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双创”引领高校非遗文创开发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创新
——以常州留青竹刻为例

2024-01-24武晏好朱晓娟

江苏商论 2024年2期
关键词:青竹常州双创

陈 良,武晏好,朱晓娟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147)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即“文化双创”)的新论断和新要求,为新时代传统文化事业战略转型和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活态灵魂,同样需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积极践行“文化双创”总体方针,从而赋予非遗项目生机活力和新的时代内涵。

高校所承载的文化传承和科研创新职能,决定了具有助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职责与客观条件,并成为推动文化双创事业在大学生群体中生根壮大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各地纷纷开展各类非遗文化进高校发展转化的尝试,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2-4)。高校大学生结合当地的非遗项目开展文化双创实践,不仅能够在相关非遗产品中创新融入现代时尚潮流和年轻人的精神需求,开发出满足当代年轻人前卫新潮喜好、能够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文创产品,对于地方性非遗而言也有利找到新的传承形式和发展平台。 同时,对丰富校园文化类型、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以及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均大有裨益。

本文在剖析文化双创、 地方非遗与高校文创三者关系的基础上, 概述了国家级非遗常州留青竹刻的历史发展进程以及当下面临的困难, 重点介绍了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大学生在“文化双创”目标下开展留青竹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具体实践。 可为文化双创、地方非遗深度融入高校提供理论参考,并可为高校文创产品研发的实践向度提供借鉴。

二、文化双创、地方非遗与高校文创逻辑关系

(一)文化双创是地方非遗的发展良方

目前,绝大多数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日趋式微、缺乏关注、脱离时代的危机,而“文化双创”所蕴含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思路,可成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重焕活力的一剂良方。 综观非遗类文化项目,面临的危机主要归结于以下3 个问题:一是非遗类项目本身属于小众的孤高之美,受众面小,关注度少,难以吸引大众的目光。 二是非遗传承人数量少,很难吸引到年轻群体的关注,未能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和实际需求。 三是非遗类产品并没有很好地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较少实现时尚化、潮流化、生活化转型(5,6)。

“文化双创” 则为地方非遗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指引,通过走文化双创之路,结合生活需求和时尚潮流对非遗进行内涵功能和表现形式的改造重塑,推动非遗项目和产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能够完美解决以上的三个问题。 一是通过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立足于新时代对优秀非遗文化进行新展现、新诠释,能够让古老、小众的非遗文化以更容易被接受的样式走近大众。 二是让地方非遗走创新性发展之路,赋予它新的呈现形式,通过非遗进高校、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景区等,吸引潜在的非遗传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 打通传承路径单一、传承范围狭小的堵点、痛点。 三是推动非遗产品时尚化转型,在不破坏非遗传统基因的基础上融入大众的审美喜好,打破非遗产品仅大师传承、仅非遗爱好者收藏的禁锢。 这样,非遗“双创”之路才能真正做到别开生面。

(二)地方非遗是高校文创的创作源泉

文创产品是指结合各类文化元素和文化主题,通过创意加工文化资源而产生的具有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的文化产品。 高校文创则是大学生在高校校园中,结合校园文化、地方文化、时代文化等各类文化资源及其内涵,进行创意设计、开发、销售各类文化产品的活动。 目前,国内众多知名高校均已开展高校文创实践,通过建设高校创意产业园、扶持孵化各类高校文创项目,开发出了满足当代年轻人新潮喜好、 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系列文创产品,带动了校园文创市场和年轻文创团体的发展(7-9)。

从高校文创资源开发角度,高校文创不应只局限于围绕学校发展历程、校友故事、校园风景等狭义的“校园文化”,还应更多吸纳高校所在城市的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研发。 尤其是经历了千百年发展积淀的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城市的瑰宝和名片。 不仅可以成为高校文创汲取的重要创作来源, 而且从高校职能角度也责无旁贷进行继承、保护和发扬。 通过对地方非遗文化中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的提炼整合,融入高校文创产品内涵和外观的设计研发,可以丰富高校文创创作的素材来源和灵感源泉。 同时,彰显文创产品的地域特色和辨识度,提升文创产品的艺术价值。

(三)高校文创是文化双创的实现载体

高校文创是“文化双创”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有效实现平台。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发出符合现代时尚潮流、满足大众心理需求的文创产品, 仅靠老一辈文化艺术家、非遗传承人以及市场上的文创设计公司是难以实现的。 需要高校这一创意灵感萌发园地、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和文创产品孵化阵地团结各方力量发挥作用,促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融入时代、打开新局、重焕生机,给高校文创事业乃至整体文化创意产业提供助力和动能。

就文创产业形成并发展的资源条件而言,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创新氛围、创新人才和产品转化三个方面:第一,高校科研创新氛围浓厚,拥有广阔的科研平台、充裕的科研经费和健全的科研制度,能够为文化双创提供良好的创新土壤。 同时,在各类高校创新创业竞赛中,大量文化开发类创意萌发并实践,也为文化双创提供源源不断的新思路和新启发。 第二,高校创意创新人才集聚,是高素质文创人才培育的主渠道,高校大学生通过经济学、文化学、管理学、创新创业等理论与方法的系统学习, 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经济意识,创新思维活跃。 对高校文创有较强的创意、调研、策划和组织能力,能够为文化双创在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保障。 第三,高校成果转化途径畅通,高等院校拥有独特的协同创新机制,与企业、学校、研究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通过产学研合作打通产业链条,促进大学生原创性文创成果转化为现实需要的文创产品,推动高校文化双创事业市场化和社会化。

三、留青竹刻发展历程及现状

留青竹刻又名平雕、皮雕,具有很强的观赏性,是常州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术瑰宝。 留青竹刻历史悠久,起于唐而盛于明,其中明朝常州人“留青圣手”张希黄开创了留青阳文刻法,能够在薄薄的竹皮上刻出远山、树石、楼阁、亭台等景物,产生多层次的立体感,成为留青技法的典范。 至清末,常州留青竹刻已经在国内占据独树一帜的地位, 优于嘉定竹刻、无锡竹刻、黄岩竹刻及金陵竹刻,独负盛名。 近现代以来, 常州有四位竹刻家位于全国前五位之列。 最著名的是以徐素白、白士风为代表的两大流派,徐门写意、白门写实,将留青竹刻艺术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2008 年,常州留青竹刻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显示出作为江南文化优秀代表的重要地位。 目前,留青竹刻艺术家主要在常州天宁、钟楼、武进、金坛等地分布。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留青竹刻受到文人雅士、竹刻爱好者的青睐。 所开发的留青竹刻作品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展览中层见迭出,展现了留青竹刻作品的文化性和美学性。 然而,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 留青竹刻项目也面临人才断层、缺乏关注、日趋式微的危机,留青竹刻文创产品则缺乏将精神性、实用性和艺术性三者融合起来的契合点,设计过于单一、普通,较少受到年轻群体的青睐,销量不佳,在互联网浪潮中逐渐被众多新事物、新时尚所淹没而淡出大众视野(10)。 在各行各业寻求网络曝光度的情况下,留青竹刻的关注度不容乐观,保护、传承并发展留青竹刻这一非遗项目已刻不容缓。

四、留青竹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

为加强对常州地方非遗留青竹刻的保护传承,推动留青竹刻“文化双创”,创新性研发迎合青年群体喜爱的产品, 开创高质量的校园非遗文创事业,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团队在校内外指导老师指导下,通过社团组织开展年轻消费者问卷调查和留青竹刻产品市场调研,制定了校园留青竹刻产品开发的“贴近生活、跨界融合、避免同化”三大总体研发策略。 围绕研发策略开展自主设计实践,开发了一系列契合消费者生活使用需要和时尚审美需求的创新产品。 带动了学生团队专利研发和创新创业,获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20 多项,在校内外形成了一定的品牌形象和辐射效应。

(一)研发策略

团队进行留青竹刻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的策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贴近生活。 好的文创产品应该能够进入人们的生活日常,而不是仅能当作摆设和点缀。 因此,团队开发产品时尽可能结合生活器物,实现生活、设计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主要产品包括书签、茶叶罐、抽纸盒、笔筒等,推动传统工艺回归现代生活。 二是跨界融合。 传统的留青竹刻产品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还需在文创中融入当下时尚潮流元素,开发满足年轻群体审美情趣的时尚产品。 因此,团队创新尝试将留青竹刻与年轻女性喜爱的时尚美妆跨界融合, 主要产品包括口红、腮红刷等,将古老的文化遗产转化为时尚的文创产品,推动非遗文创的创新性发展。 三是避免同化,现阶段文创产品模仿和复制情况严重,需要创新开发一些新的产品类型、样式和形态,避免和其他文创产品同质化竞争。 因此,团队开发了较为小众的留青竹刻产品类型, 主要产品包括竹质发簪、喜匣等;同时,在竹刻内容上充分借鉴现代艺术家的绘画题材,避免给消费者造成审美疲劳和滥用非遗的不良印象,从而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二)设计实践

在明确总体研发策略的基础上,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学生团队开展留青竹刻文创产品设计实践。 三大系列产品遵循由外到内、由本质到表象的设计原则,并充分调动学生团队的发散性思维和捕捉灵感的能力, 制定了不同的设计思路和侧重,如图1 所示。 通过设计,提升留青竹刻文创开发的内在意韵,助力留青竹刻文创产品生活化、时尚化、特色化转型。

图1 留青竹刻文创产品设计思路

1.生活系列。 本系列主要推出融入大众日常生活的产品。 将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既让留青竹刻走进寻常百姓家,又使日用品更富有文化气息。 竹刻图案结合常州当地著名景点、中华吉祥花卉及传统节气进行开发。 如图2 书签中焦溪古镇建筑的马头墙、图3 茶叶罐中青果巷的西侧立面、图4抽纸盒中中国繁花呈祥图案以及图5 笔筒中春分节气图案,体现人们对家乡美景的喜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期昐。 该系列产品延续了留青竹刻的经典形象与传统技艺,降低了大众对于艺术类文创产品收藏的门槛,具备一定的收藏价值。

图2 书签

图4 抽纸盒

图5 笔筒

2.美妆系列。 本系列主要推出年轻女性潮流美妆的产品。 将传统非遗与时尚美妆相结合,既推动留青竹刻向年轻化、时尚化转型,又塑造了美妆产品具有文化韵味的外形。 竹刻图案仍结合常州当地著名景点及中华吉祥花卉进行开发。 如图6 口红外壳底座中常州四大古桥之一的白家桥图案以及口红盖上常州“常”字图案,图7 腮红刷中间圆形竹节的繁花呈祥图案。 该系列产品贴合年轻女性对时尚美妆的热爱, 将留青竹刻与时尚美妆跨界融合,增加了非遗文创产品的覆盖面和潮流度,在国潮复兴趋势下有望成为行业热点。

图6 口红

图7 腮红刷

3.特色系列。本系列主要推出精工细作、避免同化的产品。 目前非遗市场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设计抄袭、压价竞争等现象频现。 因此,本系列坚持原创思维,开发特色鲜明、外观精致的新颖产品。 图8为学生经打磨、切边、起稿、粗刻、加工、清底、修正抛光制作的竹发簪,图案可根据消费者的喜好进行更换,满足个人定制的需求。 图9 为婚嫁时用于存放嫁妆饰品的婚匣, 婚匣上盖采用条状竹片饰面,竹片表面覆有留青竹刻,所有竹片整体形成亭台图案(图案可根据喜好更换)。 这些产品设计精巧、做工精细、特色鲜明,增加了抄袭的难度,以精工细作提升消费群体的好感度。

图8 竹发簪

图9 婚匣

五、结语

文化双创、地方非遗、高校文创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三者,中华文化的核心瑰宝在非遗,双创事业的重要力量在高校。因此,地方非遗与高校文创的结合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双创”的活力。 高校开展非遗文创实践,要走融入时代、守正创新之路,在保留非遗传统技艺及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将非遗融入当代社会文化环境、融入年轻群体的日常生活,使非遗文创拥有继承性、兼具时代性和新颖性。作为常州优秀的非遗项目留青竹刻, 常州本土高校具有推动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天然职责与有利条件。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师生团队秉持“传统而不古板,创新而不走样”的原则,创新开发了校园留青竹刻“生活系列”“美妆系列”“特色系列”三大系列产品,让留青竹刻重返生活、融入时代,塑造校园文创IP, 以生动的产品外观向外界展现了学生丰富的文化创意,以行动助力本土传统非遗文化焕发新机。未来, 团队还将借助学校创业孵化园进行商业模式推进,利用DIY 互动体验、自创网址、参与文创竞赛以及新媒体推广等方式扩大校园留青竹刻文创IP 影响,从而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注释:

(1)韩美群.新时代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探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05):97-102.

(2)雷显峰.“非遗”手工艺传承人的高校研培模式探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72-75.

(3)刘荔.“非遗舞蹈进校园”的反思——以昭通“四筒鼓舞”为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05):123-127.

(4)陆莉莉.地方高校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实践研究——以福建省“非遗”保护与传承为例[J].文化学刊,2021(06):59-61.

(5)纪明明.戏曲类非遗传承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走向[J].理论月刊,2022(03):79-85.

(6)王建仙.江苏省非遗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困境与路径探析[J].文化产业,2021(24):71-74.

(7)曹丽.数字新时代背景下雷锋精神文创产品的创新发展研究——以沈阳工学院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22(08):106-108.

(8)谭德维,冯亚娟,倪小怀,丁本洲.高校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实践——以河海大学图书馆为例[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2(04):117-120.

(9)翁春萌,陈杨钰,谭宇骁.钢包情·科大魂——武汉科技大学文创产品系列设计[J].包装工程,2020(08):334.

(10)陈娟,姚江.从留青竹刻的文化内涵到其衍生品的创新设计[J].美与时代(上),2020(12):37-38.

猜你喜欢

青竹常州双创
常州的早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陌生人
传承,让留青竹刻发扬光大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双新双创
对雪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