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以载道:国际出版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

2024-01-24黄卫董端阳

出版广角 2023年24期
关键词:一带图书一带一路

黄卫?董端阳

【摘要】以图书出版加强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影响力、感召力是近年来“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关注我国出版界面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国际出版合作,通过梳理十年间国际出版合作发展的成绩与经验,给出加强特色优质内容开发、重视非通用语种翻译力量的培养、推进国际合作出版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为“一带一路”的文化合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  键  词】国际出版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文化交流

【作者单位】黄卫,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董端阳,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

【中图分类号】G239.26【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4.001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间,“一带一路”倡议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发展为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经贸、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也为文化交往打下了良好基础。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通过广泛的人文交往实现“民心相通”,既是持久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一环,也是重要一环。图书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承担着传播文明理念、增进理解与尊重的重要作用。伴随“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出版业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积极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一、我国出版业十年间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发展情况

1.图书发行与版权贸易稳步增长

商贸是丝路古老的主题,千年前的丝绸之路便是以贸易通商开启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通道。进入新时代,丝路内涵历久弥新,“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与众多国家的交往提供了更大的舞台。出版物发行和版权贸易是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出版领域交往中最常见的方式,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国图集团”,前身为国际书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与全球180多個国家和地区的出版发行机构建立了业务往来[1],一批批中国出版物进入当地主流发行渠道,上架海外华文书店,走进海外读者的视线。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图集团对外出口中国出版物1950万册。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传递方式的飞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阅读方式转变,传统书店及其背后的发行方式受到较大影响,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路径亟待开拓。国图集团经调研发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民众使用图书馆服务较多,图书馆的文化资源还具备重复利用和多向传播的特点,是促进中外交流的良好平台。为此,国图集团启动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图书馆合作项目。目前,国图集团已与“一带一路”22个共建国家的24家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其中既有对公众开放的借阅中心,也有学术研究机构,并为海外图书馆开通集刊数据库、文泉学堂、中华经典古籍库等电子资源,成功融入了当地读者的阅读体系。

在版权贸易方面,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的版权贸易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四卷)》显示,2016年至2021年间,我国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签订版权贸易协定增幅达167%,合作基础已经牢固,并沿着提质增效的轨道稳步前进。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一直从事对外出版传播工作的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对外称“中国国际传播集团”)“十三五”期间共输出图书版权3479项,比上一个五年增长34.5%,输出国家和地区60余个。其中,输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逐年增加,共1538种,占44.2%;输出语种有英、法、德、日、韩、俄、阿、西等近50种;输出的电子出版物约占34.7%。

2.数字资源与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历经全球疫情考验,数字出版的效用更加凸显。数字形式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读者阅读习惯转变,助力对外出版。《2021—2022年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数字出版产业整体规模达到12762.64亿元,比上年增长8.33%,发展势头强劲。在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中,一些对中华文化有兴趣、易接受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图书的需求量不断扩大,但当前国际物流运输成本高昂,一些国家受海关政策影响图书进口受限,数字平台建设因此成为对外出版发展的重要新引擎。国图集团较早开发的中国多语种数字资源库(CMJ)是专门面向海外相关机构销售的中国出版物数据库,涉及中、英、法、西、德、日和世界语等多个语种。2020年,该集团启动了中国国际云书馆项目,首创3D虚拟展厅,打造了全国首座多语种图书云展馆新业态,在实现展馆建设、地图导航、图书展示、云视频首发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图书销售跳转引流,同时增加作者见面会、国际选题策划会、版权贸易洽谈会等专业领域活动。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3个语种近10万种图书成功上线。

近年来,不断扩大的海外汉语学习群体为国际中文教育线上阅读与销售平台提供了发展空间。针对海外汉语学习需求,华语教学出版社搭建了百分之百在海外落地、运营与推广的海外云图书馆,读者可通过网页端或移动端APP流畅访问和阅读。海外云图书馆图书品类丰富、内容优质,采取收费订阅服务模式,定价对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同类图书市场价格。目前,华语教学出版社已与智利、墨西哥、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哥伦比亚、阿根廷、巴拿马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多所高校及中文学校签署云图书馆订购服务协议,为其提供线上教学服务。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大学、哥伦比亚塞尔吉奥阿尔博莱达大学等已将海外云图书馆内的西班牙文版《环球汉语》《当代中文》等教材作为其中文系学生的必选教材。

3.国际书展不断推进

在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进程中,书展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国际活动,不仅为图书销售、版权贸易提供了重要平台,也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机会。由我国主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已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国际书展,也是中国出版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重要途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迄今已举办29届,参展国家和地区达95个,参展商2600多家,其中许多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及其参展商。根据相关统计,自2013年以来,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主宾国均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承担[2]。

2023年11月,尼泊尔南亚国际书展在加德满都成功举办,这是近年来在尼泊尔举办的首个国际书展。作为承办方及中国展区的设计方和承建方,国图集团组织来自国内的30余家出版单位、机构参展,在中国展区展出了3000余种精品图书,以尼泊尔语、英语和藏语图书为主。四川省是此次书展中国展区的特邀参展省份,重点展示了四川出版风貌,体现了巴蜀文化魅力。此次展出的中国图书受到当地读者的热烈欢迎,尼泊尔承办方尼泊尔当代出版社的总裁凯兰·高塔姆表示,中国传统文化类图书、介绍中国西藏的图书和中国童书在尼泊尔都非常受欢迎,尼泊尔读者对中国作者笔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也有着浓厚兴趣。以尼泊尔为窗口,中国图书在南亚地区还有着广泛的传播空间,下一步将借助多种形式拓展中国图书在南亚地区的传播渠道,进一步增强文化影响力。

二、打造精品出版物,讲好中国故事,增强文化认同

为讲好中国与丝路各国合作共赢的故事,中国出版业加强对外出版战略布局,注重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对外翻译出版了一大批展现良好文化风貌的中国主题图书,具体包括主题出版图书、文化类图书、文学类图书等方面。

1.主题出版方兴未艾

随着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当代中国的发展愈加受到世人瞩目,催生了国际读者认识当代中国、研究中国道路、理解中国制度的浓厚兴趣和迫切愿望。自2014年以来,外文出版社以最高标准、最高要求、最高水平出版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至四卷、《之江新语》《摆脱贫困》《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习近平“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著作的多语种版,涉及40个语种。其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实现了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全覆盖。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平易近人——习近平的语言力量》也实现了多语种走出去,并获得“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特别是非洲各国政要、学者和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

四川新华文轩出版发行集团策划出版的《我用一生爱中国》,讲述加拿大教育家伊莎白·柯鲁克投身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感人故事,已向外输出21个语种;以凉山彝区基层党员干部带领悬崖村村民实现脱贫这一事件为蓝本创作的报告文学《悬崖村》,陆续输出到俄罗斯、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及地区。借助与周边国家地缘相近、文化相连的优势,云南出版集团积极推进澜湄合作,以开发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等主题出版物为切口,打造了一批特色产品,包括与老挝国家图书出版发行社合作出版的《共饮一江水——澜湄合作简明知识读本》《命运紧相连——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简明读本》,以及外交部定制主题画册《手绘澜湄》等。

2.文化题材精彩纷呈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由于历史原因和中国文字的特殊性,世界各国对中国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缺乏全面深入了解。从1994年开始启动的《大中华文库》是我国历史上首次采用中外文对照形式,全面系统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化典籍的国家重大出版工程,目前已开展实施三期工程。其中,第三期的编撰就是为了配合“一带一路”倡议启动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语言对照版,涉及柬埔寨语、老挝语、亚美尼亚语、土库曼语等39种语言,目前已出版60余種,近70册,国内近40家出版单位先后参与了这项重大文化出版工程。

基于文化视角,外文出版社和新星出版社联合策划推出了多语种大型城市传记丛书——“丝路百城传”,这是出版界直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也是用图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实践。目前,丛书已出版中外城市传记60部,包括中、英、俄、西、哈萨克文版,涉及亚洲、欧洲、美洲30余座城市,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丛书方阵,引发了城市传记出版和通过中外城市文化看“一带一路”的出版热潮和文化风尚。

阐释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的理论性著作,最早多为韩国和日本学者所接受。近年来,在英语、阿拉伯语、俄语,乃至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方向也不断有所突破[3]。人民出版社将《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华美学概论》《东亚道教研究》《在这里,中国哲学与世界相遇——24位世界哲学家访谈录》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推介到海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促成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法尔贾尼教授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合作翻译“中国经典阿拉伯语译丛”,出版了包括《道德经》《战国策》《孙膑兵法》等在内的一批中国经典著作。

3.文学作品势头强劲

以深厚中华文化为积淀的中国文学也是国际出版市场的热门产品,从早年外文出版社的“熊猫丛书”“四大名著”到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的《红高粱》《生死疲劳》等,带有鲜明中华文化印迹与内涵的中国文学类图书始终吸引着广大海外读者的目光。茅盾文学奖得主、《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则臣的《耶路撒冷》《北上》等多部作品由北京出版集团翻译出版;浙江出版集团与泰国、尼泊尔、阿联酋、西班牙等多国出版机构签订了鲁迅文学奖得主叶舟的长篇史诗小说《凉州十八拍》翻译出版合作协议。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异军突起,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据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底,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超过30亿元,累计向海外输出网文作品16000余部[4]。“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中的欧洲、东亚、东南亚地区是中国网络文学的主要传播区域。浙江文艺出版社畅销网络文学作品《甄嬛传》《媳妇的美好时代》《沥川往事》等版权输出至日本、泰国、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四川文艺出版社《琅琊榜》《欢乐颂》等网络文学也在东南亚地区掀起热潮。

与此同时,类型文学发展势头强劲,不仅在国内取得了良好的市场反馈,还走出国门,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欢迎。新星出版社深耕国内类型文学创作的土壤,打造经典品牌“午夜文库”,除出版阿加莎·克里斯蒂全作品外,还致力于寻找、培养有潜力的本土推理小说作家,目前已累计出版原创作品50余部。通过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等国际版权交流活动,新星出版社将原创推理作品介绍给海外出版商,并成功输出作品到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文化区域,带动了这些区域的华文推理阅读热潮。

三、构建全方位合作交流平台,开拓广泛传播渠道,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2014年获得批准立项的丝路书香工程是出版界唯一入选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工程,对推动我国出版业走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截至2022年,丝路书香工程累计资助国内196家出版发行机构的2921种图书走出去,对外出版覆盖87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此外,以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出版工程项目也在不断加大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非通用语种图书项目的资助力度。

2.合作模式加强创新

近年来,在传统的版权输出模式以外,国内各出版集团也在积极探索开辟形式多样的对外出版路径,加强方式和渠道创新,加快实现走出去向走进去的效果转变。2016年以来,中国外文局开创了所属各出版社与海外知名出版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建立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的国际传播新模式,目前,已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44个国家建立了81家中国主题图书海外编辑部,包括老挝、印度尼西亚、泰国、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俄罗斯、北马其顿、罗马尼亚、西班牙、南非、埃及等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机构。通过这种模式,中国外文局所属各出版社与对象国本土出版机构共同策划选题、进行翻译转换,目前已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落地出版中国主题图书600余种。这些合作出版的图书均通过海外合作方在其官方网站、亚马逊、连锁书店等线上线下平台进行销售,并向当地图书馆、孔子学院、高校、我驻外使馆等机构赠书。为了更好地实现传播效果,西班牙、哈萨克斯坦、泰国等国家的合作方还策划举办了形式多样的宣介活动,有效提升了中国主题图书的海外影响力。

3.合作机制不断深化

为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出版交流,中国出版界积极搭建不同形式的公共出版文化交流平台,促进国内外出版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如中国出版协会成立了“一带一路”出版工作小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中国—中东欧国家出版联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出版合作体,国际出版一体化趋势不断深化[5]。

2019年,中国外文局局属各出版社和国图集团在与海外出版机构以联合编辑部形式实现良好合作的基础上,与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的知名出版机构发起建立了“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旨在加强国际合作出版协作,实现信息联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升中国主题图书的选题策划、翻译转换、本土出版和国际营销水平。2023年,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中国外文局对机制进行了扩员,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等6家新的中方成员和波兰马尔沙维克出版集团、西班牙大众出版社等12家新的外方成员加入,同时成立了国际出版合作交流研发中心。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更好提升和发挥中国主题图书国际合作出版协作机制的功能作用,通过国际出版合作,讲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故事、讲好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故事,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四、以书为媒,建立文化交流新纽带,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强调,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各领域人文合作,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图书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肩负着传播文化、增进文明互鉴的重要作用。圖书不是出版的终点,伴随新手段和新路径的发展,更应以书为媒,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进一步延伸出版活动,持续扩大中华文明影响力。

1.文化交流:让世界青年深度了解中国

2023年,中国外文局组织来自近40个国家的70多位外国青年赴福建省、江苏省、山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安徽省、浙江省等地,举办国际青年中国行、海外青年台州行、世界青年能源行等8批国际青年参访交流活动,持续加深国际青年的“中国印象”。活动结束后,中国外文局下属外文出版社会同活动主办方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策划出版了《一路同行》专题图书,收录了来自26个国家、35位国际青年的40篇“国际青年中国行”参访漫记,3条补充背景知识,以及12条青年个人体悟,于2023年8月同步出版中、英文版,向海外传播国际青年眼中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该书既是国际青年中国行的生动记录,也为活动的延续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世界青年深度了解中国增加了窗口。

2.本土化传播:形成跨界合作传播机制

就长远发展来看,寻找文明共性与共识、放大共同的兴趣点,求同存异、加强互鉴是国际合作出版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行海外本土化传播是有效路径。中国外文局在长期对外传播实践中拓展形成了中外“智库+媒体+出版”跨界合作传播机制,效果已初步显现,打造出“中国关键词”对外出版品牌,突破性实现翻译、出版、发布、发行、研讨等全流程海外本土化,为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中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探索了新模式和新路径。目前,该机制已推动《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在蒙古国、泰国落地翻译出版,并成功走进泰国皇室、政府高层和精英群体,成为泰国国会上议院中文培训班的重要学习读本;《中国关键词:精准脱贫篇》在老挝、泰国落地翻译出版,成为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政治局收藏的热门读物和泰国智库研究机构的科研教学用书,在智库合作与人文交流中发挥着政策解读、知识分享、经验互鉴的重要作用。

3.区域出版中心建设:以出版为支点构建出版中心

以出版为支点,坚持精准传播理念,面向广大海外受众实施分众化传播,是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工作中的经验之谈。现已形成中阿文化出版中心、中拉文化出版中心等区域出版中心,并与欧洲地区、中亚地区、南亚地区等的知名出版机构开展广泛合作。

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地区。为实现面向拉美地区的更深入文化交流,2022年,中国外文局朝华出版社牵头成立了中拉文化出版中心,成立一年来,策划打造了“中拉文明互鉴丛书”品牌,包括中国社科院拉美国家外交政策研究系列丛书在内的4个子系列,完成6种新书出版。同时,以“中国关键词”图书品牌首次在拉美精准落地为契机,参与组织在阿根廷举办的第六届中拉文明对话论坛,策划并承办了分论坛暨“《中国关键词》知识分享交流会(布宜诺斯艾利斯站)”,论坛得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广电总台CGTN等中央媒体的重点关注,也得到阿根廷泰兰国家通讯社、infoban新闻网站等当地40家媒体报道和转载。

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的阿拉伯国家,在历史上便是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如今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据外交部统计,目前,中国已同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以及阿盟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阿联酋、沙特阿拉伯、埃及、突尼斯4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在其高校开设有中文院系,同时还建有一批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在此背景下,中国外文局华语教学出版社计划牵头成立中阿文化出版中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社)、阿拉伯出版商协会、突尼斯国家旅游局等国内外20余家相关单位参与,致力于搭建中阿出版服务、文化交流服务、教育合作服务平台,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出“中文+职业”教材,加大本土化中文教学读物研发;同时进一步扩大版权贸易、国际出版合作和图书进出口贸易的深度与广度,推动开展更多国际教育与人文交流活动,向国际宣介中阿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成果。

五、国际出版合作助力“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建议

1.坚持“内容为王”,继续加强特色优质内容开发

无论何时、何种形式,内容始终是图书的核心竞争力,图书走出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优势内容的海外供给,既要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包含体现海内外共同价值的文化融合点,使中国图书成为扩大海外“朋友圈”的有效媒介。在国际合作出版中要始终坚持“内容为王”,加大优质内容的开发力度,尤其面向众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可以凭借一衣带水的相同文化背景与其拉近距离,也可以用中国近年来令世界瞩目的发展成就吸引其关注,同时辅以数字效果、融媒体宣介等新兴形式扩大图书影响力。

2.重视翻译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翻译力量的培养

目前,在对外出版的过程中面临翻译人才语种失衡问题,现有的翻译队伍主要以英、法、德、西、俄等通用语种组成,非通用语种的翻译人才相对匮乏。“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有许多使用非通用语种的国家,部分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处于翻译空白阶段。为更好地促进此区域的文化交流,应以有关部门和高校为主体,更加重视多语种翻译人才的培养。同时,出版单位也要加大对国际翻译人才的挖掘,将更多的海外汉学家、翻译家吸引到我对外出版队伍中。培养本土翻译人才和吸纳海外翻译人才双管齐下,促进中国图书翻译质量提升和影响地区开拓。

3.推进国际合作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专业人才队伍

纵观国内国际合作出版业务成绩优异的头部出版集团经验,不难发现其背后都有一支稳定、高效、专业的队伍。出版机构要从出版专业、外语能力、产业经营、国际贸易等方面培养国际合作出版人才,引入市场激励政策,以良性竞争促进国际业务的可持续性发展。另外,外籍人才也是国际传播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挥多语种优势、以国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出版机构可在对外出版队伍中适当引入外籍人才,做好与海外市场的衔接,更好地适应对外出版的需求。

六、结语

十年荏苒,硕果盈枝。“一带一路”倡议从中国倡议走向国际实践,已发展成为中国与全球150多个国家共同参与、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可以预见,在出版领域,丝路国家的国际合作出版也将是我们对外展示中国形象、促进国际交流与文明互鉴的重要方式之一。未来,出版业应以“合作、互鉴、共赢”理念为指引,以各国读者的需求为出发点,继续推进国际出版协作,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实现出版信息联通、资源共享,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书写国家互利共赢、人民相知相亲、文明互学互鉴的丝路时代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晓强. 浅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版物发行渠道建设[J]. 对外传播,2021(1):27-29.

[2]范军,杨涛,曹杰,等. 我国出版走向“一带一路”十年回望与未来展望[J]. 出版廣角,2023(5):66-72.

[3]魏玉山. “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发展报告(第三卷)[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21.

[4]刘江伟. 网络文学主动作为“走出去”[N].光明日报,2023-10-04.

[5]李永强. 后疫情时代国际出版合作中的文明互鉴、合作共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出版合作新路径[J]. 出版广角,2021(23):6-10.

猜你喜欢

一带图书一带一路
图书推荐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班里有个图书角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