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校服务乡村美育的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路径
2024-01-23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杨阳钟香炜通信作者
文/广东第二师范学院 杨阳 钟香炜(通信作者)
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是借鉴现代管理学中品牌管理理念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的创新思路,成为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重要议题[1]。近年来,全国高校院系基层党建工作品牌化实践在持续推进中,普遍存在形式化、口号化、实施成效不显著等现象。亟须结合自身特点,加强党建品牌化建设路径的理论探讨,提升高校基层党建与业务双融双促实践质量[2]。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乡村艺术教育相对滞后,美育发展短板亟待补足。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在发挥美育服务乡村振兴方面具有天然的专业资源优势和育人使命。党建引领高校美育资源助力乡村艺术教育,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实践途径[3]。本文在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多主体多要素层面建构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路径,打造高校与乡村协同美育特色党建品牌,有效推动艺术高校服务乡村美育工作常态化、特色化、科学化发展的创新实践模式。
一、乡村美育视角下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的意义
(一)党建业务融合赋能乡村美育。艺术院校师生走进乡村,参与乡村美育改革和建设工作,是服务国家和区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实践行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在乡村美育建设中正确把握政治方向,引领先进的文化思想,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专业建设的作用。
通过高校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以品牌建设谋划高校服务乡村美育工作,有利于整合相关资源,凝聚更多优秀的党员教师力量,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专业发展需求,产出更多服务乡村美育的创新实践成果。
(二)精准扶贫乡村基础教育短板。2020 年10 月,《关于全面加强和改革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政策的出台,倡导建立美育基础薄弱学校帮扶机制,引导艺术院校师生参与乡村美育帮扶活动,以帮助改进美育师资、课程质量、美育观念等乡村美育实施中面临的诸多困难。以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为契机,全面引领艺术院校教师党支部搭建乡村中小学美育精准帮扶工作框架,打造高校与乡村协同美育特色品牌,是有效推动乡村美育工作常态化、特色化、科学化发展的创新实践模式。
(三)培育民族性时代性艺术人才。艺术院校通过参与乡村美育实践教学、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多种育人方式,将爱国精神和民族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专业创新实践中,引导广大青年人才把树立个人理想和服务社会需求统一起来,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去。以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为载体,推动艺术院校大学生投身乡村美育工作,引导艺术高校学生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意识。党建引领乡村美育品牌活动既拓展了专业实践课堂空间,又实现了大思政课程的实践学习,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二、艺术院校服务乡村美育的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要点
(一)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系统性。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让全体党员普遍认识到何为党建品牌、党建品牌于高校工作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开展创牌活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应融合多种形式和视角,引导全体党员老师提高政治站位,理解党建品牌工作的重要作用,对党建品牌工作形成正确、统一的认知,从而增强党员老师的主动参与意愿,凝聚党建品牌的行动力量。将市场营销学的品牌相关理念和知识科学地迁移到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实施方案的整体规划,是实施高质量党建品牌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支撑。基于市场营销领域品牌化建设理论,高校党建品牌化建设工作应该树立品牌的创新管理、服务、质量、规范、运营等全要素的品牌管理思维[4],使党建品牌建设思路更加系统化,形成品牌体系。
(二)找准特色定位,凸显独特性。特色定位是品牌理念的灵魂。在党建品牌创建过程中,需紧紧抓住艺术院校基层党组织的自身优势,深入挖掘特色亮点。同时,应与服务社会、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紧密结合,注重体现艺术院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性、先进性、推广性,能够最终形成具有独特性的优秀成果和成熟经验。党建品牌的定位,蕴含着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发挥何种效益,并在定位中体现独特的内涵、文化和价值。对于艺术院校党支部而言,首先,应把握高校基层党建引领教育的根本任务,将党建工作与艺术学科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增强党支部所有党员老师的向心力;其次,以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立足点,挖掘艺术学科服务我国乡村社会发展需求的切入点,提升党建品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高度;最后,贴近品牌服务的目标群体,在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方面发挥多重效益,提升广大群众对党建品牌的社会认同度。
(三)联动多方资源,提高协同性。艺术学科是与社会经济紧密关联的应用型专业,传统的单一型党建模式不能适应新时代社会建设和管理对创新人才的现实需求。在乡村美育视角下,艺术院校基层党建过程中应聚焦乡村美育实施的关键问题,整合高校与社会资源,大力推进高校与村镇、企业、机构等多方党建联建,发挥协同发展优势。在高校党建助力乡村美育工作上,艺术院校具有作为高等教育主体的诸多自身资源优势包括美育师资、教学设计、教育技术等。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一是美育对象从大学生转换为中小学生,相关教育教学内容、活动、方式等需与乡村中小学生的特定认知相结合;二是服务乡村美育实践具有时空限制性,高校实施主体需突破非日常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的局限;三是“党建+美育”的工作模式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地实际,打造品牌影响力。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艺术院校党支部应与乡村美育服务对象中小学校基层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发挥乡村中小学校党组织在搜集诉求、活动组织、场地供给、地方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其次,还可进一步联合教育相关机构、企业和媒体等社会美育资源,形成掌握不同资源的多单位基层党建共同参与的党建联合体,在基层党建资源区域性联动[5]的基础上,共同为乡村美育创新党建品牌集资源、搭平台,实现协同共赢局面。
(四)注重长远发展,增强科学性。党建品牌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为了保持党建品牌的持久活力,需在队伍组织建设、活动实施载体、过程反馈系统等方面形成长效保障机制,以确保党建品牌高质量和可持续性发展,形成稳定的品牌价值体系。以优质的队伍组织建设,保障品牌建设工作的高效沟通和运行落地。一方面,形成领导统筹机制,重视领导方式的科学化;另一方面,健全参与机制,加强党员群众的参与度和实践水平。将支部活动、业务活动与乡村美育服务紧密结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党建品牌建设。以立体化活动实施平台为载体,支撑各项党建品牌活动的高质量落实。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基地、数字化资源学习平台、信息化交流媒体中心等途径,创建集“党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多维品牌实践载体,将党建品牌中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的项目行动。以过程结果反馈评估系统,加强党建品牌实施成效的检验和提升。系统的评价与反馈制度能够科学检验基层党建品牌工作实现预期目标和有效发挥功能,及时反馈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有效提高整体工作效率,切实提高群众满意度。
三、艺术院校服务乡村美育的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路径
(一)党建顶层引领,培育美育服务队伍。党建品牌建设的根基是抓好思想政治和顶层设计引领,增强党建工作的感召力和凝聚力[6]。第一要务是加强理论思想学习,提高艺术院校基层党员认识和理解党建业务工作与服务乡村美育工作相结合的重要内涵和意义。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等基本制度推动理论学习,引导基层党员师生深入研读相关部门发布的教育相关工作会议、政策文件、领导讲话等精神和内容,领会艺术院校在培养社会主义艺术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重要职责。通过开展主题党建实践学习活动,组织党员教师前往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帮扶活动单位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乡村美育社会动态和发展现状。
建立党建品牌统筹管理机制,发挥党员干部科学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明确品牌建设任务;培育和发展以服务乡村美育为价值导向的优秀人才队伍,不断提炼品牌特点和品牌建设实施方案;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的交流,调动党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党建品牌建设纵向融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让党建品牌在教学科研一线发挥实效。
(二)校村资源联动,共建美育育人模式。建立艺术院校与乡村镇村、中小学等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合作育人机制,实现人才培养与乡村教育、文化振兴共赢的多方协同工程,充分发挥多元主体联动力量,构筑党建引领的美育育人共同体。
在乡村美育教育方面,加强高校美育资源助力乡村美育教师能力提升和师资力量储备。让艺术院校教师深入乡村基础教育,了解乡村美育教师教育现状与需求;与中小学美育教师开展合作交流与项目研究,定期开展专题讲座、课程教学体系指导、实践案例研讨等;让艺术院校大学生参与中小学美育课堂教学实践,在真实情境中感受美育教学的魅力,推动未来美育教师青年人才的培养。
在高校人才培育方面,让高校艺术实践教学深入乡村土地,挖掘和弘扬乡村当地历史、人文、自然、社会等各类丰富美育资源。通过乡村美育主题的实践教学活动,提升青年大学生美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自觉意识和专业素养,同时有助于乡村美育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助力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化传承。
(三)项目平台支撑,构建三全育人格局。项目载体是党建品牌理念和价值落地的重要媒介。搭建多元化的项目平台,以项目式管理机制落实多方协同的党建引领育人工作,推进全员育人工作格局,实现党建工作、专业教育、社会服务的齐头并进和全面提升。
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与社会资源开展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依托乡村建设实验场建设美育实践教学基地,以美育课程与师资培育、公共艺术环境改造、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呈现高校思政实践、专业实践、社会实践等多种育人形式于一体,高校多学科多岗位教师与乡村社会人员参与的三全育人格局。
(四)多元媒体推广,加强品牌成果辐射。强化宣传推广是提高党建品牌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环节[7]。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扩展乡村美育价值导向的高校党建品牌活动形式,创建品牌专题网,设置诸如乡村美育特色、美育人才培养、美育实践服务等专栏,引导广大高校师生和社会群体感受乡村文化和美育理念,提升党建品牌建设的群众知晓率和参与度。
加强与社会权威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党建品牌活动和建设成效,集中展示品牌建设的优秀经验,发挥品牌典范的引领作用,不断提升品牌美誉度。以点带面,彰显高校服务乡村美育价值,推动高校党建引领美育浸润乡村工作质量的整体提升。
(五)长效机制保障,助推高质量发展。基层党建品牌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合理的管理机制来保障品牌建设的运行与成效。基于过程和结果的系统管理思维,可以在工作激励、执行监督、成效反馈等方面建立适应的管理机制,促进品牌建设品质在实践中不断优化。
在保持党建品牌建设战斗力上,结合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实际,科学构建和实施分等级、可量化的工作激励标准,开展创新成果评优评先,发挥先进党员工作模范作用。在保证党建品牌建设的稳定性上,建立方案落实督查机制,针对工作执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定期开展工作推进会,结合智能化手段开展实时动态的监督核查,从而精准掌握党建品牌工作的实施状态。在保障党建品牌的质量上,构建以目标成效为导向的评估反馈机制,科学检验党建品牌工作的有效性,凝练经验,总结问题,不断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