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文本深处 洞悉生活真谛
2024-01-23刘艾国韩玉银
刘艾国 韩玉银
本次湖北省“宜荆荆恩”2024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依据,在202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卷、Ⅱ卷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试卷结构,创新题型设计。考查内容的范围、要求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考查的知识点与教材联系紧密,体现了“教学评一致性”。
试题特点如下:一是彰显立德树人导向,在真实的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进一步体现新时代特色、呼应新时代要求;二是创新了试题形式,试题设计力求契合新形势、新精神、新题型;三是注重联系社会生活,加强了情境设计。对2024届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准确理解、分析并把握此次起点考试试题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在下一阶段语文复习中高效备考。
一、强调深入解读文本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能否快速阅读文本、准确理解文本、深入解读文本成为检验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指标。本套试卷的阅读试题侧重考查学生整体感知、信息提取、理解阐释、推断探究、赏析评价等方面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学生需要挖掘文本,进行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如下题:
4. 1995年10月21日,为庆贺联合国成立50周年,我国向联合国赠送一尊名为“世纪宝鼎”的青铜巨鼎。此举意义深远,请结合材料一的有关内容简要分析。
学生要分析赠送“世纪宝鼎”的意义,须以准确理解文本一中有关宝鼎的文化内涵、文化价值为前提。有的学生只看到材料一第⑤段写的“它充分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以及灿烂的文明,是举世无双的瑰宝”,就据此理解为“此举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这显然是未经深品、流于浅表的理解。学生要根据文本中所写的赠送对象的意义以及文末“举世无双”这一表述的含意,将之理解为“赠送‘世纪宝鼎来记载其盛况;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文化自信”,这样才是有深度的阅读。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写到了青铜鼎的纹饰,但目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对分析文本写某个内容的目的类试题,学生解答时一要有文章篇章结构意识,二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在深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学生拟写答案时才能一言中的、阐释精要。
16.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情感的理解。
对古诗句情感的把握类题,学生只有明辨对象,勾连上下文,将诗文与注解贯通,才能够披文入情,品出其中深意。有的学生将“凰羽短”“骐麟埋没”理解为“对友人的悼念”,理解就较浅了,综合全诗应该理解为“对友人英年早逝的惋惜”。
二、强化感悟与审美能力
此次考试语言文字运用部分考查学生对语言的品味鉴赏能力,题型与以往试卷不同,强调回归语言学习的本质,这是一次新尝试。如下题:
20.文中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可以体现“药引”的难得,请简要分析。
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三个表限制的词语含义丰富、生动传神,体现了鲁迅写文章用词的精妙。解答此题首先要以弄清这三个词语的意义和性质为基础。这三个词都对核心动词进行了限定,“起码”体现对药引的基本要求,“至少”体现寻找药引的时间长,“须”体现地点的唯一性。其次,要结合小说语境细细品味,方能咂摸出药引“要求高”“别无选择”“耗时久长”的味道来。
21.文学作品中的省略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请分析文中两处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用意。
其先百药不投,今以秋气动之,以气感气,所以……
可是,病是不要紧的,不过经他的手,可以格外好得快……
和以往考查同一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法的题目不同,这道题的两处省略号基本用法相同,但使用目的不同,考生要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结合文本深入挖掘,才能分辨其中的细微差别。第一处照应原文“我虽然并不了然”,表现了舆论的含糊与不可信,也表现出“我”对用药原理的“并不为然”的事实;第二处则表明医生技拙词穷,刻画出“他”企图推卸责任、蒙混过关的窘态。
22.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都有“大概”一词,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1)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2)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
这两个句子都使用了“大概”一词,并都与相邻的修饰词语“一定”“的确”构成矛盾关系,颇耐玩味。有学生认为,第一句中的“大概”明面上表推测,实际是肯定自己的结论。既然如此,这里删去“大概”一词不是更为简洁吗?其实这里的“大概”表示一种委婉的语气,其目的是为了在语言表述中避免极端化,给自己留有余地。有学生认为,第二句中的“大概”表示不确定,这样理解是准确的,但表述不够明确。这里的“大概”表示作者对舆论的怀疑和否定,有讽刺意味。
三、强调关注生活与思辨
辩证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应具备的思维能力,本套试题的写作任务部分对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行了考查。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朋友圈随手点个“赞”,给存在问题的商家以“差评”……“点赞”与“差评”在网络平台随处可见。作为网民,有人已经习惯于“点赞”,认为“点赞”虽是举手之劳,却激励了对方,给了屏幕背后的人更多鼓励;有人毫不吝惜“差评”,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指出问题才能促进对方的提升。
“点赞”“差评”源于网络,现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這个命题贴近真实生活,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写作素材。学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融入生活体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审题时,学生首先要准确理解“点赞”“差评”这两个概念,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其次,要认真分析两者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应注意这是一个二元话题作文,立意的难点在于如何展开辩证思维,如何将两个相反概念的对立统一关系阐释清楚。“点赞”“差评”的适用对象、范围和所起的作用等均有不同,对两者的对立关系学生容易辨析;而对两者的“统一”学生则需要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思考两者在度上的把握,思考两者统一的关键是什么(在于点评人有善良的出发点,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佳 作 展 示
以点赞明路 借差评矫行
⊙ 尚可
“点赞”和“差评”原本是我们在互联网上随手做出的点评举动,如今却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能感受到一个个“赞”中所传递的温暖与鼓励,以及那些善意差评中给予的提醒与建议;也能感受到有些人沉溺于获赞的飘然,有些人为了利益给出恶意差评。其实,我们应坚持“点赞”和“差评”的初衷,应以点赞明路,借差评矫行。
点赞就如灯塔,照亮人心,亦激励前行。
韩愈在《师说》中为李蟠的好学博学点赞,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为同乡马君则喝彩,他们暖心的点赞如春雨般流入受赞人心中,“润物细无声”,激励年轻人勇毅前行。有一位绘画大师曾回忆说:“倘若没有路人对我画作的声声称赞,我一定不会有如今的成就。”由此可见,每一次点赞汇聚起来便成了激励的洪流,助推每一个受赞人登上更高的浪峰。
善意差评如规尺,矫正行为,助臻尽美。
有人说,没有批评的世界是可怕的,人们会因此自大,盲目而无知。这一观点揭示了“差评”的重要性。有的人不愿接受“差评”的约束与警示,结果落得骄傲自满一败涂地的下場。其实,善意的“差评”恰如木工的规尺,善用之,木匠就可制出更为精美的工艺品。
噫嘻!点赞明路,差评矫行,善用之,可助力前行,行稳致远。然而,社会上亦有人因沉醉于一声声点赞而忘记自我约束,最终触犯法律。总体而言,我们面对“点赞”和“差评”要从容淡定,不以为喜,不以为悲。对待“差评”,我们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让其发挥最大功效。
假如你是一名点评者,你是否可以为外卖小哥点上五星好评?是否可以为环卫工人送上感激的话语?这样的点赞不会消耗你多少精力,对他人来说却是莫大的鼓励和肯定。当然,差评是你的权利,但也请你握好尺度,可以用差评矫行,绝不可以把差评当作泄愤的工具。
假如你是一名受评者,当暖心点赞与逆耳差评朝你涌来时,要仔细分辨这些评价是否出于善意,请不要沉溺于“赞”的虚名,也不要畏缩于“差评”的打击,请将它们化作你做事的动力,激励自己勇敢前行。
星光闪烁,日月交相辉映;指针流转,时光永不停息。愿我们前方都有“赞”的明灯,温暖以行;也愿我们能借差评之言,不断提升自己,向着理想迈进。
/点 评/
本文最大的优点是内容丰富,逻辑严密,看问题全面准确。论证时,作者在分析“点赞”“差评”在社会历史上、在平凡人生中的积极意义后,自然地指出点评者应坚持的原则;举例论证时,既给出正面的典型事例,又举出已有的深刻教训;既给点评者以应有的“尺度”,又给受评者以善意规劝。全文紧针密线,论述纵横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