入消费市场,不用通过层层审核,在翻译过程中拥有较大的自由度。 此外,这些志愿者译者通常没有经过专业的翻译培训,没有被灌输特定的职业规范,如要求紧贴原文。 他们更加具有“创新性”,能够玩转手中材料,以其受众感兴趣,容易理解的方式重述原文[3]155。
总的说来,在数字化时代,参与式翻译的翻译主体,其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加上对各种新媒体技术的运用,这样的翻译比传统的翻译更加快捷高效、多元丰富。
二、 翻译内容
随着电子出版物的流行,加之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数字化时代变成了一个“轻阅读”时代。 如今普通读者已经很难静下心来阅读高深的作品,更遑论来自外来文化的作品。 如同Wuxiaworld 的创始人赖静平在谈到网文在海外流行时所说的“我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传统文化对美国人来说太难了。 网文不深,又有中国味道,刚刚好”。
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翻译得最多的是最新的数字出版作品,特别是非主流的作品。 而当前网络翻译所涉及的领域和题材也给对外翻译敲响警钟。 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中国典籍和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外译,但翻译宣传的效果并不好。 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文化认知差异,国外普通读者对国内作品兴趣不大特别是在追求“轻阅读”的数字化时代,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经典作品,若没有创新的翻译和推广模式,将比以往更难得到国外读者的青睐。
三、 翻译媒介
在数字化时代,大量翻译通过各种网络社区,内容分享平台进行。 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方式,文字、图片、音频、动画、视频可以实现有机整合,给翻译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直以来,传统翻译关注的仅是语言文字的翻译,而在数字化时代,译者越来越关注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构建意义的功能,而媒体技术的融合使这些手段在文本中的共存成为可能。 因此,译者在网络环境中,可以充分利用语言文字之外的手段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 很多文本,特别是目标读者理解比较困难的文本,都可以通过版式设计、色彩搭配,插入图片、音频、动画、视频等方式辅助语言文字翻译,构建丰富的多模态译本,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此外,在网络条件下还可以构建一种超文本译本,该种译本可在译作正文之外开辟互动帖,使得传统印刷媒体中被代言甚至被忽视、被压抑的读者得以显身,他们发表观点,参与讨论,甚至直接参与翻译过程,而读者的心得和讨论又作为后续读者的阅读对象,成为整个网络译本的构成部分[4]。
四、 翻译受众
在数字化时代读者阅读习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当前读者的主要阅读方式。人们接触异国文化,也更加倾向网络渠道。 十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接触意愿与渠道研究——《外国人对中国文化认知与意愿》年度大型跨国调查就发现,在跨文化传播领域,国外民众是否能接触到中国文化,是否能够接受中国文化,一定程度上受到接触渠道的影响。 而问及国外受访者接触中国文化的首选渠道时,报纸杂志的受访者合计5%,广播电视14.7%,选择互联网的受访者合计62.9%。 这显示在跨文化传播中,互联网以其及时、互动、多媒体、海量信息等特性促进了信息的互通互联,对国外受众而言,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5]。
读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发生了变化。 网络的发展、获取信息的便捷、全球化的推进,即使普通读者,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也多于从前。 新一代在网络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世界各地的年轻读者拥有越来越多的共同爱好,他们组成网络社区,分享信息。 而网络翻译一般有很大的读者指向性,译者翻译的目的是与自己有共同兴趣的读者分享信息,因此翻译受众都是对原文主题有一定知识和了解的读者。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翻译稍有瑕疵,也不会影响译文的理解和接受。 这也是非专业译者的译本往往比官方译本更为读者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五、 翻译效果
信息传播的效果是为了引起关注、留下记忆、改变态度,从而促使受众个人或群体的某种行为发生变化。
因此,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翻译的传播效果并不是由翻译质量来评定。 传统的翻译主要由专业译者完成,而数字化时代的网络翻译则是大众参与,很多参与翻译的人并不将自己认定为专业译者。 两者的翻译质量很难下定论,因为评定两者翻译质量的翻译标准本身就有所不同。
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可以达到四种程度,也就是四层次传播效果。 这四个层次分别为信息层次、情感层次、态度层次和行为层次[6]。
(一)信息层次
传播活动信息层次的传播效果是指将所要传递的信息传到受者处,使之完整、清晰地接收到。 在这个层面,参与式的网络翻译和传播能使信息快捷地传递到读者手中,并且读者所接受的信息可以更加丰富,因为数字化的译本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
(二)情感层次
传播活动情感层次的传播效果是使受者在感情上与传播内容接近、认同,对这一传播活动感兴趣,从而与传播者接近。 参与式翻译的译者本就是读者群体中的一员[3]164,因为对自己翻译的内容有兴趣,出于与人分享的热情而进行的翻译,面向的对象就是和自己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群体,因此,在翻译活动一开始就已经获得了读者的接受和认同。
(三)态度层次
态度是人对事物或现象认识的程度、情感表达和行为倾向的总和。 翻译传播活动态度层次的传播效果是指翻译受众对翻译作品的评价。 对参与式翻译,以字幕组翻译为例,影视作品的读者大多更加喜爱非官方发布的字幕翻译,认为字幕组翻译更加灵活生动有趣,也热衷于讨论分享字幕组翻译的译文。
(四)行为层次
传播活动行为层次的传播效果是指受者在感性、理性认识之后,行为发生改变,做出与传播者要求目标一致的行为,从而完成从知到行的认为。 就翻译活动而言,其体现行为层次传播效果的地方就是读者是否会积极评价参与改进或是分享译文,或者进一步关注阅读所译文本同类作品。 在这方面,参与式翻译因其互联网优势,往往比传统翻译更加能够吸引读者采取某种行动。
总的说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优势,参与式翻译虽然质量未必优于传统专业翻译,但在各个层面都能够实现比传统翻译更好的传播效果。 而这正是人们要深入研究以改进目前整体翻译状况之所在。
六、 结论
在数字化时代,参与式翻译,即使其翻译质量未必好于传统的翻译,但其所带来的翻译传播效果却是有史以来相对较好的,这无疑为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
但在大众参与式翻译繁荣的背后,也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与问题。 首先是加剧信息传播的不平衡。大众参与式的网络翻译传播的大量信息仍然是从英美等少数几个媒介技术发达的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地流动。 而经济实力与信息技术相对落后的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担当跨文化信息传播的被动接受角色。文化信息传播量上的严重失衡,会影响全球文化生态的全面健康发展。
其次,大众参与性翻译大都是介绍引进其他国家的作品和信息的翻译,鲜少外宣推销式的翻译。从翻译方向性来看,基本都是译者从外语翻译成母语的翻译,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翻译方向。 而在这种顺向翻译的过程中,译者考虑到读者的接受,往往会使用非常规化的翻译策略,造成原文文化特色在译文中消弭,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进一步影响经济文化不发达国家的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 以中国文化英译为例,中国官方推广组织的译者翻译的英文译作很难被西方国家普通读者接受,且英语国家翻译中国文化的译者又很少,即使有,也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策略,这很可能导致中国文化在翻译中的流失和变形。 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解决这样的问题,应该成为数字化时代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利有弊,数字化时代参与式翻译提升了翻译跨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效度,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因此,对这样的翻译行为进行深入研究,趋利避害,才能促进翻译的良性发展。
注释:
①参与式翻译是指一种普通大众出于对所译对象的兴趣而志愿参与翻译,并传播分享翻译作品的活动。
②详见https:∥baike.so.com/doc/5439381-5677703.html.
③详见https:∥baike.so.com/doc/5890225-6103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