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

2024-01-22谢绍平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面授研究者线下

谢绍平

(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贵州凯里 556011)

混合式教学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兴起以来一直在持续发展。特别是2012 年以来,随着以慕课(MOOC,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在线课程的出现,在线学习、在线教育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其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高退课率、学习体验缺乏[1];师生缺乏面对面的交互和交流,学生难以得到教师的指导;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技能要求较高[2];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较低等[3]。而混合式教学兼具线上和线下教学的优点,可以有效克服单一线上教学的不足。因此,大力发展混合式教学是现实的必然选择。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为混合式教学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包括高校在内的许多教育机构已经或正在把它们的传统课程改为混合式课程[3]。混合式教学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常态”[4]。

为了系统总结混合式教学研究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不足,本文试对国内外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述评。国内外研究者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价值和优势、教学模式、挑战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下面分别进行阐述与分析。

一、混合式教学的内涵

根据对混合式教学中“混合”要素的认识差异,国内外研究者对混合式教学概念内涵的界定可划分为以下两大类别。

(一)混合式教学是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

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将混合式教学看作是传统面授教学(线下教学)与在线教学(线上教学)相混合的一种教学方式,其代表观点有:霍恩(Michael Horn)和斯特克(Heather Staker)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师生在教室环境下进行面授教学和学生通过自主方式学习在线课程的混合[5]。哈特曼(Dziuban Hartman)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课堂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促进学生的社会化[6]。邹燕、冯莉等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7]。于建华、梁东荣认为,混合式教学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互结合,师生通过线上、线下两种互动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效果[8]。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混合式教学的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本质属性。

明斯(Barbara Means)也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并且进一步指出,混合式教学中在线教学时长占总教学时长的比例为30%~80%。在线教学时长低于30%的为课堂教学占主导,高于80%的为在线教学[9]。这种划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但其界限似乎显得过于刚性。也有研究者认为混合式教学的研究重点不在于探讨线上、线下教学的比例,而在于不同教学方式该如何混合而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二)混合式教学是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和教学元素的混合

另外一些研究者把混合式教学看作是多种教学方式、教学工具和教学元素的混合。其代表性的观点有:美国研究者波义耳(Tom Boyle)等认为,混合式教学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结构化学习与非结构化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混合。英国研究者辛格和瑞德(Singh&Reed)认为混合式教学包括以下五种类型教与学方式的混合: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自定内容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结构化学习和非结构化学习、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及工作和学习的混合[5]。

国内研究者张倩、马秀鹏认为混合式教学包括教学实践、教学空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的混合[9]。赵美、郭栋梁认为,混合式教学包括了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的混合[10]。张锦、杜尚荣认为,混合式教学包括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混合[11]。汤勃、孔建益等认为,混合式教学包括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的混合[12]。

以上关于混合式教学概念内涵界定的两大类别中,第一类定义揭示了混合式教学的最本质属性(即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相对更为准确、合理,但对于面授教学与在线教学的混合机制和规律揭示得还不够充分,对教师和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角色地位的认识较为模糊,而这些都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本质属性。而第二类定义对混合式教学的组成要素及属性的界定过于宽泛,不利于突出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属性。正如邦克斯(Bonks)教授所指出的,把混合式教学界定为面授教学和在线教学的混合是比较合适的,这样就不至于造成概念的泛化和滥用[13]。因为一般的教学都蕴含有各种元素的“混合”,如果按第二类定义则它们几乎都可归入混合式教学的范畴,这样反而不利于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二、混合式教学的价值和优势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混合式教学融合了线上和线下教学两者的优点,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9][14-15]。混合式教学的价值和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混合式教学能创设灵活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

和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相比,混合式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且易获得的学习资源[13]。这些学习资源既包括传统的印刷学习材料以及教师和学习同伴等线下资源,也包括电子讲义、课件、网络课程和虚拟实验室等线上资源,并且线上资源和线下资源之间可以无缝衔接、深度融合,因此能创设出更灵活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环境[15-16]。学生既可以利用线下资源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深度交流互动,也可以利用线上资源实现自主化、泛在化和智能化的学习。

(二)混合式教学能促进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一方面,混合式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选择,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17],拓展了知识的获取途径[3],教学组织形式更灵活(线上和线下教学的结合、教学信息传递的同步和异步方式的结合等)[18]。混合式教学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层次整合,克服现有教学组织形式存在的弊端[19]。

另一方面,混合式教学能优化教学过程的时间分配,给学生留出更多的思考时间[3],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在混合式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采用线上教学方式,从而减少了教师的线下教学工作量[20]。

(三)混合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1.混合式教学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体验

研究者们认为,混合式教学通过把各种在线学习工具、资源和线下教学相整合,增强了协作和交互,为学生带来了更丰富的学习体验[2][17],能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16]。学生在混合式教学中获得了更大的心理满足感[21],提高了对学习的满意度[22]。混合式教学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度和激励感,从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学习毅力[23]。混合式教学还能缩小弱势学生和非弱势学生的成就差距(attainment gap)[24]。

2.混合式教学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美国研究者梅雷(Merete)等通过长达2年的追踪研究发现,混合式教学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21]。伯克和沃尔奇(Berk&Walch)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感、问题解决技能、反思技能和元认知策略[2]。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还发现,混合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技术素养[17][22]。

混合式教学在创设学习环境、促进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和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价值和优势,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相对来说,国外关于混合式教学价值和优势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并且其研究结论一般都有相应实证研究资料的支撑;而国内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关注度还不够,相关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较为缺乏。

三、混合式教学的典型模式

国内外一些研究者在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基于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针对慕课难以实现个性化学习、学习体验缺乏和课程完成率低等问题,人们提出并发展了基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5]。该教学模式把慕课等在线教学资源(如教学视频、课件、讲义、测验、在线作业等)应用到小规模的校内全日制学生中,学生先通过在线方式学习这些在线教学资源,然后再通过传统面授课堂进行展示、讨论、辩论、实验等线下教学活动,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有机结合。基于SP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克服了慕课等在线学习方式存在的不足,近年来在全球许多高校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二)CRI混合式教学模式

赵春、刘福刚在联通主义和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CRI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为“结合(Combine)、再造(Resign)、自主(Independent)”[26]。“结合”指在线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在线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联通能力为中心,线下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深度建构能力为中心。“再造”包括教学过程再造和教学内容再造。教学过程再造指完整的混合式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的展开,包括教学准备、线上教学、线下翻转、练习实践、考核评价和评估改进六个环节。教学内容再造指将教学内容合理分配到线上和线下学习方式上,将系统性的学习内容有机碎片化。“自主”包括自主联通、自主建构和自主创生。

(三)基于不同复杂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穆肃根据线上和线下教学混合的复杂度,提出了四层次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简单组合型、结合型、整合型和融合型[5]。第一,简单组合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对独立,线上教学通过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下教学包括传统的课堂教学、实训和实验等。第二,结合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之间是主导——延伸的关系,即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活动对线下教学进行补充、拓展或延伸。第三,整合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互融入,紧密联系。第四,融合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完全融合为一个整体,彼此难以割裂。

(四)同步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同步交流工具的发展,传统的线下面授教学和线上教学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在此背景下,比利时库拉克科特里克大学的雷斯和德提安(Annelies Raes&Loulou Detienne)提出了一种同步混合式教学模式(Synchronous Hybrid Learning)[17],它又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基于远程教室的同步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下进行线下面授教学,同时另一部分学生则集体在另一个校区的远程教室里通过在线方式同步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如图1所示。第二种是基于虚拟教室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在传统教室环境下进行线下面授教学时,另一部分学生个体在自己选择的地点远程听课和参与其他学习活动,如图2 所示。这两种模式都同时包含现场学生和远程学生,但第二种模式的学生更为分散,其自主性和灵活性更强。

图1 远程教室环境

图2 虚拟混合式教室环境

不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线上和线下教学混合方式的不同,都各有其特点。基于SP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应用已有的在线教学资源,能显著节约成本,经济性和适应性强,但其开放性较弱。CRI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方式明确具体,但其操作流程可能过于烦琐从而影响了推广性。基于不同复杂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线上和线下教学之间混合层次的划分精细、准确,对于混合式教学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但高复杂度的混合模式对于一线教师掌握起来可能有一定困难。同步混合式教学模式把传统教室环境和远程学习环境同步整合,教师、现场学生和远程学生之间可以同步进行形式多样的教学互动,其突出特点是线上和线下教学同步进行,灵活性和开放性都很强,但其对网速的要求很高。

四、混合式教学面临的挑战

由于混合式教学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其实践和研究领域中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对教育机构、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都带来了挑战。混合式教学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教育机构的挑战

混合式教学对教育机构的挑战包括教学管理、政策和技术支持、激励机制等。国内的混合式课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制,准入门槛高,尚未纳入日常教学运行与管理,其推广度和持续性都受很大的影响和限制。教学部门、技术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度较低,从而影响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27]。国外有研究者指出,教育机构提供的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政策、技术和教学支持、激励措施不充分或缺乏[2]。例如,混合式教学需要教师花费较多时间完成在线教学资源的创建、在线教学的实施和评价等,但目前很多高校在教师工作量核算中并未把这部分工作量纳入,从而削弱和挫伤了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积极性。此外,教育机构应提供面向混合式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计划,但目前这方面也还比较欠缺[28]。

(二)对教师的挑战

设计和实施混合式教学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应的经验,他们在开展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困难[13]。教师面临的主要困难有:混合式教学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合式教学会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带来冲击和挑战,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的线下教学方式,不赞成甚至排斥混合式教学。教师在设计互动教学、监督学生学习进度以及同时关注面对面和在线学生方面存在困难[28]。另外,开展混合式教学会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这对教师如何在教学和其他日常工作之间取得平衡提出了挑战[14]。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混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熟练的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2]。

(三)对学生的挑战

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需要在线上和线下学习之间灵活转换,这对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技术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8]。学生容易出现心理孤独和学习倦怠等不良情绪,这对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提出了挑战[29]。学生需要在课前自学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线下课堂中需要完成展示、辩论、研讨等多种学习活动,这会显著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一些学生习惯于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不喜欢混合式学习方式等,也会对混合式学习的开展带来障碍[30]。混合式教学需要一定的信息化设备和环境(例如智能终端和网络等),这会给经济困难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带来压力和困扰。

(四)对研究者的挑战

在混合式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关系方面,近年来混合式教学实践发展迅速,而相关的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相对缺乏,混合式教学研究已落后于实践应用的步伐。在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技术工具研发方面,急需能促进线上、线下教学场景互联互通的技术工具,以促进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的深度融合。在教学设计研究方面,对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策略(例如线上与线下教学的融合策略等)、媒体应用和教学评价的研究还非常缺乏[14],混合式学习环境设计在灵活性、趣味性、情感性等方面有待改进[31],难以给混合式教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成果相当大一部分属于针对某门具体课程的实践应用案例研究,偏向于具体实践经验的总结,在理论性、抽象概括性方面还比较欠缺,还缺乏较系统、深入的相关理论研究。

五、总结与展望

混合式教学是适应信息化时代需要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国内外研究者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内涵、价值和优势、教学模式以及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开展了广泛而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对促进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针对这些不足,本文对未来的混合式教学研究进行了展望。

(一)准确把握和顺应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而出现的线上教学方式虽具有灵活、开放和共享等优点,但也存在着学生参与程度低、学习体验缺乏和难以获得教师指导等不足。而传统的课堂面授教学虽具有学生参与程度高、学习体验丰富和教师指导充分等优点,但其灵活性、开放性和共享性却很弱。为解决这一现实困境,迫切需要一种兼具线上与线下教学优点的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并取得迅速的发展。混合式教学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适当混合,实现了两者的优势互补,满足了信息化时代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因此,信息化时代的教学方式必然是混合式教学占主导,混合式教学代表着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的发展方向。广大教师、学生、研究者和相关机构应准确把握和顺应这一趋势,积极投身于混合式教学的实践和研究,为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教师应积极、主动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改革,努力提高混合式教学能力;学生应树立对混合式学习的正确认识,积极参与混合式学习实践;研究者应密切关注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并开展深入的研究,为混合式教学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相关机构应加强混合式教学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支持服务等建设,为混合式教学提供支持和保障。

(二)加强混合式教学的理论研究

从总体上来看,混合式教学的理论研究相对其实践研究更为薄弱,这对混合式教学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这种状况应得到改变。今后混合式教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应包括:第一,加强混合式教学概念内涵的研究。针对目前混合式教学概念内涵研究存在的不足,今后须加强对混合式教学中面授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混合机制与规律、教师和学生角色地位的研究等,力求更全面、更深入地揭示混合式教学的本质属性。第二,加强混合式教学的价值研究。混合式教学的价值直接关系其实践和研究的必要性,对其发展方向也具有重要影响。针对国内关于混合式教学价值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缺乏的现状,今后应加强混合式教学的价值研究,多采用跟踪调查、教学实验、质性和量化分析等实证研究手段,以得出准确、可靠的研究结论。第三,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史研究。厘清混合式教学的发展历史对总结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从而更好地促进混合式教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关于我国混合式教学发展历史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这与我国长期以来持续发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是不相称的,因此需要予以加强。今后须加强对我国混合式教学发展脉络的全面梳理、混合式教学理论观点的系统总结和分析、混合式教学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和反思等。

(三)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

应紧密结合混合式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实践研究:第一,加强混合式教学相关技术工具的研发。在全面的需求分析基础上,研发混合式教学急需的各种技术工具,包括促进线上、线下教学场景互联互通的技术工具、混合式课程资源制作/传输和管理工具、混合式教学评价工具、混合式学习过程监督工具等,为混合式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第二,加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研究,包括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媒体应用和教学评价等的研究。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的关键在于确定线上与线下教学的混合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行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应朝着更加灵活、开放、实用的方向迈进;混合式教学环境设计应增强灵活性、趣味性和情感性;构建科学合理的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第三,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发展战略研究(包括混合式教学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教师适应性、学生适应性、支持体系等),积极应对混合式教学的各种挑战。在管理机制研究方面,加强混合式教学的政策和管理机构的协同性研究等;在激励机制研究方面,加强混合式教学的外部激励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研究;在学生适应性研究方面,加强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适应、外界支持研究等;在教师适应性研究方面,加强混合式教学中的教师心理适应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等。

猜你喜欢

面授研究者线下
高等教育中的学生成为研究者及其启示
COZMINE线下集合店
传统线下与直销模式孰强孰弱?这家动保企业是这样看的
从“偶然”的疫情大爆发到“必然”的线下线上教学结合
自学
自 学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广西天等县“混合式工作坊”支撑乡村学校项目集中面授、送教下乡暨项目调研会
论慕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面授”教学模式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