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融合视角下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研究
2024-01-25余根钬
余根钬
(福建医科大学 临床医学部,福建 福州 350122)
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是医德医风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医学生顺利步入医师队伍、投身医疗卫生事业、践行医者仁心仁术的内生动力。多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学人才的培养,多次就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提出明确要求。其中,《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与《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医学人才培养的过程要不断强化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精神。然而,医学职业素养的形成并非短期教育或行为强化就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逐步引导学生从知晓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医学职业素养教育需要紧密围绕学生知识学习与临床实践锻炼的过程,不断强化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意识养成与价值践行,最终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的。自2015 年以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以下简称“临床专硕研究生”)开始实行“双轨合一”的培养模式,也就意味着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与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才能成为我国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后备军。深入探究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深刻内涵及其培育路径,对发展壮大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以及大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医学教育涉及职业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较多,多数研究趋向认同医学职业素养是医学生未来胜任医师岗位以及献身医学事业的动力来源。然而,深入分析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求、能力考核要求以及社会认知的评价,可以发现:良好的职业素养不仅是临床专硕研究生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顺利完成当前学业任务的迫切需求。
1.职业素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根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目标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要成为热爱医疗卫生事业,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和专业素质的临床医师。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根据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2022 年版)》的要求,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在临床轮转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包含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养、系统改进能力等四个方面内容。
2.职业素养教育是临床能力的考核要求。根据能力考核的要求,临床专硕研究生作为住院医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医学职业素养。临床专硕研究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硕士生,需要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又要在规培单位完成临床实践工作并承担住院医师的角色。临床专硕研究生的培养以临床轮转为主要方式,需要经历过程考核和结业考核,并且逐一开展本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日常考核、出科考核、年度考核以及年度业务水平测试,医学职业素养就是其中重要的能力考核内容。
3.职业素养教育是社会主流的认知要求。自研究生入学开始,临床专硕研究生就需要进行长时间的临床轮转与住院学习,学生必须在培养单位开展不少于33 个月的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因此,在社会大众的普遍认知中,在医院身着白大褂、佩戴工作牌的临床专硕研究生就应该是具备娴熟业务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医生。因此,临床专硕研究生在培养单位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必然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符合社会大众对医师的职业要求,才能更好地处理后续复杂的医患沟通问题以及临床诊疗训练。
二、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困境
“知情意行合一”的教育思想是现代教育领域历久弥新且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1]新时代医学教育应当充分结合认知、情感、意识、行动四个教育维度,对当前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的教育现状进行思考与分析。
1.认知维:角色认知存在偏差。临床专硕研究生具有硕士生及住院医师双重身份,意味着临床专硕研究生既要完成学位教育所要求的课程学习与考试、科研课题、学位论文等学习内容,也要协助管理病人、采集病史以及完成值班、门诊、急诊等规培任务。在短暂的3 年时间里学生需要同时完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培养要求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的培训要求,才能取得毕业证、学位证、规培证,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然而,许多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自己的“双角色”认知与定位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偏重硕士生身份而排斥医疗单位繁重的规培任务,存在“自己首先是研究生,其次才是住院医师”的主观认知,这会直接影响临床专硕研究生医学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是由于临床专硕研究生长期在医院学习及生活,许多临床专硕研究生将自己等同于规培生,而忽视研究生教育所要求的课程学习与科研创新,由此造成角色认知失位。
2.情感维:职业认同情感缺乏。正所谓“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职业认同是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内生动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与救死扶伤的追求。然而,现有研究发现,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职业认同并不乐观。一方面是由于临床压力大所导致。临床专硕研究生需要在医院临床轮转不少于33 个月,在不同科室承担繁重且复杂的临床工作。有研究通过对比临床医学专业不同学位类型研究生的职业认同感后发现:科学学位研究生因为较少直面复杂医患关系,临床压力较小,职业认同感明显高于专业学位研究生。[2]另一方面则是职业发展中产生的心理落差所导致。主要表现在对医生职业劳动付出与福利待遇、职工保障等方面进行比较后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由此形成的消极观念羁绊着临床专硕研究生对临床实践的态度、激情与动力,也束缚着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以及职业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尤其是在医疗突发事件或公共卫生事件暴发时刻尤为凸显。有研究显示,对待医生收入与付出不匹配现象的消极看法会降低医学生的职业认同。[3]
3.意识维:自我意识效能不足。《道德经》有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医生的自我意识是医生对自身能力、价值观、性格特点等方面的浅层判断与主观评价,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医生临床诊疗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对医师职业而言,自我意识的高低对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的形成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能够对职业决策产生直接影响。[4]此外,由于在各科室临床轮转的时间不够以及临床训练深度不足等方面的原因,临床专硕研究生对临床轮转的满意度以及获益感普遍不高,对自己独立从事临床诊疗所表现出的自我效能感不高且自我意识不足。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从事医师职业的自信心,也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从医的信念。有研究表明:临床轮转时间越长,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自身技能熟练程度的评价越高。[5]然而,也有调查研究显示:临床专硕研究生对自己能够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疾病的临床诊疗工作能力的自我评分不高。[6]
4.行动维:临床实践获益不够。临床专硕研究生的临床实践以床旁管理病人及门诊实践为主,对比本科阶段的临床见习与实习,研究生阶段的临床实践更加贴合真实的临床情境。南宋诗人陆游曾在《书巢记》中写道:天下之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那么医学生的临床实践也是这个道理,如果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只是一味“听”与“看”,缺少动手操作或独立解决问题的训练,那么在面对复杂诊疗难题及医患沟通矛盾时就难以从容应对,进而影响其职业素养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临床专硕研究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深度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也就越高。[7]然而,相关调查显示,由于不同科室的轮转方案以及带教质量存在差异,在非本专业科室轮转过程中,临床专硕研究生在实践操作机会上未能得到合理满足。[8]由此导致学生对出科后所习得的基本诊断技术、临床处理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以及文书写作能力的自我评价不高,自我效能感与实践获益感表现不足。
三、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四维融合的实施路径
“知—情—意”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三个环节,是从认知到认同的过程,而“行”则是基于认同前提下的价值践行。因此,推动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四维融合主要是围绕学生的认知、情感、意识及行动四个维度采取针对性教育,逐步引导学生从知晓到触动,再到思考与行动,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深层目的。
1.抓好“三阶段”教育,夯实主体角色认知。认知决定着个体后续的思考与行动,角色认知是个体胜任特定职业角色过程中的思想指引,是职业素养形成的思想基础。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应当将角色认知贯穿教育全过程,并在新生入学、日常教育以及毕业生离校几个关口中不断强化。一是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把好入口关。利用新生适应性课程、入学主题班会等组织形式,详细解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等文件要求,明晰临床专硕研究生既是“硕士生”也是“住院医师”的角色定位,确保课程学习与临床轮转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二是抓好日常班会教育,把好过程关。利用日常班会开展医学教育的资讯分享与政策解读,帮助学生理解医教协同改革对于加强医学人才队伍建设、优化高等医学教育的目的与要求,避免学生只关注到“四证合一”的就业优势,而忽视并轨培养所带来的艰巨挑战,确保权责一致。三是抓好毕业生离校教育,把好出口关。开展毕业生离校“最后一课”教育活动,详细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等文件的相关条款,明确医师的责任与义务,强化临床专硕研究生对医师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情怀等方面内容的深刻理解,切实增强临床专硕研究生的职业素养,确保廉洁行医建设走深走实。
2.落实“三融入”举措,提升医师职业认同。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情感认同是医学生职业素养形成的强大内驱力,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应当立足医学特色,推动职业素养教育寓情于教,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一是融入红医精神力量。每所医学院校及其临床教学单位都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其中所蕴含着的精神力量对强化医学生职业信念、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具有促进作用。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挖掘校本特色资源,充分开发校史馆、院史馆、资料库的思政育人功能,强化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与代入感。二是融入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既是许多医学生的学医初心,也是他们坚定从医道路的原动力。临床专硕研究生既是抗疫的见证者也是经历者,通过组织抗疫故事会、参观抗疫纪念场馆及展览等方式来帮助临床专硕研究生进一步明确伟大抗疫精神的深刻内涵,引导他们树立无私奉献的崇高医德。三是融入传统医学文化。中华传统医学文化倡导的是一种融合个人、家庭、国家价值的职业价值观。[9]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中谈及,“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
3.发挥“三引领”作用,增强职业自我意识。临床医学的专业性及实践性极强,这就决定了医学生的就业方向与职业定位相对明确。职业自我意识水平的高低不仅对医学生后续实践能够产生激励作用,也可以通过提高自我效能感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一是发挥学涯规划的朋辈引领。通过组织博硕讲坛、主题沙龙等活动,邀请在学或已毕业的优秀学生分享自己在临床实践、科研创新、执医备考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充分发挥临床专硕研究生的朋辈互助作用,增强学生的职业获益感与自我效能感。二是发挥网络思政的引领作用。不断加强校园融媒体平台建设,做好阵地建设,始终坚持内容建设为本,不断创新短视频、微博软文等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传播形式,提高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校园主流媒体号在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持续推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孕育和培养正能量的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动权,切实发挥网络思政的思想引领作用。三是发挥全员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是临床专硕研究生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临床专硕研究生多数时间在不同科室轮转,导师及辅导员能够见到学生的次数屈指可数,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效果不佳。因此,要积极探索导师、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科室带教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切实发挥全员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
4.畅通“三渠道”建设,增强实践育人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临床医学专硕研究生作为我国高水平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生力军,高校应当积极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多样化平台,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基层,在服务基层群众中不断锤炼意志品质。一是构建能力提升训练体系。以能力提升为导向,按照不同主题开展专项能力训练营,在研究生入学之际结合学生的兴趣、性格以及特长、爱好等个性因素制定个人能力提升计划,所取得的成效纳入研究生综合测评以及相关荣誉评审。二是增强线上志愿服务活力。由于临床专硕研究生大多数时间都需要在科室进行临床轮转,能够参加线下志愿服务的时间较少。因此,高校需要积极推进临床专硕研究生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志愿服务活动,制定活动实施细则与制度规范。三是增强社会实践育人成效。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重要载体,定期带领临床专硕研究生深入革命老区,下沉基层一线,积极开展爱心诊疗服务、健康知识宣教、红色基地参观以及对话基层校友、专题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加深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状况的认识,引导广大青年医学生立足专业所学、发挥专业所长,在服务基层群众中锻炼成长,真正达到深入基层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实践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