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
2024-01-22项宏
项宏
好友吟湄是半个“女夫子”,恬居楚地小城,经商略成,同时相夫教子,其夫显贵谦卑,其子翩翩贵公子。平时读書、作文、焚香、弹琴。焚香和弹琴据说很有讲究,对于礼数繁多的事我向来抵触,所以,她偶尔在群里自拍的焚香弹琴的照片,我自动略过,只是羡慕她那古色古香的书房,以及满案牍的书籍。
吟湄写文引经据典,文字透露的书卷气证明其作文之前做足了案头功夫。记得她在我新书的序中说:“老项的文字不是我喜欢的类型。”亦然,她这种风格的文字我亦不太喜欢。
不过,她是我请来主持网站的免费劳工,不管喜不喜欢,还是要交流的,为了掩藏我的功利,交流的时候难免扯点网站之外的话题,但是往往说不到十句就产生争论,她说我喜欢瞎扯,我说她胶柱鼓瑟、矫枉过正。
比如有一次偶尔聊到各自老家,她是麻城,我是六安的。我说我六安(Lùān),别称“皋城”,论历史我六安之名始于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置六安国,历史悠久。而说起典故,可知“上古四圣”之一的皋陶,兴“五教”,定“五礼”。我说我六安人杰地灵,别的不说,就说六安瓜片,曹公亦难忘,所以在《红楼梦》中特意点出贾母和六安瓜片。在我说到尽兴时候,她突然来了一句:“唉,这就是不读书的怯啊。”
我问:“何解?”
她说:“你好好去翻翻书,贾母说的是六安茶,不是六安瓜片。”
我手边正好有几个版本的《红楼梦》,一边快速翻到“贾母品茶栊翠庵”那一回,果然,是六安茶,不是六安瓜片。嘴上和她掰扯,心中却已经打了退堂鼓,这聊天碰上“女夫子”,真是江湖豪杰遇到秀才了,一个天马行空,剑出无迹,一个却是招式规矩,防守得严丝合缝,说不定就在你得意的时候反手一击。
退场之后,我赶紧去翻资料,想找到六安茶和六安瓜片的渊源。六安茶指的是产于寿州,也就是今天安徽六安一带的茗茶。早在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里,就出现了关于六安茶的记载。而据我所知,六安茶包括舒城小兰花、霍山黄芽、六安瓜片,前两种是地域名茶,只有六安瓜片声名远播。虽然找到一些资料,但是不敢与她掰扯太多,自觉没有她看的书多,也不像她那样熟读书本,随手翻开就是典故。
还是说六安瓜片吧。说茶,说禅,这是我的强项。禅意天然,不需要死背书本。天地为炉,红尘化焰,将岁月熬成人生,其中一味应该是茶禅。
我喝茶只喝绿茶,很少涉及普洱、铁观音。喝过的绿茶繁多,有西湖龙井、君山毛尖(疑似妙玉给贾母端来的老君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等,其中兰花茶是我老家的茶叶,伴老家人从小到老,到北京后,写过一篇《兰花茶》,发在《北京日报》副刊上,是我北漂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思乡之作。近年喜欢喝峨眉的竹叶青,制作精良,味道也不错,就是贵。
虽然早就知道六安瓜片,但真正喝过,却是从前年开始。一个朋友送了几盒六安瓜片,茶叶罐打开来,却不太喜欢。我喝过的绿茶当中不管是价格昂贵的竹叶青,还是与故土每年一相逢的小兰花,都胜在色香味形俱佳,其中形为喝茶的第一观感,竹叶青如嫩竹梢头的嫩芽,苍绿惹人爱怜。小兰花顾名思义,形似兰花。只有这名茶中的六安瓜片形状实在不讨人喜欢,蜷缩成一节。
朋友送的东西不能糟蹋,还是洗好山水玻璃杯,抓了一把茶叶,用沸水冲泡,然后渐见茶叶在杯中舒展,终于有点瓜子的形状。于是恍然,六安瓜片之名多是由此而得。
喝起来,有惊喜。茶浓而不腻,清香高爽,滋味鲜醇回甘,再观杯中,茶叶似瓜子形的单片,自然平展,叶缘微翘,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汤色清澈透亮,叶底绿嫩明亮。配上我的山水杯,竟然相得益彰。其色、其味我都喜欢,更喜欢的是,茶味绵延,三四泡之后,亦有回味,这一点比其他的绿茶胜了一筹。
后来朋友问茶如何,答曰:“甚好,甚好!”他却补充一句:“你要是嫌茶淡,下次可以给你寄老火的。”我才知道六安瓜片有小火、老火之分,小火初泡时味浓,二泡、三泡之后渐渐变淡,到第四泡已经无味。老火却是味久而浓。同时也知道了,六安瓜片有山内茶、山外茶之分,说的是产地。
山内茶比山外茶好,这应该是山高林密的缘故,所有的绿茶贵在天然之味,而这茶叶能不能藏得住味与地形有关,如一方山水能够藏风聚水,必然能有好茶,这当然说的是江南生长嘉木的山水。反之,不能聚风藏水的地形长出来的茶树,风来了,雨去了,与茶叶有何关系,那产出来的茶味就显得单薄,如果人为地加了香料,茶不但不香,反而变得浓酽、俗气,也浅薄。
六安境内山水众多,除了少数山峦巍峨陡峭,更多如水墨画中的:远山如黛,绿水苍茫,这样的山水孕育出一种茶——六安瓜片,也就不足为怪了。
案头刚好有一杯瓜片,在山水杯中沉浮,茶香袅袅。如是再与吟湄争论,不论红楼,只说这六安瓜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