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侯鸿鉴与近代中国个人海外教育考察
——以《寰球旅行记》为中心

2024-01-23周慧梅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寰球欧美旅行

周慧梅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北京 100875)

作为教育交流的一种方式,国人海外教育考察肇始于晚清,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掀起高潮。这一时期,不仅各级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纷纷派人员赴欧美考察教育,个人筹资赴海外教育考察行为亦时见报端,各种形式的考察日记、报告更是层出不穷。学界对此多有关注,尤以浙江大学田正平教授团队成果最为丰硕,他们从教育交流史切入,既关注到近代中外人士的教育考察,更以黄炎培为个案,探究其国外教育考察与中国职业教育兴起之间的关联;[1-3]于书娟等学者则从长时段着手,对1876—1937年近代国人赴海外教育考察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分析其总体特点及这种趋势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意义。[4]然而,学界立论援引的考察日记或报告的执笔者多为社会团体或政府机关派遣人员,甚少涉及个人海外考察者留下的教育考察日记。相对来讲,社会团体或政府机关派遣的海外考察多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和任务,其海外考察日记呈现出来的多为流程式、具有普遍意义的“事件”。质言之,有生命张力、性格各异的个体形象不大容易浮现,见“事”不见“人”。有鉴于此,笔者以无锡私立竞志女子学校校长侯鸿鉴的《寰球旅行记》为中心,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梳理侯鸿鉴海外教育考察的动机、旅费筹措、考察情形等,重点关注其海外考察的机构、人员以及翻译的接洽,考察日记的重点着墨内容,这些内容的获得渠道以及传递的讯息等,并在此基础上探寻侯鸿鉴个人海外教育考察的时代意义。

一、现代“徐霞客”:侯鸿鉴及其《寰球旅行记》

侯鸿鉴(1872—1961),江苏无锡人,号病骥、铁梅等,多以葆三之名行世。1897年秋曾短暂入上海南阳公学师范科学习,担任过《时务晚报》主笔。1903年与顾述之等一同赴日留学,入弘文学院师范科,研究东西方教育学说,并积极参加中国留学生的革命活动,为《江苏》杂志写稿。1905年年初,侯鸿鉴“倾两年编译与教授之薪资八百八十金”为租赁费,租下民房14间,仿效日本办学模式,创办无锡竞志女学并担任校长。该学校以“勤肃朴洁”为校训,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女学。经过数年发展,该校形成了小学、中学和师范三个学级的建制,1912年正式更名为无锡私立竞志女子师范学校,与上海务本女学、爱国女学和苏州振华女学等名校齐名,在当时广有影响。

侯鸿鉴一生酷爱游行,足迹遍布国内,还游历过亚非美欧四大洲等15个国家,著有《南京察哈尔旅行记》《鄂汴京津旅行记》《福州旅行记》《东三省旅行记》《寰球旅行记》《南洋旅行记》等考察日记。学界对侯鸿鉴存世的大量教育考察日记都有所涉及,但因将侯鸿鉴定位为现代“徐霞客”,因此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其国内旅行日记以及对侯氏九万里环球之旅的宣扬,甚少关注《寰球旅行记》本身。《寰球旅行记》1925年由无锡锡成公司刊印,内分九卷,(1)九卷目录:卷一,乘桴桴海记;卷二,美利坚记;卷三,续美利坚记;卷四,英吉利记;卷五,法兰西及比利时记;卷六,德意志记;卷七,瑞士记;卷八,意大利记;卷九,航海归帆记。插图12幅,为侯鸿鉴1924年周游欧美七国的教育考察日记,“余之好游也,始念拟遍游中国,而后作欧美游……暮春三月,由沪鼓轮东行,过日本,渡太平洋。抵美之西方,既登岸横新大陆而东”,游历了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德国等七国三大洲,“屈指时日,自春而秋,凡百五十七日,海陆舟车,寰球九万零七百里,耗费金钱三千百七十枚。自问所得几何,仅此旅行记六卷。藉邦人旅外者之译助,竭余五阅月之心思脑力以及形骸肢体之痛苦艰难而成之者”[5]自序2。在自序中,他坦言在“经济困难、言语艰难”情况下做出环球旅行决定,“群以为斯行之可笑”,但他在众人不看好的情况下,“锐进之念,不容挫减”。侯氏利用社交网络,不仅筹集到远行款项,办妥护照签字等手续,并“调查同乡亲友留学欧美者,为余译助”,得同乡亲友衔接照应,在语言不通的陌生国度从容而行。难得的是,周游七国历程中的人际交往、蹭蹬曲折,侯鸿鉴事无巨细、秉笔直书,一一详细记述在《寰球旅行记》中,“余之所以不嫌锁碎而记之者,诚以亲明情,重隆谊,足以拜嘉,海陆程遥,别况曷容不志也”[5]9,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人情练达。这本独具特色的教育考察日记,为探索1920年代个人海外教育考察中“人”的社会网络提供了一份不可多得的史料。

二、乘桴浮于海:海外教育考察动机、目的及筹备情形

不同于官派或社会团体特派代表的海外教育考察,个人行为的动机、目的及事前筹备情况更为复杂。在欧美教育考察动议之前,侯鸿鉴除一直担任竞志女学校长外,还担任过江苏县议会联合会会长(1912年)、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部聘会员(1912年)、南京省通俗教育馆讲演部主任(1916年),以及浙江、河南、江苏、江西省等省视学,还创办了无锡通俗教育馆(1916年),任厦门集美师范中学校长(1917年)。在此期间,侯氏充分借助各种资源,不仅数次扭转竞志女学经费掣肘的局面,还借助契机多次进行国内考察,“每借视学之余,游览山川古迹,研究地史物产”,卅年间不仅两次赴日、游历南洋,国内更是足迹踏过“行省十六,特别区三”。有了国内外旅行经验的加持,侯氏定下“冒险孤行”的欧美之游计划,并列出以下四个动机:

自美化输入,新潮日涨,昔之东化,渐有变迁,新制实行,仅见于地方著名之数校耳,教学法之日新月异,是否确有把握,此倡彼和,怀疑之点尚多。顾百闻不如一见,而各人之目光不同,故非自往彼邦,考察一切,曷足以解决种种之问题,此吾旅行欧美之动机一也。以美英法德之学制不同,国性不同,必有各自适宜之教育,以应用其国家主义,陶冶其国民性者,故既往美国考察,又必往欧洲各国加以参考,此吾旅行欧美之动机二也。以吾年逾半百,对于社会服务之精神,日渐衰颓,倘不趁此时而出游,恐精神上对于复杂之社会愈不足以肆应,此吾旅行之动机三也。有鉴于他人游美者,崇拜美化,与昔日东游者崇拜东化同,然皆偏而不全耳。故以吾思之,与其崇拜一国之文化,偏而不全,不如周知各国之潮流,多所选择,此吾旅行欧美之动机四也。于是寰球之行意志乃决,向往之心坚贞不拔矣。[5]1

侯氏所列的四个海外教育考察的动机很具个人色彩,用语通俗,层层递进,前呼后应。他将“百闻不如一见”列为第一动机,紧接着第二个动机便是因美英法德学制不同、国性有别,所以应全面观察。而第三个动机最为有趣,年过半百的他之所以“聊发少年狂”、选择海外周游列国,是要振奋日渐衰颓的社会服务精神,也是救其时崇尚“美化”“偏而不全”之弊。在此实用性极强的动机驱动下,侯氏认为他“旅行欧美之目的”有五则,(2)侯氏列出的五大出行目标,内含三个主目标和两个副目标。三个主要目标为:(1)吾中国今日缺乏者,公众之道德,社会之精神,吾欲考察欧美人之公众道德如何,社会精神如何。(2)吾国今日所缺乏者,教育,吾欲考察欧美之教育,约分为五种:(甲)小学教学之实施;(乙)中学教学之实施及师范教学之实施;(丙)女学之训育教学与男子教育不同之点;(丁)女子大学组织程序;(戊)地方教育行政之组织、社会教育之实施。(3)欧美风俗及生活程度并所设施之教育制度,是否合于吾中国今日之国性人情及教育社会者。此外,为了“扩充眼界,鉴别人才”,侯氏特增加两个副目标:(1)瑞士山水风景,为世界第一,罗马美术古迹,为世界最著而亦最多,此行当往瑞意两国一游览之。(2)吾国青年男女留学欧美者日众,好学深思之士,发明创作之才,到处皆有。此次窃欲周知其姓氏,网罗其著作成绩,为地方储才计,藉识其人,而扬其名,所以为将来救助社会国家谋也。参见侯鸿鉴:《寰球旅行记》(卷一),第2页。并称“昔人旅行南洋群岛,以菲律宾群岛为美国之雏形。迨吾往菲岛,旅居月余,始知菲岛情形,并不如某君记载之言,且所见所闻,各有目光之不同,所记未可概论,是以吾此次旅行欧美,目的所在,亦当然有与先我游者,彼此不同也”[5]1。根据自身从业经历和对社会问题的预判,在三个主目标中,侯鸿鉴不仅要考察欧美公众道德及社会精神,而且尽量扩大教育考察的范围,涵盖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个领域;学校教育体系中更包括了小学、中学到大学各个时段,还特别突出了女学。他毫不讳言自己游览美景圣地之私心、网罗人才之宏意,将其条分缕析,在副目标下一一列出。侯氏列下的四大动机和五个目标,为这本教育考察日记设定了独特的实用色彩。

因是个人海外考察,且赴欧赴美手续不同,侯鸿鉴办理护照颇费了一番大周折。原本拟由教育部向外交部出公文申领护照,然后由驻京美国公使签字,“余此次先往北京,向教育部卢雁峰次长接洽,已允由部令派赴欧美考察。时以张乾若总长病假,故迟待久之。又向外交部许溯伊君接洽,然后返里。抑知候久信杳,函询外部,知外部周某司长谓非教部实官,外部不能发护照,公使必不签字。又函询教部,知陈参事谓新章赴美,须实官方可咨外部,于是知雁峰所面允者,为陈周二人所格,北京护照竟未办成”[5]3。原定渠道走不通,侯鸿鉴不得不转向民间团体——寰球中国学生会。他前往上海拜访寰球中国学生会总干事朱少屏,待详细了解流程(3)流程包括先填保单,向交涉署领游历护照,往美领事署说明,许可后,再往交涉署签字,更往美领事署,由领事问话,许可后,定船单再往美领事署签字,待开船之日,始得将护照领出。详见侯鸿鉴:《寰球旅行记》(卷一),第4页。后,发现此途往返周折,又费时日,遂“又往南京”,转向江苏省公署办理。经过重重周折,在数位熟人相助下,侯鸿鉴向驻宁美国领事出示了“省款补助之公文”,说明其曾担任苏、赣视学,教育部委派豫、陕、奉、吉、黑等省调查员,从事教育事业二十年,并特别阐明赴海外考察的原因:“此次自备川资,先美后欧,考察世界教育,为竞志女学改进谋”。根据种种资料,美领事给予“一星期后购定船票再来签字”的答复,侯鸿鉴遂托朱少屏代购船票,拿到定单后再赴南京领事馆验明,递交四张照片和18元的签字费,耗时两月有余的签字手续完毕,侯鸿鉴终于领到护照。他以竞志女学校长暨江苏教育调查员的身份赴美国考察教育,有效期为两个月。

在申请护照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家资川资两项的证明,南京交涉署科员专门交代他要多填,“可证明非赴美工作,否则恐多留难”。侯鸿鉴填写家资5万元,川资3000元,经过多方多时筹措方才完成。“余自去年预备出游,积铢累黍,筹措多时”,共得3170元(其中自筹2000元,省署补助1000元,版权120元,与之私交甚好的无锡税务所所长王幼农赠款50元以壮行色)。其中省署补助的1000元的申请过程尤为坎坷,“向省署呈请补助二千元,久之,未得批复,赖钱君孙卿、吴君士翘向韩省长催询,始得补助费一千元之批准,然一纸空文,财厅无现款可拨。又得蔡君子平向省款产经理处催发,濮君仲厚代韩电锡署借拨,始得一千元之现款。此不能不感谢钱、吴、蔡、濮诸君之相助者”[5]5。在支付船费、服装费、护照签字费等费用后,侯氏将余下的2360元兑换成旅行券美金1000元、现款美金百元及日币10元(预备过日本时登岸用)。

行程既定,启程在即,侯氏将竞志女校委托给校务委员会后,参与多场饯别会,有同仁故旧及专程来锡友人(如省二女师校长杨达权女士)作别,或县教育会、学会自治会举行讲演会为其壮行,更有多次亲朋祖饯,诗酒酬和。离无锡当日,火车站送行者竟有两百余人,除中学师范学生150余人及小学各级代表18人外,《寰球旅行记》中还专门列出送站的亲人故旧、报社记者和同事共34人名讳。到达上海后侯氏“先发函驻外使领及赠书付邮,以期早有招待之人”,小住两日期间,在沪师友多来饯别,吴稚晖、朱少屏等人亲赴码头,目送侯鸿鉴踏上周游欧美列国的万里之行。

鉴于自身不懂英语而孤身海外考察的实际情况,侯鸿鉴行前做了充分准备。在办理签证的过程中,他详细梳理了在欧美留学的同乡亲友的情况:“自京而锡而宁沪,调查同乡亲友之留学外国者,共得留美者二十一人,留英者五人,留法者四人,留德者五人,留俄者二人。而吾竞校之旧生,留美者二人,留德者二人,留法者一人。是以希望每到一地,必有熟人来车站或轮埠相接。则冒险之旅行,庶几稍减吾之痛若乎。”[5]6除寻找留学同乡外,侯氏先后得乡贤吴稚晖、寰球学生会总干事朱少屏等指导游程,“以吴稚晖先生之两次说明游欧之程途,写长篇之预算路程及日期并用费,为最可感。其次则朱君少屏两小时之谈话,于各国人情风俗,言之綦详。邹君绍权之一席话,均惠我良多也”。另外,诸多友人还为侯氏向驻外公使领事、学生会以及英法熟人等写就多份介绍函,包括同乡许溯伊、顾毓琪,西人校长以及江宁基督教青年会会长等都纷纷援手,为其出行及考察提供方便:

此次出游,寰球学生会朱君少屏绍介各公使领事及学生会诸君之函三十余件,吴稚晖先生绍介致英法两国之亲友函片十余件,许君溯伊、顾君毓琪、邹君绍权均有绍介函,万克特校长及其夫人绍介美国各地函件八,江宁基督青年会毕会长绍介西雅图青年会函一,是皆友谊之可感者。[5]6

在上海登船之时,侯鸿鉴行囊中除去新制各式礼服外,最为重要的便是这五十余件介绍函。已过知天命之年的侯氏对于经营人际关系甚为娴熟,从上船伊始,他的人际交往圈以同舱两位留学生高大经、王震中(4)与侯氏同一个舱室的两位乘客均为赴美留学者,一为浙江杭县的高大经,拟入哥伦比亚大学“习眼光学”,一为河南巩县的王震中,他曾在美留学两年,这次赴美拟习宗教哲学科。侯氏在船上17天的航行时光中,多次得室友帮助照顾,如高大经登船当天中晚两餐协助其点菜,路过横滨陪伴上岸参观游览;身体不适时“高君为我诊脉,谓须静养”、贴心照顾、代寄信函、过海关检查时充当翻译等,助力颇多。为原点,借助同舱、同识、同行等契机,迅速拓展至同一邮轮的华人(包括华裔)群体,如广东李灿新,因登船当晚与侯氏“同船用餐,相语甚殷”,不仅一路照顾(如高君为晕船不起的侯氏点餐、建议牙龈上火的侯氏喝冰牛奶),更利用自己的人脉给旧金山的李绍昌、芝加哥的梅景周、纽约的李韬和梅景翔、波士顿的余心简和李神甫以及华盛顿的李宗兑等7人写了介绍函,为独行异国的侯氏做了力所能及的安排。再如哥伦比亚大学李昂博士5月3日晚与侯鸿鉴在餐厅走廊相遇,让双方拉近关系的是他们同与杨荫榆相识,“余散步于茶厅之走廊,适遇李昂女士,询余无锡杨荫榆识否,今何往?答以现任北京女高师校长。盖李女士与荫榆女士,为先后同学也。余询及美国女子教育,知有可参观之校乎?女士答以纽约女子职业学校、华盛顿省立女子学校、纽约私立女子师范学校等,且云他日开一单,以供参考。”[5]205月6日晚,李昂为侯鸿鉴介绍波士顿博物馆干事,侯鸿鉴遂向其了解美国的博物馆状况等。“邂逅大宴里,同舟沧海间”,新结识的同船人不断为侯鸿鉴的欧美教育考察之行优化方案,扫清障碍。

三、故交新知两相宜:考察机构、考察内容及参观渠道

侯鸿鉴之所以能孤身一人完成九万里之旅,除国内熟人故旧的鼎力相助外,留学欧美的中国学子、暂旅欧美的社会名流以及驻外使馆人员等更为其筑起坚实屏障。1924年5月11日,经过17天的海上颠簸,邮轮抵达美国西雅图,应侯鸿鉴9日电报所请,该地青年会总理特派西人干事傅君登船相接,岸上更有西雅图中国领事馆阮领事派来的熊君、受余日章委托的郑葆元(中国建社总社社长,华盛顿大学四年级学生)等候,雇车同往青年会,安顿后由郑葆元驾车带其闲游西雅图市景,因郑君留学华盛顿大学,遂“相与偕往”该大学观光,校内偶遇留学生郑若谷,在其引导下走马观花参观由法国人主办的美术展览会。类似场景在侯鸿鉴欧美考察期间在不同城市反复上演,如从芝加哥转赴纽约,由留学生夏少屏提前帮其购买车票,在芝加哥期间陪同参观担任翻译,并将其送至火车站,纽约站有高大经和王志莘接站。从西雅图转旧金山时,“晚九时林君熊君来送行,熊君谓君行后,阮领事准拍一电往旧金山领馆,兹先写一西文绍介函在此,君可面交金山领馆也……熊君郑君孙君锡祺三人,将余行李运上汽车,同车至火车站,熊君为我将大皮箱送行李房,结票运送往金山。郑孙二君,又绍介芝纽两处留学生数人……郑君谓余日章先生因病不克来送行,嘱为余道歉,且嘱送先生上车后,即拍一电与金山叶领事,派人相接也。余感谢之。熊君且为余嘱黑人之侍者,途中须勤于照料。”[6]13从华盛顿赴波士顿之时,留学生毕君为侯氏代购车票,并代其给波士顿的顾毓琇、顾谷若拍了电报告知行程,希有同乡接站。毕君傍晚将侯鸿鉴送往车站,叮嘱火车上仆役妥为照料。火车晚上7:30从华盛顿发车,夜行1380里,次日上午9点抵达波士顿。“既下车,希望有同乡来相接者,乃四顾无中国人,心颇疑之。迨出铁栏,适见一人,前迎曰‘是侯先生乎?’余喜甚。然此人不相识”[7]28,一问方知为湖南陈紫式(留学哈佛大学),因顾毓琇有考试冲突,特委托陈君前来相接,在陈氏引导下两人乘地铁到了顾毓琇寓所。如此前呼后应的接力,使得侯鸿鉴旅程顺利延展。

故旧新知不仅担负着接站送站、观光游览的旅行空间对接,更为不懂英语的侯鸿鉴担任陪同翻译,推动落实机构考察和座谈交流,丰富着侯氏对欧美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从《寰球旅行记》中欧美教育考察内容的比重看,欧洲之行多以博物馆、美术馆、历史古迹、自然风光为主,对教育机构如伦敦女子中学校、伦敦女子艺术学校、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多是浮光掠影的考察;在德国考察时恰逢中小学放假,只能去高等专门学校及大学校园参观,远不及美国教育考察记录翔实。故下文以美国教育考察为例,梳理并分析侯鸿鉴的教育考察机构、考察内容及获取渠道。

侯鸿鉴自5月11日在西雅图登岸始,至6月8日从纽约口岸登赴欧洲轮船为止,旅美五周共计陆路15 232里,以西雅图、旧金山、芝加哥、纽约、华盛顿、波士顿为据点辐射,先后参观了23所学校(包括Rowel School、Mis Wogur等11所小学,Broodwog High School等5所中学,哈佛大学、伯克利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7所高等学校)、9处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4处教育行政机关及行政公署、3所华侨学校和2处华人开办的公司。侯鸿鉴在参观之余,利用与中国留学生同行、座谈、聚餐等契机深入交流,并将留学生眼中的美国教育记录在册。为清晰起见,特将其美国教育考察行程简要列于表1。

从表1所列可见,侯鸿鉴参观的学校涵盖了小学、中学、大学及女子学校,尤以中小学为主;从记录的考察内容看,多为参观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与校长、教员的交谈更多地集中在办学情况等常识性问题。为侯鸿鉴担任翻译的均为在属地留学的中国学生,多研习教育科或有较多的教育实践经验,如在旧金山担任翻译的谭常恺在伯克利大学留学,担任《中国日报》主笔,并兼任旧金山晨钟华侨学校国文教员;在芝加哥担任翻译的夏少屏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赴芝加哥大学研究教育科;在波士顿担任翻译的李伟、薛祖康为哈佛大学留学生,薛氏为侯鸿鉴无锡同乡。访问纽约时期,故交王志莘此时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校研习教育,得以为侯氏前后照应。由于有研习教育科或有教育实践经验的中国留学生担任翻译,侯鸿鉴教育考察也增添了几分专业色彩。

很有意思的是,侯鸿鉴在记述中特意凸显留学生对国外制度的反思,如称哥伦比亚大学留学生赵君叔“参观乡间小学,每周一次。觉此间农社会,与吾中国乡间风俗不同,夫环境既异,当然将来不能尽量效法者”;“邱君大年名椿(江西宁都人,研究教育有年,现在哥仑比亚大学)又云:男女社交问题,际此复杂之时尤宜郑重。盖一国有一国之历史,一国之风俗,随在多不同之点,一旦改革伊始,社交复杂,不能不特为审慎而注意之也。”[7]12-13诸如此类,悄然隐藏在旅行记中。显而易见,侯鸿鉴借留学生之口,表明他对其时国内教育界热衷移植欧美教育的态度。

表1 1924年侯鸿鉴美国教育考察行程一览

续表1

四、放胆苦行九万里:独游苦乐、沿途所思及社会影响

作为个人海外考察,靠故交新知等私人社会网络随机寻找教育考察机构,加上语言不通、经费有限的外在限制,侯鸿鉴的欧美之行注定是一趟艰苦旅程。尽管行前明确了考察动机及明晰目的,但由于个人社会网络链条的不确定性,(5)比如参观伯克利大学,给该校校长的介绍函是侯鸿鉴到了旧金山后,中国领事馆副领事保君皞受余日章私函委托临时开设的。“谭君偕余先至中国领事馆,取绍介参观Borkeley卜忌利大学信二函,一致校长,一致办事人。遂由金山乘船,过金山海san Fromcisco soy,到北忌利,参观卜忌利大学校”,因提前未作沟通联络,参观校园后,“及往访校长,适校长他往,故教务主任代为接见”。教务主任不明晓的学事,“愿介绍学事组监晤谈之。既往学监处,见学监某君,年老意诚,倾谈之时甚长,且赠余关于所问之事,皆有书说明者多册,另为介绍加州一女子师范,及纽约两女学,可往参观,并嘱女书记写介绍信等,更欲以某君译有中国文之一书赠余,令管书者屡寻不得,乃以英文者赠余,又示余以此校之沿革历史旧册……”从以上记述可见,侯鸿鉴的教育考察内容和处所的获取,很大程度上是看与谈人态度如何,随机性很大。计划考察与实际考察的内容有不小差异。《寰球旅行记》中记载了侯鸿鉴因陋就简的种种情状,如经费支出,行前服装准备“依稚晖先生计划,用最省俭之方法,谓学一个教员,或老绅士之式样,不失为读书人身分”[5]4-5,在旅行途中更是省吃俭用,多次记载“自带面包食之”[6]14,“食三块(面包),饮冷水两杯即作早餐矣”,“午餐仍将面包三块食之,唤黑人取牛乳一瓶,价银一角五分,饮之,已饱”[6]68等事。而从美国赴英国考察时,侯鸿鉴更选择与归国留学生潘序伦等结伴而行,“余素抱劳苦主义。此次潘君等毕业回国,旅费不宽,故坐三等舱位。余故结伴同行,对于经济上可略省也。”[7]13年过半百的侯鸿鉴与几名留学生一起,乘坐窄仄的三等舱在海上航行一周,自嘲“卷书天地宽”,并专门写下如此心得:

旅行者之兴趣,以娱乐为上,而余之旅行,则以多受痛苦为上。他人以多财善贾,而余以阮囊自惭。他人以欧美新学识为个人之代价,而余以个人脑力思想所及,为高出于欧美最文明之上为代价。他人以众乐,而余以个人二十余年来孑身受独游之痛苦为乐。此番由美来英,既得同伴三人之助,则语言上之困难,固实感谢潘周唐三君,而同居同游之,彼此意旨不能合一之痛苦,实又感谢三君,而令余知今日社交之不易,得种种之教训。余以垂暮之年,而入世界庞杂之社会,所身受筋疲力尽,昼夜不克自尽其固有,不得不牺牲一切而甘受社会之痛苦,以为惟一之乐者。是则余之旅行,有较苦于他人者,实亦饱受社会之教训而愈苦愈乐者矣。[8]

如上所言,侯鸿鉴不同于那些研习欧美新学识的考察者,他更为看重的是“以个人脑力思想所及,为高出于欧美最文明之上为代价”,依自己固有知识体系来检视、反思欧美文明。他明确表示:旅行欧美目的之一便是考察“欧美风俗及生活程度,并所设施之教育制度,是否合于吾中国今日之国性人情,及教育社会者”[5]2。质言之,侯氏目力所及的是欧美文化,心中思忖的却是中国事情。这种现实关怀和爱国情结为多数未出国门但关注欧美教育的办学者所共有,这一点可从行前辛伯森委托侯氏调查问题(6)辛伯森委托调查的四个问题:(1)美国乡僻小学如何状况;(2)美国是否皆软性教育;(3)设计教学之发源地哥伦比亚大学之设施设计方法如何;(4)道尔顿制之是否适宜于后期小学。参见侯鸿鉴:《寰球旅行记》(第一卷),第7页。得以验证。换句话讲,侯鸿鉴的个人感悟和思考在很大程度上具有群体共性,成为考察这一群体关注点的可凭借史料,《寰球旅行记》的时代价值得以凸显。

在美国教育考察期间,侯鸿鉴最为关注两个问题:一为美国学制,一为道尔顿制。前者因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使得美国六三三学制成为标准,后者因俞子夷、郭秉文等大力推介而正在当时的中国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实验。侯鸿鉴到达西雅图的第二日便与青年会教育干事Smith见面,并重点询问美国学制。“余询美国学制,史密斯君云:‘分两种,一为小学八年制,为旧制,一为小学六年制,为新制。今西雅脱而各小学办法,大抵尚旧制多而新制少。所谓新制,尚在试验中也,因划一表示’”。侯氏专门画表录入,并做了大胆预测:“可见美制无中学之名义,只有小学、高等小学及大学之三种名称,即八四四制也。后改新制,亦只有小学初级、高等小学高级、高等小学、大学之四种名称,即吾国所仿钞之六三三四制也。中国之所以译为初级中学校、高级中学校者,犹沿日本制旧称也。”[6]4-5在此后的教育参观中,侯鸿鉴多次就学制变更征询意见,如5月16日日记记载:“朱君伯元来谈,言及学制之变更,华侨教育最难,即美国小学,现在旧制与新制,尚未免有冲突处,西方之改新制者,尚居少数,闻东方则大抵通行新制矣”[6]20;5月17日与斯坦福大学研习教育的留学生齐璧亭谈论中国近年教育不振的疑点,齐称美国“去年以学制变更之事,由学生运动投票解决后,陈述于校长,请为采用,校长受理后,由董事会否决之”[6]30。在芝加哥教育考察时,侯鸿鉴再次就此问题与夏少屏做了交流,并将夏氏意见详细记录:

又言及新学制之六三三制,西方虽未行,此间于去年已有实行者,今年秋季,一律可施行。此种制度,盖本于儿童心理生理二者而定之。以儿童七岁时一大变动,十三岁时又大变动,故必于小学第七年,设初中之制以教授之。所以适合生理上及心理上之二者,而始能据此原理。各地通过此制,以希望均实行之也。虽然美国人之测验美国儿童如此,吾中国之儿童其生理心理是否与美国儿童同,尚未能断定。美国种种测验方法,是否合于中国之用,亦未能断定。要之测验之办法固佳,六三三制之原理亦是,用之于我中国,其方法上还须由我中国人自行研究而试验之。是否合用,或另为设计,用中国测验之方法,是皆须我中国研究教育之同人试验而后,观其结果如何方可。是以新学制之实行于我中国,亦须一方面试验,一方面从中国儿童之生理心理上,均保圆满之测验后,始可强迫行之也。[6]57-58

5月27日,侯鸿鉴访谈芝加哥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C.H.Gudde博士,再次谈及新旧学制。面对侯鸿鉴抛出的“六三三新制与八四旧制,其内容之改编当然不同,然以美国八年小学之教材,缩短二年,则将所授教材,减少教授,儿童将来有不敷之弊否?如曰仍以八年之教材,尽量授与儿童,则受课时间不敷,而儿童能否容受,于生理心理上亦大有关系,究应如何为是”等连环问题,C.H.Gudde博士对之:“时间缩短,教授材料并不减少。一因昔日之教员,不及现在教员教授方法之良;二因昔日学校之设备,不及现在学校设备之完全;三因美国小学授课时间甚少,今授课时间较为延长;四因在六年内之课程分配方法,与从前八年之课程分配方法完全改变,故教材不减少,仅缩短时间耳。”[6]59-60此后,侯氏仍就美国八四学制与六三三学制孰优孰劣广泛征询了相关人士的意见。

道尔顿制为侯鸿鉴的另一个关注核心点。他在《寰球旅行记》中多处记录了相关内容:5月19日记载与齐璧亭的谈话内容,称齐“曾将此制与史丹佛大学之教育教授询问之。据云:此种制度,非经过几多试验,万不可轻率从事。”[6]37侯鸿鉴对齐璧亭极为倚重,(7)侯鸿鉴对齐璧亭评价甚高,认为“此君经验既富,学力尤足,来美研究教育两年半,且对于中国社会情形,又时时不忘,故所言均有至理”,他将齐璧亭谈论的观点,“兹特一一录之,足为参考之资者良多”。齐氏的评价对其颇有冲击力。他曾坦言:“余来美后,调查道尔顿制。在美之西部,均以余独殷殷询及道尔顿制,颇以为奇。盖美国校自为制,可取法者甚多。吴君南轩来,谈及各校制度之不同,摘彼所研究者十五种于左。”在文中,他不厌其烦地罗列出“吴氏平日研究所得,连类以及之者”的逊脱罗威史制(St Souis)、依里赛伯史制(Eligabeth)、分级升班制(The Doubes Crouotion)、巴达维亚制(Batovid)、丹佛制(Demer)等15种。[6]45-46在5月27日的日记中,侯氏记述了C.H.Gudde博士对“道尔顿制之能否实行,倘能实行,究适宜于何种年级”的回答:“答美国之学制,各州不一,就道尔顿制而言,在英国采用者甚多,在美国则一般之人,均不甚注意此制,盖美国教授,本注重个别教授,提倡自动,故不必一定欢迎道尔顿制”[6]59。当日晚餐时,侯氏与陪同参观的夏少屏交谈颇多,“夏君谈话多,可记者约八事”,其中第一条便是对道尔顿制的看法。(8)夏少屏认为:“道尔顿制,固一时推重,而Gdry葛雷制,亦足有提倡之价值。所谓葛雷制者,乃葛雷地方之一学校,名其所实施之制度。有一种特别精神,如建筑、行政、教授、管理、等等,各有特种办法。试举教授论则以教员所任之课为单位,而以学生欲习何课时,即就某科教室而受教焉,不以年级定教室,而以学科定教室,以教员固定在某科教室,学生轮流往学之者”。实际上,侯鸿鉴还在“纽约诸留学生同人之谈话”一节中,谈到奉天王卓然对道尔顿制的观点,“又闻道尔顿学校,自勃克希司脱女士走后,又将道尔顿学制改良,今已改为上午依旧上正课,下午始进研究室,自行研究,然则该学制,已非当时之情状矣”,侯鸿鉴虽“述而不作”,但从种种记录来看,他对当时国内学界炙手可热的道尔顿制实验持不大乐观的态度。夏氏还专门送他一本美国学界新出的葛雷(Gdry)制论文集。5月31日,已到纽约的侯鸿鉴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王志莘、邱椿、王卓然陪同下参观儿童大学。儿童大学分为中学和小学,约有200余名学生,是道尔顿制创始人Helen Parkhurst女士前年脱离道尔顿中学后,在一富豪支持下在纽约创建的学校,继续试验道尔顿制。因是周六,校内仅有女书记在校,一行人“惟导观各教室,及设备状况,并有印刷物相赠,略谈校内办法耳”,侯氏记录下自己走马观花的感受,并称“勃克希史脱女士自脱离道尔顿学校后,即来纽约办理此校。而道尔顿原校则另由他人办理,即将道尔顿制改变办法,加入原有之上课时间,而以自修时间,为儿童自己默读之时,大约每日以一百五十分钟之时,分为四节或五节,作上课之时;以一百二十分钟之时,为三节或四节,作默读图籍、自己研究之时。此则道尔顿学校,自勃克希史脱去校后之变更其法以行之者”[7]5,从另一个角度婉转说明道尔顿制在美国的惨淡经营。

从《寰球旅行记》记载内容可见,侯鸿鉴广泛收集了美国数州学校学制施行实际情况,征询留学生及美国资深教育家有关学制变更、道尔顿制度意见,并将之不厌其烦地一一记录在册。很有意思的是,与芝加哥大学的C.H.Gudde博士谈及学校行政中的学生自由问题后,侯鸿鉴如此记录回答:“学校行政方面,校长当然负责,学生有自治会,当然亦佳,惟须受校长监督之。美国杜威博士,昔为本校创办人之一,向来提倡学生自由行动之主义。然在美国当时,亦不觉如何,因美国自由之提倡已久,故有杜威之议论亦颇寻常。惟中国为新造之国家,一经杜威学说之提倡,风靡全国,不免有过分Overdone处。如英国洛克博士提倡此主义,在英国并未受如何影响,后至法国,提倡此主义,即酿成革命之事实。杜威提倡自由主义,不无与洛克同乎(按Overdone一字,译作过分之意,夏君斟酌郑重而译之者)。”[6]60-61专门加括号的说明,彰显了作为在中国有丰富办学经验但对欧美教育制度陌生的地方教育人士对舶来教育制度的重点关注。侯鸿鉴的这种态度颇能代表一批同时代国人的态度。

去程船过日本时,侯鸿鉴踌躇满志写下《乘杰佛逊总统邮船赴美洲晨起凉爽甲板散步得长歌一首》:“平生未了,苦无涯,东西文化新旧莫争夸。含辛茹苦锐进不容已,且向友邦,朝吸流霞,晚绽文明花。”[5]13这趟欧美之旅,自春而秋,历时一百五十七天,海陆舟车,环球行程为九万零七百里,侯鸿鉴走一路记一路,更是走一路寄一路,除了邮寄信函联络外,还将一路收集的书籍、标本、图像、广告单等寄回无锡竞志女子师范学校,以充实教育资源;将所见所闻寄回《无锡杂志》等地方杂志连载。回国后以讲演的方式向无锡学界分享自己的海外观感,除在竞志女子师范学校讲过多次外,他还应邀到无锡第三师范学校、无锡中学、无锡县女子师范学校、公益工商中学、实业学校、竢实小学、东林小学及无锡县教育会做讲演,苏州桃坞中学、南京中学及江苏省立水产学校等也有其宣讲欧美之行的身影。1925年10月,侯鸿鉴将海外考察心得整理为《寰球旅行记》出版,并在办学实践中予以落实和贯彻。

五、结 语

“漫游旅迹太匆匆,水陆舟车半载中”[9]。与同时代官派或社会团体派出的海外考察者考察内容集中、考察日程紧密相比,[1]年过半百的侯鸿鉴这次旅行更多的是漫游。他以自己丰富的教育实践检视欧美教育的同时,还记述了大量异国风土人情、文化景观,展现了一个初观欧美世界的知识分子的兴致所在和敏锐之处。

不同于黄炎培遍游海内外,“外国考察,读方书也;内国考察,寻病源也”[10],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摸清中国教育弊病的表征和根源,侯鸿鉴的重点在于对中国教育新制源起地的探寻。除去直观性的、常识性的介绍外,他记述的与教育考察相关的专业评判多来自于留学生。以故交新知为渠道,一路欧美考察行进,他近距离接触到六十余位留学生(这批人后来多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学、法律文化、实业等界的知名人士),在波士顿时更是直接入住同乡顾毓琇等租住的公寓,“此间寓所,为一小楼。地方虽小,却尚幽静。室内陈设均中国式,有顾君毓琇双款之对联及条幅等甚多”,更多次与留学生聚餐茶叙,如由波士顿返纽约前,邀请留学哈佛大学的顾毓琇、李伟、薛祖康等人一起晚餐:“时顾君毓琇,已将余之手提包二,由寓送来。李君伟亦同来送行。顾君考试已毕,薛君约两月后,亦拟往欧洲,明年可以回国,李君两年后回国,顾君三年后回国。异地临歧,同乡话别,其情愫固不能与寻常比拟也。海天万里,珍重寸心,吾邑有实业发达之虚名,缺实业发展之真际。三君皆实业人才,他年归国时,其有以使此有名无实之家乡,由虚而践实乎,余日望之。”[7]42在与青年才俊增加情谊之余,更给予他们学成归国振兴家乡的厚望。他的记述不仅展示了留学期间的顾毓琇、邱椿、王卓然、姜琦、王志莘、赵叔愚、李小缘、薛祖康、齐璧亭等日后风云人物的神采和识见,更通过这些浸润欧美教育较深的留学生的视野,为大家提供了一扇窥视欧美教育、社会文化印记之窗。通过留学生描述(翻译、座谈抑或闲聊)而认识、了解到的欧美教育图景,经由侯鸿鉴固有知识体系的筛选,构成了其《寰球旅行记》的主体内容。换句话讲,这本旅行记所呈现的,不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储备的学者对欧美教育的专业解读、诠释,而是当时未曾去过欧美诸国、道听途说其新教育制度的办学者,去认识、学习并通过他人言说来勾勒欧美新教育制度的探索过程。侯鸿鉴对欧美教育思潮、博物馆、展览会、民众社会生活方式和其属地人们的精神面貌的关注、态度及引介,代表了一批非欧美留学生、早期接受日本教育的知识分子在“向西走”的时代转向下的自我定位,体现出从“学日”到“学美”新旧更替时期这个知识分子群体的态度和文化选择的一种新面相。

1931年,受中国政府邀请,国联教育考察团在华考察三个月,返欧后完成教育考察报告——《中国教育之改进》,其中的核心观点就是中国学校教育制度过于“美国化”,国内外学界为此曾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11]1933年,第十五届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召开年会针对中华教育促进会干事晏阳初、美国纽约国际教育学院Duggan院长以及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William F Russell(罗素)等报告的批评意见,特别邀请国联教育考察成员朗之万出席做了专门说明和官方回应:“美国现行教育制度,有其特长,本会对之,自无非议之可言。美国采用不同之学制,适各种之需要,得收可喜之成绩。惟是此项学制,影响及中国情形,又当别论。盖沿用他国学制,须使其在新条件下,适合本国之特长,及其需要,始为有利。若不加以变更,率尔沿用,必流弊甚巨。此情此理,无分欧亚,各地皆同。”[12]国际文化合作委员会言之“此本会不惮言明者”的观点,与1924年侯鸿鉴的考察心得如出一辙,不能不惊叹来自中国教育教学第一线的办学者敏锐的洞察力。从这一意义上来讲,在近代学人海外考察日记丛中,侯鸿鉴的《寰球旅行记》应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寰球欧美旅行
曾华伟
Tai Businessmen’s Personal Characters, History, and Enterprises in Harb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Yuan Yuelu
上海车展意向成交超过700人 寰球试ZHEN会消费者关注车型都有哪些?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8年9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12月)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7年4月)
不可能旅行
小黑的旅行
欧美日等主要经济指标(至2016年10月)
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江苏20万方LNG储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