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学术话语讲好中国故事

2024-01-24谢娜

出版广角 2023年2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带学术

【摘要】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为例,探讨学术出版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高质量内容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可以通过多语种翻译、资源二次开发、国际组稿等方式来打造学术出版走出去精品;提高海外影响力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合作需要结合各国不同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提升图书的市场能见度和学术影响力;实现高质量的“一带一路”学术出版合作,需要整合各类有利资源,形成走出去合力。中国学术出版应进一步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加强内容建设,扩大朋友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向纵深发展。

【关  键  词】“一带一路”;学术出版;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效能

【作者单位】谢娜,北京大学出版社。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中国高校出版‘走出去模式研究”(17YJA890017)。

【中图分类号】G239.2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4.003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首次提出以来,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我国成为110多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1]。这十年中,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国际出版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出版业对外贸易不断增加,对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民心相通、促进人们的相互了解与信任产生了积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傳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2]。如何发挥自身出版特色与出版优势,让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出版物走进“一带一路”国家的图书市场,提升中国话语的影响力和说服力,是当下出版人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学术出版作为传承文化、传播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向世界介绍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学术出版涵盖广泛的领域和主题,从哲学、文学、历史到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从传统知识到现代发展,为全面介绍中国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多角度的视野,有助于国际读者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其次,学术话语和学术表达规范、准确和严谨,在处理中国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议题时,学术出版物能够以其专业性赢得国际读者的信任,在国际传播和交流中更具权威性和说服力。最后,优质的学术作品更具经典性,能够到达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学术机构和研究者手中,具有更广泛和长久的传播力,影响力也更加深远。

北京大学出版社在走出去工作中,始终将推动优秀学术著作走向国际市场作为加强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着力点。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合作中,学术出版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重要名片。十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一带一路”国家输出量占总量的44%,不仅与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出版合作持续增长,而且实现了与印度、匈牙利、罗马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合作的零的突破。输出图书中既有“‘一带一路协同发展研究丛书”、《中国2049:走向世界经济强国》、《中国战胜农村贫困》等紧扣时政的热点话题,也有《解读中国经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中关村模式》等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阐释中国理念的力作,更有《中华文明史》《中国文化精神》《国粹:人文传承书》《中国历史十五讲》等讲述中华文化、展现中国精神、传播中国文化价值的精品,其中不少图书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多个国家出版发行。

本文以北京大学出版社十年来与“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合作的实践为例,探讨学术出版在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向纵深发展中的实现路径。

一、 内容为本,以学术精品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

学术出版作为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高质量的内容是提升国际传播效果的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与“一带一路”国家出版合作中,通过多语种翻译出版、选题资源二次开发、国际策划组稿等方式,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有辨识度的学术精品,让中华文化、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学术精品走向世界,推动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

1.推动优秀著作的多语种翻译,打造中国学术经典作品

推动优秀著作的多语种翻译打造经典作品,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经典作品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流传范围广、时间久,北京大学出版社与“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中的一个成功经验就是对优秀作品的持续推广不但事半功倍,而且能够实现影响力叠加放大的效果。北京大学出版社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优选了一批能够代表中国高水平学术出版的人文社科名家力作推动多语种翻译出版。经过多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北京大学出版社一批学术著作在“一带一路”国家广泛翻译出版,成为当地读者了解中国的重要读物。

例如,由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组织撰写、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主持编写的《中华文明史》,是一部多学科交叉融合、注重原创性的高水平学术著作,蕴含着中国优秀的思想文化,目前已完成英文版、日文版、韩文版、俄文版、塞尔维亚文版、匈牙利文版、印地文版等7个译本的翻译出版,且均由所在国知名学者主持翻译,由主流学术出版机构出版发行,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受到当地读者好评。《中华文明史》外译本荣获全国优秀版权输出图书奖、“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优秀案例、俄罗斯“最佳图书奖”等海内外多个奖项,并多次被作为礼物赠送给国外政要。林毅夫教授的《解读中国经济》,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重点阐述了自生能力理论和比较优势战略,不仅在国内保持常年畅销,而且在国际上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目前已经输出15个语种。洪子诚教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被认为是至今为止学术水平最高的一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已输出9个语种。此外,由国内著名学者撰写的“名家通识讲座”书系中的《中国历史十五讲》《中国美学十五讲》《中国哲学十五讲》等13种图书实现版权输出,涉及13个语种,共有30多译本在世界各地出版。这些优秀的学术著作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成为各国人民更完整、更真实地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2.整合选题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构建中国学术国际话语体系

整合选题内容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学术图书国际传播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不少“一带一路”国家近年来才与中国有经贸往来和文化交流,他们一方面需要更多地、成体系地了解中国,另一方面几乎没有出版中国内容的经验。不少“一带一路”出版商对中国图书了解不多,他们自己选择出来的图书比较零散,也缺乏代表性,翻译出版后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北京大学出版社将原本独立的学术图书根据当地需求,重新整合成新的系列推荐给合作伙伴。这些选题经过二次开发组成书系后,不仅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提升作品的辨识度和影响力,还能通过系统的知识呈现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例如,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与一家俄罗斯出版社合作时,发现对方选择了四本独立的中国文学史研究相关著作,便主动建议对方将这四本书整合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系列”。建议被欣然接受,该系列图书成功入选当年的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按照同样的思路,北京大学出版社海外合作部与编辑部合作精选出六七种中国文学、历史类学术著作,形成“文史中国文丛”,打包推荐给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出版机构,后来该文丛入选丝路书香工程。有了资金支持,这些图书全都顺利实现了出版。

3.重视国际策划组稿,创新出版合作模式

国际策划组稿是丰富中国故事内容来源、拓宽中国故事国际传播渠道的新模式,对于推动中国学术出版提高国际化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影响。国际策划组稿对中国出版社的出版编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有更加开阔的国际视野、过硬的语言能力,而且需要具有对国际内容较高的把握能力和对国际作者的组织能力。学术出版通过国际策划组稿,能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提升学术成果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以及提升中国学术出版物的语言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出版社可以通过和学术机构、专业机构合作,进行国际策划组稿和出版工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环境国别报告(中英文)》,是第四届“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的典型案例。该书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法律服务领域组织编译出版的首部中英文法律环境国别报告,由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组织国际法律界人士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专业律师人才共同参与撰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与撰稿的律师事务所的选择,是按照国际著名法律评级机构评定前五名的律师事务所,中国律师两人一组作为一个国家的国别协调人,负责联络该国家的律师事务所,并请他们指定本所律师根据中华全国律师协会拟定的写作提纲及要求,撰写本国英文版法律环境报告。该报告的撰写与出版是“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创新尝试,不仅为社会各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官方与民间交流提供了科学准确的法律权威参考书,也展现了中国学术出版在“一带一路”共建中所发挥的推动知识共享、增强理解与信任的重要作用。

二、 注重实效,多种方式提升中国学术图书的海外影响力

十年来,我国出版走向“一带一路”取得了丰硕成果,输出到“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物版权数量一路走高,但发行好、影响大的出版物不够多,出版物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3]。学术出版在走出去的基础上必须更加注重走进去,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合作中需要结合各国不同的情况,借助当地出版机构之力,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如参加国际书展、举办推广活动等提升图书的市场能见度,从而提高中国学术出版物的国际认可度和学术影响力。

1.一国一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机构的交流合作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布广泛,经济政治、文化传统各异,出版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出版合作时必须充分考虑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背景、阅读习惯和市场环境的差异性,坚持“一国一策”,从自身出版特色出发,在当地寻求对口的优质出版机构进行合作。

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出版合作密切,输出到当地的中国图书品类丰富。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与当地出版社合作时会非常注重合作伙伴的学术性和专业性,通过与当地优质的学术出版机构合作,不仅能确保输出版权的图书品质及进入当地主流学术圖书销售渠道,而且有助于在当地树立出版社的学术出版品牌。如北京大学出版社与越南河内国家大学出版社从2017年开始合作,至今共输出版权15种,其中不乏《百年中国美学史略》《中国禅思想史》等专业的学术著作。

而面对塞尔维亚、意大利、印度等国家,由于双方出版合作还不够充分,与中国出版社有业务往来的出版机构数量十分有限,在合作中就不必拘泥于对方是否是学术出版社,主要考察其出版实力和市场发行能力。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中,有的对《解读中国经济》《华为启示录》等反映中国当代经济发展的作品更感兴趣,有的则更愿意选择《中国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十五讲》等中国文化主题图书。

“一国一策”的合作思路从当地文化特色和市场需求出发,既尊重合作伙伴的兴趣与选择,也有助于中国走出去图书的本土化和国际化,更容易在当地取得理想的效果。

2.重视宣传推广,提升走出去图书传播效果

版权输出是图书走出去的第一步,要想真正进入“一带一路”国家当地市场,走进当地读者的视野,还必须与当地出版机构加强宣传推广工作。多渠道的宣传方式,如参加国际书展、举办新书发布活动、发表书评、发布新闻等,可以有效提升图书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学术出版的国际合作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形式之一,学术著作的作者和译者往往都是本领域的知名学者,这些信息要素可以作为宣传推广中的亮点。

国际书展是走出去图书宣传推广的重要平台,书展举办期间会吸引众多读者和媒体的关注,因此国际书展往往是举办新书发布活动的最佳时机。国内出版社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统筹谋划,提前关注当地书展情况,在重点图书即将完成翻译出版时,加强与当地合作出版机构的沟通与协调,主动策划宣传活动。北京大学出版社在“一带一路”沿线的国际书展上举办过多次新书发布活动,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中华文明史》塞尔维亚文版于2017年贝尔格莱德书展上举办了新书发布会,塞尔维亚文化和传媒部部长出席并发表讲话;《解读中国经济》阿拉伯文版在2017年阿布扎比书展上隆重推出,林毅夫教授作为重要嘉宾应邀出席了新书发布活动,并与阿布扎比媒体新闻局局长以“中国经济:提升中阿合作的若干方式”为题进行了对谈,多家阿拉伯媒体对该书进行了报道;《中国历史十五讲》阿拉伯文版在2018年阿尔及尔国际书展上举办了新书发布活动,活动信息通过北京大学的多个国际社交媒体向全球发布。

学术图书的新书发布活动也可以在当地的书店、学校等文化机构举办,针对特定的读者受众能取得很好的宣传效果。如《中国历史十五讲》《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吉尔吉斯文版2018年4月在比什凯克的尚斯书店举行了新书发布会,吉尔吉斯斯坦作家协会副主席等业界重要嘉宾出席,听众反应积极热烈;《中华文明史》匈牙利文版于2019年12月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举行了首发式,匈牙利总理顾问参加活动并致辞,中、匈多家媒体关注并进行了报道。

除举办活动外,重点学术专著翻译出版后,还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书评或新闻。例如,《解读中国经济》俄文版出版后,当地学者就撰写了书评在期刊上发表;《中华文明史》俄文版出版后在当地引发较大关注,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3.关注并推动输出版图书参与当地出版奖项评选,扩大国际影响力

图书获奖是扩大其影响力的有效手段,除一般性的图书奖外,学术图书往往还可以参评学术领域的奖项。对于重点的输出版学术著作,可以鼓励合作出版机构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类出版奖项评选。一是通过准备参与评奖,推动当地合作出版机构重视提升图书的翻译、编辑、出版水平,从而提高输出版图书的质量和竞争力。二是通过奖项的评选,提高输出版图书的曝光率和认可度。一旦图书获奖,即意味着获得了当地专业机构和读者群体的认可,对图书的市场推广和声誉提升具有显著作用。

近年来,北京大学出版社输出“一带一路”国家图书翻译出版后,成功进入当地主流市场并受到关注与肯定,如《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获得哈萨克斯坦欧亚国际书展“最佳图书评选”三等奖,《解读中经济》《中华文明史》荣获俄罗斯“最佳图书”奖,《中国历史十五讲》斩获卡塔尔 “谢赫哈马德翻译与国际谅解奖”翻译一等奖。

三、 整合资源,实现“一带一路”学术出版的高质量合作

1.用好出版走出去工程,有效提升翻译出版质量

多年来,政府层面在开展和协调出版走出去工程项目方面持续发力,扶持和引导“一带一路”出版合作。丝路书香工程是我国在“一带一路”出版对外合作方面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项目,对促进“一带一路”出版交流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亚洲经典著作互译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外图书互译计划也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不同角度各有侧重,为促进相关合作创造了条件[4]。这些走出去工程对推动中国学术著作在“一带一路”国家的翻译出版起到了关键作用,资金的支持保障了学术翻译的质量,也吸引了更多“一带一路”出版机构参与其中,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版图。

学术图书的外译出版离不开中外学者的参与。一方面,学术图书的内容专业性很强,对翻译者的学术素养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学术图书是以学者、研究人员為市场的,出版社在评估一本书的价值时非常重视相关学者的意见。在丝路书香工程等走出去项目的支持下,中国学术出版社可以接触更多优秀的中外学者,鼓励他们加入译介中国优秀学术作品的工作中,确保了学术图书的翻译质量。

走出去工程极大地推动了“一带一路”国家的出版机构参与出版合作。曾经很多国家对中国的学术图书有兴趣,但是因为市场有限、翻译困难等而却步。出版走出去工程对翻译给予资助,不但能吸引到优秀的译者,而且使得中国出版社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一带一路”国家的优质出版机构,推动中国学术图书进入当地主流图书市场。2023年底,北京大学出版社获得各项走出去工程263项,其中覆盖“一带一路”出版合作项目110项,涉及14个语种。

2.依托版权代理、行业联盟,拓展合作版图

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情况差异较大,而且语种繁多,除了积极寻求与当地优质出版社的合作机会并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中国学术出版社还可以通过版权代理合作、加入行业联盟等方式寻求更多的出版合作机会。

版权代理作为出版业中重要的一环,在帮助出版社拓展“一带一路”出版合作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版权代理机构拥有当地众多的出版资源,能够有效地帮助出版社识别和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版机会。其次,这些代理机构能够协助出版社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在向“一带一路”国家引介中国图书、进行出版合作洽谈、签署合同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规避风险,确保出版合作双方的利益最大化。

行业联盟作为出版业内的合作平台,在促进联盟成员间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定期举行会议、组织参加国际书展、分享书目信息等方式,可以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发现新的合作机会。例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目前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对外合作的国家级平台。该合作体拥有来自56个国家的319家成员单位,基本覆盖了“一带一路”沿线所有国家,涵盖出版机构、学术机构和专业团体[5]。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起成立的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服务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出版文化交流,目前联盟已发展了62家成员单位,其中外方出版社来自13个中东欧国家,并推动达成300余项版权贸易合作[6]。

北京大学出版社作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的成员单位,2023年通过联盟参与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书展,不仅获得更多展示本书优秀学术图书的机会,也通过联盟平台结识了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出版机构,实现了多项版权输出。

四、 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效能,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向纵深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术出版物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学术出版走出去则是提升国家学术话语权的重要手段。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效能,不仅有助于中国学术界与世界对话,还是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所在。

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效能,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出版的内容建设,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化水平。学术出版物的国际传播并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而且是文化理念与学术观点的交流。因此,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效能,不仅需要提高翻译质量,还需要在内容上做到真正的国际化。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国学术出版从不缺少好的内容,关键在于如何用国际社会听得懂的话语、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化水平应在内容上注重地域性和多元性,不仅要反映中国视角的学术成果,还要关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需求和研究动态,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对话和知识交流,探索中国故事的本土化讲述,进一步加深各国之间的了解与信任,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效能,需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一带一路”学术出版合作中来。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出版社、学术研究机构、教育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共同举办学术会议、策划选题,中国学术出版物能够更快地进入当地的主流市场,提升其在当地的影响力。有条件的中国学术出版社应积极发挥自身特色和优势领域,深耕一个或几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在当地设立本土化编辑部或出版机构,将更多的优秀中国学术出版物本土化出版,同时吸引当地学者加入中外学术出版合作中,从内容建设进入品牌建设,实现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还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效能。通过数字化平台、社交媒体等传播渠道,中国学术出版物的国际可见度和传播广度可以获得极大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种繁杂,学术出版机构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大数据分享等手段提供内容即时翻译、个性化知识服务定制等增值服务,帮助读者更便捷地获取和分享中国学术成果。

总之,提升学术出版国际传播效能,对于推动“一带一路”出版合作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持续地努力和探索,中国学术出版的国际传播效能将不断提升,为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有关部门介绍解读《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一带一路”从愿景到现实[N]. 人民日报,2023-10-11.

[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 OL].(2022-10-16)[2023-12-12]. 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2/content_5722378.htm.

[3] 范军,杨涛,曹杰,等. 我国出版走向“一带一路”十年回望与未来展望[J]. 科技与出版,2023(5):66-72.

[4]甄云霞. “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的性特征和新趋势[J]. 出版发行研究,2022(11):82-87.

[5]李永强. 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中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新路径[J]. 出版广角,2021(23):6-10.

[6] 开评以来连续九届入选!外研社再次获评“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EB/OL]. (2023-08-22)[2023-10-12]. https://www.fltrp. com/c/2023-08-22/520135.shtml.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出版社一带学术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nd Speech Acts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Body Idioms in Textbook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Overseas and Domestic Research Status of Analysis of Hum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