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南阳非遗舞蹈“云彩灯”艺术特色分析

2024-01-22马舒原

艺术大观 2023年34期
关键词:南召县

摘 要: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文化的重要性在日益突出,作为几千年的文化古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特色文化极其重要的部分之一。“云彩灯”是河南南阳地区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并于2008年被公布为南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以南阳地区南召县“云彩灯”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传承状况进行调查研究,重点从舞蹈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其服装、道具以及常用队形的艺术特色,为今后的传承与创新奠定基础,为保护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做出贡献。

关键词:南召县;非遗舞蹈;云彩灯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34-0-03

一、“云彩灯”的概述

“云彩灯”流传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确切的叫法是“云彩灯舞”。由男、女青年共同表演,舞灯的同时有专人伴唱,四男四女各手执两灯表演,灯为云朵状,竹篾做框架,内装“灯挂”,点蜡烛,四周糊白绸,灯顶端留一个排气孔,背面安一把手,正面彩绘各种图案,灯上绘龙头、龙身、龙爪莲花、玉米竹等(如图1),多以“顺灯”“揭地皮”“单折”“双折”等队形画面以展现云的动态。群众观赏“云彩灯”习惯于看灯不看人,主要是运用灯具的运动来描绘图形。十六盛云片灯由轻转飘移到腾飞穿行,时而表现出祥云缭绕、云淡风轻,时而又似万马奔腾风卷云涌。云天雾海中,忽然,一条巨龙(由灯连接而成)出现了,它蜿蜒卷曲,潜行,又纵身跃起,上下翻腾,仿佛在行云施雨。俄而,雨住龙隐,天空又出现朵朵祥和的白云。最后,灯具组成“天下太平”四字,结束了演出。“云彩灯”构思巧妙,结构紧凑,显示了人们期待风调雨顺吉祥太平的愿望。

据民间艺人张富来说,小时曾听上辈老人们讲,“云彩灯”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云阳大关村人有外出经商的习惯,一名大关人士将他在京城观看的宫廷灯舞引回家,在元宵节邀请家乡父老观赏,后来便成为当地的风俗流传至今。从此,“云彩灯”传入了云阳镇,成为元宵节最活跃的娱乐形式。“云彩灯”与其他民间歌舞不同,有三绝:一是唱念做打齐全,舞灯的同时,演唱戏曲,视觉听觉都有美感;二是表演时的“见灯不见人”特点,在黑暗的背景中,只能看见云彩灯在人的手中时高时低、时左时右地舞动着,随着队形不断变换,彩灯随着节奏上下颤动,忽明忽暗;三是寓意祥瑞,形状像一朵云,成为一条龙在云中移动的连续图像。演出结束时,可以形成“国泰民安”等文字[1]。

二、“云彩灯”的文化内涵

“灯”在人类文明进化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灯节是汉族各个地域民间艺术汇集在一起的民俗表演。灯舞是其中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历史背景可追溯到汉代,从盛唐开始,经历了北宋初年直到明太祖时期,灯节的日子逐渐从三天改为五天,十天,并在明清时期盛行。各时代生产力的发展、文化的基础以及对灯的审美这些都和灯具的演变过程有关系,从最初收集木柴以达到生火取暖的目的,到今天使用更安全的白炽灯作为照明功能生产出数千种风格的花灯。在古代,人们最初认为火可以驱邪化吉,所以他们非常尊重火。汉族的传统习俗灯舞也反映了早期人类对火这一自然现象的崇拜。我们在灯节中可以看到燃灯千万盏,因此可以猜测灯节的习俗与祭祀密不可分,在演变的过程中逐渐被群众作为娱乐性活动。在灯舞的不断发展中融合了多种宗教信仰,体现出了汉文化包容性的特点,而南召县“云彩灯”也是在这种兼容的意识形态下不断发展的[2]。

三、“云彩灯”的表演形式

“云彩灯”舞在表演时具有严格的程序,由一名男演员来领队带领其余演员依次上场,其余演员的顺序是男女演员交叉顺序上场。其一直传用四男四女组成,1998年改为八男八女阵容,以适应舞台演出。其主要以“上一字灯”“下一字灯”“斜灯”“晃灯”“平行灯”这五种形式完成整个舞蹈表演。

“上一字灯”:两手握灯举于头前上方,两灯灯头相接,呈一字形。

“下一字灯”:两腿半蹲前行,上身左拧向右前倾,两手提灯于左前下方,两灯灯头相接,呈一字形。

“斜灯”:拧身向右前,两手握灯呈斜一字形。

“晃灯”:两腿半蹲前行,双提襟位提灯,两手腕左右拧动,使灯头与灯尾交替上下摆动。

“平行灯”:双灯一上一下遮于脸前,不管方向朝哪,双灯都呈平行状态。

队形以圆形和竖列为主,队形变换不局限于这两种基础队形的相互变化,也有在各自队形中的变化,比如,在圆形队形的基础上有顺时针或逆时针的变化,也有分为内外两个圆的變化;在两竖列上有绕八字的变化,或一列原地一列在变化其他队形等。“云彩灯”舞在表演过程中,队形有很多变化。除了大规模的集体位置变化外,还使用了八字圆和同心圆。在音乐伴奏的引导下,步频整齐有序。“云彩灯”舞它需要熟练的技术以及足够的体力。在表演期间,所有的表演者面带微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丝毫没有疲劳的迹象。我们不难发现,表演者对这种民间舞蹈非常热情。“云彩灯”舞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所以非常受欢迎,动作和形式都可以帮助公众理解舞蹈中需要解释的内容。它具有简单、易于理解和独特的特点;在表演中,气势恢宏、道具独特,很容易产生共鸣,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体现了崇尚仁义、扶正祛邪、团结和谐、共享和平的思想[3]。

四、“云彩灯”的艺术特征

(一)风格

“云彩灯”有男、女青年共同表演,男演员头上扎白毛巾,身着蓝色镶白边的中式对襟上衣,蓝色中式裤(系棕色腰带),黑色圆口鞋。女演员头扎蓝色印花布,身着藕荷色中式大襟上衣,绿色中式裤,红色彩鞋,紫红色平绒肚兜。不管是男演员还是女演员,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云彩灯”主要是在广场、街头进行表演,整体气势豪放。尽管舞蹈动作相对较为单一,但画面丰富,能够刺激观众的感官,让人点燃激情。

“云彩灯”是在音乐伴奏下跳舞,属于载歌载舞的形式,音乐节奏相对平稳舒缓。音乐中伴唱的部分与舞灯动作没有直接联系。演奏者和舞灯者在表演中各司其职,观看演出的观众既可以听曲,又可以观看精彩的灯舞表演。

(二)功能

1.经济功能

河南的传统民俗文化非常丰富,不仅文化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南阳市的艺术家们可以根据当地的舞蹈特色,编创出自己的舞剧,带动南阳市的旅游经济发展。他们可以通过“云彩灯”来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较好地保护非遗文化,也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避免人才的流失。

2.健身功能

“云彩灯”虽然动作简单,但需要演员们有很好的手臂力量,在舞灯的过程中,动作幅度较大,手脚要配合,只有把这些因素都配合在一起,才可以把灯舞得漂亮、舞得出彩。所以,“云彩灯”不仅仅是一种非遗文化,更是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健身项目[4]。

五、“云彩灯”的生存现状与保护传承

(一)生存现状

1.传承人才紧缺

笔者拜访了当地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和传承人,目前,“云彩灯”传承形势不容乐观,老一辈的传承人年龄较大,年轻人又都外出务工,导致其面临失传的危机。由于“云彩灯”属于民间舞蹈,绝大部分的表演者为当地的老百姓,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不再认可和学习“云彩灯”的技艺,演出的费用并不高,他们的生活无法通过表演来得到保障,因此只能进城务工。尽管在此环境下,“云彩灯”传承人李新民依然保持着崇高的精神品质,坚守着这珍贵的舞蹈艺术。

2.演出形式单一

截至目前,“云彩灯”已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主要是在春节或元宵等重大节日上进行表演,每年表演次数较少。在如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审美不断变化,他们不再去关注传统的东西,而是更加关注具有新意的事物,这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云彩灯”本就是起源于民间,是具有一定的祭祀性质的表演,其对外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云彩灯”表演不再和过去一般声势浩大,其表演次数不断减少。

(二)保护传承

1.“非遗”与高校融合

2021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体系和专业建设……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师资队伍培养力度,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参与学校授课和教学科研。”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将非遗文化融入高校课堂,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大学培养最优秀、最全面的青年人才。

第一,教学课程变革。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仅仅依赖单一的国家课程并不能解决课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在官方课程的框架下,各个学校也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来设计课程内容。第二,因地制宜开发课程。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深度挖掘“云彩灯”资源,将这些资源整理归纳,并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第三,创新教学形式。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不能采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要积极脱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巧妙地融入新的理念[5]。

2.合理利用新媒体技术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方式,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不仅有助于普及传统文化,唤起人们对“云彩灯”文化的保护意识,还拓宽了传播平台以及传播途径。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合理有效利用机遇和挑战尤为重要。

首先,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储存“云彩灯”的动态艺术形态。舞蹈是以人体为媒介的一种动态艺术形式,然而,文字往往难以完整而准确地描述舞蹈通过肢体动作传达情感的复杂含义,现在,舞蹈过程可以通过影像完全记录下来。“云彩灯”在通过数字化技术传播的过程中,将自身实现民众性、互动性传播,使用3D技术使舞台表演过程与广大群众进行交流互动,提高“云彩灯”的传播效力。

其次,层出不穷的新媒体为其传播提供了新渠道,选择可靠的传播平台是关键,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主导创建“云彩灯”相关微信、微博等官方公众号,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网站维护工作,并通过这些平台交流和推广传统文化,鼓励全县民众积极对传统舞蹈“云彩灯”进行讨论、转载等。

最后,在借助新媒体技术传播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其传播效果,这样才能了解传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不恰当的传播行为。健全“云彩灯”网络传播反馈机制,借助相关研究理论,探究“云彩灯”传统文化传播的现实影响及其在社会中所起到的作用。在进行“云彩灯”网络传播的同时也可能会出现某种过度娱乐化行为,因此,在充分利用新媒体资源的同时,必须进行监督[6]。

六、结束语

河南南阳市南召县的“云彩灯”这种民间文化活动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已经融入了当地人的艺术审美,它逐渐成为当地人民的一种信仰,与当地人的血脉融合在一起,是当地人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当地一代又一代人发展的历史见证者。通过对“云彩灯”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对它的风格特点和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不仅感悟了它独有的审美特征,还发现了在传承和保护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們的目的就是使它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在新旧结合的方式发展过程中保留其本质。我们还要在不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给“云彩灯”注入新活力,相信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河南南召县“云彩灯”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2]张纯承.论河南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及传承策略[J].大众文艺,2014(05):43-44.

[3]贾秀清,王珏.数字化手段在我国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领域中的应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34(02):112-115.

[4]周志鸿.非遗舞蹈的传承路径研究[J].艺术教育,2020(11):95-98.

[5]萧放.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方式的思考[J].文化遗产,2008(01):127-132.

[6]杨晓璐.河南民间舞蹈“马皮舞”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河南南阳非遗舞蹈‘云彩灯艺术特色分析”(项目批准号:SJCX22_1247)。

作者简介:马舒原(1998-),女,河南驻马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舞蹈编导研究。

猜你喜欢

南召县
南召县种子生产基地现状调查及技术管理措施
南召县粗骨土土类的分类及改良措施
构造对河南南召县观音庙萤石矿的控制作用
春暖花开(组图)
南召县
晚霞伴归人
南召县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与分析
河南省南召县种植业发展现状调查和分析
南阳市免费预防出生缺陷筛查项目工作推进会在南召县召开
南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