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团百年背景下高校青年红色精神传承路径创新研究
2024-01-2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黎晓楠赵佳玉钟彩文谢丽婷杨嘉琦
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 黎晓楠 赵佳玉 钟彩文 谢丽婷 杨嘉琦
一、高校是红色精神传承的重要阵地
(一)建团百年背景及其时代意义。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建团一百周年,亦是举世瞩目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在这个历史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聚焦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坚定不移推进共青团工作走深走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奋勇前行的百年历史进程中,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所特有的带有红色基因的红色精神[1]。如何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精神,对于引领高校青年的价值体系发展,增强青年团员和党员的党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2022 年,全国各地的高校积极倡导开展“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启动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等项目,以高校为传承红色精神的主阵地,坚持以党建带动团建,积极营造有利于青年健康成长的氛围。
(二)高校传承红色精神的角色。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新时代教育首要解决的问题。随着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主要矛盾地转化和社会发展主题不断深化,对高校育人实践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表现为须达成立德树人、形成办学特色以及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办学目标。高校依托红色精神的宝贵资源实现立德树人的任务,以红色精神为重要素材形成办学特色,运用红色精神的滋养功能培养时代新人。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育人体系,有利于高校丰富育人资源、创新育人路径、优化育人环境,进一步提升育人效果[2]。然而,近年来,红色精神在高校传承过程中出现了红色文化核心价值发挥不足、阵地错位、学生主体参与不强的现象,并衍生出了一系列问题,诸如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反馈渠道尚未建立、对红色精神挖掘深度不够、“打卡化”的现象亟待改善等。高校作为青年思想教育的主阵地,需要加大传承和发扬红色精神的力度。
另一方面,共青团建团百年,青年思想教育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为现阶段促进高校青年红色精神的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立足于建团百年背景之下,一方面将经验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与总结,有利于提升高校党团各支部开展红色精神传承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青年能够在百年团史中得到思想的熏陶与教育,使红色精神的育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高校红色教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本课题研究基于建团一百周年的背景对高校青年进行多种形式的调查,探究高校青年红色精神的传承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创新路径,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与访谈法三种方式收集数据。问卷调查共回收371 份有效问卷,填写对象为大学生;在调研阶段,共访谈26 位对象,涵盖高校辅导员、团委党务中心工作人员、参与红色实践活动的高校学生、参与青马班的高校学生、高校团支书以及梅州、惠州和佛山三地的学生等,对于本课题研究而言都是典型的个案,目的是为本文数据分析提供更全面的角度,增加本研究的实效性和可靠性。
问卷、实地和访谈调查表明,高校青年红色精神传承实践的现状为:第一,高校青年红色精神传承发挥积极作用但需深化;第二,红色精神宣传力度不够,系统化集中化发展不足。
(一)学生的反馈渠道尚未建立。高校青年是红色精神育人实践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评价、反馈对于正视问题、改进育人实践意义重大。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为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各院系党团支部设立专人负责的公众号进行红色精神活动宣传。通过对各院系公众号的调查,我们发现以下情况:学生参与者与组织者受到空间距离的制约,导致红色精神活动本身与活动受众反馈的割裂。一方面,组织者需要了解学生群体的参与感受,以此判断能否达到活动组织的预期目的;另一方面,参与者需要及时将活动参与感与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组织者,这些信息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
(二)对红色精神挖掘深度不够。在课外,高校青年广泛参与红色研学活动、党史宣讲等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更加了解历史,掌握了理论知识,拓展了思维,更具有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荣誉感。但通过访谈等发现,相关红色教育活动只停留在表层,缺乏深度挖掘。如在红色教育活动中,高校青年参与积极性与活动的有趣性、生动性、创新性密切相关,然而组织者为吸引更多同学的参与,往往将更多精力投入于活动形式的设计,忽略了活动内容的深度挖掘。红色精神根源于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组织者与参与者都需要深挖红色精神之源的深层次内涵以吸收营养、汲取力量。在活动内容学习中,高校青年多为被动学习,学习主动性、持续性不强,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打卡化”的现象亟待改善。基于红色精神重要性的日渐凸显,高校设计相关红色教育活动融入学生生活,如开展相关红色课外实践活动、“课堂+红色精神”教学活动、红色精神学习活动比赛等,形式多样,多方面渗入高校青年学习生活中,但存在任务化、打卡化的现象。孙昱认为高校青年因为出身背景和实践经验的差异,加上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导致缺乏系统认识和结构性把握[4]。而高校红色活动的“打卡化”现象,更影响了高校青年对红色精神核心价值内涵的实际把握。首先,体现在活动的参与过程中,通过调研发现,高校青年普遍认为目前青年大学习的参与偏向打卡形式化,并未主动深入地学习。其次,体现在活动的设计上,相关校内红色教育活动存在“打卡式”现象,如结合党史与团史等时政热、实效热而开展,缺乏系统性和集中性,参与者在热度过去后积极性降低。校外相关实践活动设计形式单一,多为走马观花式打卡红色景点遗迹,参与者未能深刻感受和体会。
三、高校红色精神传承有效落地的路径
(一)依托院系平台,建立反馈机制。红色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将直接影响受众体验,受众的需求将直接引领着红色文化传播变革的方向和进程。为了增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自信与认同,彰显并强化学生党支部的服务性,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党团支部的特色品牌,院系党务工作人员可依托院系平台,建立健全有效的学生反馈机制。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青马班为例,在举办相关活动时,深刻了解参与学生的体验感受,进一步明确本次活动举办的目的以及学生的现实需求,让学生深刻体悟红色精神的时代性。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实地走访红色文化场所,深挖红色文化故事,团队内部组织讲好红色文化故事,带领更多青少年一同感悟其中蕴含的红色精神,并将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文字、视频的方式加以总结。因此,各院系要聚焦优质的红色文化内容,在参观红色景点过程中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提炼出特有的红色精神,依托抖音直播、微信视频号、公众号等平台,用学生简单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再者,党务工作者要善于创新传播红色精神的方式,平台除发布文章和视频之外,还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通过有奖征集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故事续写、音频创造,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5]。
(二)发挥专业优势,深挖红色精神内涵。立足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各专业的优势,利用所学知识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内涵,进一步打造党团支部特色品牌。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美术学院为例,其在公众号中充分展现美术学科特色以及美术作品的育人功能,辅之以主题性的美术经典党史作品、专题学习会、写生路上思政课等形式,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以“党建+美育”浸润计划对口帮扶中小学提升美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组建三下乡志愿服务团队,结合专业知识为大华村村民子女暑期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在教育教学中展现风采,将自己的专业优势融合教育振兴、行业发展潮流,服务于祖国和人民,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和红色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政法系为例,面向院系的优秀青年招募青年讲师,组建院系青年宣讲团,给同学们提供了宣讲教育的平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教育专业的优势。在政法系团委的协助下举办以“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为主题的青年讲师团党史宣讲活动,在活动之际邀请与会同学上台进行分享,让广大学生、团员从中体会到党史学习的魅力,红色精神的力量,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奋斗的姿态。引导大学生主动开展自我教育,主动学习红色精神的内涵,把精神层面的红色文化资源变成心目中的价值追求,自觉自愿地践行红色优良传统,这是我们的德育目标之一。
(三)加强组织队伍的人才建设。校院级各组织作为校园活动策源地,与校园红色活动质量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必须增强组织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和行动能力。首先,应增强领头老师在组织活动中的指导作用,切忌“撒手不管”,一方面要发挥组织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培养青年学生骨干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另一方面,紧抓组织工作方向的科学性和活动内容的实效性。其次,要善于发挥学生青年先锋在组织人才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各校院级通过邀请学生党员定期组织集体学习例会,通过讲故事、看电影、理论宣讲等发挥朋辈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朋辈教育突出了大学生主体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群体之间平等互助交流中跃上“无声胜有声”的境界,推动高校大学生群体的良性互动,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实现自身健康发展。最后,应落实组织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通过合理考核机制激发组织工作人员潜力,始终坚持党组织的领导,为党组织效力。以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团学组织为例,定期组织校院班三级学生骨干集体学习重要文件和讲话,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筛选出优秀学生骨干,树立优秀榜样。
(四)坚守课堂主阵地,拓展第二课堂。课堂始终是红色文化宣传的主阵地,任何活动形式都是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不得篡位。因此,必须提高红色课堂的质量。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堂立德树人的作用,将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红色历史与思政课堂相结合,通过系统化的课堂理论知识和思政教师传授与疏导相结合的方式,将红色精神深入高校学生之心。高校在利用红色精神资源进行育人实践时,要避免单一枯燥的理论说教教育,在坚守课堂主阵地的同时,拓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让大学生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节点、地点和红色文化资源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在红色史实面前去感知和体悟,增强学生学习红色精神的获得感,增强红色精神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激发学生主动传承和弘扬红色精神的历史重任,高校思政课更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提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拓宽教学渠道,不断改善课堂的教学状况,将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发挥到最大化,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另一方面,要注重高校教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首要的是提高教师的思想觉悟,拒绝偏见和偏激、死板和僵化、形式化和公式化,通过定期举办红色精神、红色文化专题培训会,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政治素质。除此之外,高校大学生理论宣讲团是学好讲好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奋进新征程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要重视青年先锋宣讲团的作用,完善学校机制,改进宣讲团思政课堂的宣讲质量——宣讲内容要切题、通俗易懂,宣讲方式要有创新、灵活多变,宣讲对象要有针对性、全覆盖。
四、结语
在建团百年的峥嵘岁月中,红色精神一直是中国共青团发展壮大、永葆生机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精神发扬好。竭力挖掘红色精神的育人价值,通过一定的途径传播、传承,为时代新人所学习、所掌握、所内化、所外化,创造新的时代精神,为其践行时代使命注入新的活力。在百年未有大变局之际,创新形式,有效落地,加强高校青年红色精神的传承,赓续红色文化血脉,有助于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使青年不负国家、不负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激发出属于每一位青年的“浪潮儿力量”,为国家和时代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