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的老家还回吗?
2024-01-23杨朝清
杨朝清
核心词:乡情
近日,广东佛山一位女子发文吐槽自己的老公,老家父母都不在了,也没有任何的交集,仍然每年要至少回老家两次,而每次回老家,单单油费就需要花费600多元。而每次回家,还要先打电话麻烦两个姑姐过来生火,才能做饭,柴米油盐,也需要去大街小巷购买。此事冲上热搜后,网友评论几乎一边倒地支持:“回!”
在中国人的心灵地图中,老家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对老家的牵肠挂肚、魂牵梦绕,驱动着许多人不辞辛劳、不计成本也要踏上回老家的旅途。在一个变动不居的时代里,许多人都有着浓烈的乡愁;而亲情,是人们心中最强烈的渴望。对于讲究“和合”的中国人来说,回老家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团聚和团圆。
老家父母都不在了,和老家也没有任何的交集,“没人的老家还回吗”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考题。有些人觉得,父母在老家就在,父母不在了回老家也就没什么必要了;有的人觉得,虽然父母不在了,但老家也承载着时光和记忆,蕴藏着情感和认同,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对待老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将老家当成心灵的港湾,每一次回老家都成为获取精神慰藉和情感支持的契机;有的人对老家缺乏认同与感情,将回老家当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务;有的人对老家充满鄙薄和厌弃,不愿意回老家甚至不愿意跟人谈及老家……在一个流动的中国,老家在不同的人心中有不同的位置。
不论是交通成本,还是“人从众”,抑或长途往返导致的身心俱疲,回老家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为何依然还有人“痛并快乐着”?哪怕老家没人了,有的人依然念兹在兹,渴望回去看一看。说到底,歷史、现在和未来是相通的,老家犹如一面镜子,不仅可以回望过去、观照现在,也可以展望未来。回一次老家,就可以接受一次精神洗礼和情感润滑;哪怕老家没有人,有的人也要笃定、执着地回老家。
在理性选择深入人心的今天,一些人习惯用成本与收益来进行权衡与算计;然而,每个成年人除了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被嵌入到形形色色的社会网络之中。除了物质和利益,还有情感与认同;回不回老家、没人的老家回不回,都不能只算“经济账”。找寻精神力量和情感寄托,这或许是回老家最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