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讲话精神笔谈

2024-01-22曲永义

关键词:科技成果东北科技

曲永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06)

黄泰岩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宋冬林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特约主持人:林木西

(辽宁大学,辽宁沈阳110136)

编者按: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用好支持政策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辽宁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基地于9月16 日在北京联合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理论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论坛”,邀请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的著名专家进行专题研讨,辽宁大学资深教授林木西主持研讨会。现刊发部分笔谈文章,以飨读者。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曲永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006)

2023 年9 月7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令人耳目一新,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产业全面振兴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讲话中提出的“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不仅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战略方向,也为新时代推动东北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想,勾画了新内涵,注入了新动力。

面向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作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先选项,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构筑东北振兴新优势。

一、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涵盖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的新技术、新领域和新赛道,代表未来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其突出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对产业升级的渗透性和融通性强,对经济效率提升和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大。其中,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时期,新一代数字、生物、能源、材料等领域的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呈现融合交叉、多点突破态势,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创造了条件。站在历史的交汇处,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频共振,依托科技、依托创新发展和形成新质生产力,避免与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擦肩而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前沿和制高点领域,立足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瞄准经济建设和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工程科技问题,紧贴社会民生现实需求和军民融合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发展“撒手锏”技术。在前瞻性、战略性领域打好主动仗,强化技术集成突破,加快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竞争力,完善重点产业供应链体系,加速产品和服务迭代发展,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不断开辟东北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新优势。

二、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

新质生产力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生产力跃迁的方向,蕴藏了巨大的价值,对提高实体经济效率具有乘数作用,对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具有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坚持以新质生产力锻长板、补短板,努力推进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方面,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补齐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短板。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催化剂”,激发传统产业内生动力,摆脱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资源能源的增长路径和发展方式,赋能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改造升级。同时,以新质生产力为“加速器”,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技术范式与数字经济范式的协同转换,建立上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组织新模式,引导企业、金融机构、系统集成商等多方力量,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资源整合和共享,加快产品更新迭代,促进产业链配套发展,加快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

另一方面,要满足新质生产力的个性化发展、跨界发展需求,打破时空限制,锻造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长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繁荣有序的产业创新发展生态,聚焦集高端装备业、工业母机等重点领域,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的能源基地,培育一批的新质生产力为主导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主导型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努力创造新产品充分涌现、市场不断拓展、产业高速发展、价值链不断提升、融入国际国内大循环的新发展格局。

三、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8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以来,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在推动东北振兴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改革开放呈现新气象。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层逻辑,依靠“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的优势,在新质生产力的维度上思考新时代推动东北产业全面振兴的路径,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积极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努力走出一条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完善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策支持、要素投入、激励保障、服务监管等长效机制的改革,更好地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各类科技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数字创新领军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彻底打通各种关卡,加快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技术突破、产品制造、市场模式等方面的“一条龙”跃升,形成代表新质生产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并以此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

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加强形势研判,积极培育未来产业。近年来,随着颠覆性成果不断涌现,未来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领域。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应结合东北地区的产业自身优势,对标人工智能、高端机器人、量子计算、元宇宙等全球产业创新前沿,跟踪“未来智力”“未来生产”“未来算力”“未来商业”的发展趋势,着力发展引领、带动实体经济强劲增长的未来产业作为产业重点布局方向,选择其中潜力较大的赛道重点发展,并逐步试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应用场景,强化匹配未来产业的内容创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努力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战略选择

黄泰岩

(中央民族大学,北京 100081)

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必须以国家对东北的区域发展定位为导向,以东北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条件为立足点,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东北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明确区域定位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发展原则,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加以推进。这就需要把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国家发展战略,通过全局谋划和顶层设计,走出一条各区域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新路子。

推进区域合理分工、优化发展,就是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在城市化地区,就是要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因而国家布局了19 个城市群,目前19 个城市群的人口和GDP 分别占全国的75%、88%,其中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经济圈的人口和GDP占全国的比重达到了30%、41%,显示了城市化地区较强的经济和人口集聚水平。在农产品主产区,就是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在生态功能区,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确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财富观,确保国家生态安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进城市化地区高效集聚经济和人口,同样也必须坚持合理分工、优化发展。这就要求依据不同城市化地区的比较优势和产业条件布局和发展不同的特色优势产业,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确保产业安全。

东北既有城市化地区,又是农产品主产区和生态功能区,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城市化地区来看,我国在东北地区布局了哈长、辽中南两个区域城市群,两个城市群各自的GDP 总量在14 个区域城市群中处于中上游水平,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从农产品主产区来看,东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调出量占全国40%,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从生态功能区来看,东北地区的森林面积占全国的27%,森林覆盖率为47.2%,远远高于全国23.0%的平均水平;草地面积占我国北方温带草地面积的25%。良好生态环境是东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全面振兴东北的一个优势。从特色优势产业来看,东北是我国的重型装备生产制造基地、重要能源及原材料基地。

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需要东北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进一步凸显东北的重要战略地位。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使命中进一步巩固和增强东北的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在完成国家‘五大安全’使命中推进东北的现代化建设。

二、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发挥比较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北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比较雄厚,区位优势独特,发展潜力巨大”。这既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明确了立足点,也为东北融入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

1.发挥产业基础优势,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东北是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重化工业、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这些产业都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根基,因而东北就需要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新机遇,加大数字技术对这些产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基础产业现代化,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支撑。

2.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东北是我国的科教重镇,拥有一批国家级科研院所和著名高等院校,具有较强的科教实力。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要求下,东北发挥科教资源优势,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卡脖子”难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科技保障。

3.发挥独特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东北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资源优势,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就需要东北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特别是服务消费在居民最终消费中占比的不断提高,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服务业。

4.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化。东北的生态资源在我国生态资源中占有重要的独特地位,在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中,东北就可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加快发展风电、光电、核电等清洁能源,建设风光火核储一体化能源基地;发展现代生物经济;发展冰雪经济和海洋经济等。

5.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东北拥有我国不可多得的肥沃黑土地和广阔的大平原,发挥这一独特农业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6.发挥区位优势,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东北充分发挥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快沿边沿江对外开放,形成高水平全面开放新格局,以经济开放促进产业振兴,以制度开放促进体制机制改革。

7.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制度保障。东北是我国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的“排头兵”,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及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的进程中,东北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发挥国有企业的“链长”带动、辐射作用,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促进产业集群式发展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共生共荣,另一方面为有为政府发挥作用提供了微观基础,有助于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组合,从而为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创造制度基础。

三、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做好“新”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这就是要求遵循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时代要求,努力在“新”上做出大文章。

第一,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使其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新经济形态。按照经济形态的演进规律,数字产业不仅快速发展,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而且传统农业和工业也必须加快数字化转型,推进产业数字化。因此,东北必须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把自身的比较优势主动对接数字经济发展,在新领域新赛道构建新优势,实现换道超车。这就需要,通过创新新技术,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东北的科教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把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在提升农业生产率和科技含量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在降成本、增效益、提质量中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数字技术对服务业的渗透,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出新服务,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第二,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群是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是支撑全国经济增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认为,全球资源配置的趋势是集聚、集聚,再集聚! 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就需要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数字产业的集群式发展,就需要推进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群或都市圈,为数字经济提供空间支撑。同时,中心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也有利于吸引高素质人才的集聚,从而为数字经济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因此,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就需要促进经济和人口向区域中心城市和以此为带动的城市群集聚,提升中心城市的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集聚度,强化中心城市的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第三,融入新发展格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需要以巩固和增强东北自身的内生动力为基础,但同时也要以自身的特色优势产业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借势发展。这就需要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国际市场,促进东北的科技创新,特别是利用全国的海量数据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场景优势加快数字技术的自立自强;促进东北的特色优势产业做强做优做大,形成以优势领军企业为链长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集聚。另一方面,以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的营商环境吸引国内外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向东北地区集聚,弥补东北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和弱项,通过扬长补短,形成合力,加快东北的全面振兴。

以深化科技创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宋冬林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科技创新始终发挥着关键作用,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和核心因素。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和增量器的作用。

一、深刻认识科技创新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

科技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这一杠杆撬动人类社会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产生质的飞跃,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经济发展奇迹,从而产生一次次的工业革命,使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科技创新,催生出一个又一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些产业、业态和模式又与新技术相融合,不断扩散、发展和螺旋上升,发挥“乘数效应”,促进整个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飞速发展。18 世纪60 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业生产,最终推动英国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带来了人类社会的一次深刻变革;19 世纪60 年代后期,欧洲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大力推动电器的广泛应用,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生产力得到了飞跃式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 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应用为代表,形成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随着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举行,“工业4.0”概念受到重点关注,在未来10 年至15 年,制造业的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纵观这四次工业革命,无不是科技创新占有主导和核心地位。蒸汽机等一系列发明创造,推动了英国的产业升级,使其一跃成为当时的世界强国;电气化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德国和美国科技创新层出不穷,大大提升了社会生产力,实现了高速发展,成为世界强国;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更加广泛,发明创造间隔期缩短,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更加显著。可以说,每一次科技创新和进步,都促进了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极大提高、产业结构快速优化升级、新经济业态与模式广泛出现,给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增添了强大的活力和动力。

二、科技创新在东北振兴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已实施多年,虽然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与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经济大省相比,经济发展多项指标仍然有很大差距,在经济总量、经济增速、人均水平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不足,这也是当前东北振兴面对的巨大挑战。从理论上讲,落后地区要追赶直至超越先进地区,必须持续不断、恒久用力地加大和强化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实现经济发展快速赶超和弯道超车。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实现振兴,全力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是必由之路,其中科技创新是关键因素和核心动力。东北地区必须源源不断地推动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赋能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必须立足科技创新。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基础雄厚,装备制造业优势突出。但传统产业整体上存在着大而不强、技术水平偏低、生产效率不高、盈利能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强等特点,这也导致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同时东北地区产业结构配置不合理,产业链较短,不能推动产业间的有效发展,传统产业发展模式由于后劲不足,制约着东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冬季寒冷时间较长、经营生产成本偏高,同时地处北部边境地区,地缘政治复杂多变,这些因素极大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要克服这些困难和劣势,必须立足于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推动技术改造,强化成果转化,特别要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而促进企业脱胎换骨和发展壮大。可以说,科技创新是东北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传统企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

二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主攻方向,其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是对整个区域经济和社会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和带动的产业。东北地区振兴,必须牢牢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这方面,东北地区已经进行了良好的布局,如辽宁省的高端数控机床产业、工业机器人产业,吉林省的电动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黑龙江的数字经济产业、生物经济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精、尖的特点,技术门槛和技术标准很高,要培养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研发、生产、应用高效结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吉林碳谷碳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通过科技创新,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目前已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研发、生产、销售碳纤维原丝的创新型企业。

三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优越,农业是东北地区的特色产业,广袤的东北大平原和优质的黑土地,使东北地区农业相对于国内其他地区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在新时代背景下,东北承担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这就提出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方面要实现农作物品种的优产优育和农产品的科学种植,农作物自给率事关国家粮食安全,要选育高产优质的品种,着力提升农作物产量,确保中国饭碗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实现农业机械产业的现代化、高端化和智能化,只有开发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功能先进的现代化高端农机产品,才能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要实现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和高科技化,必须在现有的资源基础上,强化科技创新和科研投入力度,加快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三、当前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发展势头良好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战略性举措,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东北三省科技发展迅速,创新在驱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有效地带动了东北三省经济发展,推进产业向智能化和高端化调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不断提升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活力,科技和创新在助力东北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的活力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现。

一是科技型企业增速显著。2022 年,辽宁省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增速分别达到46.7%、27.7%,全国排名跃居第13 位和12 位,全省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7052 家,较上年增长43.8%,税前加计扣除金额239.26 亿元,较上年增长63.6%。2022 年吉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112户,长春光华微电子等5 家企业跻身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长光卫星、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公司上榜“独角兽”企业名单。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持续增强。

二是科技创新领域亮点较多。2023年辽宁省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达到11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数量由34 个提升至40 个,实现平台数量只增不减、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22 年吉林省长春国家自创区成为东北地区第2 个获批的国家自创区,长春国家农高区成为全国9 个获批的国家农高区之一。2022年黑龙江省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31.4%,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长31.67%,启动环大学大院大所创新创业生态圈建设,新增2 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全省国家级孵化载体达到52 家,哈工大航天高端装备未来产业科技园获批建设,黑龙江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佳木斯农高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启动建设,智能农场暨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获科技部正式批复。

三是新设创新联合体重大专项。辽宁省围绕集成电路装备、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储能与氢能、金属材料、石油化工等优势领域,组织新松机器人、鞍钢股份等龙头企业牵头构建创新联合体,整合集聚省内外创新资源,共同承担创新联合体重大专项,单个项目支持强度不低于1000万元,着力攻克体现国家战略意图、面向地区产业需求、彰显辽宁研发优势的关键核心技术。

四是科技创新水平和效益不断提升。2022年辽宁省内高校院所转化科技成果1528项,同比增长22.4%。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68亿元,同比增长49.8%,累计培育“雏鹰”“瞪羚”“独角兽”等新经济企业4498家。2022年吉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位列全国第19位,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十年来增长了15.09%,与全国增速(15.14%)相当,居东北三省之首;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由全国第15位提升至第11 位,科研物质条件指数由全国第8 位提升至第5 位。2022 年黑龙江省成果产业化项目新增经济效益50.7亿元,建设省科技成果库,汇集入库成果6510项、在研项目2572项。

虽然近年来东北地区科技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经济助推作用也越来越显现,但仍然存在着政策相对分散、激励力度不够、体制不够灵活、科技创新人力资源较为缺乏等问题。

四、坚持以深化科技创新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东北地区地域辽阔、区位优势显著、工业基础良好、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这里曾孕育出中国一重、哈电集团、中国一汽、长客轨道客车、鞍钢集团、沈阳机床、中航沈飞等一批大型骨干企业,在我国制造业中居于重要的地位。同时,东北地区又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以上,对于守护好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不动摇。在现代经济中,科技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创新始终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转型中居于主导和关键地位。当前,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形势,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重要时期,牢牢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东北地区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在加强东北亚地区沟通与合作、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东北要振兴,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科技创新赋能经济发展,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地位,以科技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使各类要素资源充分释放能量和发挥作用,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和转型发展,构筑新的竞争优势,开辟新的发展赛道,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从而推动东北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

二是多措并举完善体制机制,助推科技创新。一个地区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乃至飞跃发展,必须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使其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匹配和相互推动,进而使经济体中各种要素资源的潜力尽可能发挥出来。当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面对新的挑战,必须采取有效举措,完善体制机制,破除旧的经济发展思想和观念,改革阻碍经济发展的政策,创新市场经济各种体制,大力推出一系列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转型升级、有利于敢闯敢干的政策。通过这些,激发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是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加大科技研发力度。要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鼓励不同类型的企业加大创新力度和科技研发力度。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从宏观上来看是科技与创新的竞争,从微观上来看,则是一个个企业之间研发和产品的竞争。东北地区当前经济发展之所以遇到瓶颈,就是因为企业的科技研发与创新不足,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东北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持续加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构建适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央企和省属企业、大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创新生态体系,鼓励不同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共同攻关研发,确保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的成效,促进企业研发能力“更上一层楼”。

四是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研成果要实现其价值,在社会经济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必须强化科技成果的转化。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将实验室的研究与现实的社会需求有效衔接起来,进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只有与经济高效结合、与产业良性对接,才能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推动社会生产提质增效和产业优化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实现质的飞跃。东北地区有一大批知名高校,如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这些高校都是国内知名的院校,科研成果丰硕。同时东北地区还有众多的科研院所,科研力量雄厚。要充分利用这些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要围绕东北振兴需要,加大投入力度,丰富平台载体,找准突破口,以科研成果持续转化“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金量”。

五是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当前国与国之间的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基础性、前瞻性、原创性科研成果对一个国家科技发展至关重要。现实的经验告诉我们,科技成果只有实现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逐级跳跃”和“相互融通”,才能真正发挥其创新价值。东北振兴发展,必须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加强产学研合作为着眼点,以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为目标,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集思广益、强化攻关、重点突破,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重点围绕国家重大基础装备产业、围绕现代大农业,集聚各方面财力、人力、物力等联合攻关,构建具有东北特色的产学研合作体系,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的支撑。

六是加快培育科技型市场主体,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载体建设。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为核心构成的科技型市场主体,是最具活力、最具潜力、最具成长性的科技创新群体和科技成果转化载体。首先,应将培育科技型企业摆在科技创新各项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优化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流程全周期扶持政策,加快壮大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队伍,构建起多层次、递进式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其次,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型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将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资助计划的实施范围扩展到一般科技型企业,更有力地吸引海内外英才来东北创办科技型企业,完善科技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和双向流动机制。最后,实施科技型企业社会化服务机构培育工程,加强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和众创空间等科技型企业孵化载体建设,引导各类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中介机构向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聚集,探索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构建起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发展服务体系。

七是打造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制度环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运行机制。科技成果转化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但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有效对接不是自动实现,而是需要建立起能够保证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的市场运行机制。这就要求,应当努力消除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对冲,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出有利于科技型市场主体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一是加快构建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科技成果管理体制,深化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切实赋予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分配权,完善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简化科技成果资产评估备案程序,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时效性。二是加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事业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全部留归单位、科研人员获职务发明成果省内转化净收益比例不低于70%的奖励政策,积极推动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容错免责机制,不断提高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三是加快细化科技成果转化相关配套政策,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型科技人员获取奖励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优化科技成果技术入股以及科研人员现金股权奖励的税务支持政策,允许事业单位成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公司开展技术贸易活动,完善部属高校和中央级科研院所在省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扶持政策,以正向激励性政策为主导,减少激励性政策与约束性政策之间的正负效用对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东北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起“发展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的良好环境氛围。要结合东北的区位优势和经济特点,切实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和强度,加强产学研交流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问题,大力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切实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东北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东北科技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