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潜叶蛾及其他4种番茄常发害虫的高效兼治药剂筛选
2024-01-25郭文秀夏小菊李丽莉徐文鑫宋莹莹崔洪莹吕素洪于毅门兴元
郭文秀 夏小菊 李丽莉 徐文鑫 宋莹莹 崔洪莹 吕素洪 于毅 门兴元
关键词:番茄潜叶蛾;美洲斑潜蝇;烟粉虱;蓟马;二斑叶螨;兼治;杀虫剂
番茄潜叶蛾(Phthorimaea absoluta Meyrick)属鳞翅目麦蛾科,寄主广泛,可为害茄科、豆科、十字花科以及禾本科等在内的9科40余种植物,对番茄为害尤为严重。该虫主要以幼虫潜食叶肉、蛀食果实等,常造成叶片皱缩、干枯、脱落,引发植株早衰,果实出现孔洞、畸形,失去商品价值,为害严重时可导致番茄减产80%~100%,是番茄产业极具毁灭性的害虫之一。
番茄潜叶蛾起源于南美洲,自2006年入侵西班牙后,迅速扩散至欧洲、非洲、亚洲等103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8月首次被发现入侵我国新疆伊犁地区,截止目前已扩散至西北、西南、华北、华中等13个省份,并在局部地区爆发成灾,严重威胁我国番茄产业的安全及发展。如何快速有效地控制其进一步扩散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番茄潜叶蛾为钻蛀性害虫,卵很小,幼虫孵化后即潜入叶肉中,隐蔽性极强,加之其繁殖力强、世代重叠严重,极易爆发成灾。目前,药剂防治仍是迅速压低种群密度、遏制其进一步扩散的主要方法和应急手段。然而番茄潜叶蛾入侵我国时间较短,尚无登记的农药可用,因此,通过应急防治研究工作筛选出高效杀虫剂,可为该虫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在番茄生产中,除这一新发害虫外,斑潜蝇、烟粉虱、蓟马、二斑叶螨等也是危害番茄的常发害虫。在应对番茄潜叶蛾的同时,兼顾同时发生的其他害虫,可大大减少杀虫剂的使用量与使用次数,对构建安全科学的应急防控体系极为必要。然而目前关于兼治药剂研究的报道非常有限。本试验以番茄潜叶蛾、美洲斑潜蝇、烟粉虱、棕榈蓟马、二斑叶螨为研究对象,评估16种杀虫剂的毒力效果,并综合分析筛选出兼治药剂,以期为番茄的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虫源
番茄潜叶蛾(Phthorimaea absoluta Meyrick)幼虫、烟粉虱(Bemisia tabaci Gennadius)成虫、棕榈蓟马(Thrips palmi Karny)成虫、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 Koch)成螨均为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昆虫创新团队饲养的室内种群,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幼虫采自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试验基地的番茄苗。室内种群的饲养与试验均在条件为温度(26+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光照培养箱内进行。
1.2供试药剂
16种供试药剂均为防治番茄主要害虫的常用药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山东鑫星农药有限公司)、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山东百农思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40%呋虫胺可溶粒剂(浙江世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溴氰蟲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美国富美实公司)、22.4%螺虫乙酯悬浮剂(青岛海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拜耳股份公司)、30%虫螨腈悬浮剂(深圳诺普信农化股份有限公司)、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拜尔股份公司)、5.7%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以下简称5.7%甲维盐微乳剂,青岛东生药业有限公司)、15%哒螨灵乳油(一帆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5%阿维菌素乳油(山东丰倍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24%螺螨酯悬浮剂(河北中保绿农作物科技有限公司)、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山东利邦农化有限公司)、43%联苯肼酯悬浮剂(青岛海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供试药剂均在预试验基础上用蒸馏水稀释成5个系列浓度,用于毒力测定试验。
1.3试验设计与方法
1.3.1不同杀虫剂对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毒力测定
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14部分浸叶法》(NY/T 1154.16-2013),采取浸叶法。挑取带有番茄潜叶蛾4~5日龄幼虫的番茄叶片,在不同药液中浸渍15s,待表面药液自然晾干后,将叶片放人一次性自封袋(16cmx23cm)中,自封袋中放一块浸润的海绵(4cmx4 cm)保湿。向自封袋中吹足空气封口,每一重复放人1个自封袋中,将自封袋置于光照培养箱培养。72h后检查并记录各处理幼虫的死亡情况,轻轻将番茄潜叶蛾剥离叶片,用毛笔尖轻触虫体,以不动、变色为死亡标准。以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和对照各设3次重复,每一重复供试番茄潜叶蛾幼虫15头左右。
1.3.2不同杀虫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毒力测定挑取美洲斑潜蝇虫道长约0.5~1cm的番茄叶片(不选择空虫道叶片),并在虫道两侧用记号笔各标记1个点,采取浸叶法测定,试验设计及方法同1.3.1。以幼虫体色新鲜、饱满、孔道延长、有羽化孔者为存活,虫体干瘪、变色为死亡标准。
1.3.3不同杀虫剂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测定参照《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虫剂第16部分对粉虱类害虫活性试验》(NY/T 1154.16-2013),采用琼脂保湿浸叶法。用直径为2.2cm打孔器将新鲜棉花叶片打成叶碟,在药液中浸渍10s,待叶片表面药液自然晾干后,用镊子夹人事先加入1ml琼脂的玻璃管(2.2cmx15cm)中,每管1片。将供试烟粉虱成虫吸人吸虫器,移人玻璃管中,用棉塞将玻璃管封口后倒置于光照培养箱培养,48h后检查并记录各处理烟粉虱死亡数量,以毛笔尖轻触虫体不能爬动者视为死亡。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或对照各设3次重复,每一重复供试烟粉虱成虫35头左右。
1.3.4不同杀虫剂对棕榈蓟马成虫的毒力测定
参照采用叶管药膜法。用直径为0.5cm打孔器将新鲜甘蓝叶片打成直径为0.5cm的圆形,将其在药液中浸渍10s,待叶片表面药液自然晾干后,用镊子夹人离心管(1.5mL)中,每管1片,放置平整。将吸虫器的接口用纱布封好,套在处理好的离心管管口,把离心管管底的烫孔对准试虫,使试虫顺气流吸人离心管,盖好管盖,用封口膜封好烫孔后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48h后检查并记录各处理棕榈蓟马死亡情况,用昆虫针轻触棕榈蓟马,以身体不动为标准判定为死亡。以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和对照各设3次重复,每一重复40头左右棕榈蓟马成虫。
1.3.5不同杀虫剂对二斑叶螨成螨的毒力测定
参照Munger Cell法改进。选择新鲜平整、面积大小合适、未喷洒过任何杀虫剂的芸豆叶片,清洁后将其在药液中浸渍10s,待叶片表面药液自然晾干后,在马克板底板上铺设2张吸水纸和1张滤纸(7cmx10cm),将吸水纸用蒸馏水浸润,用以保持叶片新鲜,便于二斑叶螨取食。叶片背面朝上放在滤纸上,将中间马克板放在底板上,保证中间玻璃板的圆形空间全部压在叶面上,防止二斑叶螨隐蔽到叶片下方。用毛笔挑取30头左右二斑叶螨雌成螨移人中间马克板圆形空间叶片上,立即添加盖板,用两只燕尾夹夹住由两块侧板和中间马克板组成的养虫器。将马克板Mungercell正面向上置于光照培养箱中培养。72h后检查并记录各处理二斑叶螨死亡情况,以用昆虫针轻触二斑叶螨,身体不动为标准判定为死亡。以清水处理作为空白对照,每个处理和对照各设3次重复,每一重复30头左右雌成螨。
1.4数据处理与分析
试验结果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毒力回归方程、LCso及95%置信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药剂对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毒力
由表1可知,16种药剂对番茄潜叶蛾幼虫室内毒力为: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 30%虫螨腈悬浮剂>5.7%甲维盐微乳剂>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15%哒螨灵乳油、24%螺螨酯悬浮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40%呋虫胺可溶粒剂,LC50值分别为0.335、0.405、0.836、1.662、2.865、4.295、4.304、27.612、42.395、95.242.130.025、>200mga.i./L。
2.2不同藥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的毒力
由表2可知.16种药剂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室内毒力为:5%阿维菌素乳油>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7%甲维盐微乳剂> 30%虫螨腈悬浮剂> 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0%呋虫胺可溶粒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24%螺螨酯悬浮剂、15%哒螨灵乳油、43%联苯肼酯悬浮剂,LC50值分别为0.217、4.139、5.377、5.597.6.297、9.401、17.973、20.983、47.319、60.929、>200 mga.i./L。
2.3不同药剂对烟粉虱成虫的毒力
由表3可知,16种药剂对烟粉虱成虫室内毒力为:5%阿维菌素乳油>5.7%甲维盐微乳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0%呋虫胺可溶粒剂>30%虫螨腈悬浮剂>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15%哒螨灵乳油> 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4%螺螨酯悬浮剂,LC50值分别为2.680、6.903、12.478、17.928、23.335、40.578、60.998、72.995、82.570、131.376、134.134、>200mga.i./L。
2.4不同药剂对棕榈蓟马成虫的毒力
由表4可知,16种药剂对棕榈蓟马成虫室内毒力为: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7%甲维盐微乳剂>5%阿维菌素乳油>30%虫螨腈悬浮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0%呋虫胺可溶粒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15%哒螨灵乳油>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24%螺螨酯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LC50值分别为0.355、0.800、0.835、2.462、4.479、6.956、14.850、52.936、59.278、85.945、130.922、134.181、197.522、>200mga.i./L。
2.5不同药剂对二斑叶螨成螨的毒力
由表5可知.16种药剂对二斑叶螨成螨室内毒力为:5.7%甲维盐微乳剂> 5%阿维菌素乳油>15%哒螨灵乳油>24%螺螨酯悬浮剂>30%虫螨腈悬浮剂>43%联苯肼酯悬浮剂>22.4%螺虫乙酯悬浮剂>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10%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烯啶虫胺可溶液剂、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40%呋虫胺可溶粒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LC50值分别为6.151、9.244、17.489、18.641、19.388、47.853、187.678、>200mga.i./L。
2.6不同药剂对5种害虫毒力的综合比较
由不同药剂对5种害虫的毒力综合比较结果(图1)可以看出,5%阿维菌素乳油和5.7%甲维盐微乳剂对5种害虫均具有较高毒力,LC50值分别为0.22~9.24、0.80~6.90mga.i./L;其次为300-/0虫螨腈悬浮剂,除对烟粉虱的毒力相对较差(LC50值为61.00mg a.i./L)外,对其他4种害虫的毒力相对较高,LC50值为2.46~19.39mga.i./L。
对番茄潜叶蛾及其他1~2种番茄常发害虫的高毒力药剂种类相对较多(表6),其中对番茄潜叶蛾与美洲斑潜蝇的高毒力药剂有7种,分别为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60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30%虫螨腈悬浮剂、200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5.7%甲维盐微乳剂、200g/L四唑虫酰胺悬浮剂。对番茄潜叶蛾与烟粉虱的高毒力药剂有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阿维菌素乳油、5.7%甲维盐微乳剂。对上述3种害虫均有高毒力的药剂有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5%阿维菌素乳油、5.7%甲维盐微乳剂。
3讨论与结论
番茄潜叶蛾作为刚入侵我国并对番茄产业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重要害虫,杀虫剂在一定时期内将会作为应急防治措施扮演主要角色。本试验发现,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对番茄潜叶蛾幼虫的毒力最高,其次为虫螨腈、甲维盐、四唑虫酰胺。在这些药剂中,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甲维盐、四唑虫酰胺也是经国内学者筛选发现的对番茄潜叶蛾幼虫具有高毒力的药剂种类,部分药剂如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等的田间防控效果达80%~90%。以上藥剂均可在仅有番茄潜叶蛾发生时选用,如若番茄田同时有其他害虫发生,建议首选阿维菌素与甲维盐,这两种药剂对5种害虫均具有较高毒力。阿维菌素是大环内脂类化合物,甲维盐是由阿维菌素B1开始合成的一种半合成抗生素杀虫剂,二者均为高效杀虫剂。据报道,阿维菌素对美洲斑潜蝇、烟粉虱、棕榈蓟马、二斑叶螨,甲维盐对斑潜蝇、烟粉虱、棕榈蓟马、二斑叶螨等均具有高毒力,与本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4种番茄常发害虫中,烟粉虱不仅是发生最为普通的,同时因其能够传播病毒对番茄的危害也是最严重的,番茄潜叶蛾与之同时发生时可选用溴氰虫酰胺、噻虫嗪、阿维菌素、甲维盐等药剂。美洲斑潜蝇与番茄潜叶蛾的危害方式相类似,均以幼虫潜食叶肉,但二者症状有所不同,也是目前番茄生产中的主要害虫。番茄潜叶蛾与其共发生时的兼治药剂种类较多,溴氰虫酰胺、乙基多杀菌素、阿维菌素、虫螨腈、氯虫苯甲酰胺、甲维盐、四唑虫酰胺均可选用。以上3种害虫同时发生时则可选用溴氰虫酰胺、阿维菌素、甲维盐,这3种药剂同时又对蓟马的发生具有控制作用。二斑叶螨为螨类害虫.区别于其他4种害虫,由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其与药剂的专性相对较高,因此,在番茄生产中,如果二斑叶螨与其他害虫同时危害,建议选用阿维菌素、甲维盐,也可选用虫螨腈、螺螨酯或哒螨灵等杀螨剂与其他害虫的高毒力药剂混合使用。
目前对于番茄潜叶蛾在我国各地区的发生规律仍处于摸索阶段,尽管尚未明确,但我国番茄设施栽培面积占番茄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尤其在北方,以山东省为例,有早秋保护地/拱棚、越冬保护地、早春日光温室、越夏拱棚等,栽培模式不仅实现了番茄的周年生产,且每一生长季往往在6个月左右,有的地区长达10个月之久,这些均为该虫的定殖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据番茄潜叶蛾在南美洲每年发生10~12代的特点,在我国极有可能形成常年发生的态势。已知美洲斑潜蝇、烟粉虱、二斑叶螨等其他害虫在我国番茄设施栽培环境中一年可发生15代以上,毋庸置疑,番茄潜叶蛾的入侵定殖给设施番茄害虫的安全防控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国外,因番茄潜叶蛾的发生导致每一生长季的杀虫剂应用次数较以往增加15次左右。任何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在番茄生产中开展药剂防治时,应注意结合害虫发生的种类与程度,轮换用药,避免或延缓番茄潜叶蛾及其他害虫抗药性的产生。
番茄潜叶蛾已成为世界上番茄的主要害虫,且其危害具有毁灭性特点,终将成为我国番茄生产上的主要害虫及重点防控对象,防控策略也须从应急防控走向常态化绿色防控。坚持科学合理用药方向,研发并综合运用内生菌提高番茄抗虫性、性信息素与灯光理化诱控、天敌昆虫控制地上虫态、病原微生物及寄生性线虫控制地下虫态等技术,来构建安全科学的番茄害虫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可以切实保障番茄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