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齐治平、关注当下的政治智慧(十四):治政廉为首,廉为政之本(一)

2024-01-22王杰

月读 2024年1期
关键词:执政者清正廉洁

王杰

廉洁是一种美德,人所敬仰;廉洁是一种原则,人所遵循。中华廉政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承方式。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挖掘历史文献、文化经典、文物古迹中的廉洁思想,整理古圣先贤、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

我国古代反腐倡廉的许多思想和实践,体现了古代思想家、政治家对廉政问题的缜密思考,体现了古代政治文明的卓越智慧。研究我国古代反腐倡廉历史,了解古代廉政文化,考察历史上反腐倡廉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之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对中国传统的廉政文化作一个宏观梳理和介绍。

一、执政者是否清正廉洁,事关国家的安危和政治的稳定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都把清正廉洁看作是为官的三大法宝之首。如果说百善孝为先,那么,治政廉为首,廉为政之本。无论官品大小,官员都是国家的执政者,都要履行社会管理责任。中国汉代的选官制度就是“举孝廉”,孝与廉是为官的基本要求。“廉洁”一词最早出现屈原的《楚辞》中,其文曰:“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东汉著名学者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注释道:“不受曰廉,不污曰洁。”我们可以将廉洁理解为不接受他人馈赠的钱财礼物,不让自己清白的人品受到玷污,这个态度就是孟子说的“可以取,可以无取,取则伤廉”,就是说,取了不义之财,就伤到了自己的清廉。

古人还说,“临财毋苟得”“临财莫如廉”,廉洁就是见到钱不起贪念,不以权谋私,不取不义之财。清廉是民众对政府信赖的基础,如果官员不能做到清廉公正,国家就无法得到治理,受到伤害的就是老百姓。

执政者是否廉洁,事关国家的安危和政治的稳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春秋时齐国管仲将“廉”视为立国之“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这里所说的“礼”指上下有节,有礼就不会超越节度,行为也不会超出道德规范;“义”指合宜恰当的行事标准和社会公义,有义就不会妄自求进,抬高自己;“廉”指廉洁方正,有廉就不会掩饰恶行;“耻”指知耻之心,有耻就不会同流合污。礼义廉耻是治国的大纲,如果士大夫毫无羞耻心,那么其毫无节制的贪求行为必将危害国家政治秩序,由士大夫组成的官员必将腐败。正如汉宣帝所说:“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做官不廉洁公平,那么治理国家就会衰败。所以,官员的廉洁自律不仅仅是个人道德品质问题,而且关系到政治的公正、百姓的福祉、国家的兴衰安危。

执政者尤其是高级官员的廉洁,事关国家的安危,这在历史上一再得到证明。春秋时,吴越争霸,最后吴国灭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员腐败。当时,吴王夫差在大臣伍子胥的帮助下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被迫求和,带着妻子前往吴国服侍夫差。但是身在吴国的勾践并没有忘记复仇,他听从大夫文种的建议,派人用重金美女贿赂夫差的宠臣伯嚭,收受贿赂后的伯嚭即向夫差进言,放勾践回国,并想尽办法诋毁伍子胥。最后,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将伍子胥赐死。伍子胥死后,吴国大权即落在了伯嚭手中,勾践更是经常送珠宝美女给伯嚭,致使整个吴国上下贪贿成风,民怨沸腾。越王勾践则乘机伐吴,一举攻克吴都。夫差求和不成,深感愧对伍子胥,蒙面自杀,吳国灭亡。而多次收受勾践贿赂的伯嚭在吴灭亡后也被诛杀。

“勤俭兴邦,奢靡亡国。”历代王朝更迭兴衰,大多没有逃脱这样一个铁律。王朝开始初期的执政者能够居安思危,怀有深深的忧患意识,励精图治,官场风气和社会风气比较清朗。但是,随着国力的增强,财富的增加,执政者的奢靡浪费享乐、声色犬马之风伴随而来,进而国家开始由盛转衰,由骄而败,由存而亡,自古政权更迭兴替,概莫能外。这就是历史为我们揭示的:执政者清廉,则国家兴盛;执政者贪腐,则国家败亡。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就对党内出现的任何贪腐行为实行零容忍,露头就打,坚决惩治,绝不姑息手软。

因此,无论任何时代,都必须高度重视执政者的廉洁问题。只有在廉洁的治理下,国家才能够繁荣昌盛,社会才能够和谐稳定,民众才能够获得公平和正义。历史一直提醒我们,廉洁正直的官员,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二、领导干部清正廉洁是全党全社会的“风向标”

廉政,即廉洁政治,是一种与贪污腐败直接对立的政治现象。廉政文化,正是以廉洁为核心、以文化为载体、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内容的文化。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仍然是吏治腐败问题,所以,治理国家,表面上是治理百姓,实际上是治理官员,吏治则国治,吏治则民安。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强调:“对领导干部来讲,自身硬首先要自身廉。廉,重在自觉,贵在持久,难在彻底。中央委员会的同志在清正廉洁方面是‘风向标’,必须做到洁身自爱、公道正派、坚守底线,为全党作表率。”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与时俱进,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始终是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领导机关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机关,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少数’,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在上面要求人、在后面推动人,都不如在前面带动人管用。

中华廉政文化高度重视领导者的“风向标”作用。孔子讲:“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一个领导者自身品德高尚,廉洁自律,那么他的言传身教将成为周围人的楷模,激发他人廉洁的动力。领导者的廉洁可以在不需要强制命令的情况下,引导整个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形成一种自发的廉政风气。反之,如果领导者的品德有缺陷,贪污受贿,那么即使他们发布命令,也难以取得下级和群众的信任。这不仅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还会助长腐败和不正当行为的滋生。

廉洁和贪污相对,老百姓赞赏的是“廉”,愤恨的是“贪”,所以每一个清官、每一次清廉之行,都能对下级和百姓产生积极影响,带来政风社风的改善。鲁国的高官公仪休嗜鱼却不受鱼;宋国的子罕以不贪为宝;曹魏时,胡质清廉却畏人知;诸葛亮在上皇帝的《自表后主》中,主动公开家庭财产;包拯拒收皇帝贺礼;清代张伯行力禁馈送。这些能臣廉吏,尽管地位高低不同,时代跨越数千年,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守住为人为官的道德和法律底线,不越雷池一步,真正做到了“仰不愧天,俯不愧地,内不愧心”。他们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社稷,因而赢得了老百姓的爱戴,成为千万官员廉洁为政的典范,成为社会的楷模。

中华廉政文化强调领导者的“风向标”作用,强调领导者应该以廉洁和高尚的品德来示范正确的行为,激励民众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坚守廉政道德。这一传统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应该被广泛倡导和贯彻,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廉政建设。只有领导者身正,社会才能风清气正,廉政文化才能真正深入人心,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为民、务实、清廉”是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坚实底气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都对腐败有清醒的认识,始终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阐述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既为广大党员干部清廉做人、廉洁执政提供了基本价值指引,也为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提供了根本原则。概括起来,可归结为“为民、务实、清廉”三个方面。

“为民”,就是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群众,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看作是最高利益,坚持一切为了群众的工作原则。“务实”,就是要认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廉洁从政的执政规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工作原则,对人民负责,对党负责。“清廉”,就是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廉洁奉公,坚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刚正不阿的精神品质,让共产党人的正义浩气长存。

“为民、务实、清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它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执政理念和核心价值观。“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中华民本思想源远流长,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政治家。“名必有实,事必有功”“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实的精神是中华文明的底色,激励着执政者求实效、务实功。“源洁则流清,形端则影直”“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 廉洁传统在中华文化中延续了数千年,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之一。

“为民、务实、清廉”中,“清廉”是一个枢纽。政风廉洁,从来是赢得民心,实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繁荣的重要一环。清廉,意味着公正无私,秉持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原则。在政府工作中,领导干部只有秉持清廉的作用,才能确保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和公信力,从而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清廉也是建立良好政风的关键。一个清廉的政治环境能够鼓励人们诚实守信、实干兴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相反,腐败和不良风气则会破坏社会的信任和稳定,导致虚假成风。

“清廉”是“为民”“务实”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要求广大干部不忘初心,自觉抵制腐败,踏实做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领导干部要在工作中牢记总书记的教诲,必须保持廉潔自律的作风,严格遵守党纪国法,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为百姓兴实利,做到公正、公平、公开,才能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形象,才能够获得人民的尊重和信任,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为人民服务。

“为民”“务实”是“清廉”的保障。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实干作风,才能筑牢廉洁文化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廉洁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只有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真正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抵御住诱惑,坚持住共产党人的廉洁本色。同样,领导干部只有大力弘扬实干作风,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困难,才能体现廉洁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和实践导向,才能让廉洁文化建设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在新时代,领导干部要大力弘扬“为民、务实、清廉”的优良作风,必须坚持廉洁从政、廉洁用权,将好传统带进新征程,将好作风弘扬在新时代。首先,清廉之重,在于自觉。保持廉洁操守,靠他律,更靠自律;靠监督,更靠自觉。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关键是不想腐。要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做到“吾日三省吾身”,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事业观、权力观,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其次,清廉之贵,在于持久。真正的廉洁,就是要持之以恒、慎终如始,勤掸“思想尘”,多思“贪欲害”,常破“心中贼”,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时刻防范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永葆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再次,清廉之难在于彻底。彻底的廉洁,就是要不忘初心、坚守底线,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个小节,守牢政治关、权力关、交往关、生活关、亲情关,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做一心为公、一身正气、一尘不染的共产党员。

总之,不忘初心、清正廉洁、秉公用权是领导干部必须坚守的原则和操守。广大领导干部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廉洁智慧,坚持修身,不断淬炼党性。只有始终保持清正廉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够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人从法,则公道行而私欲止;以法从人,则公道止而私欲行。

—〔宋〕杨万里《论吏部恩泽之敝劄子》

【大意】个人依从法律,至公至正之道就得以实行,私欲就会打消;法律顺从个人,至公至正之道得不到实行,私欲就会产生。

【解读】南宋诗人杨万里为人刚正不阿,遇事敢言,时常上书皇帝痛陈国家利弊。当时,吏部弊病丛生,官员徇私枉法现象屡见不鲜,杨万里为此上书,提出了立法和遵法的必要性,认为如果人的行为超越了法律规定,公正之心必然荡然无存,最终导致私欲纵横,国将不国。

猜你喜欢

执政者清正廉洁
江华:清正廉洁传家风
谭政:领导干部要做清正廉洁的带头人
老子尚简政治思想初论
清正廉洁得民心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清正廉洁作表率”评论之一
本色做人,初心为政——“清正廉洁作表率”之二
讲廉洁 重家风 构建公司清正廉洁的为业环境
历史视角下执政忧患意识的影响因素及质量提升研究——执政意识研究系列论文之四
论以民族主义宣传调控民众不满情绪的成败条件——基于数学模型的分析
执政者应学习异质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