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必”融合在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的应用
——以“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

2024-01-25刘进全

教学考试(高考历史) 2023年6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秦汉选择性

刘进全

(河南省潢川高级中学)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将(普通高中)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保障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根据这一课程改革精神,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由两本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下册)、三本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及两本选修(《史学入门》《史料研读》)三种类型的课程组成。

必修课程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是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共同基础课程,其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该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一年级进行学习,课程内容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升学需要而选择修习的课程,对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经济和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等进行介绍,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递进与拓展,该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二年级进行学习,课程内容选修选考;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是在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基础上设置的拓展、拔高类课程,是对历史学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对史料进行介绍并加以分析、解读的训练,该课程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供学有余力、学有兴趣的高二年级学生自主研学使用。

一、“选”“必”融合在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应用的必要性

1.“选”“必”融合是《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

历史教学是培养和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如何整合?《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实施建议。《课程标准》指出:“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整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等教学模式,对教科书的顺序、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有跨度、有深度的重新整合,也可以对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的不同模块进行整合,设计出更具有探究意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因此,在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进行“选”“必”融合是符合《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的。

2.“选”“必”融合符合新高考试题的特点

笔者发现,近几年的新高考历史试题增强了“选”“必”课程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整体视角认识历史,融会贯通知识。如,试题:

(2023 年·浙江1 月·3)汉武帝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之后,诸多朝代在这一区域设置机构或派驻官员,加强管辖。图中①②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 )

A.①护乌桓校尉 ②单于都护府 ③伊犁将军

B.①安西都护府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伊犁将军

C.①护乌桓校尉 ②北庭都元帅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D.①安西都护府 ②单于都护府 ③西宁办事大臣

本题题干中的背景知识语句出自必修教材,四个选项知识点出自选择性必修教材及必修教材,可以说,该题明显体现了“选”“必”融合的特点。

(2023 年·新课标卷·25)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该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文化创设情境,将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中的“百家争鸣”与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相结合,考查荀子、韩非、李斯思想的共同之处,引导学生融合“选”“必”知识,建立知识体系。

3.“选”“必”融合是高考复习备考的需要

《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科的学业水平考试分为两类:一类是合格性考试,全体学生均须参加,以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即为合格,是学生学分认定和毕业的重要依据;另一类是等级性考试,由学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自主选择,以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以学业质量水平4 为命题的基本参照,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

等级性考试即是高考,其以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课程为考试内容,考试内容繁多,以学业质量水平4 为命题的基本参照,能力要求高。高三年级,如果按顺序复习两本必修与三本选择性必修,将会耗费大量时间,甚至可能会影响后期的二轮复习与三轮复习。因此,将选择性必修的内容融合进必修中,“选”“必”结合,以“必”为主导,促使学生掌握核心概念、具备关键能力、涵养学科素养、提高应试能力、高效复习备考,很有必要性。

二、“选”“必”融合在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的应用策略

下面,笔者以“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例,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谈谈“选”“必”融合在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的应用策略。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1.“选”“必”融合的前提:熟悉必修教材与选择性必修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整体梳理教学内容,把握每个专题所涉及的范围、重要史事和核心问题,并将这些核心问题的解决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联系起来。”教师只有熟悉必修教材与选择性必修教材,才能完整、准确地把握历史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说,熟悉必修教材与选择性必修教材是进行“选”“必”融合的前提。

2.统计与分析“选”“必”融合在近几年高考中的考查情况

高考是高三复习备考的指挥棒,“选”“必”融合最终目的也是为了高考。为应对高考,在等级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高三教师必须研究近几年高考对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选”“必”融合考查情况,并进行分析,作出预测,为今后的复习备考指明方向。

部分高考卷对“秦汉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的考查情况统计表

命题规律总结:由上表可知,秦汉时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时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近几年高考对这一时期经济的考查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且有横向、纵向的对比及“选”“必”的融合。在必备知识的考查中,西汉经济政策、秦汉时期的农业、汉代的手工业(丝织业)、汉代的丝绸之路等是考查的重点。

命题趋向预测:1. 秦汉统一后所采取的经济措施及作用;2. 从经济角度解释秦汉衰亡的原因。

3.对比整理“选”“必”知识点

秦汉时期社会经济“选”“必”知识点的对比整理

4.融合“选”“必”知识点

“选”“必”知识点的对比整理出来后,教师应花时间将“选”“必”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如,秦汉时期的商贸,可以这样进行融合:

“选”“必”融合后的秦汉时期的商贸

再如,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可以这样进行融合:

“选”“必”融合后的秦汉丝绸之路

5.“选”“必”融合后的习题训练

“选”“必”知识点融合后,我们教师还应精选习题,进行“选”“必”融合后的习题训练,来巩固所学知识。

【例1】(2021·重庆卷·2)下图是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有学者指出它们是罗马工匠制作的。这可用于佐证 ( )

A.大月氏成为丝绸之路的中心

B.丝绸之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C.罗马搅胎玻璃瓶技术沿丝绸之路东传

D.东汉与罗马帝国建立了官方直接往来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分别在埃及、阿富汗和中国出土的罗马搅胎玻璃瓶”并结合时间信息可知,汉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多个国家交往,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故选B 项;丝绸之路起点在长安,中途经过的城市敦煌、撒马尔罕,终点罗马都是丝绸之路中的区域中心城市,排除A 项;材料中仅提及在中国出土,不能推断是在中国生产的,排除C 项;“直接”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 项。

【例2】(山东宁阳四中综合检测)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据此可知 ( )

春秋时期 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秦朝 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 万件汉朝 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 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

A.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

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

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

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

【答案】B

【解析】材料“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 万件”“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表明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故选B 项;据表格可知,人工冶炼的铁器出现的时间应不迟于春秋时期,故排除A 项;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故排除C 项;民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故排除D 项。

在高三一轮复习备考中,高三教师进行“选”“必”融合很有其必要性。只要我们高三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及《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熟悉“选”“必”教材内容,准确地把握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方法,融合“选”“必”教材,研究高考,精练习题,必将使学生夯实必备知识、提高关键能力、提升学科素养,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高考!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秦汉选择性
我与秦汉东北史研究
选择性听力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高中必修课程“夏商西周政治制度”教学分析
选择性应用固定物治疗浮膝损伤的疗效分析
选择性执法的成因及对策
秦汉甘泉宫的演变
铈基催化剂用于NH3选择性催化还原NOx的研究进展
流变与传承
——秦汉时期“伏日”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