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阈下的南京博物院展品英译研究

2024-01-26

现代英语 2023年15期
关键词:南京博物院展品英译

徐 颖

(南京审计大学,江苏 南京 211815)

博物馆作为保管和展示艺术品和其他重要物品的场所,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殿堂,起着传播和弘扬文化的重要作用。 而博物馆中文物的英译则是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媒介,架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关于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英译,郦青,胡雪英[1]对浙江省博物馆文物展品的英译进行了研究,指出其存在文字、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存在问题,并提供了参考译文。 陈君、吕和发[2]通过对大英博物馆等机构解说词的翻译研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翻译可以通过直译、音译、意译、创译等四种策略来完成。 朱慧芬、刘法公[3]考察了十家博物馆里玉器的汉英译名,指出了四大问题,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提出各个博物馆里玉器的翻译要统一译名;名与物要对应,不能错位;译名要简洁,不拖沓;译名在文化含义上要与原名等效。

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关于其展品英译的批判性研究仅有一篇。 刘芳元、程禾[4]对南京博物院的展品英译状况进行了考察,指出其存在译文不全、信息传递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并提出摘译策略。 笔者认为,关于博物馆展品英译的研究及对其批评缺乏一个统摄的标准,批评过于主观。基于此,文章将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框架,对南京博物院历史馆展品的英译进行全面考察,以期为文博类公示语的翻译提供参考。

一、 理论框架:目的论(Skopos Theory)

翻译目的论的整个理论系统主要由德国功能派语言学家莱斯(Reiss)、弗米尔(Vermeer)、霍茨-曼塔里(Holz-Manttari)和诺德(Nord)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创立并完善的。

莱斯[5]认为语言主要具有三种不同的功能,这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文本类型:信息功能文本、表情功能文本和操作性功能文本。 信息功能文本给读者传递真实世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该类文本包括新闻、说明书、论文、报告以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学科和其他技术领域的所有文献等。 文章涉及的博物馆展品解说就属于信息功能文本。 而在表情功能文本里,信息的作用被弱化,占主导地位的是审美因素,作者风格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该类文本主要指文学作品,比如小说、散文、诗歌等文本。 操作性功能文本目的在于说服或者呼吁文本的读者或“接受者”按某一种方式行事,旨在感染听者,打动读者,该类文本主要指广告、演说等文本。 莱斯认为,翻译中绝对对等是不存在的,因此应该更多地关注目标文本的功能特征。

功能语言学家指出,满足功能是评判翻译重要的标准。 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由翻译的目的(purpose or skopos)决定。 莱斯和弗米尔[6]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而交际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整个翻译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 尽管翻译必须遵循原文,但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偏离原文,以获得更好的翻译表达。 由于原语读者和目标读者属于不同的文化群体,他们对原语信息的理解可能截然不同。 因此,为了让目标读者更好地接受原文,译者可以在翻译时通过删减、添加等方式稍微改变原文的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原文的基本功能。 基于此,他们提出了翻译目的论,指出翻译必须遵循的三大原则: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

第一,目的性原则(the skopos rule)。 这是目的论中重要的一条原则。 要求翻译通过各种技巧和手段,最终必须达到原文本所期望达到的目的。 也就是说,在翻译开始之前,译者应该首先弄清楚文本的真正意义和目的,这样他们才能将准确和可接受的翻译传达给读者。 目的性原则要达到的是翻译文本的交际目的。 在不同的语境中,不同的翻译应该有不同的交际目的,换句话说,翻译文本在特定语境中对读者的交际功能决定了翻译策略。 读者有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理解,因此对翻译有不同的期望和需求。所以,强调翻译的目的原则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连贯性原则(the coherence rule)。 连贯规则是指文本遣词造句适当合理,目标文本连贯一致,对读者而言具有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这意味着翻译需要合乎他们的知识和文化环境,也就是说,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有实际意义,译文读者能够读懂译文。连贯性原则也被视为目的性原则的补充,就像是架起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将作者的目的恰当地传达给读者。 有了这个规则,读者就能很好地理解原文。

第三,忠实性原则(the fidelity rule)。 忠实原则是指译文应忠实于原文。 要求译者对文本有足够的了解,并向读者传达准确、忠实的翻译。 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原则与传统翻译论中的对等原则不同,它的忠实性是受目的性原则影响的,随着目的的不同,翻译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 弗米尔指出,原作只是为目标读者提供信息。 因此,忠实的程度和译本表达形式都会受到翻译目的和译者理解的影响。

以上三个原则具有等级性。 当它们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时,优先遵循目的性原则,随后是连贯性原则,最后是忠实性原则。

二、 目的论视角下的南京博物院样品英译分析

(一)目的性原则视角下的分析

南京博物院中的展品解说词属于信息型文本,其主要功能是传递信息,所以其英译的首要目的是向目标语读者传递基本信息,使其迅速明白原文本主要内容。 在这个角度下,南京博物院历史馆中的历史背景介绍英译大体做得很好。 它省略了部分需要长篇解释的,外国友人也可能不感兴趣的中国历史专有名词和典故,言简意赅地传递了主旨内容。但在部分展品英译以及各处细节方面,仍有不符合目的论三原则的实例。 下面笔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翻译失误进行具体分析。

例1:如意云纹金盘

译文: Gold plate with the design of S -shaped cloud

显然,译者想尽量凑近忠实原则,尽其力将“如意云纹”翻译成“the design of S-shaped cloud”。 译者看似巧妙地利用如意云纹的形状特点避开了翻译传统文化的难点,实则此翻译已经背离了目的原则。对目标读者来说,“S-shaped cloud”的意思就是“S形云”,而这个信息本可以通过观察文物可以得知。“云纹”是“云型纹饰”的意思,是一种吉祥的图案;而“如意”在古代是挠痒的“搔杖”,呈“S”形,后来因为材质珍贵,演变成工艺品。 因为形如灵芝,便承载了驱邪呈瑞的美好意愿。 所以“如意云纹”传达的是对生机、灵性的赞美和对祥瑞的祈祷,而这才是展品本身旨在传递的信息。 所以“S-shaped cloud”的翻译没有达到传达如意云纹内涵的目的,未能起到交际意义,实际上是失败的翻译。 笔者将其试译为“Gold plate with the design of auspicious cloud”。

例2:青铜鼎

译文:Bronze Ding

该译文将“鼎”直接音译为“Ding”。 采用音译并不能达到告诉目标读者“这个展品是什么”的目的。 对目标读者而言,“Ding”本身没有任何意义,他们只能从文物本身得出这样的器物可以叫做“Ding”。 但是,这种音译会误导目标读者认为“Ding”也和“钵”(Bo)、“豆”(Dou)、“鬲”(Li)等其他展品一样,也是炊器。 但青铜鼎主要是用于祭祀,如果也如其他炊器一样进行音译,并不能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笔者建议将其社会和礼仪意义翻译出来,试译为“Bronze Ding for Sacrifice”。

例3:青铜兽面纹铙

译文:Bronze Nao with animal mask motif

铙是商代的一种打击乐器,用于军队、祭祀或者宴会上。 同上例的翻译一样,该译文也采取了貌似忠实的音译“Nao”。 但是,“Nao”对目标读者而言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该展品就实物而言,完全看不出是乐器,兽面的装饰使得其看起来更像是盾。 所以用“Nao”来翻译完全起不到交流的目的。 笔者将其试译为“Bronze Musical Instrument (Nao) with animal mask motif”。

诚然,文化类的物件确实较难翻译,笔者认为应以起到交流目的为首要考虑,确保目标读者明白其意义,其次才是对忠实程度的考量。 博物院也可以邀请专家来进行讨论翻译,或者在翻译后面作注,补充文化背景或含义。

(二)连贯性原则视角下的分析

由于南京博物院内解说涉及部分专有名词,所以使译文可读性保持在一定的水准是非常关键的。这方面错误类型较多,从文化知识差异的忽略,到语法、打印方面的小错误,都可能使目标文本的可读性降低。 下面笔者将提出常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例4:泥制灰陶豆;泥制陶钵

译文:Clay grey pottery Doul; Clay pottery Bo

这里译者也是采用音译的方法。 首先这里“豆”的拼写就犯了低级的错误,应该是“Dou”而不是“Doul”。 就音译而言,由于本国人可能也分不清楚“豆”“钵”的具体含义,而目标读者也可以通过展品猜测出它们是食具,所以音译在传递信息方面的缺陷并不大。 但音译总会使得目标文本的可读性降低,应尽量避免。 例如,此处豆是指装副食的浅的容器,类似于今天的盘子,而钵是装主食的器具,类似于今天的碗。 所以笔者以为将其翻译成Clay grey pottery plate 和Clay pottery bowl 会更好些,既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也传递了更多的信息。

例5:魏晋风华;

而后,宋、齐、梁、陈均立都建康。

译文:The Wei-Jin Style;

Nanjing was set as the capital of six successive dynasties: Wu, Eastern Jin, Song, Qi, Liang, and Chen.

忽略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造成译文理解困难是另一种常见问题。 作为目标读者,他们也许能意识到“Wei-Jin”是一段时期,但是如果没有学习过中国历史,他们便不可能明白这到底属于哪一段时期。同样,目标读者也并不一定能从六朝中推断出Song是刘宋而非赵宋。 译者在这里没有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从而给目标读者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笔者认为改进方式也很简单,可以在朝代后加上年代,即将“魏晋风华”翻译成“Wei-Jin(AD 220-420)Style”,将“宋”翻译成“Liu Song(AD 420-479)”。 这样可以让目标读者对朝代所在时代有直观的了解。

另外,南京博物院内翻译还有少数语法错误,笔者就不一一例举了。

(三)忠实性原则视角下的分析

在目的论框架下,忠实性原则虽然让位于目的性原则和连贯性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译文本可以完全脱离原文本。 在不背离前两个原则的前提下,译本应该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展品的译文并没有忠实于原文本。

例6:铜行灯

译文:Bronze Lamp

虽然此展品名为铜行灯,但其实际上并不是灯本身,而是用来放蜡烛的烛台。 在展品和原文本矛盾时,笔者以为译文应该依照展品,以防给目标读者造成误解。 所以笔者认为应将“铜行灯” 译为“Bronze Candleholder”。

例7:青花瓷盖

译文:Blue and white cover and porcelain fragment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是“瓷中瑰宝”。 青花既是一种陶瓷装饰方式,又是一种陶瓷品类,主要以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坯上进行图案纹样的描绘,施以透明青白釉入窑烧制而成[7]。 该译文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将其译成“blue and white cover”,意为青色的盖子,并不能指代青花瓷盖,这是不忠于原文本的表现。 青花瓷此处应译为“blue and white porcelain cover”。

例8:原始青瓷蟠螭纹双系鼎

译文:Two-handled proto-porcelain Ding carved with interlaced-hydras design

蟠螭纹是龙纹的前身,是中国古代玉器或铜器常见的纹饰。 “蟠”是缠绕的意思,“螭”是龙王九子之一,是无角的小龙,《说文》中称其“若龙而黄……无角曰螭”[8],一直被视为瑞兽,象征着升腾、顺畅、兴隆。 而译者将“螭”翻译成“hydras”则违背了忠实性原则。 因为“hydras”是希腊神话里的七头蛇,是邪恶和祸患的象征。 这样的译文会给目标读者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此外,将“蟠”翻译成“interlaced”也不准确,因为“interlaced”更多是指织物的“交织”,而不是螭之间的缠绕。 笔者建议将其译为“Two-handled proto-porcelain Ding carved with interwinding Chi dragons”。 虽然“dragon”一词在英文里也没有褒义的联想,但随着中国文化的不断对外输出,绝大多数西方读者还是能够知晓“龙”在中国的文化含义的。

此外,南京博物院还有部分文物的翻译违背了忠实性原则,对原文进行删减或者改写,是为了目的性原则而做出的牺牲。 比如,“牛郎织女雕红盘”,译者就选择忽略“牛郎织女”,译成了“Red lacquer plate”;“石辟邪”被译成“Stone Apotropaic Mythical Beast”。 这些翻译虽然在内容上背离了原文,但由于忠实的字对字的翻译反而会破坏意境、造成困惑,失去让目标读者更好地了解文物这一目的,这也是为了遵守目标性原则的无奈之举。

三、 结论

文章从目的论视角出发,结合博物馆文本的目的和功能,指出了南京博物馆展品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馆内英译的最大目的就是展现和传递中国文化,彰显中国国际形象。 为了确保达到该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中应遵循目的、连贯和忠实法则,灵活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提高翻译质量,让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

猜你喜欢

南京博物院展品英译
如镜取影 妙得神形
——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藏明清肖像画展
2022两岸赏石文化交流线上展览展品展示第2辑
展品被盗了
隽逸书艺 绝妙好辞
——南京博物院藏清代对联展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南京博物院
CIM T2017部分展商主要展品预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