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的田间管理与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技术

2024-01-24何俊杰黄雪妤刘运东

种子科技 2023年24期
关键词:二化螟稻田水稻

何俊杰,黄雪妤,刘运东

(1.衡阳市农业农村局,湖南 衡阳 421001;2.衡南县农业农村局,湖南 衡阳 421131)

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背景下,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扩大,但是因为恶劣天气和栽培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水稻生长缓慢和籽粒不饱满,无法实现水稻高产、优产。为此,应该不断改进水稻田间管理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治,尤其是对二化螟的防治。

1 水稻田间管理技术

1.1 种植前准备工作

1.1.1 种子的选择

为保证水稻田间管理的质量,要做好种子的选择。选择籽粒饱满的种子,将种子晾晒1~2 d,提高种子的活性。播种前测定种子的发芽情况,需要将其浸泡在温水中,早稻种子浸泡约12 h,晚稻种子浸泡4~6 h,浸泡完成后捞出放在容器中,观察水稻种子的发芽率,保证发芽率在80%以上。不同的水稻品种对天气和土壤肥力要求不同,因地制宜选择种子才能保证水稻高产。

1.1.2 种子的处理

播种前消毒种子,使用多菌灵100 倍液浸泡种子1~2 d,然后用清水冲洗,催芽处理即可。另外,还可拌种处理。如果是干籽拌种,可选择25%氰戊菊酯悬浮剂30 g、17%杀螟·乙蒜素225 g、4.3%甲霜·种菌唑75 mL,兑水7 500 mL 之后与75 kg 种子拌种,堆闷2 h,播种即可[1]。

1.1.3 稻田的选择和整地

1)稻田的选择。最好选择远离各种污染源的稻田,避免造成稻谷污染。选择靠近水源近的田块,便于灌溉管理。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疏松透气的田地,同时,控制土壤的酸碱度,最佳pH 值为6.5~7.0,满足水稻生长需求。2)整地。及时地清理土壤中的残枝败叶,对土壤进行深翻处理,深度为20~25 cm。在深耕之后要平整稻田,为水稻种植奠定基础。注意要深翻稻田,以灭杀越冬的害虫,降低害虫的发生频率。3)施基肥。在稻田深耕之前应该施入充足的基肥,将基肥翻入到土壤中,翻耕深度为20 cm,满足水稻苗期生长对肥料的需求。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基肥以氮、磷、钾肥为主。可选择腐熟的农家肥22 500 kg/hm2、生物有机肥7 500 kg/hm2、氮磷钾三元复合肥375 kg/hm2。推荐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肥力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才能提高施肥的效果和减少肥料的浪费。

1.2 水稻的田间管理

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习性不同,对外部环境的要求也存在差异,要结合水稻各生长阶段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以保证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稳定。

1.2.1 苗期的温度管理

早稻品种在气温为5~6 ℃时可以育苗。如果选择苗盘育苗,在播种之前浇透水,将种子均匀地撒在苗盘上。该时期要做好温度管理工作,温度太高将导致弱苗,应该将大棚温度控制在30~32 ℃,如果外部的气温过低,要及时地用草帘覆盖保温。当秧苗处于1~2 叶期,大棚温度控制在25~30 ℃,2~3 叶期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0~25 ℃。

1.2.2 苗期的水分管理

苗期的水分管理至关重要,苗床出现板结情况要进行第1 次浇水。在秧苗2~3 叶期之后,大棚内的温度逐渐升高,水稻苗对水分的需求量增多,应坚持勤灌少灌的原则。

1.3 科学追肥

如果基肥充足,在水稻生长后期应该结合土壤肥力科学追肥,从而达到高产和稳产的目的。1)科学追施蘖肥。在秧苗移栽后的7 d 内,要及时追施尿素112.5~150.0 kg/hm2,为秧苗的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2)控制穗肥用量。在水稻出穗前的21 d追施穗肥。如果秧苗叶色比较深,可以施用钾肥150 kg/hm2左右。如果颜色比较浅,可以追施尿素和钾肥,用量分别为90 kg/hm2和105 kg/hm2。3)追施粒肥。在水稻齐穗期,叶面喷施尿素和磷酸二氢钾,用量分别为105 kg/hm2和45 kg/hm2,防止水稻早衰脱粒,提高水稻结实率和产量。

1.4 及时除草

杂草会与水稻争夺养分,要做好杂草处理工作。可选择除草技术,在水稻移栽之前的7 d 进行1 次除草即可。在水稻移栽之后,结合杂草生长情况进行第2 次除草。如果田间杂草数量多,选择低毒和低残留的除草剂开展除草工作,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5 水稻的收获管理

准确地把握水稻的收获时间,也是确保水稻高产和稳产的主要措施。如果收获太早,很容易出现空粒,同时千粒重下降,导致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下降。如果收获过晚,稻穗容易脱落,同时谷粒含水量降低,谷粒外貌受到影响,商品价值降低。为此,应选择在水稻蜡熟末期和完熟初期阶段收获,此时水稻含水量适中、谷粒饱满结实[2]。在水稻收获完成之后,要做好贮藏工作。如果水稻的含水量过高,在入库之后籽粒很容易发生霉变,并且产生黄曲霉素。收获之后应该及时晾晒2~3 d,保证水稻含水量下降到15%以下,才能够入库保存,提高水稻质量。

2 水稻二化螟的绿色防控技术

2.1 水稻二化螟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二化螟虫卵聚集分布,且呈现鱼鳞状排布,多为乳白色或者黄褐色。7 龄幼虫的头部多为褐色或者红褐色。成虫的前翅为黄褐色或淡黄色,并且有少量褐点,前翅边缘有少量的黑点,后翅为白色。

二化螟成虫白天躲藏在稻丛根部或者田间杂草中,夜间活动频繁,具有趋光性。通常情况下,雌蛾喜叶色浓绿并且植株高大的水稻,并直接在水稻叶片的下部产卵,每次产卵200 粒左右,老熟幼虫会在稻草里越冬,严重为害晚熟水稻。

2.2 发生规律

水稻二化螟生长周期分为幼虫期和成虫期,幼虫期一般为3 龄前,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先群集在叶鞘内,3 龄后开始分散侵袭新的植株。成虫期一般为5 龄前,在水稻分蘖期和孕穗期先群集在叶鞘内,1 个叶鞘内虫量达5~16 头。水稻二化螟1 个世代需要50~60 d[3]。

2.3 为害症状

二化螟俗称“钻心虫”,严重为害水稻生长。幼虫会为害水稻茎秆,水稻叶鞘受害之后变成枯鞘;在分蘖期遇虫害会造成水稻枯心;孕穗期遇虫害会造成水稻枯穗,甚至出现白穗,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4 发生的原因

2.4.1 插花种植

水稻品种不同种植时间不同,存在插花种植的现象,加之种植户选择直播、机械插秧和人工栽插等多种栽培形式,导致水稻的分裂期和破口期延长,形成许多“桥梁田”[4],导致水稻的受害面积增多,为二化螟的生长和繁殖创造了条件。

2.4.2 虫口基数大

二化螟暴发主要原因包括虫口基数。随着秸秆还田技术的发展和完善,稻田还田规模逐年扩增,使二化螟的虫源基数增加。天敌保护和生物防治技术应用落实不到位,也会影响二化螟的防治效果。

2.4.3 用药不科学

面对大面积的水稻种植,种植户很难准确把握最佳的用药时期。此外,种植户没有将药剂和水充分混合均匀进行喷施会影响用药的效果。有些种植户选择大型的超低量喷雾器械,影响防治效果。种植户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防治针对性不强,用药不科学,甚至存在凭经验施药的情况,影响防治的效果。

2.4.4 田间栽培

氮肥施用过多将导致水稻生长旺盛、叶片绿和茎秆脆嫩,容易吸引二化螟。另外,田间杂草清理不彻底,二化螟会在杂草上繁殖,导致其数量增加。一些田地种植密度高,通风透光性较差,导致水稻抗虫能力下降。

2.5 主要的防治方法

2.5.1 农业防治技术

1)优化农作物生长布局。应改变传统的水稻栽培模式,推广“早稻+晚稻”和“油菜+一季稻”的种植模式。划分单季稻和双季稻,并集中种植,减少插花种植,规范种植模式,坚持统一水稻品种、播种时期和栽培管理,能够有效减少二化螟的虫源数量。2)推广翻耕深水灭蛹技术。在越冬螟虫化蛹期,可翻耕灌水灭蛹,是简单和环保的灭蛹措施。在每年的3月底至4月上旬,对有虫源的稻田翻耕之后灌水,深度为10~20 cm,将倒桩淹没7 d 以上,能够灭杀大部分越冬的老熟幼虫和蛹,减少害虫基数。3)水稻低茬收割和粉碎还田。在水稻机械收割时,留茬高度应该低于10 cm,将秸秆全部粉碎还田,并且清除田边杂草,减少田间虫源数量。4)平衡施肥。水稻种植前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了解土壤肥力分布情况,增施有机肥,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水稻贪青徒长。

2.5.2 生物防治技术

1)天敌防治。可以利用二化螟的天敌松毛虫赤眼蜂和稻螟赤眼蜂进行防治,把握稻螟赤眼蜂最佳的释放时期,即二化螟产卵初期和盛期,赤眼蜂幼虫能够寄生在二化螟的卵块中取食卵黄,降低二化螟孵化率[5]。

2)种植诱集植物。可以在田埂种植香根草等植物,能够影响二化螟幼虫生长发育,从而减少害虫的数量;在田埂种植芝麻和大豆等植物,为二化螟的天敌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3)生物农药防治。生物农药可保护二化螟天敌,不会威胁人体健康,也不会增强二化螟的抗药性,防治效果好。可选择16 000 IU/mg 苏云金杆菌22 500~45 000 g/hm2,兑水10 125~13 500 kg/hm2,喷雾即可。

4)应用纳米农药。近些年大力应用和推广纳米农药,能够提高农药的活性,减少用药的次数和用量。

5)推广鸭稻种植模式。在水稻种植面积大和水源条件良好的地区,实行鸭稻种植模式。在水稻插秧后的7~14 d,水稻分蘖之后可以释放雏鸭,选择1~2 周龄的鸭子,释放数量180~225 只/hm2。在水稻破口之前收鸭,否则会为害稻穗。通过稻田养鸭可减少部分害虫和杂草数量,如二化螟和稻飞虱等害虫,而鸭子排出的粪便能够为水稻生长提供养料。

2.5.3 物理防治技术

1)性诱武器诱杀。在飞蛾出现之前,选择二化螟性信息素诱芯和配套的飞蛾诱捕器,将其悬挂在水稻田内,最好距离水面50 cm 左右。在水稻拔节期之后,底端应该距离水稻叶面上方10 cm 左右,为了提高诱杀的效果,集中连片使用,悬挂225 套/hm2左右。每间隔42~56 d 更换1 次诱芯,以提高防治效果。

2)灯光诱杀。二化螟有趋光性的特点,喜欢夜间活动,可利用该特点悬挂太阳能杀虫灯,杀虫灯的底部距离水面1.2~1.5 m,杀虫灯之间的距离约为150 m。此种方法可降低对天敌的伤害程度,并且减少二化螟的数量。太阳能杀虫都能够灭杀的害虫的种类较多,是理想的物理杀虫工具,具有绿色环保的优点。

3)利用黄板诱杀。二化螟有明显趋黄性的特点,可以在稻田内悬挂黄板。

2.5.4 药剂防治

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剂防治,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可选择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也可选择一些复配剂,如10%阿维·甲虫肼悬浮剂、34%乙多·甲氧虫悬浮剂。针对世代重叠严重的二化螟,在卵孵化盛期阶段,配合施用氟铃脲,灭卵效果显著。为了提高农药的施用效率,可添加有机硅等助剂,施药时田间要保留浅水层3~5 d,控制好用药量和兑水量,均匀地喷洒在水稻的叶面、叶鞘和茎秆部位,保证植株充分吸收药液,在喷洒之后,要检查防治情况,针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的田块要及时补喷,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3 结束语

传统的栽培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水稻产业的发展需求,除了需要不断地创新水稻栽培技术之外,还要加强对水稻田间管理的研究。此外,加强对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加大对农业防治技术、物理防治技术和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遵循虫害防治的绿色性和环保性的原则,保证稻米的品质,推动水稻产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二化螟稻田水稻
什么是海水稻
不同形态指标用于二化螟幼虫龄期划分的研究
应用赤眼蜂防治水稻二化螟的效果评价
水稻种植60天就能收获啦
稻田摸鱼记
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二化螟的影响
一季水稻
水稻花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