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2024-01-25郑洪棋郑书强刘国林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2期
关键词:芬酯比洛臂丛

郑洪棋,郑书强,刘国林

连江县医院,福州 350500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作为一种常见的麻醉方式之一,多用于手臂、肩部等部位手术,麻醉操作相对较为简便,生理干扰也较小,并发症少。在近年医学技术的发展下,逐步引入了神经刺激仪、超声辅助定位技术,继而使得神经阻滞技术更加完善,但是在对患者进行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程度的刺激,部分患者可能因麻醉疼痛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加速及精神紧张等麻醉应激反应,加上手术创伤增强了神经元的兴奋性,导致疼痛持续时间延长,对于手术效果与预后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超前镇痛是一种确保麻醉效果的保护性措施,除了缓解疼痛还能消除患者不安情绪[1-2]。因此临床麻醉医师还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应用辅助类麻醉药物,保障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3]。在本研究中选取了80 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22 年1 月至2023 年1 月于我院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80 例,纳入标准:麻醉风险为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无出凝血功能异常,BMI <30 kg/m2,于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行择期手术的患者。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肺及中枢神经系统等重要脏器疾病;②穿刺部位感染;③精神病、严重神经官能症等不能配合者;④近期有镇痛药物使用史;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⑥对局麻药、地佐辛及氟比洛芬酯有过敏史;⑦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在伦理委员会监督下进行。

1.2 方法 共纳入80 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 例。观察组采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进行注射;对照组采用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前进行注射。

两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均开通静脉通路,给予患者持续吸氧,流量为2 L/min。常规监测心电图(ECG)、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无创血压。观察组予以氟比洛芬酯(生产厂家: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508)1 mg/kg +地佐辛(生产厂家: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29)0.15 mg/kg 进行静脉推注,5 min 后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予以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推注,5 min 后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所有患者由同一名有经验的麻醉医师在超声引导下确定臂丛神经位置后,穿刺注射0.5%罗哌卡因(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152)10 ml和1%利多卡因(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7816)10 ml 共20 ml 行神经阻滞。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平均时间与麻醉维持时间;②记录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的血糖应激水平;③术后患者疼痛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用0~10 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 为无痛,10 为剧烈疼痛),分别记录患者手术结束后4 h、6 h、12 h 的疼痛评分;④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以及呼吸抑制等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 25.0,涉及的计量数据、计数数据指标表示方式分别是、n(%),分别应用t检验、χ2检验,只有当P<0.05 时,认定比较分析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共纳入80 例患者,每组各40 例。观察组:男性28 例(70%),平均年龄(54.20±11.05)岁,平 均BMI(20.45±2.23)kg/m2,ASAI、Ⅱ级分别为13、27 例,对组组:男性29 例(72.5%),平均年龄(52.60±12.16)岁,平均BMI(20.59±2.17)kg/m2,ASAI、Ⅱ级分别为12、28 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BMI 及ASA 分级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阻滞起效、维持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在麻醉阻滞起效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麻醉效果对比(min)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血糖应激水平比较 术前组间患者的血糖应激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30 min 后与术后60 min 观察组间患者的血糖应激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血糖应激水平比较(mmol/L)

2.4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情况比较 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术后4 h、6 h、12 h VA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VAS疼痛评分比较(分)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恶心1 例,呕吐1 例,头晕1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7.50%;对照组恶心2 例,呕吐1 例,头晕1 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0.00%,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

3 讨论

臂丛神经阻滞是指将一定剂量的局部麻醉药注入臂丛神经干周围继而阻滞其冲动传导,使得所支配区域产生麻醉。神经阻滞是集临床麻醉与辅助镇痛二者优势的重要麻醉方式之一,麻醉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对患者身体健康程度影响小,因此在临床上应用较为频繁。然而,此方法并非绝对安全,若医师对局部解剖不熟悉,则极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上,对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的疾病,则多采用手术方法,而手术前麻醉则是保证手术顺利开展的第一道“关卡”。若术前患者情绪、血压、心率均不稳定,则会降低麻醉的效果,影响手术进程,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需做好术前麻醉准备,确认麻醉选用药物,稳定患者情绪,以提升麻醉有效性[4]。而超前镇痛是指在伤害性刺激出现前预先采取消除伤害性疼痛刺激传入的有效干预,可减轻疼痛,减轻神经-内分泌应激反应,降低并发症。临床已证实,此方法可以缓解疼痛刺激向中枢神经系统的传递,从而降低应激反应对机体的不利影响,改善患者睡眠、饮食,促进患者早日恢复[5]。

氟比洛芬酯与地佐辛两种药物的联合应用能够有效阻滞疼痛信号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属于超前镇痛,降低患者的痛感,减少局麻中出现不良情况,继而使得局部麻醉发挥最大麻醉效果。氟比洛芬酯作为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s)的一种,能够通过减少前列腺素和抑制环氧合酶来阻断炎症反应,进而减轻疼痛发作[6],同时脂微球对组织亲和力相对较高,能够将药物靶向性聚集在手术创伤位置,以及患者的炎症部位,继而发挥效果。具体机制为:①靶向治疗。脂微球靶向聚集于病变部位实现了药物的“靶向治疗”,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或数百倍,减少了药物对正常机体组织的不良反应,疗效显著。②缓释作用。氟比洛芬通过脂微球的包裹和保护作用,在靶区被缓慢释放,起到了长效的作用,又减少了频繁用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③直径小,易于跨膜转运,可将药物起效时间缩短。有研究发现,氟比洛芬酯静脉给药后脂微球被血液中酯酶迅速水解,成为其活性代谢物氟比洛芬。用药24 h 后,代谢产物约50%从尿中排出,体内无蓄积。④舒适性。由于静脉注射,不直接接触胃部黏膜,不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应用此药物后,不但能够减少患者的伤害性感受、痛觉体验,还能够有效提升麻醉效果[7-8]。地佐辛是一种全新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有明显镇痛效果,通过促进胃肠平滑肌松弛而减少恶心、呕吐等系列不良反应,其镇痛强度、起效时间及作用持续时间和吗啡的作用相当,但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减少[9]。地佐辛作为一种麻醉辅助药物,可通过超前镇痛显著提升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且患者手术过程中无痛率较高,也能缓解患者术后疼痛[1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麻醉阻滞起效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维持时间长于对对照组,术后4、6、12 h 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究其原因为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在臂丛神经阻滞前注射实现了超前镇痛,缩短患者进入麻醉的时间,对延长患者麻醉维持时间也具有显著效果,从而保障临床手术治疗的顺利开展;同时麻醉给药后,能够作用于神经纤维,会不同程度地影响钠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及钠离子的运动,抑制神经信号传导,继而获得较好的临床麻醉效果,也实现增强镇痛的效果。术前组间患者的血糖应激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切皮30 min 后与术后60 min 观察组血糖应激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超前镇痛后行臂丛神经阻滞,可以减少对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防止血糖过高而导致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影响手术进程;同时麻醉之后,两者联合应用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作用的影响较小,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在提升患者麻醉效果的同时也能更好促进患者预后改善。

综上所述,在对患者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地佐辛行超前镇痛,能够进一步提升临床麻醉效果,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患者术后疼痛,并且不良反应少,能够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

猜你喜欢

芬酯比洛臂丛
观察氟比洛芬酯联合神经阻滞超前镇痛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复合不同剂量舒芬太尼用于胃癌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效果比较
可调节式肩外展支架在臂丛神经损伤中的应用
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效果的Meta分析
布托啡诺在臂丛麻醉患者中的镇痛效果
臂丛神经丛内神经移位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肌肉肌腱转位术用于晚期臂丛神经损伤功能重建
氟比洛芬酯与曲马多用于腹部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