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冰雪人生
——记冬奥会中国首金获得者、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杨扬
2024-01-24张诗琪
张诗琪
(上海体育大学,上海 200438)
“如果我能站在领奖台上,胸前挂着用苦与累换来的闪着金光的奖牌,别人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那时我感觉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这是杨扬1987 年在一篇题为《怎样对待苦与累》的日记里写下的文字,彼时的她12 岁。时光的指针快拨至2002 年2 月17 日,盐湖城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500 m 决赛现场,随着一声枪响,杨扬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没给对手任何反超的机会,最终以44.187 s 的成绩站上奥运赛场最高领奖台,她的胸前挂上了用苦与累换来的奥运金牌。但当回忆那一刻的感受时,杨扬却说:“从小到大一直追求的梦想就这么实现了,有一种小小的失落感,不知道下一个目标在哪里……”
1 启梦:结缘冰雪
1975 年,杨扬出生在中国最北部的一个小县城——黑龙江省汤原县,父亲杨启文是县公安局预审科的执法人员,母亲江帆则开了一家小照相馆。每天放学回家,杨扬都会路过一块冰场,看着里面嬉笑玩闹的孩子,她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在冰上恣意飞扬。1984 年,体校教练到学校选滑冰“苗子”,40 多个孩子一字排开拱起腰模仿各种滑冰动作,杨扬就在其中。第一次上冰,杨扬站在原地不敢动。“这孩子行,脚脖子真硬!”教练王春瑶注意到,别的小孩穿上冰鞋都是“塌帮”、松松垮垮的,唯有杨扬立得板正。经过两周的选拔,杨扬脱颖而出,开启她的冰雪逐梦之旅。1986 年,杨启文因工作原因被调至七台河市,杨扬跟随父亲一同迁居,母亲则继续留在汤原经营照相馆。来到七台河,杨扬想继续滑冰,父亲杨启文便找到七台河市业余体校滑冰教练董延海,经过测试,杨扬顺利进入七台河市业余体校,成为董延海教练队伍中的一员。“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对教练员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对小朋友来说,技术上严格把关,同时又能有耐心地用小孩子听得懂的方式去表达,这样的教练就很完美。”
因为入队时间晚,体能薄弱,杨扬在队里的排名总是“吊车尾”。1987 年,杨扬获得全国少年速滑比赛的观摩资格,观赛回来的她利用晚饭时间在冰场练习直道入弯技术。这一切都被教练董延海看在眼里,他发现杨扬的学习能力强、爱动脑筋、主动性十足,后来一有比赛就会带着杨扬去观摩学习。凭借日复一日的努力,杨扬进步飞快。董延海奖励了她一套连衣比赛服,杨扬开心极了:“我做了多少次梦,梦见自己穿上新连衣服,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以前,我是用羡慕的眼光看着别人穿,现在,我穿上它,好像周围的人也用羡慕的眼光看着我。”1988 年2 月,杨扬随队参加黑龙江省少年速滑比赛,虽然成绩不尽如人意,但她在比赛场上那种敢打敢拼的劲头吸引了黑龙江省体校教练金美玉的注意。当天晚上,金美玉教练就来找董延海要人。“当时教练选了3 个人去集训,但只收1 男1 女。我和另一名女生身高一样,但她的滑行速度比我快,如果她去了可能我就没希望了。”杨扬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满是感慨。最终,另一名女生被家长留在七台河体工队,而杨扬的爸爸则认为,人要往高处走,要走出去见世面,鼓励她跟随金教练去省体校。“如果我不适应省体校的训练,再回来行不行?”临行之前的杨扬问教练董延海,却被董延海严词拒绝:“出去了就不许回来,再难也要走下去,人生没有回头路。”
2 成长:喜遇良师
运动员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教练员要善于辨别和处理个体之间的差异,优秀教练员一定会因材施教。青少年运动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生长发育规律设计训练计划,不可拔苗助长。刚进省体校时,杨扬整个夏季的陆地训练都很吃力,金教练几次都想把她退回七台河体校。杨扬也倍感压力,“在10 名队员中我的身体条件最差,腿很细,爆发力不够,教练担心我练不出来,让我做一年的试训生。为了不被教练退回去,我拼命地练……”冰上训练后,杨扬的冰感让金教练眼前一亮,她开始有针对性地为杨扬制定训练计划。例如:陆上训练时,金美玉不强行要求杨扬和身体素质好的运动员一样练习,但在冰上耐力训练中,金教练会对杨扬提出更高的要求。
实现我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
在省体校的7 年时间里,金美玉教练对杨扬非常爱护。这种爱护不是溺爱,而是惜才。其他队员都放假了但杨扬还有比赛,金美玉就天天和杨扬起早贪黑地训练,“我不是天赋外露型选手,但我很幸运,遇到的教练都很负责,对我的要求非常严格,我能感受到教练对我的期望很高”。除运动项目专业层面的指导外,金美玉对杨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也有很大影响。1991 年4 月,杨扬获得全国短道速滑冠军赛3 000 m 冠军,那是她获得的第1 个全国冠军。当时杨扬穿的是一双国产滑冰鞋,她很想换一双进口鞋,便向金教练提出这个请求,却遭到拒绝。“其实教练当时正计划给我换鞋,但当我主动提出时她却不给我换了。因为她怕我骄傲,认为运动员不能拿好成绩来讲条件,所以整个赛季都没有给我换。”提起当年的事,杨扬笑称这是对她的一个提醒,凡事要戒骄戒躁。后来,金教练又单独找杨扬谈话:“你碰到别的教练为什么不打招呼?他们都说你骄傲了!”杨扬非常委屈,连忙解释说自己根本不记得有这种情况,金教练随后的一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杨扬至今记忆犹新,也受用终身。
3 逐梦:勤奋刻苦
1993 年,杨扬入选中国短道速滑集训队,但在两年后的全国冬运会上发挥失常,只获得第9 名。按照全运会前5名入选国家队的选拔机制,杨扬是没机会进入国家队的,但彼时正赶上黑龙江队一批老队员退役,杨扬才被“照顾”进中国短道速滑队。刚进国家队,杨扬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年龄最大、能力最弱,想要受到重视谈何容易。杨扬很清楚自己不是主力队员,主教练辛庆山不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她身上。为了吸引教练的注意,晨练的最后15 min(7:15—7:30),杨扬总是“无意”地到教练眼前进行动作展示,也是在这时教练会纠正她的技术动作。在杨扬看来,被“照顾”进国家队的运动员就得多表现,她不仅帮助教练浇水修冰,摆放弯道标志块,而且还主动帮教练、队友洗衣服、缝衣服。久而久之,这名实力“最弱”的队员逐渐引起教练的关注,她的成绩也开始突飞猛进,在全国甚至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
“对运动员而言,遇到信任自己又能提供专业指导的教练员非常难得。”杨扬的特点是赛前状态不能太好,她需要装点“熊”。比如赛前为了调整一下,她便在训练课上慢一点、绕个小圈儿,她的这些想法甚至都不需要和辛教练提前沟通,辛教练一看杨扬的场上表现就知道她想干什么。对此,杨扬很是感激。当然,这份信任的基础源于杨扬是个主动性特别强的人。比如1 周2 次的有氧跑,每次都在60 min以上,其他队员跑得很快,杨扬跟不上。但杨扬并没有放弃,她根据自身情况把有氧跑当作恢复训练,主动增加到1 周3 次有氧跑。此外,杨扬还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在训练中进行强化练习。例如:1 节强度训练课需要滑4 个7 圈,通常是4 名主力运动员每人领滑1 组。大家都抢着领滑前2 组,因为刚开始大家的体力都很好,而杨扬却总在最后一组领滑。“跟滑的时候大家都会往最后面跟,因为这样更省力,但我不能因为领滑最后一组,前3 组就顺着跟下来,而是每组都有针对性地做些练习,如第1 组练习外道超越、第2 组练习内道超越等,我要给自己增加一些强度,否则大家都练一样的内容,你凭什么成为最好的!最后一组领滑也很好,我可以把所有的劲儿都使出来。”就是在这一朝一夕的努力中,杨扬的付出被辛教练尽收眼底。辛庆山曾这样评价杨扬:“她的先天条件并不好,后天努力和不服输的劲头才是她成功的根本。”
4 破局:逆向思维
运动员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必要的保障工作十分重要。“一方面要给运动员非常专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让运动员有自主意识,对自己负责。每天被教练逼着练是一种训练方式,自己为解决问题而去练是另一种训练方式。”短道速滑对杨扬而言是一项非常有意思的运动,因为她总是带着问题参与日常训练。她坚信,不同的投入和思维方式在训练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来,但时间长了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长距离一直是杨扬的强项,曾有运动员问她:“滑3 000 m 时你在想什么?我滑到一半时总会想还有那么长距离,何时才能结束!”杨扬毫不吝啬地分享自己的经验:“把3 000 m 分成3 个阶段,前1 000 m 思考如何节省体力,中间1 000 m 关注占位问题,最后1 000 m 非常重要,着重把握跟滑、占位和领滑的时机。”有一件事对杨扬的运动生涯颇有影响,让她体会到有时逆向思维才是破局的关键。一段时间,比赛中杨扬的前后左右都是韩国人,她每天都在思考如何突出重围。正巧连着几场比赛杨扬总被一名叫朱敏真的韩国选手绊倒,令她备受困扰。一开始想不通,只觉得朱敏真爱绊脚,但多次被犯规后杨扬幡然醒悟,这可能是韩国队的干扰战术。突然,杨扬想到一句俗语“退一步海阔天空”。于是在后来的比赛中,杨扬主动退到后面。“虽然我暂时退到后面,但加速时毫不含糊,一旦到前面领滑,绝不给对手机会!”用这一招杨扬轻松化解对方的干扰战术,之后赛场上再也没看到朱敏真的身影。
5 圆梦:迎难而上
1997 年,杨扬一路高歌猛进,在短道速滑世锦赛上斩获个人全能冠军和500 m、1 000 m 两个单项冠军,此时的她对即将到来的长野冬奥会信心满满。“总听人说奥运会和世锦赛不一样,但没人告诉我到底哪里不一样,来到奥运赛场才发现自己紧张得连走路都不会了……”随后的比赛更是雪上加霜:短道速滑女子500 m,杨扬犯规,被取消成绩;女子1 000 m,杨扬又犯规,成绩再被取消;最终仅获得3 000 m 接力项目1 枚银牌。这是一个让杨扬难以接受的成绩,失利而归的她身心俱疲。“学习和训练不一样,你学多少就能收获多少知识。但在训练中,即使你付出了100%的努力,因为一次比赛没有滑好,收获几乎就是零。”
从“地狱”到“天堂”杨扬花了4 年时间,但从“天堂”跌落到“地狱”却只是短短的一瞬间。她本想就此退役,去大学读书,但所申请的高校拒绝为一名奥运会亚军提供深造机会。“放弃”这一念头反复在她脑海里出现,但不服输的性格使她不甘心运动生涯就此结束,她决定再战4 年。2002 年盐湖城冬奥会前,杨扬在给教练董延海的信里写道:“这是我运动生涯的关键时刻,我会珍惜这次上场的机会,我必须全力以赴,也许还拿不到金牌,我可以接受失败的结果,但决不能接受没尽全力的自己!”短道速滑女子1 500 m 是杨扬的优势项目,但在盐湖城冬奥会上她只获得第4 名,中国冬奥会首金的压力再次压得她喘不过气来。在第2 天的女子500 m 决赛中,杨扬放手一搏,牢牢守住第一的位置,终于实现中国冬奥军团金牌零的突破,随后她又顺利拿下女子1 000 m 冠军。
“运动员的转型不是退役后再考虑的事,应该在当运动员时就开始思考。”获得奥运金牌后,杨扬决定重返校园,她成功申请进入清华大学,一年后又前往美国一所大学做交换生。对于杨扬来说,进高校读书一是为了圆梦,二是为了充实自己。做交换生的一年杨扬虽身在国外,但经常关注短道速滑世界杯赛和世锦赛,当看到中国队在500 m这一优势项目上无人进决赛时,她心里很不是滋味。2006年,31 岁的杨扬临危受命,重返奥运赛场,她的运动生涯最终以1 枚奥运铜牌落幕。对此,家人和朋友都不理解,认为她不该再返赛场,但杨扬有不同的看法:“之所以很多运动员会选择在运动巅峰时急流勇退,是因为可以安置得更好,但就竞技运动而言,这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6 未来:续写辉煌
退役后,杨扬的身份有过多次更迭:从国际滑联委员到国际奥委会委员,从2008 年北京奥组委委员到2022 年北京冬奥组委运动员委员会主席,从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副主席到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让人眼前一亮,杨扬似乎成为我国运动员退役后成功转型的典范。“大家可能觉得我身份转变很大,但我一直在体育行业里,核心内容是我熟悉的,价值观也是一致的。当运动员时,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在国际滑联、国际奥委会任职时,追求高尚的体育精神、纯洁的体育竞技,都是体育生态系统中的事。每次身份转变肯定会遇到不同挑战,但每次挑战都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曾经的运动员经历让我乐于接受这些挑战。”
有清醒的认知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杨扬坦言她没有做教练员的计划,因为教练员必须全情投入,这种投入意味着牺牲太多,从小离家在外训练的杨扬很想在退役后多一点时间陪伴家人。退役后,杨扬给自己订了3 条做事规则: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最初,体育对我而言就是站上奥运赛场的最高领奖台,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我对体育的认知也不断拓宽,发现竞技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体育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世界和平等方面都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未来,我会在体育的大生态系统中继续发挥专长和热情,为我国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的全面发展、为国际奥林匹克事业的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