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劳氏伤科手法复位结合单层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中老年柯雷氏骨折20例

2024-01-22茹正良

浙江中医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劳氏伤科夹板

茹正良

慈溪市第三人民医院 浙江慈溪 315324

笔者采用劳氏伤科手法复位结合单层杉树皮夹板固定治疗中老年柯雷氏骨折20 例,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20 年3 月收治的40 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龄为43~83 岁,平均为(64.27±10.9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夹板组20例,男11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4.35±12.69)岁;平均受伤至就诊时间(6.07±5.90)h;骨折分型:A 型6 例,B型8 例,C 型6 例。手术组20 例,男11 例,女9 例;平均年龄(63.65±9.10)岁;平均受伤至就诊时间(4.37±2.51)h;骨折分型:A 型5 例,B 型8 例,C 型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参照《骨与关节损伤》第4 版[1]中桡骨远端骨折诊断标准:患者有明确的外伤史,伤后腕关节出现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体征明显(桡骨远端骨折典型的“餐叉样”畸形),结合X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1.3 纳入标准:经X线检查,全部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年龄≥40岁;骨折类型为桡骨远端闭合柯雷氏骨折;在我院行整复或手术治疗。

1.4 排除标准:年龄<40 岁;开放性骨折和陈旧性骨折;合并患侧肢体其他部位骨折;合并有心脑血管、神经损伤及精神类疾病。

1.5 治疗方法:分述如下。

1.5.1 夹板组:患者坐位,肘关节屈曲90°保持前臂中立位,首先术者两手分别握住患者手掌尺侧和桡侧,助手握住前臂上端,两者进行对抗拔伸牵引,帮助缓解肌肉拮抗力,用端挤手法纠正侧偏移位,提按手法纠正上下移位,在维持牵引的基础上,操作者顺势掌倾尺偏,让骨折端复位。在掌横纹近端,桡骨茎突桡侧,背侧腕横纹稍远端放置压垫,单层杉树皮夹板掌侧背侧各放置一块,背侧超腕,掌侧不超腕,从手臂近到远端,三道绷带包扎固定[2]159-161。

1.5.2 手术组:采用传统Herry 入路,掌侧放置钢板适当螺钉固定骨折远近端。若关节面塌陷粉碎者,必要时植骨。

1.6 观察指标:随访4~14个月,比较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末次随访腕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和并发症等方面。影像学指标包括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数据通过阅片获得;主要指标腕关节功能评分通过Garland-Werley Colles 腕关节功能量表得出,该表由评估残余畸形、主观、客观、并发症四方面内容,0~2 分为优,3~8分代表良,9~20 分为一般,≥21分为差。

1.7 统计学方法: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 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术前、术后掌倾角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术前、术后掌倾角比较(±s,度)

表1 两组术前、术后掌倾角比较(±s,度)

末次随访9.55±5.17 10.75±3.62组别夹板组手术组例数20 20术前-22.55±4.96-22.8±7.66术后首次11.45±4.16 10.75±3.62

2.2 两组术前、术后尺偏角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尺偏角比较(±s,度)

表2 两组术前、术后尺偏角比较(±s,度)

末次随访17.05±5.29 17.05±3.69组别夹板组手术组例数20 20术前10.80±3.98 10.55±4.41术后首次18.70±4.31 17.05±3.69

2.3 两组术前、术后桡骨高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术前、术后桡骨高度比较(±s,mm)

表3 两组术前、术后桡骨高度比较(±s,mm)

末次随访8.40±1.87 8.70±2.34组别夹板组手术组例数20 20术前7.55±2.01 7.15±1.59术后首次9.90±1.68 8.70±2.34

2.4 两组术前、术后疼痛及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术后疼痛及腕关节功能评分(±s,分)

表4 两组术前、术后疼痛及腕关节功能评分(±s,分)

腕关节功能评分末次随访4.40±3.53 2.85±2.32组别夹板组手术组例数20 20 VAS评分术前6.00±1.55 5.70±1.86术后3d 2.80±0.52 2.45±0.94

2.5 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比较: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骨折之后不管是稳定还是不稳定,都需要一定的固定以维持可靠的位置。对于各家正骨流派来说,都有自己传承的理念和习惯的器具。对于劳氏伤科来说,杉树皮夹板是必不可少的,其具有可塑性、一定的韧性、弹性、通透性、能被X 线透视,是一种理想的外固定材料。可提供持续的压力,使腕关节保持掌倾和尺偏,以利于骨折在正确的位置愈合。扎带的松紧度可随患肢肿胀消退而灵活调整,不可过松也不可过紧,以能插入一指上下滑动1cm为度[2]65-69。

随着手指的屈伸功能锻炼,伸指肌群和屈指肌群交替作用,如果是坚硬的石膏夹板,肌肉就无法达到应有的鼓胀和形变,而夹板有一定的弹性,能随之变形,在维持肌肉活动结束后回到原来的位置,能够更好地适应功能锻炼,达到动静结合的效果。

小夹板固定的复位丢失也不少见,或者说是保守治疗的通病,换成其他材料的石膏夹板外固定也不一定能维持复位。因为外固定对抗轴向短缩的“把持力”天生弱小,特别是对于粉碎性骨折,骨折极为不稳定的情况下,无法提供可靠的外固定,再移位率较高。需要短期内多次复查,尤其是2 周内,如果复位丢失还可以再做补救。需要患者的理解和较高的依从性。统计数据上夹板固定治疗后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高度,初级数据比较末次随访数据均有丢失。这是夹板固定的弊端,但是对于功能活动没有大的影响。

对于老年群体的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是否一定要求手术,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有部分患者还是接受了手法和夹板治疗,但手术似乎更利于骨折良好复位,尤其是关节面中心塌陷的病例,手法复位已经鞭长莫及。手法复位夹板固定比较手术复位钢板内固定最后的功能评分结果统计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个数据结果充分支持了保守治疗。

劳氏伤科绝不因循守旧,复位前要充分阅片,在心中对骨折错位有立体的形象,复位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劳氏伤科指导思想认为动静矛盾统一,骨折的愈合既需要动又需要静,动不是绝对的动,而是控制在夹板的微动范围内。静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相对的静,在静中夹杂着一定的动,在这样矛盾统一的环境中,促进骨折的快速愈合。劳氏伤科讲求筋骨并重,认为在暴力作用下,伤筋在先,动骨在后。在处理筋骨损伤的时候,一定辅以相应的手法,理顺筋骨的走行。在夹板固定的过程中,辅助一定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在还未完全消肿的情况下,就主动进行一定的功能锻炼,有助于筋骨的恢复常态化[2]4-13。

广义来说,手法复位夹板制动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微创手术操作[3]。两者的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通过相对小的创伤达到大的治疗效果,如果从外观上来说,手法复位甚至表面上是无创的。符合手术治疗BO 的原则,最大限度地的满足对软组织和血供的保护。

猜你喜欢

劳氏伤科夹板
劳氏粘虫的发生危害和防治研究进展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严蔚冰“中医导引学”之伤科学术思想撮要
中远海运获2019年《劳氏日报》大奖
HPLC同时测定伤科黄水中6个生物碱的含量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新发蜱传病原体
——劳氏立克次体的研究现状
手法复位联合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