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 教育理念的翻译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创新路径研究
2024-01-26赵蕾
赵 蕾
(内蒙古科技大学,内蒙古 包头 014000)
在关于全球经济和职场的描述当中,最有说服力的当属阿尔文·托夫勒的作品《权力的转移》。托夫勒在其中具体描绘了层出不穷的新科技对过去相对稳定和可预见的经济社会的影响[1]。 所谓“稳定的工作”和“终身的职业”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复杂、变幻莫测、竞争激烈、紧密关联的全球市场,需要持续不断变化的、能做到适应、学习、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2]。 在这一时代变局中,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对高水平外宣翻译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进入发展新时期的重要探索途径,更是保障和支撑高等教育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机制。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3](Outcome-Based Education,以下简写为OBE)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威廉·斯派迪(William G. Spady)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提出,是一种以学习成果来考量教学效果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者必须明确定位学生毕业时应具备的能力,并通过与之相对应的教育设计来保证达到预期教育成果。 由于与产教融合在育人理念上高度契合,OBE 可作为具体改革措施,用来指导当前的翻译人才产教融合培养。
一、 以成果为导向,进行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制订合理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成功的教育应当逆化整个教育过程,以最终成果来判定教育的成败。 以OBE 为指导,高校应当积极对接政府和企业这两个产教融合过程当中的重要环节,由政府从高度和站位上把握人才培养的大方向,并牵头实现企业和高校间的沟通互联。 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翻译市场人才需求形势,高级笔译和同声传译人才属于稀缺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巨大的人才缺口,就业前景良好。特别是专业翻译人才紧缺,包括商务、法庭、会议、科技口笔译等;且相较于外译中,中译外的高质量人才严重短缺。 因此,高校应当针对相关行业和领域的需求对接具体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订单化人才培养。在这一过程当中,政府应当充分体现其在信息领域的优势,帮助企业和高校建立有效联系,并在政策方针上给予支持和把握;企业应当实时观察当下社会环境对翻译人才的相关需求,及时向政府提出紧缺人才报告,再由政府将相关报告反馈至相关高校的相关专业,从而为企业进行人才的订单式培养。 这既是OBE 理论的充分体现,也是符合当下形势的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方案。
二、 以成果为导向,实现高校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制订合理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方案
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范式在定义、焦点和组织方式上全部围绕成果进行。 最终学习成果是整个体系当中一切任务的焦点、任务、根本目的、重中之重、底线和出发点。 这些任务包括:设计开发课程体系、向学生发布指令、评估、汇报、授予证书、制订标准等。 根据OBE 原则,在制订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一)绩效考核认证
“认证”一词是指那些决定或反映学生在系统中地位的元素,包括评估机制的设计和实施、成绩记录、成绩报告单、学分或学位授予,以判断学生是否取得进步和能否达到毕业要求。 将“表现”融入“认证”过程中,所有的元素由体系中的最终成果体现的明确标准制订并直接反映出来。 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可以设置相应的指标节点,所有的指标节点都在最终考核的时候予以赋分。
从整个翻译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应当考查学生是否完成了所有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实践课程。所谓完成学习,不仅意味着修完所需的学分,还意味着能够完成每门翻译课程对相应翻译能力的指标要求。 以《汉英笔译》这门课程为例,在这门课程进行过程中,设置了多个不同的指标节点及相应的考核方针。 首先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来植入一些宏观性的指标节点。 比如:①中外文化对比指标节点。在考核这一部分内容时需要考量学生是否真正从文化这样一个宏观视角来了解不同的语言。 在这个过程当中,设置了相应的文化考核测试,只有达到相应标准的学生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②中外语言对比指标节点。 在这个部分当中,学生不仅需要完成对汉英两种语言的深刻对比,还需要从字、词、句、语法、篇章、文体和声调等多个角度去对比汉英语言的差别。 在这个过程中,设置了针对不同语言单位和文体风格的指标测试。 旨在通过这些测试促使学生真正了解汉英语言的本质差别,这样才能够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彻底打破原有的句子结构,在译文当中重建新的结构。 ③汉英笔译技巧指标节点。 这一部分旨在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汉译英的基本技巧,如增译法、词类转换法、正说反译、反说正译等。 针对不同的笔译技巧,也设置了相应的考核方式,只有真正通过考核的学生才能说具备了一般的汉英笔译实践技能。 ④体裁翻译指标节点。 这一部分需要学生了解汉英两种语言当中不同文体风格的表达特点,并在文体翻译的过程当中,注意到这些表达习惯。此外,在具体翻译文本的实际操练过程当中也会存在一些细致微观的指标节点。 例如,前期对文献的正确理解。 针对相关文化背景的考察,源语当中需要查阅的知识点,翻译过程当中具体翻译技巧的使用,对使用不同的翻译技巧达成的不同翻译效果的衡量以及译文的三次修改校正,都值得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反复衡量和评估,从而给出公平客观的成绩。 通过这些指标的完成来判定学生的表现,而非仅仅按照完成了多少课时的学习和期末成绩去评估。
(二)课程模块整合
翻译课程设置和构建也由最终成果决定。 在日益成熟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求学生毕业时有全面的表现,能够整合多种知识、概念和能力。各高校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开发能够持续整合概念和内容的、跨学科、跨年级的课程体系,并要求学生不断地去建立和展示它们之间的联系[4]。 翻译领域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文化模块、技巧模块和实践模块。 在文化模块当中,应设置涉及所教授语言的使用国的国家文化,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形成广阔的世界观、文化观,拓宽视野,不将自己拘泥于狭窄的有限空间当中;在技巧模块,应当根据口译和笔译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课程。 凡涉及口译和笔译的共同翻译技巧可作为通识课,由学生共选,而针对口笔译不同特点的专门翻译技巧课程则应当分头开设。 如笔译领域的文学翻译技巧和口译领域的笔记技巧等。 在课程实践领域应当根据口笔译的不同特点,设置不同的实践环节。 可针对口笔译的不同特点分头设置,也可根据不同的翻译领域,如科技翻译、法庭翻译、文学翻译等设置相关领域的翻译实践工作室。 课程模块设置环环相扣,各有针对性,又在设计理念上紧密联系,自成一体。
(三)“最终成就定成败”下的广泛人才培养目标
在学习完成后,成就是学习效果的最终证明。由于OBE 体系看重成就,即学生用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能够做什么”,并以此指导学生的日常学习;是学生的最佳表现和过往所学的最终成果,而非他们的平均成绩;关乎学生在大学毕业进入社会之后能做什么。 以成果为导向的范式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核心,并通过其体现这一教育范式的目的、使命、首要任务、出发点并最终衡量其有效性。
以成果为导向的体系持续、系统、创新、同步实施人才培养,致力于让更多学生取得学业和就业成功。 OBE 体系不限定具体哪些学生或是多少学生能取得学习成功,也不去局限学生学什么、想达到何等目标,反对工业时代教育体系下永久性分组方式或追访途径以及钟形曲线型思维和实践路径。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之下,成功并不是一个只有少数人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达到的高度,而是多数人通过努力和严格实践各个步骤的学习,从而实现广泛意义上的普遍成功。
要想培养出更多翻译人才,合作学习必不可少。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体系依据清晰明确的表现评判标准,想让所有学习者尽可能都获得成功。 因此,推崇OBE 体系的教师将学生之间竞争的概念转变为“不断进行高水平挑战”。 由于对何谓成功制订了明确的标准,所有人都可能取得成功,而非“成王败寇”[5]。 这体现了OBE 是一个共赢的模式,成功并不罕见,其形式也未必单一。
因此,教师应当帮助学生获得该体系下的最终成功。 必须齐心协力,向学生传授优秀的学习经验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形成复合能力。 教师必须跨越复杂的内容和分数等级界限,为学生建立交流和合作的桥梁,因为好的想法、有效的策略和有针对性的努力必定是众人集思广益得来的。 由于小组的整体表现与其中水平较低的成员息息相关,因此有智慧的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小组全部成员的积极性,使他们互相帮助,那么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有人的表现都能因此提升。 对教师来说,这叫作“同伴互助”;对学生来讲,这是合作学习,也被称作团队协作或者合作。 在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当中,应致力于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合作完成各个不同阶段的翻译任务,在合作的过程当中,学生通过设计方案、建立分工、工作实施、解决冲突、自我协调等方式实现翻译技能和水平的提升,同时实现默契的合作态度的培养,提高职场情商,组织学生以团队的方式融入相关企业产业当中,为将来走入职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 以成果为导向,进行产教融合的“五化”实践
(一)拟剧化实践
即请学生将他们真实的翻译过程,尽可能仿真地表演出来。 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学生需要实际参与到翻译实践的各个环节当中,使其成为包括译者、译审、编审、项目经理之类的所有角色。 通过体验翻译环节当中的各个角色,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翻译工作的详细繁杂,而不是仅仅将某个句子从中文转换成英文。 通过表演使得学生进入角色,熟悉整个翻译作品出版流程。
(二)真实化实践
拟剧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通过这一过程迈向真实化。 在拟剧化的过程当中充分实现了学生能力的锻炼和提升之后,可由学校牵头为学生对接一些真实的翻译项目,提前让学生走入职场。 学校可以聘请相关公司的从业人员、专家等亲临翻译实践现场指导,让学生在这一过程当中,形成真实化的体验,加深他们对整个行业的了解和认知,为将来的就业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专业化实践
在拟剧化和仿真化的过程当中,学校应当充分发挥其教育主体的职责,建设尽可能真实的翻译工作环境,以供学生学习和实践。 应当模拟真正的翻译场景,建设专门的翻译工作室设置专门的人员分配体系,选拔优秀人才对接翻译公司。 由于有相关专家和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翻译质量可以得到保证,翻译公司可以获得相对高水平和低薪酬的服务,而学生也可以提前赚取一定的报酬,了解真实的市场环境。 这也是目前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一批先进高校探索出的成功道路。
(四)项目化实践
根据OBE 原则的指导,翻译类专业或者是外语专业翻译方向,在课程设置之初应当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爱好和需求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培训。 每个人的兴趣不同,且学习时间又相对有限,所以不可能在各个专业的翻译领域都做到精通,而项目化的实践能够更加容易帮学生找到他们的兴趣方向,分析他们的特长能力,节约他们的培训时间,以较高的效率培养不同的领域的翻译人才。
(五)信息化实践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 生活中的各个领域都充斥着数字信息的轰炸。 翻译领域也不例外,在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过程当中,高校和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力度,为翻译人才的培养搭建信息平台,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软件数据库等,实现人才培养上的信息互联互通,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翻译人才。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在产教融合培养翻译人才的实践过程当中,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可以成为优秀的助力。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制订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能够使得学生知道要学什么,教师明白如何帮助学生学习;学习内容已知,评价标准明确,几乎人人都能掌握有助于其成功的知识;关于何谓“成功”有清晰的标准,公开认证方式始终如一,关于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表现评价指标一致;评价机制灵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速度开展学习。 可以充分证明学生的能力,更加贴合当下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就业市场的需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培养优秀的翻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