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高校教育管理路径探究

2024-01-22曹语格

关键词:培育育人时代

于 鑫 曹语格

(1.辽宁大学出版社,辽宁 沈阳 110036;2.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4、36页。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推进伟大事业的必要条件。在时代新人培育视角下,剖析高校育人问题,探究高校教育管理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根本目标

1.时代新人的历史内涵

“新人”并非已然固定的关于人的定义,而是在历史与实践中存在、发展的概念,代表着时代精神和进步方向的人。凡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中具有先进性、创造性、变革性的人都可以称之为“新人”。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新人”就成为社会向前发展所必需的存在。然而,历史地看,“新人”的概念却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诞生的,它的出现是无产阶级发现自身力量、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的生产变化与社会变革中率先发现“新人”的出现及其存在的重要价值,鲜明指出“新人”是顺应了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展变化的人,是为新的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恩格斯指出:“当18世纪的农民和手工工场工人被吸引到大工业中以后,他们改变了自己整个生活方式而完全成为另一种人;同样,用整个社会的力量来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一种全新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新人来”。②〔德〕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46页。由此可见,在现实层面,新人是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化中而成长起来的工人阶级,是顺应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兴力量;在理想层面,新人是有着使命意识的先觉者,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实践者,是与违背人民、违背发展的逆行势力进行坚决抗争的反抗者。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①《中国共产党章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页。党始终把培育新人作为重要任务。“时代新人”是我们党基于新的社会历史方位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0页。“时代新人”是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列,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③刘建军:《论“时代新人”的科学内涵》,《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2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时代新人的核心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④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国青年报》2013年5月4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亟须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首先,“有理想”是时代新人能够确定目标、把握方向的“指南针”。“理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彼岸花,而是有温度、有力量、有方向的精神存在。一个“有理想”的时代新人是能够将个人“小我”融入社会发展“大我”的人;是将历史寄托和时代使命相承接的人;是对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具有极大信心与底气,始终相信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人。其次,“有本领”是时代新人能够创造价值、服务社会的“金刚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⑤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5月1日。一个“有本领”的时代青年是能够将专业素养、专业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人;是能够顺应社会发展需求,积极面对时代变化发展,响应人民需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思想,不断提升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最后,“有担当”是时代新人能够不畏艰苦、知难而进的“压舱石”,一个“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人,是能够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担负起历史瞩望、时代厚望、未来期望的人。

3.培育时代新人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⑥习近平:《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9月10日。当前,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时期,培育时代新人是教育的崇高使命,是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从世界格局来看,培育时代新人关乎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底气和信心,是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竞争的关键之举。从党和国家发展全局来看,培育时代新人关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和实现,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从民族振兴来看,培育时代新人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继承革命先辈遗志,实现中华儿女一直以来的梦想与追求的重要基础。总之,只有培育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我们才能保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长盛不衰。

二、高校在时代新人培育中的问题剖析

时代新人是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是兼具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然而,受思政教育方式模式化、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化、高校教育主体单一化等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出现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断裂”、实践调研热忱不高、实践能力偏低等问题,亟须高校教育管理深入探究问题根源,让学生在投身社会实践中发现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的创新创业精神。

1.思政教育方式模式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当前,国际局势错综复杂,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言论、思想观念呈多元化态势,因此,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理想信念等思政教育就成为高校铸魂育人的核心任务。然而,高校在思想教育方式上却出现模式化倾向。一方面,在思政教育上,主要以课堂和讲座的形式进行讲解,内容千篇一律,针对性不强,很少与学生的专业和实践联系起来,很难起到感化和认同的效果。另一方面,在思政考察上,主要以应试答题或撰写论文为主,在考察结束后缺少分析反馈,导致很多大学生将思政课的考试、考察当作“及格”即可的期末任务,以致于思政课的精神导向、精神启蒙作用大大减弱。

2.实践活动内容形式化

开展实践活动是高校提高学生理论实践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一环。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需要切合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然而,一些高校的实践活动出现“命题式”活动内容和“被动式”参与模式。实践活动是否能够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否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是否形成对学生的活动反馈和进一步指导等等并未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实践效果也仅以现场拍摄图片和活动总结为根据;学生会、各类社团成为实践活动指定的参与主体,而广大学生或是远离活动,或是成为“被动”参与的“配角”。形式化的实践活动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实践活动的积极态度,不利于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育。

3.高校教育主体单一化

高校培育时代新人需要立足于实现教育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地参与和投入。当前高校教育呈现教学与管理分离、专业教师和党政干部分工的状况。这在提高教育管理的效率上无可厚非,但是日渐形成了对高校管理人员包括后勤服务人员在育人过程中作用的忽视,导致在育人环节中缺少学生与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的交流和互动。同时,越来越多的高校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忽视自身的教育职责,缺少身为教育人员的使命感、责任感。实际上,高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交往的正是管理人员和后勤服务人员,这些人员的态度、行为往往会带给广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主体的单一化不仅是对高校人力资源的一种浪费,更会极大地影响时代新人培育的成效。

三、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实现路径

1.根据“时代新人”培育目标,提升教育管理理念

(1)提升出版育人理念

出版是传达文化、启迪思想、服务教育的重要传播媒介,是建构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对健全青年人格,培育时代新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至关重要。提升高校出版育人理念,首先,要高度重视出版业作为精神文化产业的重要影响力,要把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作为根本原则,在选择、创造、传播过程中把好意识形态关;其次,要把立德树人、培育新人作为新时代、新征程的时代使命和责任担当,始终以读者为中心,突出出版在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出版的核心任务,不断提升出版的专业性、实用性、普及性和通俗性,在师生之间形成好口碑。当前,出版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呈现方式等都在发生剧烈变化,但是文化育人的出版功能未曾改变。高校出版社越是在时代变化面前,越需要做好高质量出版任务,发挥出版育人的重要价值。

(2)重视审美育人理念

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审美不仅是调节感性和理性、促进人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更是对于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以及人生的态度具有潜移默化、深厚隽永的力量。重视高校审美育人理念,首先,要更加重视美学对建构学生理想信念的感化作用,强化把审美作为一种内生性感发力量且具有特别的社会影响力的认知,将审美教育提升到培育时代新人必不可少的教育环节中来;其次,要突破对审美教育的片面认知,从狭义的艺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到广义的全面美育教育的层面;从教学实践的“特长生教育”提升到普通学生教育中,提高美育的普遍性、广泛性;最后,要重视审美教育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仅突出审美教育的精神性追求特征,还强调审美理念与生活、社会以及专业实践的紧密结合,强化审美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3)强化“三全育人”理念

“三全育人”是高校培育新人的内在要求,顺应了社会发展对时代新人的需求,对于优化高校思政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力。强化“三全育人”理念,首先,要强化“三全育人”在应对教育这一复杂系统工程中具有重要功用的认识,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高到教育实践的核心地位中来;其次,要深化对“三全育人”的系统性认知,强化全体教职员工的育人意识,强化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协同理念,重视高校与社会互促育人的融合理念;最后,要紧跟“三全育人”的实践要求,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网络、新媒体等场域对教育的作用,突出对全方位联动育人的重视和规划。

2.针对“时代新人”培育问题,创新教育管理模式

(1)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并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建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70页。意识形态对政党、国家、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它是关于人的认识、观念的理论,是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是民众的精神支撑;意识形态不仅作为社会存在的反应物存在,而且具有参与并改变社会现实的能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具有强大生命力与引领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的意识形态。

新时代,高校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一方面,要强化思政课程对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使命感的塑造,以学生情感接受、理论认知为中心,完善课程内容、创新讲课形式和健全考试反馈机制。“意识形态发生作用的机制表现为一种心理过程,意识形态运转的内在逻辑只有符合人的内心期待,才有可能被人们所接受;只有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共鸣,才能获得公众认同”。②孔德永:《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6期。因此,思政课的开展要以促进知识理论在课堂中的吸收和接受为目标,提升思政课与学生专业实践、生活实践等方面的结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感悟主流价值观念的重要意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重视审美教育在主流意识形态建构中的作用,注重审美活动对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功能。影视、话剧等大众性的叙事艺术往往通过影像和故事进行意识形态的“言说”和“书写”,不仅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得到视听感官上的愉悦,完成心理上的想象与补偿,还能让主流意识形态得到隐性的植入。正如杰姆逊所言:“观念性的东西能够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①〔美〕弗·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66页。因此,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要注重让受教育者以浓厚的兴趣和愉悦积极、主动地介入到教育活动中去,可通过开展校园主旋律艺术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主旋律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中去,发挥主旋律艺术活动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作用。

(2)强化协同育人体制建设

协同育人强调在各门课程、各种资源、各方力量、各类活动中都能发挥育人功能。强化协同育人体制建设对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教育是一个高尚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的过程,无论是教学还是行政、后勤人员都具有重要的隐性教育影响力。因此,高校教育不仅要以广博的知识晓人,还要以高尚的品德育人。要增强各岗位教职工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课堂、科研、实践过程中形成贯穿思政教育的合力,建立长效的师生沟通机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生活动态、学习问题和实践困惑等,并及时给予学生心理、生活、学习和实践等方面的指导;此外,各部门、各学院要以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核心点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形成融合学院特色、专业特色的思政课模式,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另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与各方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强化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的有机联动。首先,建立健全高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联动机制。家庭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培养中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力,高校应进一步建立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渠道和反馈机制,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文化、重视家风传承,推动家长教育资源库的建立,整合家庭教育的资源和力量。其次,推动建立高校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项目,支持教师与企业建立合作课题,倡导教师通过课题将学生带到团队中,不断加深学生和企业之间的双向了解,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研发能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需要的时代新人。最后,推动建立高校与区域合作发展的实践机制,引导学生毕业论文、课程作业等考核内容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学生提供调研、考察区域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的机会和支持,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用实践创新理论。

3.面向“时代新人”培育需求,强化教育管理实践

(1)提升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提升实践活动主动性,是培育时代新人必须面对的主体需求。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以及对课本知识的重视,导致很多学生考试能力强、实践能力弱并形成轻视实践活动的情感和认知倾向。为提高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主动性,首先,高校管理人员应摒弃“官僚化”的活动组织形式和“形式主义”的活动安排,从学生需要、学生兴趣出发规划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其次,在活动组织和安排的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有效的时间安排,从活动设计层面为学生提供时间和项目上的多元选择。再次,在活动具体落实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所具备的技能和经验为其匹配合适的岗位,进一步提升参与者的满足感和获得感。最后,高校活动管理者和组织者应该加强实践活动的宣传和发动,增设活动协调员,保持与参与者在实践活动中的稳定联系,让参与者感受到自己被纳入了集体活动中,让参与者感到被重视和肯定,从而提升高校大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2)强化实践活动的针对性

加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是培养时代新人必须面对的发展需求。首先,培养有理想的时代新人,让新时代大学生胸怀大志,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必须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院精准施教,将专业特点融入思政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理想信念的价值意义,感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刻内涵。其次,培养有能力的时代新人,让新时代大学生能够融入社会发展需求之中,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强化专业课程的针对性,专业课内容设置不能一成不变、沿袭传统模式,必须紧跟时代发展变化,针对市场、社会以及创新发展需求不断更新、不断完善,让专业教育始终能与社会发展需求双轨对接,保证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工作需求、科研发展需求有效对接。最后,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家庭、工作和生活中具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必须加强道德实践的针对性,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习惯模式等进行道德实践的指导和引领,要让大学生在道德实践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猜你喜欢

培育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HANDS OFF THE WHEEL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