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思考

2024-01-23从云飞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职业院校

◎从云飞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河南 郑州 450002)

一、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一)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的背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1]。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与创新发展,多次强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并对其传承发展做出重要指示。早在2012 年12 月7 日在广东考察时他就指出:“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在2017 年10 月18 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进一步指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2]。在2021 年7月1 日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更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党和国家今后工作的指导思想、文化滋养与动力源泉的高度,指出“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响应总书记号召,服务时代发展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2017 年1 月25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文件,对在全国范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做出具体要求,同时要求高等学校“推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与中央文件精神,教育部2019 年6 月下发《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 号)[3],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明确职业院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

(二)我国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重要意义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广大学生了解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历史与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成果,有助于一代青年继承民族先辈的卓越智慧与伟大精神,提高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于职业院校更是有着人才培养方面的特殊意义。

1. 提高文化认同,延续“根脉”的需要

5000 多年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人类社会独树一帜的优秀文化。其中不仅记录着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同时蕴含着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展示和弘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价值追求,有助于广大职业院校学生充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卓越性与重要性,提高文化认知与认同,从而自觉担负起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继承与文化根脉延续的重大责任。

2. 增强文化自信,激励奋斗精神的需要

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迫切需要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中华民族在5000 年的文明发展中,不仅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断流的灿烂文明,而且沉淀出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治世理论与实践经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求同存异”“和合天下”“大同社会”,其中蕴涵的多种卓越精神与伟大智慧均可为当前解决重大社会问题、化解各种重大危机提供有效借鉴。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不仅有助于职业院校广大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与智慧养分,增厚自身生存与发展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提高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为迎接时代挑战、奉献时代发展,续写民族辉煌历史提供精神动力。

3. 塑造心灵,完善人格的需要

教育担负着“培养什么人”[4]的重要使命,培根铸魂是其最为根本的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 年的文明发展与智慧结晶,同时也是今天学校育人工作取之不尽的天然宝库。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和为贵的交际原则、诚信为本的处世之道、勤劳节俭的生活自律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文关怀等不仅可为今天的“培根”提供基于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的理想素材,其修身与济世相统一的价值取向以及人格修养上强调自省与知行合一的主体自觉也可为今天的“铸魂”工作提供具有传统意义的方法论指导。

4. 纠偏矫正,回归“初心”的需要

毋庸讳言,近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屡遭社会诟病,其中较突出的问题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其主要原因就是人才培养中过度强调技术技能而忽视人文关怀教育,导致“技术水平高,责任感不强”等,“只关心自己,不关心社会”的不良反映不绝于耳,偏离了职业院校培养目标“德技并修,以德为先”的“初心”。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充分运用民族文化宝库中有关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的丰富资源,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宽广博大的人文胸怀之理想人格架构持续影响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不仅可有效抵御和消解社会极端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对学校育人工作的冲击,也有助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重技能、轻人文”[5]现象的纠偏矫正。

5. 丰富资源,完善体系的需要

在举国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中,着力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是其重要的一环。职业院校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仅高等职业院校就占据了当前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半壁江山。职业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有效搭建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平台,持续积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经验,建构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机制,无疑是对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的重要补充与有效完善。

二、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基本情况与需要考虑的问题

教育部教职成〔2019〕13 号文件印发之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设在职业院校仅存于少数院校的个别专业,课程名称多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概论”与“中国传统文化”,使用的教材多是本科教材或本科教材的“翻版”,课程内容基本上是本科院校课程内容的简单删减。一定意义上,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与符合职业类型教育要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几乎从零起步。在没有统一课程标准、没有“国标”教材,没有统一内容资源要求的情况下,全国3000 余所职业院校同时面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问题,而首当其冲的则是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建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意义重大,政策性强,一如培根铸魂的思想政治品德课,于学校教育是直接关系“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在没有统一“标准”,缺乏内容范围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如何才能做到与时代发展要求的对接?如何实现上述文件要求,充分体现课程开设的社会价值?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本质特点。其服务产业一线、培养产业生力军的培养目标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标示着自身的鲜明特色。如何对接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如何在课程内容建构中做到针对性地选材,以“精准”服务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是新时期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架构必须考虑的突出问题。

新时期职业院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如何在范围、程度上做到与当前职业院校实际学情的有效对接?职业院校学制较短,理论学时少,限选类的文化基础课程一般不会超过2 个学分的学时。容量有限情况下,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如何做到量的适度?又如何做到通过有限的内容以点带面,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整体呈现?

外部经验借鉴方面,以往多是沿袭本科,无论是内容,还是内容架构的基本框架与逻辑形式。这种沿袭当时既属无奈之举,也是因为课程开设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普及。而当前本科院校课程内容建构的理论性、学术性与体系化都与职业院校存在极大程度的不适应。一句话,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在当前既没有自身经验积累也缺少外部借鉴。

诸多问题因素,可大致归结到3 个大的方面:一是如何科学建构,有效服务民族根脉的传承与民族文化的发展问题;二是如何应时建构,突出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有效服务文化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三是特色建构,对接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人才培养特点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实际,挖掘传统文化中的“职业”资源,有效服务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顺利建构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体系,必须扫除上述“拦路虎”。

三、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原则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名称应有之义,对接职业教育本质要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特点,同时呼应时代精神与国家相关要求,可归纳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建构的几个基本原则。

(一)优中选优,突出“标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5000 年的文明积累,优秀是其底色,博大是其外显。“优中选优,突出‘标识’”原则,就是从浩如烟海的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6]。注重选取宝库中最具中华民族特色,最能体现民族精神,最富民族代表性的元素,如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修养,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以和为贵的交往之道等。

(二)体现正能量,突出“优秀”

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如果用今天的眼光判断、取舍,自然是价值有高低,分量有轻重,精华与糟粕并存。“体现正能量,突出‘优秀’”原则,就是注重提取民族历史文化宝库中那些促进民族不断强大,增强当代文化自信与激发时代奋斗精神的相关内容。如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一诺千金的诚信意识,“见义勇为”的社会责任感与“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等,致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7]。

(三)彰显脉络,突出“传承”

5000 年文化传承成就的地球上唯一没有断流的人类文明既是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基础,也是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彰显脉络,突出传承”原则,就是注重选取民族文化宝库中一脉相承、促进与保障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因子,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民族持续发展壮大的轨迹与主要原因。如独树一帜的汉语言文字、以人为本的仁爱精神、以和为贵的处世之道、天人合一的自然天道观、“大同”“大一统”的社会理想等。

(四)古今观照,呼应时代

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为了传承,更在于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即正能量因子“致用”当代、作用现实,服务时代发展。或丰富思想,或增长智慧,或增强能力、或提振精神。“古今观照,呼应时代”原则,就是注重选取传统文化宝库中“具有当代价值与世界意义”的优秀因子。如选取“重民本”以观照当代的“人民中心”“人民至上”政治理念;选取“崇正义”以观照当代的“见义勇为”美德弘扬;选取“倡廉洁”以观照当代的“反腐倡廉”新作为;选取“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以观照当代的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建设以及选取“求大同”“协和万邦”以观照当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致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8]。

(五)对接“类型”,服务“特色”

作为类型教育,职业教育有着自身的本质要求。对接“类型”,服务“特色”原则,就是注意课程内容建构与职业教育“类型”的有机结合,对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方式,对接职业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对接职业院校课程管理实际,使课程内容建构精准作用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在内容上注重选取民族文化宝库中“敬业乐业”“勇于创新”“精益求精”“艰苦奋斗”“鞠躬尽瘁”等有关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方面的要素,在形式上注意选材的“简洁”与“通俗”,忌面面俱到的繁杂,更忌玄之又玄的深奥。

上述五项原则既是选材方向的明确,也是选材范围的框定,集中服务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立足时代发展,对接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精选中华传统文化优秀因子,创新建构课程内容,有效服务文化传承,促进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指向。

四、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设想

以建构“原则”与选材方向为指导,围绕课程建设目标,综合时代要求、“类型”特色、学校学情与管理实际等要素,初步形成当前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设想,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也可称作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建构的5 个模块(见表1)。

表1 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模块一览表

在各内容模块、各内容要点的具体建构上,一要充分展示各模块、各个要点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二要全面剖析各模块、各要点形成的环境条件与社会心理基础;三要深度挖掘各模块、各要点富含的价值意义,亦即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与文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四要具体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阐明各模块、各要点“古为今用”,在今天个人成长、集体发展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中可能发挥的现实作用;五要密切联系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际,展示各模块、各要点与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意义。

各模块、各要点相对独立又有逻辑上的相互联系,以点带面,有机结合,共同描绘中华民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共同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共同呈现中华文明的光辉灿烂,共同形成新时期我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框架体系。

猜你喜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职业院校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关于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内容的构建
依标明辨 巧用萃取——谈如何将文本内容萃取成课程内容
《风电场规划与设计》课程内容探讨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