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
2024-01-24张小林刘斌汤华
张小林?刘斌?汤华
【摘要】融合发展是医药科技期刊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起点。在政策支持和技术赋能的时代机遇下,医药科技期刊应构建期刊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优质和特色内容供给和传播、多元化经营期刊促进跨界融合,并在未来从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提升期刊的传播力、规范和优化学术会议平台建设、促进产研精准对接、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与监管等方面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从而实现医药科技期刊高质量發展,更好地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关 键 词】医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跨界融合;人才培养;制度保障
【作者单位】张小林,中国药业杂志社编辑部;刘斌,中国药业杂志社编辑部;汤华,中国药业杂志社编辑部。
【基金项目】2022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重庆市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2年度科研项目(CQKJQ
KXH2022012);2022年度重庆市高校期刊研究会“渝编·仁和基金”资助项目(CQLX2022-13)。
【中图分类号】G230.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3.24.009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医药科技期刊既是医药创新成果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也是国家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推动者。加快医药科技期刊的创新融合发展,是实现医药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科技强国宏伟目标的重要基础。2022年4月,中宣部首次就出版融合发展领域专门发布的政策文件《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新时代深入推进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作出了全面安排,为医药科技期刊探索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领域提供了行动指引[1]。
融合发展是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契机和新生长点,可有效提升期刊的综合影响力,助力期刊转型升级[2]。近年来,国内医药科技期刊在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有的学者通过理论研究探讨医药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基础,分析其存在的困境和可行的优化路径[3],也有学者从实践出发,对期刊集群化建设[4]、创新技术应用[5]、内容质量提升[6]、编辑人才培养[7]等进行分析,但从未有学者从构建融合发展机制的角度,通过制度保障和规划设计,进行人才、内容、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实践研究。
《中国药业》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中国药业杂志社编辑出版的综合性药学类科技期刊。2020年,《中国药业》通过构建期刊融合发展运行机制,申请并取得国家新闻出版署“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全面启动全媒体建设,搭建“1+4”特色融合发展平台,在深度融合发展路径优化上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医药科技期刊的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药业》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其他医药科技期刊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医药科技期刊实施融合发展的时代机遇
1.政策支持:国家顶层设计引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宣部、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等相关部门大力促进出版融合发展,党中央从顶层设计上对出版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和财政资金项目。从2014年8月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2年4月的《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加快融合发展”到“出版深度融合发展”,体现了我国出版融合发展从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高质量纵深发展新阶段。因此,在出版融合发展成为必然趋势的背景下,医药科技期刊作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出版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融合发展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大局和顺应行业发展趋势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期刊高质量创新发展、提升期刊影响力的必要路径。
2.疫情冲击:加速出版模式转型升级
2020年,疫情暴发,传统科技期刊出版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传播渠道等环节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同时也加快了科技期刊融合发展的步伐,科技期刊出版内容、形式和传播渠道逐渐多元化。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药科技期刊担负着传播最新医药科研成果的重任,我国大多数医药科技期刊利用自身专家资源优势,率先创新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搭建新媒体平台,不仅为一线医务人员、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医学交流信息平台,还向公众普及了专业的健康科普知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加快了医药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进程,促使其从传统出版模式向多元化出版模式转型,从高速发展走向高质量发展。
3.技术赋能:构建创新型出版融合平台
近年来,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带动全球进入产业数字化时代,也为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平台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障。信息技术革命性的进步,将智能化覆盖医药科技期刊出版领域各环节,促进传统医药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智能化再造,优化其服务供给,助力医药科技期刊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5],对医药科技期刊的内容生产方式融合、产品形态融合、内容传播渠道和服务融合、产业跨界融合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这为医药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实践
1.构建期刊融合发展运行机制
一是设定远景目标,做好战略规划设计。2020年,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和新冠疫情暴发的双重背景下,《中国药业》在原有的单一融合出版基础上重新规划出版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药业杂志社2020—2024年融合发展规划》,将出版升级、数字化转型和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作为重点工程,以“创新经营,融合发展”为核心发展理念,推动机制、人才、传播、服务的融合创新。该战略规划充分发挥了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建章立制、协调实施、督导落实、推动促进的作用,从政策机制上保障了融合项目的发展,创新模式探索,从而推动期刊的融合发展。
二是全面重整资源,搭建“1+4”创新平台。为了适应期刊的融合发展需要,《中国药业》重新整合单位资源,以《中国药业》(即“1”)为基础,搭建了学术会议平台、科普宣传平台、期刊纸媒宣传平台、新媒体平台(即“4”)。学术会议平台主要围绕医药学、技术和管理热点问题,推进学术会议品牌建设,拓宽合作形式,促进产研结合;科普宣传平台主要以《中国药业》微信公众号和每年的“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为主阵地,宣传健康科普知识;期刊纸媒宣传平台主要对最新医药学科研成果进行传播;新媒体平台主要包括《中国药业》官网、网络出版平台和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通过搭建多功能、复合型平台,《中国药业》实现了多元传播,拓展了经营新模式,更好地推动了期刊的深度融合发展。
三是优化组织结构,构建融合发展新机制。《中国药业》结合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建立适合业务发展且能有效推动深度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在组织结构方面,《中国药业》新增了融合发展综合管理部门(简称综合发展部),下设新媒体部与品牌运营部,与原有的编辑部协同发展,做好融合发展的平台搭建工作和传播工作。编辑部全面负责期刊论文的选题策划、约稿组稿、编辑出版等工作;新媒体部主要负责《中国药业》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融媒体产品的创意策划、编辑制作和运营;品牌运营部主要负责学术交流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开展等,旨在打造学术会议平台和品牌。在考核指标方面,《中国药业》明确各部门的融合指标及收益分配原则。通过融合出版业务的跨部门协作,《中国药业》实现了从传统“关门编辑出版”向“走出去办刊服务”模式的转变,创新服务用户,传播方式由单一传播转向了多元传播,单位经营模式也由单一经营转向了融合发展模式。
2.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引领传统型编辑转型。传统出版编辑的核心能力主要为文字加工和信息整合能力,但缺乏新媒体的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较弱,难以适应期刊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的编辑工作。《中国药业》通过组织学习出版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邀请社内外优秀新媒体编辑授课、参加与出版融合发展相关的各种研讨会等方式,引领传统编辑在思维方式上转型,并为传统编辑提供学习、教育、培训的机会和平台,促使编辑不断学习新的医药学专业知识、出版专业知识和新媒体知识,拓展自己的视野并提升融媒体时代媒体编辑所需的专业素养,以适应期刊融合发展格局。
二是强化引进型人才激励。引进具备高级职业能力的编辑出版人才和经营性人才,并为其发展做好制度设计和安排,是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期刊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8]。为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中国药业》坚持“按需设岗、择优引进”的原则,在2020年至2023年,通过学历、资历、专业技术职务、已取得的成绩、预期引进效果等项目的筛选,面向社会引进了期刊管理、经营和新媒体运营人才3名。对于引进型人才,《中国药业》注重做好以下几点:坚持过程管理,创新考核激勵机制,提高引进型人才待遇标准;充分发挥创新融合发展平台的作用,拓展引进型人才的发展空间;加大融合发展平台扶持力度,为其争资立项创造条件,持续保障引进型人才的发展活力。
三是注重新人型编辑培养。青年编辑精力充沛、接触新知识的兴趣强烈,处于人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因此,在科技期刊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时代,选拔与培养新人型青年编辑不仅能有效补充编辑队伍的力量,还能为期刊人才的梯队建设储备人才。2020年至2023年,《中国药业》共招聘7名新青年编辑,其中3名为出版编辑,4名为新媒体编辑。在培养新人型编辑的过程中,《中国药业》以思维开发为核心,制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和年度培训计划,充分发挥了资深编辑对新编辑的“传、帮、带”作用,成立了以主编和资深编辑为讲师的培训工作小组,并以编辑小课堂的形式每周对新编辑进行不同的主题培训。同时,《中国药业》根据新编辑的不同特点,个性化定制了培养措施,为每位新编辑指定了一名“导师”,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指导。
3.加强优质和特色内容供给和传播
一是整合栏目,打造优质内容。科技期刊栏目优化创新是根据期刊的发展规划对栏目体系结构进行调整、优化,重新定位原有栏目的选题内容和读者对象,改变栏目的主次顺序、文章数量安排的过程[9]。期刊栏目的持续优化创新,是期刊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期刊传播影响力、整体形象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药业》紧扣办刊宗旨,结合《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和《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关于精品内容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国知网和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各项影响因子及学科排名,于2021年对期刊文章内容进行了分析,发现期刊存在与临床医学的关联度强于与药学学科的关联度,上下半月期刊栏目分布不均,刊文总数量过多、分散、重复交叉等不合理的问题。因此,《中国药业》重新规划文章栏目,在栏目文章数量分布上极大地缩减了与药学关联性弱的《临床研究》栏目刊文量,增加了《药学论著》《药事管理》《药学监护》这3个栏目的刊文量,旨在通过重点打造这3个栏目,取得如下成效:加强药物动物实验基础研究和制剂工艺优化的报道,以精准对接科技成果的转化;加强药事管理栏目的建设,以提升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合理用药;及时报道药学服务最新的研究成果,全面提升药师的综合素质,提高药学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是组稿约稿,策划特色专题。《中国药业》多举措拓展优质稿源渠道,特别注重特色专题栏目的策划。专题策划是一种通过期刊编辑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挖掘某一主题的稿源,集中刊出文章,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影响力的策划手段,是科技期刊优化内容资源、强化特色和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10]。2020年,疫情暴发初期,为了帮助广大医药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及时复工复产,《中国药业》牵头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医院联合搭建共识专家组,发布了《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专家共识》,为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做好疫情防控提供良好的指导意见。同时,《中国药业》策划了《新冠肺炎专题》栏目,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参考。2021年至2023年,《中国药业》编辑部相继策划推出了10余期专题或专家共识,如“肿瘤疫苗”“新冠肺炎药物研发进展”“药物临床研究质量提升”“执业药师服务与管理提升”“医院智慧药学”“麻精药品质量研究”“互联网+药学服务”等专题,“医药企业复工复产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专家共识”“重庆市医疗机构落实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专家共识”“中国医疗机构药品临床综合评价质量控制体系共识”“长三角基于药品快速评估的新型抗肿瘤药物临时采购专家共识”等专家共识,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且逐年增多,总共向专家约稿596篇,约占4年刊发文章总量的19.49%(596/3058)。
三是耦合发展,拓展传播空间。科技期刊网站是期刊论文实现网络传播的重要载体,且为作者投稿及编辑、专家开展审稿等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国药业》通过获得“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申请“中国药业”微信公众号、全面升级官网,成功地将传统的单一投稿系统打造成涵盖药品“研发—注册评价—上市使用—再评价”全生命周期及其科研成果传播全覆盖的行业性网站。
具体来说,《中国药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官方网站在每期杂志定稿的同时以PDF形式发布当期论文,方便作者和读者阅读和下载,实现了免费开放获取;微信公众号同步以FLASH形式发布当期“抢先看”,将传统期刊处理成仿真书本翻页模式,以更便捷、快速、美观的方式呈现全书内容,与纸质版杂志共同扩大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对精品内容进行深入挖掘,重点建设《论文推荐》栏目,每期推荐的论文经主编、编辑择优后再次审核,保障传播效率和质量;打通微信公众号与官网的接口,用户可通过微信公众号轻松查阅各期刊物,在线查阅稿件情况;每篇论文均附有二维码,实现了微信扫码即可掌上阅读。由此,《中国药业》成功构建了耦合发展的网络出版平台,实现了优势互补,让读者能够更方便快捷地进行阅读和研究,提高了行业受众对科技文献的利用率,促进了科研成果的广泛传播。
4.多元化经营期刊促进跨界融合
一是搭建高质量医药学术交流平台。医药科技期刊具有学科专业特色,拥有相对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举办医药学专业学术会议已成为众多医药类期刊传播医药学热点知识、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1]。2020年至2023年,《中国药业》结合现有编委、审稿专家等医药学专家资源,重点策划、举办高质量国内国际会议共136场。具体而言,《中国药业》重点开展如下工作:组织55场线下学术研讨会,重点打造“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中国医药研发·创新峰会(已连续举办8届)”“中国药品研究与临床评价大会(已连续举办5届)”“医院药学60人系列主题论坛(已连续举办3届,每年3场)”“互联网+药学服务创新论坛(已连续举办6届)” “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中药产业未来高质量发展论坛”等线下品牌会议;组织71场线上学术活动,参与观众(多为医药学专业内人士)从最初每场1700多人次上升至最多每场9.8万多人次,共百万人次,形成了6大系列品牌性直播活动——药业·药事·药师系列专家圆桌论坛、医药热点共话系列、海上药事·热点畅谈系列、疫情后药学管理系列、药品科技活动周·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系列、主编论坛·医药同行系列活动。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中国药业》为科研人员和医药企业搭建了高质量医药学术交流平台,不仅拓展了科研成果传播途径,推动了科研成果转化,还有效促进了产研融合。
二是打造重点健康科普品牌项目。2019年7月,国务院成立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明确提出“健康中国行动”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健康知识普及行动。《中国药业》通过开展一系列科普活动和在新媒体开设科普栏目,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一方面,承办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的科普活动。2020年至2023年,《中国药业》承办了重庆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的系列健康科普活动。《全国食品药品科普状况调查(2017)》显示,我国居民对安全用药关注多、了解少,传播渠道和形式低效,这种高关注度与低了解度之间的反差,反映了科普内容的精准度低和传播力度不足。因此,《中国药业》通过精准化、多元化科普,打造了系列健康科普品牌活动,如“药品科技活动周”“医疗器械安全宣传周”“安全用药月”“药品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受益群众超过1000万人次。另一方面,在微信公众号特设科普栏目。《中国药业》充分利用专家资源,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设《健康科普》栏目,聚焦“安全用药”“合理用药”“疫情防控”等主题,以“转发+原创”的方式扩展传播内容,根据热点策划选题,向相关的医药学专家定向约稿,利用图片、视频、动画、漫画等生动有趣的形式传播科普知识和动态信息。至今,该栏目已累计发布264篇原创内容,其中包含原创科普文章160篇。这些原创科普文章采取漫画、视频及听书等相结合的多元方式展示科普内容,阅读量和点赞量均显著高于其他资讯类消息,取得了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三是推动药品信息大数据平台建设。医药大数据的应用在药品研发、健康管理和公共卫生服务等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数据构成和数据成果的研究,2021年12月,《中国药业》主动联系重庆市药学会,牵头成立了重庆药学会医药信息大数据专委会,搭建医药信息学术交流平台,推动药品信息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该平台融合了医药企业、医院药房、医院信息科、社会药店、IT行业与医药大数据行业等单位,以医药信息与大数据为主要研究方向,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开展医药信息數据挖掘和分析利用,为政府管理决策、医院药学服务、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助推医药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与快速发展。
《中国药业》通过在制度保障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传播渠道模式、经营方式模式及服务内容模式上的创新,完成了以下转变:由传统的使用人才转型为培养人才,为期刊培养了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提升了期刊的编校质量和学术质量;由单一传播转型为多元传播,增强了期刊的传播力,提升了期刊的品牌影响力;从期刊经营转向经营期刊,提升了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内容服务转向知识服务,提升了期刊的知识服务能力。
三、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展望
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医药科技期刊迎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虽然近年来我国医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显著的成效,出版数字化水平迈上新台阶,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明显增强,跨行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但在优质内容供给、期刊的传播力、学术会议平台规范、产业精准对接、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中国药业》拟通过以下五条途径促进期刊出版转型升级和深度融合发展,提升科技期刊的综合影响力,多元化传播医药科研成果,助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继续加强优质内容供给。内容建设是学术期刊质量的核心要素,《中国药业》将继续增加人力、物力投入,加强专题策划和组稿约稿,依据不同体系和架构对专题策划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和再加工,通过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多形式展示和传播专题策划内容。
二是提升期刊的传播力。如:增加热点文章推送频次,定期对推送文章进行盘点和总结、重复推送,具体包括将关注度高的文章再推送,以及对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合集推送,或者反复推送新热点文章;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调试推送时间,工作日为傍晚推送,周末和节假日为早上推送,最大限度地贴合用户的阅读习惯。
三是规范和优化学术会议平台建设。根据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门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论坛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加强对学术会议内容的审核把关和会议全过程管理,确保会议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着力提升学术会议质量,打造具有示范性、引领性的品牌学术会议。
四是促进产研精准对接。加强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成果需求的精准对接,将企业引入科研环节,形成产研一体化,共同申报科研项目,使企业主动参与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
五是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与监管。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的发布加快了科技期刊的融合发展步伐,医药科技期刊可通过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提高选题策划、约稿组稿、查重审稿、编辑校对、科研传播等的有效性和精准度。同时,医药科技期刊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管,降低人工智能产生的学术不端风险,推动医药科技期刊融合发展高质量、规范发展。
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医药科技期刊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可以通过构建期刊融合发展机制、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加强优质内容供给和传播、促进跨界融合等方式来实现。未来,医药科技期刊还应通过加强优质内容供给、提升期刊的传播力、规范和优化学术会议平台建设、促进产研对接、加强人工智能的应用与监管等进一步推进深度融合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EB/OL]. (2022-04-24)[2023-
06-02]. http://m.news.cn/2022-04/24/c_1128590895.htm.
[2]孙明,任舒翼,谢艳丽. 科技期刊融合转型路径探析:以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为例[J]. 数字出版研究,2023(2):66-71.
[3]郭瀟雅. 医学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的逻辑及困境与路径[J]. 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6):80-86.
[4]童颖丹,申海菊,李科. 大数据时代医学期刊集群化建设路径[J]. 出版广角,2023(10):76-79.
[5]刘壮,张悦. 5G背景下医学期刊出版融合发展的策略探究[J]. 新闻传播,2023(7):86-88.
[6]刘洋,李娜,李玉乐,等. 创新探索“学术+科普”融合发展,全面助力医学科技期刊双翼齐飞[J]. 中国传媒科技,2022(9):14-17.
[7]刘琦. “四全媒体”时代医学期刊编辑胜任力素质提升的思考[J]. 传媒论坛,2022(15):98-100.
[8]李明德 ,刘娇杨. 出版融合背景下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高品质发展的路径探析[J]. 中国编辑,2023(6):70-74.
[9]许远. 期刊栏目策划和优化创新[J]. 中国编辑,2022(6):76-80.
[10]陈泽琦. 全媒体背景下传统科技期刊的破局路径[J]. 新闻传播,2023(8):65-67.
[11]张小林,马劲,汤华,等. 医药卫生类期刊举办线上学术会议存在的2个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以《中国药业》的实践经验为例[J]. 编辑学报,2022(4):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