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刺加电针对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疗效观察

2024-01-22位娜娜潘俊晓陈艳萍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1期
关键词:丙组乙组甲组

位娜娜 潘俊晓 陈艳萍

洛阳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河南 洛阳 471000)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约占70%,致残率高和死亡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1]。脑梗死后导致的痉挛型偏瘫使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语言障碍等,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也给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目前临床针对此类患者多采用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但该病治愈难度大,整体疗效不甚理想[2]。因此,寻找更为有效且安全的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的方法,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临床亟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针刺在脑梗死后偏瘫中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既往有研究报道[3],电针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运动功能,减轻痉挛症状。另王晓春[4]等研究发现,透刺结合运动疗法在治疗脑卒中后手痉挛患者中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本研究将透刺加电针结合应用于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中,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旨在为临床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后,选取本院2020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168例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乙、丙、丁四组,每组42例。其中甲组男22例,女20例;年龄41~71岁,平均(60.61±7.12)岁;病程40~63d,平均(50.21±8.42)d。乙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42~73岁,平均(61.22±7.31)岁;病程42~66d,平均(51.05±8.52)d。丙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4岁,平均(61.33±7.36)岁;病程41~65d,平均(51.24±8.46)d。丁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41~73岁,平均(60.80±7.23)岁;病程42~67d,平均(50.65±8.37)d。四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均符合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5];均为首次发病,且表现为痉挛型偏瘫;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发病前即伴有肢体残障者;认知功能障碍、精神疾患者;近期有服用抗痉挛药物;合并关节病变影响肢体运动者;合并脑外伤、脑部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晕针者;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方法甲组患者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如给予营养神经药(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抗血小板聚集药(阿司匹林肠溶片),同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给予控制血糖、血压、降脂等对症治疗。另配合常规康复训练,①早期指导其良肢的正确摆放;②软瘫期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一些床上移动、翻身训练等被动运动;③痉挛期指导患者进行Bobath握手训练,并指导其进行拉伸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逐渐向立位平衡过渡,借助辅具进行短时间站立和短距离的行走等。以上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min。4周为1个疗程。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电针治疗:取(患侧)上肢:天泉、外关、合谷、曲池;下肢:足三里、阳陵泉、殷门、环跳等穴位,使用0.30mm*40mm的针灸针(购自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直刺或斜刺入针15~25mm,行小幅度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连接电针仪(购自广州邦标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选择断续波(频率2/100Hz),输出强度为4(不能耐受者可适当调小),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

丙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透刺治疗,取(患侧)上肢:外关透内关,合谷透后溪,曲池透少海;下肢:悬钟透三阴交,阴陵泉透阳陵泉,环跳透风市。常规局部消毒,使用3寸针灸针(购自江苏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施以提插捻转、疾徐补泻等手法,有强烈针感(触电感为佳),留针20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丁组在甲组的基础上加透刺与电针治疗:患者取穴同丙组,得气后连接电针仪,频率为0.3Hz,电流强度由小逐渐增大,以患者可耐受为宜,每次留针30min,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四组均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1)对比四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采用Fugl-Meyer量表(FMA)[6]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运动功能,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肢体运动能力越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7]评估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自理能力越好,60分以上表示患者生活基本能够自理。(2)对比四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8]评估患者偏瘫侧肢痉挛程度,共6级,评级越高,表示肌张力越大,痉挛越严重。(3)对比四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卒中量表(NIHSS)[9]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总分为42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4)对比四组临床疗效:参照相关评定标准[10]:患者症状和体征均明显好转,肌张力下降大于等于2级,痉挛基本消失,NIHSS评分减少大于45%,记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部分好转,肌张力下降1级,患肢表现为部分僵直状态,NIHSS评分减少在18%~45%,记为有效;患者病情无好转现象,肌张力未降低,NIHSS评分减少小于18%,记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5)对比四组治疗前后步态参数变化:患者按照要求在不受干扰的平地直线行走,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患者的步速、步频、步幅等参数。(6)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如实记录四组患者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并治疗4周后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样本比较以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上述检验标准α=0.05。另多样本中的每两样本计数资料比较需要调整检验标准,调整为α’=α/k*(k-1)/2,其中α=0.05,k为组数。

2 结 果

2.1 四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四组FMA、MBI评分均升高(P<0.05),其中乙组、丙组、丁组均高于甲组(P<0.05),丁组高于乙组和丙组(P<0.05),见表1。

表1 四组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分)

2.2 四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治疗后,四组M A S 评级中0~Ⅰ+级所占比例均升高(P<0.05),丁组0~Ⅰ+级所占比例为78.57%(33/42),高于甲组的57.14%(24/42)(=4.421,P=0.035),见表2。

表2 四组治疗前后痉挛程度变化比较[n(%)]

2.3 四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治疗后,四组NIHSS评分均降低(P<0.05),其中乙组、丙组、丁组均低于甲组(P<0.05),丁组低于乙组和丙组(P<0.05),见表3。

表3 四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分)

2.4 四组临床疗效丁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P<0.05),见表4。

表4 四组临床疗效比较[n(%)]

2.5 四组治疗前后步态参数变化治疗后,四组步速、步频、步幅均变大(P<0.05),其中乙组、丙组、丁组以上参数均大于甲组(P<0.05),丁组大于乙组和丙组(P<0.05),见表5。

表5 四组治疗前后步态参数变化

2.6 安全性评价四组接受治疗的患者均未出现皮下血肿、出血等严重不良事件,且所有患者病情稳定,血糖、血压等控制良好,相关身体检查结果未见异常,安全性良好。

3 讨 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重,脑梗死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11],且相关调查显示[12],50%以上的脑梗死患者中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偏瘫,给患者日常行动造成不便,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阶段采用的西药、康复训练等手段,可改善肢体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能力,但临床效果仍有待提高。因此,探索关于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更加高效的治疗方案,仍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结果发现,治疗后,四组FMA、MBI评分均升高,NIHSS评分均下降,乙组、丙组、丁组以上评分均优于甲组,丁组均优于乙组和丙组,且丁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提示透刺加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临床疗效。在中医学中,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属“经筋病”范畴,病机主要为病邪上犯脑窍,脉络瘀阻,筋脉失养,四肢经络无主,肌肉痉挛而瘫[13]。本研究所采用的透刺加电针治疗,不仅通过针刺调补气血,疏通经络,还加以电针以增强刺激作用,使临床疗效得以提高。在选穴方面,外关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内外相通可宣通三焦气机,交通阴阳之气,血行则脉络通,起到通利关节、除凝止痛的作用[14];合谷为大肠经原穴,有醒脑开窍、通调气血之功,后溪是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合谷透后溪可通畅气血、缓解腰部肌肉痉挛;曲池为大肠经合穴,可舒经络、利关节,少海为心经合穴,可疏经理气,二穴透刺可贯通肩周关节经气,促进上肢功能恢复;阴陵泉和阳陵泉分别为胆经脾经之合穴,二者相透刺可健脾温阳、强筋骨[15];悬钟有清髓热、舒筋脉的功效,三阴交为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络活气血,二者透之,可使三阴三阳经气血贯通,疏利踝关节[16];环跳和风市均为胆经之穴,主要疏通下肢经络,是恢复下肢功能的要穴,可强腰益肾、健步活络。以上诸穴合用可调和营卫,疏通经络。此外,电针有良好的电生理特性,脉冲电流刺激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对穴位所属经脉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可增强活血通络之效[17]。袁野[18]等研究报道,电针针刺法对中风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功能、神经功能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本研究结果与此具有一定相似性,表明电针疗法在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有确切疗效。将透刺加电针应用于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治疗中有助于肢体功能的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和临床总有效率。

本研究结果还发现,治疗后四组步速、步频、步幅均变大,其中乙组、丙组、丁组以上参数均大于甲组,丁组大于乙组和丙组,丁组MAS评级中0~Ⅰ+级所占比例高于甲组,提示透刺加电针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可更好改善患者痉挛程度,纠正步态。由于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高级中枢控制的随意运动模式被低级中枢控制的以痉挛为基础的异常运动模式取代,使得患者下肢的控制能力下降,步速、步频、步幅均降低[19]。透刺是一针两穴或多穴的针刺方法,可减少进针刺激点,扩大针刺治疗范围,对功效相同或相近的穴位透刺并加以电针疗法,可加强针刺作用,提高针刺效果。现代医学研究发现[20],透刺可使组织氧分压升高,血流量增大,加快新陈代谢,从而改善肌肉痉挛,提高运动功能。任毅等[21]研究报道,踝关节康复器结合穴位透刺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痉挛情况,维持步态稳定性,提高步行功能,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本研究将透刺加以电针联合应用,通过低频电流不断刺激,加强透刺治疗效果,提高拮抗肌的兴奋性,并抑制主动肌痉挛,更好的改善患者感觉运动功能,促进步态的恢复。另本研究结果发现,整个研究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任何严重不良事件,说明透刺加电针在治疗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中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脑梗死后痉挛型偏瘫患者采用透刺加电针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能力,改善步态参数,降低肌肉痉挛程度和神经受损程度,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丙组乙组甲组
“二青会”预赛西北五省代表队自由式摔跤甲组成绩分析
一笔业务,组、村、镇三级的会计凭证编制
一题多解求总量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观察莫西沙星治疗急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的意义探析
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