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视域下出版单位强化馆社合作路径探析
2024-01-24张启林
【摘要】融合出版时代的渠道变革为出版单位优质内容输出提供了新机遇,出版单位应在保证优质内容的前提下,做好数字渠道的匹配,抓住新的发展生机。在全民阅读的大环境下,图书馆能为出版单位提供多元化的传播途径、满足定制化的服务需求、激发数字化内容的多样性,出版单位优质的内容能提高图书馆的阅读量,二者合作能打通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出版单位应从内容效益最优化、打造特色数字化平台、全方位数字化引领、提升共享力等方面加强馆社合作,探索融合内容的表现新形式、传播新路径、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
【关 键 词】出版融合;渠道合作;数字出版;馆社合作
【作者单位】张启林,温州市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39.2【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4.013
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性地发展进步,使出版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知识与信息的总量持续增长,出版物载体形式的数字化、多元化,以及传播主体与传播方式的多元化,对出版单位资源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传统出版和新型出版之间的融合发展趋势不可逆转,以科技进步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是出版单位做好新时代出版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时代与自身发展的双重任务下,出版单位不仅要推出符合数字融合要求的高质量内容,也要开辟合适的内容传播渠道。
一、数字化转型下出版单位强化馆社合作的现实意义
时代的前进重塑了出版单位的发行渠道。从实体书店到网上书店再到当下的新媒体渠道,每一次渠道的变化对出版单位来说都充满了机遇与挑战。在当前背景下,出版单位以渠道变革增加利润的难度过大,为了谋求新的发展路线,出版单位只能另辟蹊径。
当前,资源建设呈现数字化进程加快的态势,具体表现在读者的需求方面。《2021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电子阅读已经进入深度阅读阶段。2021年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5.06亿,其中95后用户占比超七成。用户的变化使得开放获取资源建设模式的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因此,出版单位需要不断优化数字资源占比,提高资源数据化、结构化的程度,拓展数字资源应用的权限,扩大数字资源传播的通道。同时,出版单位应重视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需求。《2021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显示,高校图书馆的纸质文献资源与电子文献资源购置费比例为4∶6。可以说在融合背景下,出版单位与图书馆在数字内容方面的合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内容、对象、方式和环境。
1.图书馆渠道对出版单位传播数字内容的意义
在具体实操层面,我们可从文化引领、数字融合、创新发展多个层面来分析双方合作的积极意义。
一是提供多元化的传播途径。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数字平台、社交媒体、在线书店等新兴渠道崭露头角,读者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更加多元,传统纸质书籍销售渠道不再是读者唯一的选择。为了触达更广泛的受众,出版单位需要开拓新渠道。与图书馆合作进行多元化内容输出,能够使出版单位满足不同读者在不同平台的需求。
二是满足定制化的服务需求。读者在数字化时代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务体验。渠道变革意味着出版单位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读者的兴趣、需求和行为,以提供更贴近用户期望的优质内容。出版单位与图书馆开展合作,能进一步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与联系,使得出版单位在内容制作和内容推广方面更加精细化,能更好地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个性化需求。
三是加强数字化内容的多样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读者对多媒体、互动性强的数字内容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版单位与图书馆合作,能够提升数字内容创作能力,为读者提供更多样化、富有创意的数字内容,以满足不同读者的喜好。
四是与新渠道建立合作关系。出版单位常常需要与新的数字渠道建立合作关系,这包括与在线平台、数字媒体、社交媒体等进行战略性合作。在与图书馆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出版单位可以借助图书馆渠道,不断提升与新渠道合作的能力,以更好地输出和推广优质内容。
2.出版单位数字内容对图书馆的意义
对图书馆来说,拥抱融合发展新时代,就是要与出版单位紧密合作,促使馆、社、店的融合发展走得更深,走得更实。在具体实践中,馆、社、店可共同打造优质馆藏,推动全民阅读模式的多元化。伴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的快速发展,读者强调参与感,消费模式的个性化及消费场景的多元化趋势,使单一的阅读体验已经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纸电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图书馆与出版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势在必行。如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在2023年的世界读书日当天举办了“墨香盈杏坛·阅读在云端——纸电一体图书展览”和“书香致远·师魂永在——教育类图书推荐活动”电子书扫码阅读活动。馆员提前将图书馆内借阅量较高的纸质图书对应的电子书采购回来,并将借阅信息印制成“纸板+封面+二维码”的形式,供读者预览封面后扫码阅读。数据显示,在活动期间,读者的电子书阅读量达到了平时的6倍甚至更多,可见图书馆对出版单位优质内容的需求。
3.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单位强化与图书馆合作的行业意义
在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单位与图书馆的合作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势,还是迎接新时代、新技术的必然选择。新时代带来了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浪潮,这也意味着出版业和图书馆需要更加密切地开展合作,以应对这个变革的时代。
出版单位与图书馆在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合作也尤为重要。上游的出版单位需要加强与图书馆等机构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内容的数字化转型,共享优质资源。中游的图书馆需要更加主动地参与数字出版和服务创新,提高数字文献资源的建設水平。下游的读者群体能够享受到更便捷、多样的数字化服务。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内容,是出版单位和图书馆合作的最终目标。在新形势、新挑战下,出版业必须敏锐地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抓住创新发展的主线,不断引入前沿技术,拓展业务领域,创造更多的合作可能性。通过共同努力,出版单位可以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全民阅读打造更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出版单位强化馆社合作实现新发展的思维分析
思维分析是实施任何新业务模式或新战略的基础。在图书馆渠道实现融合内容获利之前,出版单位要通过深入的思维分析,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读者需求,为融合内容的设计、推广提供更科学、有针对性的指导。对此,笔者认为出版单位应强化融合思维、用户思维、底线思维,以理念创新推动出版工作展现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1.以融合思维进行多元化内容融合
出版单位要想在图书馆渠道实现内容融合,就要考虑读者的多样化需求。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读者需求的多样化,迫使出版单位进行全方位的变革,正确处理好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关系: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出版融合发展的整体目标是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加快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出版格局。对此,出版单位可运用一体化思维推进融合发展。如电子工业出版社以信息化建设为基础,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专项资金为保障,坚持统分结合、协调发展,构建以图书期刊出版、数字化知识产品、研究咨询为主体的知识服务体系,实现纸质出版向现代知识服务转型发展,近5年创新业务收入年均增长超40%。
2.用户思维为个性化服务定制与宣传提供基础
对出版企业而言,用户在哪儿就应该向哪儿发力。图书馆利用技术手段分析读者的借阅记录、搜索历史等数据,为其推荐符合个性化需求的图书、资料,而出版单位也能从中得到用户的最新反馈。通过合作,图书馆可以获得更多的优质内容资源,出版单位能够借助图书馆的渠道拓展读者群体。图书馆与出版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有助于形成共贏局面,共同推动融合内容的创新和获利。
3.底线思维促进合作可持续发展
数字技术在实现协同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社会高效治理的同时,也增加了经济社会系统挑战的复杂性。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出版单位面临艰巨的意识形态工作,这就要求出版单位与图书馆合作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全面提高驾驭数字技术的能力和本领,用先进技术筑牢安全屏障,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
三、数字化转型下出版单位强化馆社合作存在的问题
出版单位与图书馆合作具有现实意义以及可实现的思维基础,但是当前双方合作也存在现实问题。
首先,电子图书采购潜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3本,整体阅读量呈现上升趋势,与人均4.78本纸质书阅读量呈现追赶态势。对此,图书馆方面应加大对电子图书的采购力度,但对出版单位来说,电子书采购的潜力实际上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主要表现为同步学术新书的电子书整体偏少。原因在于不少出版单位销售电子书会影响纸质图书的销量,因此大部分出版单位采取纸质图书优先发行的模式。此外,不少出版单位对电子书的整合力度不足,并没有针对本单位的精品图书、获奖图书、经典图书建立专有数据库,使得电子书的收益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其次,差异化不够,无法形成主业特色。无论是电子书还是数据库,图书馆看重的是出版单位提供的内容,简而言之就是注重规定信息量中包含的独特性信息。然而笔者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出版单位对此意识不足,所提供的内容并没有立足自身主业特色,因此没有做出适合的渠道产品,不仅没有形成竞争特色,也没有得到图书馆渠道的青睐。
最后,数字化意识不足,反应不够灵敏。无论是渠道需求还是读者需求,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都在时刻发生变化。有的出版单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对优质内容进行合理开发,更没有树立渠道传播的意识。这不仅会缩减优势产品的市场份额,也会导致出版单位失去未来在馆社合作中的主导权。
四、出版单位强化馆社合作的建议
1.纸电融合进行数据库创新实现图书内容效益最优化
当下,纸电融合出版快速发展,许多出版单位越来越重视纸电融合出版,图书馆出于提高馆藏质量的考量,会持续引进优质电子资源。现在,不少出版单位已经开始围绕本单位出版的图书建设电子图书的数据库,不仅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业优势,形成内容合力,同时也方便图书馆采购本单位的电子书。如《中国社会科学文库》整合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万余种学术电子书资源,每年更新2000种以上的新书资源,文库内容覆盖哲学社会科学全部学科,包含国家智库报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项目等优秀成果。此外,还有一些出版单位联合其他出版社共同建设数据库,如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25家出版社共同开发文泉学堂知识库。该知识库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及其合作的多家大学出版社近10余年的正版电子书资源为基础,聚合相关多媒体附件和课件,资源超过4万种,特色课程内容资源约50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满足多所高校的教育教学需求与科研需求,受到出版单位的欢迎。
2.打造特色数字化平台
内容因独特而珍贵,出版单位的内容做出特色才有价值。对此,不少出版单位以主业为核心,不断拓展边界,打造优质的数字化内容平台,深受图书馆端欢迎。如电子工业出版社通过数字技术实现对内容资源的系统整合,建成国之重器知识服务平台、集成电路投融资数据库平台、“一带一路”产业地图资源平台,打造专业特色资源池和项目库。其中,国之重器知识服务平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悦”系列知识服务产品获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提名奖。在专业服务方面,电子工业出版社实施“产业知识赋能工程”,其中“集成电路产业知识赋能工程”基于集成电路系列丛书、系列教材的出版成果,综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为用户提供数据库、视频课程、电子教案等特色知识服务功能,是“纸质图书+专业知识库+云服务”的融合出版创新成果,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知识服务和智力支撑,深受不少理科院校图书馆的欢迎。
3.全方位数字化引领,在全方位数字化转型基础上实现弯道超车
以全方位数字化为引领,提升产业效率,从而实现产品创新,多为集团所采用。以中国出版集团为例,其体量巨大,但在数字化转型上实现了弯道超车。中国出版集团把优秀传统出版内容进行数字化转型,把原创数字内容转化为数字产品,如打造中华古籍数据库、开發中读精品音频课与资治通鉴视频课等,深受图书馆欢迎,在2021年取得了整体采购金额破千万元的好成绩。未来,双方可全面加强创新,进一步强化科技赋能,创新生产流程,探索多形态融媒体产品,探索新型文化业态,加快商业化运营进程,实现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不断升级。
4.提高双方信任度,提升共享力
信任是双方合作的基础,未来出版单位和图书馆要想实行跨越式发展,就要进一步打破认知的藩篱。图书馆应该加大共享力度,通过实现更大范围的数据共享打造战略协作链,进一步优化双方的合作步骤,健全业务制度,加速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推动双方合作的信息化、标准化,努力探索出适应新时代的合作路径。在信息时代,出版单位和图书馆可以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切实尊重知识产权和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做好馆藏、用户、活动、管理之间的数据关联,为项目合作提供精细化的数据和云服务平台。出版单位可以通过开放数据接口和资源平台,有针对性地组织出版选题,优化组配编辑队伍,实现精准编辑与按需出版,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阅读影响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出版单位与图书馆都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力军,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力量。双方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探索融合内容的表现新形式、传播新路径、产业新业态,不断推动出版融合向纵深发展,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新新,张璐颖. 新时代数字出版安全治理范畴建构[J]. 出版广角,2023(15):27-33.
[2] 刘九如,夏诗雨. 我国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探究[J]. 出版广角,2023(22):23-30.
[3]徐丽芳,罗婷. 中国出版企业融合发展绩效评价研究[J]. 出版广角,2023(12):4-11.
[4]郑加佳. 基于读者信息服务视角下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方式探讨[J]. 科技资讯,2023(5):209-212.
[5]曹国如,李欣欣. 传统图书与电子媒体融合的展望[J]. 电子技术,2022(10):112-114.
[6]余力杨. 高校图书馆中文电子图书采购策略探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20(7):91-95.
[7]顾烨青,陈铭. 高校馆配中文电子书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 高校图书馆工作,2018(1):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