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词“硬是”的关联特征与情态功能

2024-01-23罗佳雪

现代语文 2023年11期

摘  要:语气副词“硬是”具有三个义项:“确实是”“表坚决或执拗的态度”“偏是”,基于语义表达的不同,可以将“硬是”分别归入三种语气类型:断定类、意愿类、特点类。从逻辑关联来看,副词“硬是”主要出现在转折复句中,相应地,其语义关联表现为:既有情况——坚决行动——反预期结果。在情态功能方面,“硬是”具有[反预期情态][坚决执拗态度][不满或佩服的情感倾向]特征,其所在的语用环境特征为目的性、可控性、主观性。

关键词:“硬是”;语气副词;语义类型;语义关联;情态特征;语用环境

在现代汉语中,“硬是”是一个较为常用的副词。关于“硬是”的研究,主要出现在近义副词的组合研究中,如杨洋对八个执拗类语气副词“就是、就、偏偏、偏、硬是、硬、愣是、愣”进行探讨,其中,“硬是”具有[+表意愿][+主观][-客观][+固执]的语义特征[1](P8)。张谊生、田家隆从语义积淀的影响角度出发,分析了反预期情态标记“硬是”“愣是”“就是”“偏是”主观评注功能的差异,作者指出,“硬是”注重“坚决而又执拗”[2](P85)。张璐、陈圆则从功能和语义上对“硬是”“愣是”“生是”进行了区分[3](P64-76)。有关“硬是”的研究还包括对相关结构的探讨,宁柏慧指出,“X+了+硬是”是昆明方言中一种表达主观高程度的构式[4](P55)。王燕认为,“(NP)硬是”结构是昆明方言中的负面评价话语标记,它经历了“坚决或执拗义>反预期义>高程度义>负面评价义”的意义演化过程[5](P40-46)。

总的来看,对“硬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义特征、句法分布、反预期情态标记和负面评价标记方面。但学界很少把语气副词“硬是”作为单独的研究对象,对其语义及用法也未做出明确区分。结合词典释义及语料分析,我们认为,“硬是”包含“实在是、确实是”“坚决执拗”“偏是”三项义位,表示不同的语气类型。赵春利、杨娟以遂愿副词“总算”为研究对象,主张副词应该基于话语关联,加强其语义内在的意志、情感、态度关联性研究,这为副词研究提供了一条可行路径[6](P13-25)。本文受到这一思路的启发,探讨“硬是”的语气类型、不同语义间的联系,并归纳出与之共现的形式标记和义类成分,来验证其关联特征、情态功能与语用环境特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

一、副词“硬是”的语义及语气类型

张谊生将副词分为三个大类:描摹性副词、限制性副词、评注性副词[7](P17)。其中,评注性副词的界定大致等同于语气副词,主要表示说话者对事件、命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硬是”被归入其中,但作者并未对“硬是”一词所包含的不同语义和用法进行区分。

关于“硬是”的语义,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列出四个义项:表示以顽强的态度从事某件事情;表示强行做违背情理的事;表示“无论如何也是”的意思;表示“果真是”“确实是”的意思[8](P647)。《现代汉语虚词例释》[9](P575)和侯学超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10](P676),均提到了“硬是”表达主体态度方面的语义:常表示坚决的态度;表示不管不顾地强做某事或某种状态在有利条件下必然出现,略同于“硬”的第一种用法“就是,无论如何也是”。《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还有一项释义为“偏是;就是”[11](P1576)。根据以上词典释义,我们将语气副词“硬是”的语义归纳为三个义项:“确实是,实在是”“表坚决或执拗的态度,非要做某事”“偏是”。

我们认为,可以根据语气副词“硬是”的不同语义特点,将其划归至不同的语气类型。值得注意的是,“硬是”既可以表达说话人对命题的肯定判断,也可以表达动作主体的主观意志和说话人的主观评价。这里主要参考了史金生对语气副词的划分[12](P21),将“硬是”分别归入断定类、意愿类、特点类。

(一)断定类

作为断定类语气副词,“硬是”反映出说话人对命题的信心,具有“确实是”的意思,以加强肯定语气。主语由指人名词、代词、事物名词充当,其后接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时,往往强调它所表现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1)巴山红叶,硬是酽浓得很哟……(《人民日报》1995年合订本)

(2)草菇烧肉为张老四的拿手,橄榄菜硬是绿得馋人。(1993年作家文摘)

“硬是”表达对其后内容的主观确认,即肯定并强调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由于断定副词“硬是”评注的是整个命题,并且语义较为空灵,其句法位置比较灵活,可以用逗号隔开,也可以用于小句句中。

(二)意愿类

就句法位置和功能来看,意愿类“硬是”主要出现在谓语动词前,作句子状语,表达动作完成过程中主体的情态。其典型结构是“(S)+‘硬是+V(VP)”,出現在后续句的状语位置时,其前有主语或主语承前省略。意愿类“硬是”具有[+意愿]的语义特征,凸显行为主体的意志,表达坚决执拗的态度,其后可以直接跟动词“坚持”。例如:

(3)宋庆龄和宋美龄不让他相送,可是他硬是坚持来了,一直等到船消失在天水一线上……(陈廷一《宋氏家族全传》)

(4)他气喘吁吁,咬着牙关,硬是坚持了近两个小时,直到水泥抢运结束。(1994年报刊精选)

描摹情状的成分也常常与副词“硬是”共现:

(5)一连三个多月,部队每天行军几十里甚至上百里,他拄着棍子,硬是咬着牙跟着部队行动。(《人民日报》1994年合订本)

(6)全国冠军赛时,500米单人艇角逐,9名选手中有8人是国家集训队的,董瑛憋足了劲,硬是甩掉了一个又一个对手,跻进了第二名,叫人刮目相看。(1994年报刊精选)

例(5)、例(6)中的“咬着牙”“憋足了劲”,都是用于描摹具体的情貌,这时,“硬是”的语义体现出“坚持做某事的态度”,以凸显行为主体的意志。描摹情状的成分还包括“决心、执意、拉长脖子、一仰脖子、一狠心、铁了心、拼着命、含着眼泪、憋着一股劲”等,表现主体在动作进行时的状态。

(三)特点类

评价类语气副词表示对事实内容方面的主观评价,可以细分为关系类和特点类。其中,特点类语气副词反映说话人对说话内容所具有的某一特点的评价。“硬是”具有“偏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达说话人佩服或不满的情感态度,在语用上具有反预期的情态功能。例如:

(7)比方说,他有没有真正想到过,在那么深的湖水里罗伯达的尸体会被找到?可是,事实上,它硬是——那么快就浮起来了……(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8)我是觉得……你瞧咱们硬是和真的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警卫营的一个副连长,你瞧咱们和他真的走在一起啦。(张承志《金牧场》)

例(7)、例(8)用以引出实际情况的连接成分“事实上、你瞧”和转折关联词“可是”,反映出现实情况是不符合事情原本的发展轨迹的,或者说是与说话人的预期不符。

“硬是”的评价功能往往是说话人着眼于主体“坚决执拗”这一特点进行的,既可以赞扬主体坚持做某事而取得超乎预期结果,也可以责怪主体执拗做某事而违背情理或说话人意愿。例如:

(9)这一切的一切,贾秉温硬是不屈不挠地挺过来了。(杨若飞《青城松挺》)

(10)那李建成、李元吉二人,无智、无谋、又无人,硬是要和李世民较量,到头来落得家败人亡,这岂不是自找的么?(李文澄《努尔哈赤》)

总体来看,“硬是”的义位之间并不截然分明,义位“硬是”主要是以“坚决执拗”为语义基础在语用中逐渐固定形成的:行为主体对某事过度坚持时,往往会出现和通常结果不一样的情况,也就使人感到意外。

二、副词“硬是”的关联特征

篇章是由多个句子形成的有机整体,其间必然有内在的语义逻辑联系,句子组合过程中也一定会通过一些句法手段来衔接。屈臣熹指出:“副词出现在主语及主题前或后,还有一个功能,虽不涉及句子本身的结构,却与篇章结构有很密切的关系。”[13](P66)也就是说,汉语副词与篇章结构联系密切,有些副词具有明显的连接功能。“硬是”作为断定类语气副词,主要出现在单句中,对命题加强肯定,基本不涉及篇章连接功能;而作为意愿类或评价特点类语气副词时,“硬是”往往出现在复句的后续分句中,能够体现出逻辑语义方面的关联特征。

(一)语义关联特征

“硬是”能够表达动作主体的态度,而主体意志的凸显往往与说话人的态度和评价相连,那么,将语义“坚决执拗”和“偏是,出乎意料”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考察“硬是”的关联特征。这两项语义可以反映一类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特点,这里不妨表述为:A.对原有情况的发展有所推断或期望;B.动作主体具有强烈的意愿,坚持要做或不做某事;C.实际结果与说话人的推断或期望不符。

(11)摄制组到西藏最大的寺院——哲蚌寺拍摄时,半山腰的坡章殿门前有二百来米的石阶路,空手上行也气喘吁吁【A】,大家争相肩扛手拎【B】,硬是把数百公斤的器材带上拍摄现场【C】。(汤华《〈世界屋脊的太阳〉在西藏》)

(12)在本小力单、惨淡经营的情况下【A】,李光前凭着他在谦益公司时与工商界建立的良好关系,苦苦支撑【B】,硬是在同行的激烈竞争中站住了脚跟【C】。(张剑《世界100位富豪发迹史》)

(13)乡宁县安汾乡党委书记贺创业已50多岁……冒着大雪和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不停工【A】,硬是凭着一股拼命精神,带领群众开山劈石【B】,筑起了一条出山公路【C】。(1994年报刊精选)

不难看出,例句中的【A】表述事件发生的背景或现有条件,往往会对主体所要进行的行为造成阻碍,如例(11)中的器材很难通过“二百来米的石阶路”带上拍摄现场;【B】表述行为主体面对既有情况所做出的努力,如“争相肩扛手拎”“苦苦支撑”;【C】表述实际结果,偏离于对基于既有情况的预期。

通过“硬是”的大量用例,我们归纳出其所在句段的典型特点:

首先,是对既有情况及形势的表述,如“最后时刻、激烈的竞争中、余震不断的情况、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巨大压力下”,修饰语包括“痛苦、难熬、难以招架、无可挽救、无能为力、不容易、艰难、困难、危重、危难、紧要、矛盾、棘手、激烈、简陋、落后、关键、两面夹击、炎热、酷热、严寒、凛冽刺骨、迂腐”等。

其次,是行为主体面对困难情境,不顾自身条件,坚决采取行动。“硬是”修饰的谓语部分,除了上文提到的动词“坚持”可以直接出现,还包括“经受、坚决、支撑、克服、倔强、强迫、苦战、固执、强撑、拖着、撑着、顶着、挣扎着、忍着、挺、冒着、憋着、拼了、齐心协力、坚忍不拔、不屈不挠、坚持到底、毫不动摇、苦干忍受、不厌其烦、义无返顾、知難而上”,均具有表意志、坚持、固执、付出努力等语义特点。相应地,状语位置与“硬是”一同出现的,主要有意志类情状副词“执意、决心、苦苦、死死”等;除此之外,还有表凭借的介词短语,介词包括“靠、用、凭着、依靠、以”,所凭借的往往是相关的主体精神性格,如“忍劲、蛮劲、拼命精神、吃苦的精神、一脸的诚恳、一股子韧劲、愚蠢的冲动、舍死忘生的勇气、高超的技术、惊人毅力、热情和胆识、汗水和智慧、艰苦努力、顽强的意志”。正是因为情形艰难,需要顽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能达成主体意愿。

最后,是实际结果的反预期,“奇怪的是、出人意料、原想着、可没想到”等表达意外的成分有时会

出现在“硬是”句中。实际结果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虽然情况艰难,但仍然达成了主体意愿的结果,表现形

式主要有“完成了、保证了、克服了、拼赢了、跑来了、做到了、啃下了、走遍了、挤出了、敲开了、战胜了、扭转了”等谓词结构。词尾“了”表示动词所指的实现过程已经完成,行为动作已经成为事实[14](P22)。

二是强调即使行为主体坚定努力,但结果仍未达到预期目的。

根据“硬是”所在句段的语义特点,我们对其典型语义关联进行了概括,可如图1所示:

图1中,虚线代表正常事理的发展轨迹,但由于行为主体所实施的执着行为的介入,实际朝着实线指向的方向发展(下同)。当既有情况表现为困难或阻碍时,图中的“坚决行动”具体化为“全力克服困难”。“硬是”出现在行为过程前,表示尽全力做这件事或在结果前表示达成该结果的决心。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未达成”情况经历了主体的主动奋斗过程,与自然发展的“预期结果”并不相同。

(二)逻辑关联特征

与以上语义关联相对应,副词“硬是”所反映的逻辑关联特征,可如图2所示:

“情况A”所在小句也就是待转句,按照正常事理发展,结果应为“A?”,但由于行为主体所实施的执着行为的介入,情况却朝着“B”发展。例如:

(14)铁道部建厂局的开工时间本来定在1993年7月1日【A】,可这支铁道部的代表队,硬是克服困难【B】,提前两个月开进施工现场【C】。(《人民日报》1994年合订本)

(15)劉树洪虽然在战场上失去一条腿【A】,但他身残志不残,自强不息,奋斗不止【B】,硬是把一个后进连队带成先进连队【C】。(《人民日报》1994年合订本)

(16)从1984年起,她不顾身体有病【A】,硬是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攻下了英语,查阅了大量的外文资料,做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研究方案【B】,终于在1987年研制成功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快速荧光诊断法【C】。(《人民日报》1995年合订本)

待转句中经常出现的形式标记有:“虽、虽然、尽管、即使”,还包括“明明、本来、应当、应该、无论、当初、本可以、任凭、任、就算、不管、起先、怎么、眼看、固然、开始”,预示了后期事实与待转句的偏离。其后的转折标记词包括“但、但是、可、可是、却、然而、反而、而是、竟、竟然、不过、事实上、谁知、谁想、谁料到、没想到”等。“最后、结果、后来、到头来”等用于结果句形式标记。

除了典型分布情况,用例中还有一些具体表现:过程或结果只出现其一;或过程与结果的表达紧密相连。例如:

(17)克莱德挽着丽达的手臂,心想这准没错儿,可她却硬是挣脱出来……(西奥多·德莱塞《美国的悲剧》)

(18)这个平时要用电动机带动的大阀门,他硬是用手转了100多圈。(《人民日报》1993年合订本)

动作和结果可以相连表达,一齐出现在“硬是”后,如例(17)、例(18)分别用述补结构和介词结构表达,前者表示动作形成的结果,后者表示达成结果所采取的方式。

副词可以是篇章里句子间语义逻辑联系的表现,具有提示、显化的作用,副词“硬是”与转折标记配合出现,从而形成显性的衔接链,我们将其归纳为:“(虽然)【A】+(但)‘硬是【B】+(最后)【C】”或“(虽然)【A】+(但)(最后)‘硬是【B】”。

三、副词“硬是”的情态特征

语气副词体现出的关联特征,往往依赖于情态特征和语用环境。依据上文,其关联性体现为:“硬是”处于转折复句中,表达在既有情况下以坚决执拗的态度进行某种行为,从而取得偏离预期的结果,这与其情态特征相一致。同时,语义逻辑方面的长期影响也使其情态特征更加明晰。

(一)表达反预期情态

副词“硬是”所表达的反预期情态是“出乎意料”义的凸显,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事实与基于已有信息的预料和推断发生偏离;二是主体意愿的介入影响了事情的发展,这时,又可以分为达成主体意愿和未达成主体意愿。由于反预期情态的表达,副词“硬是”与“却、但、竟然、反而”等表转折关系的成分经常共现。例如:

(19)奇怪的是,发现冯诺伊曼的错误并不需要太高的数学技巧和洞察能力,但它硬是在20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值得一提的注意。(曹天元《上帝掷骰子了吗》)

(20)前天我买了条秋刀鱼,烧出来本该很香的,最后硬是一股鸡毛味,我尝了一点点立刻把整盘都倒了……(新浪微博,20011-11-09)

(21)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主管这项工程的李守彬原来只有高中文化,硬是靠自学,带起了一支装饰专业突击队。(《人民日报》1995年合订本)

(22)小卒虽在本地受重重限制,但硬是冲过河界,勇敢前进,竟直捣对方城池擒了主帅老儿。(贾平凹《奕人》)

(23)去年路修到这儿时,凿开表层的石灰岩,横亘在眼前的竟是一道花岗岩石壁,一钎下去,只留下一个白点;一炮下去,也只能炸开脸盆大的一块。他们奋战了一个多月,硬是没能拿下来。(《人民日报》1994年合订本)

例(19)、例(20)所表现出的反预期情态,并未受到主体意愿的影响。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发现冯诺伊曼的错误并不需要太高的数学技巧和洞察能力”的结果是:很快就会引起注意;秋刀鱼烧出来也应当是香的。但实际结果与之相反,“在20年的时间里没有引起值得一提的注意”“一股鸡毛味”,这并不是人们刻意追求的结果或者专门付出努力的结果,只是单纯地表现出实际结果与正常事理发生偏离。例(21)中的“带起了一支装饰专业突击队”,例(22)中的“直捣对方城池擒了主帅老儿”,都是由于主体的坚持努力改变了事件发展走向。在主体的坚持努力下,“硬是”句中的大多数情况都能达成或超过主体意愿的结果,但也不排除仍未达成的情况,如例(23)所示。

关于“硬是”表达反预期情态的确认,除了上文提到的转折标记之外,语料中还出现了“奇怪的是、更让人想不到的是、谁料到、谁知、谁想、可没想到、到头来、出人意料、惊叹不已、令人刮目相看、惊喜万分、奇迹般、不寻常”等表意外的成分。总的来说,表转折或意外的连接成分与“硬是”的共现频率较高,主要包括:“竟、竟然、不过、看来、突然、偏偏、并不、不料、甚至、结果、后来、最后”。

(二)表达坚决执拗的态度

张谊生认为,“F是”的语义重心经历了从前偏到后附的过程[15](P36)。这里的“F是”是指副词或副词性语素同各类“是”的组合。对于“硬是”来说,语义重心就是前移到了“硬”上,“硬是”受到“硬”语义积淀的影响[2](P85),“硬”由形容物品的物理属性坚固引申为表示人的态度坚决。由于说话人与行动者往往不是同一主体,“坚决执拗”是“硬是”基本的语义内涵,一方面指行为主体的态度,体现在行动上的艰辛努力和对于所期望结果的强烈决心;另一方面指说话人对主体的行为方式或因此取得的结果做出的评价。从信息结构来看,“硬是”可以作为行为过程的焦点标记,也可以作为结果的焦点标记。出现在动作前,“坚决执拗”用来强调主体行为时的态度——非要做/非不做这件事;出现在结果前,“坚决执拗”用来强调主体的决心——非要取得这样的结果。

从整个事件发展过程来看,“坚决执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主体面对的是“考验、冲击、棘手的当口、紧要关头、眼前困境、危难之中”等艰难的情况,对主体形成阻碍作用。第二,主体的态度是知难而上、不管不顾的,表现主体行为的往往是坚持类或经受类谓词,如“拖、撑、顶、挺、憋、守、犟、赖、忍、逼、挣扎、苦战、犟嘴、强迫、支撑、强撑、经受、忍受、克服、固执、倔强、坚决、不屈不挠、苦苦支撑、坚持到底、拼着命、毫不动摇”等。第三,主体达成意愿的过程是艰难的,“硬是”句中往往强调动作的重复性和缓慢性,状语位置常有表达费力的副词“死死、苦苦、死活、活活”,用于分解动作的修饰语“一针针、一锤锤、一块块、一根根、一步步、一笔笔、一辆辆、一凿一凿、一钎一钎、一项一项、一锹一锹、一镐一镐、一担一担、一锨一锨、一分一分、一壶一壶、一步一挪”等,表长时的修饰语“几十个小时、八九天、七天七夜、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没日没夜、一生”等,说明结果的达成经历了主体一点一点完成动作行为的过程。例如:

(24)同志们看他累得有些支持不住了,劝他去睡一会儿,可他硬是坚持干了一天一夜。(《人民日报》1994年合订本)

(25)在绿化荒山、治滩造田的漫长岁月里,前南峪人硬是靠一锹锹、一镐镐、一担担、一车车地苦拼苦斗,在太行山里重塑出一个前南峪。(《人民日报》1996年合订本)

(三)不满或佩服的情感倾向

通常情况下,情感倾向来源于说话人对行为主体的主观评价。当主体克服困难情境,取得超过说话人预期的结果时,说话人往往流露出佩服的情感;当主体过分执拗地做说话人觉得不值得做的,或者固执地不去做说话人觉得应当做的,也就违背了说话者的意愿,说话人往往流露出不满或责怪。例如:

(26)没有资金,没有场地,蓝深公司硬是在激烈竞争的夹缝中诞生并崛起。(《人民日报》1994年合订本)

(27)谁知许作梅是个拗相公,刚才想挤他走,他硬是不走……(刘斯奋《白门柳》)

例(26)中,在“没有资金,没有场地”的困难情境下,蓝深公司能够“诞生并崛起”,令人佩服。例(27)中,说话人因为许作梅明显偏离了“挤他走”的意愿而带有责怪之意。

我们对“硬是”的情态特征在语义关联中的表现进行了归纳,具体如图3所示:

四、副词“硬是”的语用环境

副词“硬是”体现出的关联特征和情态特征与其语用环境息息相关,因为要达成某种目的,行为主体才坚持执拗地行动;克服困难全力行动的过程往往具有可控性;主体的态度和说话人的评价都体现出主观性特征。

(一)目的性

“硬是”本身就可以体现决心,其所在句明显表现出行为主体的意图,主要通过意欲义动词反映出来,如“要、欲、想、希望、设法、存心”,有时也直接使用介词来引介目的,如介词“为了”。例如:

(28)陈海清该可以回来了么?可是不!他的硬劲儿给这一下挺上来了,他要给他的驮马报仇,他硬是当了兵,不把鬼子打出中国去,他说他不回家!(茅盾《报施》)

(29)为了工人的这片真情,更为了加快工程的进度,他硬是一仰脖子把酒全喝下去了。(《人民日报》1997年合订本)

为了达成目的,行为主体体现出坚决执拗、不管不顾的态度,与“硬是”一同出现在状语位置的成分有:“固执于、一仰脖子、一狠心、铁了心、管它愿意不愿意、不顾一切、拼命、怎么也不、说什么也不”等,相应的连接成分有:“无论、不管、尽管、任凭、任”等。

(二)可控性

副词“硬是”指向的动作行为出于主体的有目的意图,谓语部分的动词往往具有[+可控]特点,还具有强施动性;其句子主语往往符合“原型施事”特点,即具有意愿性、感知性、使动性、移位性、自立性。例如:

(30)她得知消息后,感到极其绝望,……打算投水自尽,一死殉国。是钱谦益闻讯赶到,硬是把她制止住了。(刘斯奋《白门柳》)

(31)他没理她,径自坐着,……说完,使尽她吃奶的力气,拉着他的手臂,又拖又推地硬是将他拖出了火灾现场……(蓝靖雯《永不说再见》)

(32)3年里,他穿破了20多双开山鞋,挑烂了10多副水桶,砸坏了四把大锤,锹、钎、镐等用坏了一大堆,硬是使秃山披上了绿装。(《人民日报》2003年合订本)

副词“硬是”经常出现在把字句、使字句中,在处置句中凸显主体意图,“制止”“拖”“挑”“砸”等

动作,都是主体的主动实施而发生的。意图的达成往往还会展现其实现过程,动作行为的方式、工具或状态也往往会出现在副词“硬是”后,以体现其过程性。

(三)主观性

沈家煊指出,主观性是指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16](P268)。“硬是”所表达的“坚决执拗”情态,既指向所表述对象的主观态度,又投射了说话人的主观评价。从否定性表达来看,“硬是”后接否定形式时,更多采用指反类,较少采用述无类。通过对北京大学CCL语料库的检索,可以发现,“硬是+不”的用例数量为163,“硬是+没”的用例数量为55。叶文曦指出,指反类否定往往能够反映说话人的主观意志[17](P266)。试比较下面的例句:

(33)a.李洪文就到窗口去看飞去的那个饼,自然难以寻着,要大家付钱,苟大海、小方硬是不付,李洪文便生气了。(贾平凹《废都》)

b.李洪文就到窗口去看飞去的那个饼,自然难以寻着,要大家付钱,苟大海、小方硬是没付,李洪文便生气了。

在例(33)中,“不V”本身就包含了主体的态度,苟大海、小方“不付”的态度与李洪文的意愿完全对立,“硬是+不”更是强调了主体的主观意志;而“没付”只是表示没有出现“付”的情况,强调的是已成事实。

综上所述,语义分析是副词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副词研究不仅要关注其核心语义与句法分布、语法功能的关系,也要关注语义对句间逻辑、情态功能的影响。通过上文的简要分析,不难看出,语气副词“硬是”的不同语义在句法分布、情态功能上具有各自的特点。在篇章句段中,“硬是”体现出表示意外的关联功能:行为主体在既有情况下,以一种不管不顾、无比坚定的态度去行动,以求达成与事理正常发展不相符的结果。“硬是”的情态功能和其所在句段的语用环境特征,可以通过语料中高频搭配的义类成分和共现标记来归纳。总的来说,汉语副词内部成员复杂多样,无法根据功能、意义和用法划分出清晰的类别。某一副词的语义及功能往往不是单一的,需要我們综合不同层面的特点来考察,不仅要分析副词的语义及句法分布,还应结合其功能性的语法意义进行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洋.现代汉语执拗类语气副词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张谊生,田家隆.从“X是”的反预期情态看语义积淀对副词主观评注功能的影响——以“硬是、愣是、就是、偏是”的个性差异为例[A].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语言研究集刊》编委会.语言研究集刊(第十六辑)[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

[3]张璐,陈圆.评注性副词“硬是”、“愣是”和“生是”[J].澳门理工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4]宁柏慧.昆明方言主观高程度构式“X+了+硬是”研究[J].现代语文,2019,(1).

[5]王燕.昆明方言负面评价话语标记“(NP)硬是”研究[J].龙岩学院学报2021,(6).

[6]赵春利,杨娟.遂愿副词“总算”的话语关联与情态结构[J].当代修辞学,2021,(5).

[7]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8]张斌.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9]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0]侯学超.现代汉语虚词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12]史金生.语气副词的范围、类别和共现顺序[J].中国语文,2003,(1).

[13]屈臣熹.汉语副词的篇章功能[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2).

[14]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15]张谊生.“副+是”的历时演化和共时变异——兼论现代汉语“副+是”的表达功用和分布范围[J].语言科学,2003,(3).

[1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7]叶文曦.语义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stics and Modal Function of the Adverb “Yìngshì(硬是)”

Luo Jiaxue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1331, China)

Abstract:The modal adverb “yìngshì(硬是)” has three meanings: really, expressing a resolute or stubborn attitude, and persistently. Based on the different semantic expressions, “Yìngshì(硬是)”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hree mood types: assertive, willing, and characteristic.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gical relevance, the adverb “yìngshì(硬是)” mainly appears in the transitional complex sentences. Correspondingly, its semantic relevance is expressed as existing situation—resolute action—anticipated result. In terms of modality function, “Yìngshì(硬是)”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er-expectation modality] [resolutely stubborn attitude] [emotional tendency of dissatisfaction or admiration], and its pragmatic enviro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purpose, controllability and subjectivity.

Key words:“yìngshì(硬是)”;modal adverb;semantic type;semantic association;modal characteristics;context

作者簡介:罗佳雪,女,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