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大全球倡议”:全球治理新思维及推进路径

2024-01-21

社会主义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倡议文明发展

韦 红 郝 雪

今天人类正经历罕见的多重风险挑战,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不同文明间误解和冲突依然存在,需要国际社会合作应对。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全球治理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治理赤字突出,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变革也因此迫在眉睫。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近两年先后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下文简称“三大全球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发出中国声音。“三大全球倡议”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个整体性构想,将发展、安全与文明紧密相连、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以一种系统性思维为全球治理困境提出一条破解之路。

目前,学术界有关“三大全球倡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第一层面,针对“三大全球倡议”展开各自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倡议的阐述,涉及主要内容、核心要义、生成逻辑、深刻内涵及深远影响。1参见侯冠华:《习近平全球发展倡议的多维论析》,载于《理论探索》2023年第2期;王玏、刘军:《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要义、理论创新与世界意义》,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3期;邵新盈:《全球文明倡议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实践路径》,载于《当代世界》2023年第6期。二是关于倡议推动完善全球治理的研究。有学者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角度,分析倡议的助推作用;2参见廖炼忠:《全球发展倡议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载于《世界民族》2023年第1期;严安林等:《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新型文明关系的中国方案》,载于《国际展望》2023年第4期。有学者从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出发,分析倡议的落实路径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3参见毛瑞鹏:《全球发展倡议及其对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意义》,载于《国际展望》2022年第6期;张亚勇:《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落实的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1期;孙敬鑫:《全球文明倡议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及实践路径》,载于《当代世界》2023年第4期。还有学者从国际制度层面审视和推动倡议落地生根。4参见王明国:《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制度基础》,载于《太平洋学报》2022年第9期;王明国:《从观念变革到制度构建:全球安全倡议的实施路径》,载于《东北亚论坛》2023年第2期。三是关于在倡议之下如何推动各方面合作的研究,重点包括与各国家的合作1参见孙德刚、章捷莹:《中阿落实全球发展倡议:理念与实践》,载于《和平与发展》2022年第5期;宋微:《推动自主发展:全球文明倡议下中国对非洲治理援助》,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3年第3期。和各热点领域的合作2参见周亚敏:《全球发展倡议下的中拉气候合作:基础、机遇与挑战》,载于《拉丁美洲研究》2022年第6期;葛建华、朴静怡:《试析全球安全倡议视域下东亚海上非传统安全合作》,载于《东北亚学刊》2023年第1期。。第二层面,关于“三大全球倡议”的综合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倡议共同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相同的价值追求、相通的具体实践,突出倡议的理论创新和中国贡献。3参见于江、贾丁:《统筹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几点思考》,载于《国家安全研究》2023年第2期;门洪华:《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的战略逻辑》,载于《现代国际关系》2023年第7期。二是关于倡议的落实路径研究。4参见蔡翠红、于大皓:《中国“三大倡议”的全球治理逻辑及实践路径--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载于《东北亚论坛》2023年第6期。有学者从依托制度化峰会探讨推进倡议的落实,5参见王明国:《统筹推进全球发展倡议与全球安全倡议的落实--基于制度化峰会的视角》,载于《国际展望》2023年第2期。有学者从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分析制约倡议落实的因素,6参见金新、翟阔:《统筹发展和安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优化》,载于《贵州省党校报》2023年第2期。还有学者从热点领域审视和推动倡议落地生根。7参见张洁:《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的地区实践与历史经验--关于中国-东盟推动区域合作与治理南海问题的考察》,载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4期。三是关于倡议对全球治理的深远意义。8参见杨鲁慧:《三大全球倡议: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全球治理观》,载于《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23年第6期。

以上成果大多是从宏观的视角对“三大全球倡议”进行阐释,本文则是以全球治理的关键要素为视角,将“三大全球倡议”置于同一框架下,统合而非割裂地探讨“三大全球倡议”在治理路径、治理价值和治理机制等维度上所提供的创新思维,并将协调发展、安全、文明三者关系置于破解全球治理困境之核心。在此基础上,探讨“三大全球倡议”落实的可行性及具体推进路径,为破解全球治理困境贡献中国智慧。

一、全球治理的三大困境

面对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及愈发复杂多变的全球问题,全球治理凸显滞后性严重、合作性不足和整体性缺乏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大困境:

(一)安全优于发展导致发展治理严重滞后

全球治理体系在发展与安全事项上存在优先级和主导关系。与安全相关的事项被设定为国家或国际议程中最重要的优先事项,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主导关系典型表现在发展的安全化上,发展被视为实现安全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最终目标。9Sasha Jesperson,Rethinking the Security-Development Nexus:Organised crime in post-conflict states,Routledge,2017,p.29.例如,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以集团安全稳定为根本,极大地限制了个别国家的实际主权,特别是发展权,导致这些国家以不结盟运动作为回应,并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0Bjorn Hettne,"Development and Security:Origins and Future",Security Dialogue,Vol.41,No.1,2010,p.41.突出安全优先于发展,发展被用作确保安全,而不是提高个人福祉的战略。从可能蔓延到邻国的国内冲突,到有组织的国际犯罪和恐怖主义,国际社会提供的援助侧重于响应受援国内部的安全需求,在问题蔓延至国际之前将其控制住,确保受冲突影响国家的问题不影响援助国或国际安全。这种防御性做法控制但不寻求解决问题,并不关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内部个人或群体获得最有效的发展进程。国际社会正在远离承担发展责任的做法,其结果是在受冲突影响的国家采取了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办法,导致有些问题永远不会被解决,只会被勉强管理或遏制。正如学者马克·杜菲尔德指出,“发展披着仁慈的外衣--它不断援引权利、自由和人民--隐藏着管理和遏制混乱而不是解决混乱的顽固意志”11Mark Duffield,Development,Security and Unending War:Governing the World of Peoples,Polity Press,2007,p.ⅷ.。其结果是牺牲发展以支持安全利益。

(二)文明隔阂与误解导致全球治理合作受阻

“不同的文明观是指导和框定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思维言行,乃至政党、国家等政治实体决策实践最根本层面的‘集体无意识’。”1景向辉:《“三大倡议”:引领世界潮流浩荡大势》,《北京日报》,2023年06月19日。这也是当前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背景下,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愈发受阻的重要原因所在,加之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界、主导全球价值理念,进一步严重阻碍国际交流与合作,反过来又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当前,西方国家固守“西方中心”“文明优越”等观念,忽视非西方国家在追求现代化、民主化过程中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以“文明冲突”的姿态对待其他国家探索不同的发展道路,造成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冲突升温,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一些西方国家蓄意鼓噪所谓“民主和威权”“自由和专制”的二元对立,将“民主、自由、人权”解释为全球“普世价值”,以此支撑和引领全球治理的实践进程,实则是按照西方奉行的政治价值观去改造世界的霸权主义,意在构建一个基于西方规则的人为国际体系,而不是一个由真正共同价值理念组成的国际社会,2Adrian Pabst,Global Governance in Transformation:Challenges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Springer,2020,p.19.导致被置于“普世价值”统摄下的非西方国家,表现出对“普世价值”的拒斥和重塑,将此视为挣脱西方控制获得国家独立自主的工具,加剧全球思想文化领域斗争,阻碍真正的共同治理价值理念形成。

(三)发展、安全、文明三者隔裂导致各领域治理机制间缺乏联系和合作

目前全球治理体系中与发展、安全和文明相关的机构虽然众多,但相互之间并未建立起紧密联系,各相关机构大多关注单一领域,并负责一组有限议题治理,忽视议题间联系。即便已有尝试在三者相关机构之间建立联合机制,那也只是松散地相互关联,全球治理机制呈现碎片化特点。从制度上来说,一个机构的既定组织程序和观点不容易与其他机构的程序和观点相结合。3Randolph Kent,"The Governance of Global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Convergence,Divergence and Coherence",Conflict,Security & Development,Vol.7,No.1,2007,p.129.机构可以被视为“他们所在的制度环境的俘虏”4Sasha Jesperson,Rethinking the Security-Development Nexus:Organised crime in post-conflict states,Routledge,2017,p.62.,制度是支持身份的既定程序或规则框架以及此类身份的活动脚本5Ronald Jepperson,"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 Effects and Institutionalism",in Walter Powell and Paul Dimaggio,eds.,The New Institutionalism in Organizational Analysi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1,p.146.,它影响着规范、信念和行动。来自不同制度框架下的发展、安全与文明行为体受到特定制度因素驱动,以不同的视角理解问题,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也不同。可以说,制度差异影响了三者之间的平衡、融合程度及建立紧密联系,导致全球治理效果事倍功半。针对发展、安全与文明的特定实践已与它们的机构身份联系在一起,不同机构的行为体相互之间可能会分享专业知识,并表达合作的意愿,但很难超越其所在的制度框架,形成整合三者的行动方案。尤其是全球治理体系不同于现代民族国家已经建立起的主导权威,它对关注不同问题领域的国际机构缺乏权威,如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管理权限,因此缺少民族国家整合各部门资源和力量,采取共同行动的强制力。

二、“三大全球倡议”破解全球治理困境的系统思维

“三大全球倡议”以三位一体的系统思维回应全球治理存在的困境,从全球治理路径、治理价值和治理机制三个角度,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建设。

(一)关于全球治理的路径:坚持发展治理和安全治理协同推进,使之相互促进。

“三大全球倡议”以促进人类共同福祉为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与安全,强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突出发展重要性,推动构建持久安全、共同繁荣的世界。

第一,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与安全。“三大全球倡议”深刻把握住发展与安全的人民性,致力于为实现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全球发展倡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6参见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2日。,强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将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提升全球安全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既是推动发展的真正动力,也是维护安全的根本力量源泉。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1参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既关注人类整体利益,致力于增进全人类共同福祉,又着眼具体的“人”,致力于构建人全面发展的安宁环境。其中,共同安全观的根本目的是要让每一个国家人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得到尊重和保障,尤其是生存权和发展权;可持续安全观是要通过发展化解矛盾,消除不安全的土壤,为人民生存发展提供更加安全稳定的环境。全球文明倡议同样立足于人民,既强调“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2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03月16日。,又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承认个体对生存、发展、自由的追求,积极维护“人的发展与安全”,确保个人免于匮乏、恐惧,自由地过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以发展促安全,突出发展重要性。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于世界上许多国家而言,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只有发展才能使人民摆脱贫困,消除冲突的根源,为许多安全问题的解决奠定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反过来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又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全球发展倡议坚持发展优先原则,将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3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2日。目前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没有共同发展的安全将是短暂的、不可持续的。全球发展倡议坚持普惠包容原则,提出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4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2日。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基本需求和发展机会,着力解决国家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夯实全球可持续安全的根基。

(二)关于全球治理的价值:以文明包容互鉴建构全球发展、安全治理新理念

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和“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的重要主张5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03月16日。,既充分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又努力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以实现文明多元与文明共通的辩证统一。秉持文明包容互鉴的战略姿态看待和处理自身与他国的发展与安全问题,不仅成为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重要准则,也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形成的前提条件和根本遵循。全球文明倡议提出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6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03月16日。正是在尊重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历史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人类在长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同文明求同存异、交流融合、发展积淀的产物,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与升华。7参见吴志成:《深刻理解全人类共同价值的丰富内涵》,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5期。它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合作提供了精神纽带,为人类文明交往提供了目标指引。

人类文明交往应致力于共同发展,着力解决全球发展失衡等难题。在追求和平发展的道路上,鉴于各国发展程度多样性的客观现实,全球发展倡议提出普惠包容原则,努力消除由国家或个人背景不同所造成的机会不平等和权利不共享,从而缩小发展结果的不平等,使各国人民可以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同时,强调各国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坚持各国有权利也有能力基于自身国情自主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反对西方国家的霸权主义,践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国际关系理念,推动全球发展迈向平衡协调包容新阶段。

人类文明交往要追求公平正义,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实现互利共赢。全球安全倡议提出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8参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既坚持国家无论大小、强弱都是国际社会一员的平等性原则,又高度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妥善解决的包容性原则,推动国家之间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的新型伙伴关系。特别是全球安全倡议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9参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该思路不仅坚守了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战略、践行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而且弘扬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国际法“宪法化”的国际法治文明精神。10参见云新雷、夏立平:《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全球安全困境的中国方案》,载于《国际论坛》2023第2期。总之,倡导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一方面可以推动各国共享发展成果,共同维护普遍安全,尤其是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另一方面,亦可破解当前全球治理中合作受阻、治理价值理念分歧的困境。

(三)关于全球治理的机制:统筹发展、安全与文明,强调不同治理机制的联动性和综合性

面对现有全球治理机制呈现碎片化特点,“三大全球倡议”创新以统筹发展、安全与文明为中心的治理合作模式,实现不同治理机制间的协调互补。这包括:全球发展倡议提出的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1习近平:《坚定信心 共克时艰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09月22日。;全球安全倡议提出的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强调多管齐下、综合施策2参见《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人民日报》,2023年02月22日。;全球文明倡议提出的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3参见习近平:《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人民日报》,2023年03月16日。等理念。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吸纳发展、安全与文明等多方行为体参与全球减贫、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合作治理的共同体,具备更大的包容性和互动性。它要求以整体性和联动性思维破解制约经济发展的地区争端、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要求改变文明交往方式,打破文明交流壁垒,促进不同文明相互启发和借鉴,为共同发展和普遍安全创造不可或缺的信任基础。

“三大全球倡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能够创新和推动全球治理机制向联动治理和互动治理转变。目前中国正在推动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 年议程》《东盟东同体愿景2025》等已有倡议协同增效,拓展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发展、社会人文等多领域合作发展,强调各问题领域相辅相成、各问题解决互联互通。特别是“三大全球倡议”为推动金砖合作机制向政治安全、经贸财金和人文交流“三轮驱动”提质升级注入中国力量。4参见刘越、孙美娟:《金砖扩员体现南方国家合作决心》,《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08月28日。中国推动金砖合作机制实现历史性扩员,借助新成员沙特、阿联酋、伊朗同为石油输出国组织(APEC)重要成员国的身份,深化与APEC 能源合作,将促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型作为金砖国家战略经济对话的重要内容,并举办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建立金砖国家职业教育联盟、开展联合科技研发计划等人文活动,积极促进金砖合作机制中的文明交流与文化合作,着力打造发展与安全治理合作的底层支撑,创新全球治理的形式与机制,成为新时期全球治理的驱动力量。

三、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的基础与挑战

在当今世界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并存的背景下,推动“三大全球倡议”中全球治理新思维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既有可行性基础,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的可行性基础

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日渐增强,以人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这些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的可行性基础。

1.中国在全球治理中地位提升

中国在全球治理议题设置、机制改革及行动实践上的国际领导力和影响力皆有所提升,成为推动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的中坚力量。其一,议题设置上,中国直面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将与发展、安全和文明相关的重点话题引入多边机制议程中。近年来,中国围绕贫困治理、气候变化、人文交流等重点议题举办各类论坛并提出中国方案,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和广泛支持。其二,机制改革上,中国已成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主动参与者和积极引领者。一方面,在推动现有治理机制改革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中国推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分别将超过6% 和3.13% 的投票权转移给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5参见张雪:《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进展、挑战与努力方向》,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2期。。另一方面,中国推动建设和完善诸多合作治理新机制。例如,在中国积极推动下,金砖合作机制已从政治、经济“双轮驱动”升级为政治安全、经贸财金和人文交流“三轮驱动”架构,为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实发挥重要作用。其三,行动实践上,中国不仅以自身成功实践为全球治理提供有益经验借鉴,而且积极参与到全球治理实践中,为全球治理做出行动贡献。例如,中国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向发展中国家分享中国减贫经验和做法;中国军队连续33 年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足迹遍布20 多个国家和地区;6参见《“中国蓝盔”为和平坚守 展大国担当》,央视网(https://news.cctv.com/2023/05/29/ARTITF2F6pcjCUSLbZKzyfU8230529.shtml.)中国举办亚洲、中非、中拉等各种国际性文明对话大会与论坛,力促各洲文明互学互鉴。这些行动与“三大全球倡议”关注领域高度契合,为破解当前全球治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路径。

2.以人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以人为本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为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奠定了思想基础。冷战结束以来,国际社会对发展与安全的理解发生了重大转变,坚持以人为本的“人类发展”和“人类安全”概念被提出。“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增长,更加重视个人福祉,既要求提高住房、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物质福祉,又要求满足心理健康、情感满足、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福祉。“安全”也远不止没有暴力冲突,及满足人们最低水平的物质需求,还包括没有严重的经济威胁和文明压迫,提供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更安全的空间和机会。发展与安全都汇聚到“人民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的核心理念上,1Rakhee Bhattacharya,Northeastern India and Its Neighbours:Negotiating Security and Development,Routledge,2014,p.45.引发国际社会开始将注意力和资源从国家层面转移到满足个人需求上,使实现发展、安全与文明三者之间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成为一种自然选择和演变。

另外,可持续发展理念成为国际社会的发展战略和实践。首先,各国纷纷将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国家计划。例如,肯尼亚将风电、地热、太阳能等绿色能源作为未来优先发展目标,以缓解电力短缺。2参见邹松:《非洲发展可再生能源潜力巨大(国际视点)》,《人民日报》,2022年06月14日。其次,各种国际机制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合作。例如,G20杭州峰会首次就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制定行动计划,并发起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倡议,打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增长的新格局。3参见王云松:《倡导共同发展 展现大国担当》,《人民日报》,2022年11月18日。再者,企业、科研机构、媒体等多方行为体积极参与可持续发展。例如,科研机构积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保持农作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病虫害等技能,全面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可持续发展理念与“三大全球倡议”所坚持创新驱动、统筹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等思想相融相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世界各国能更加正确地看待和处理自身与他国的发展、安全与文明问题。

(二)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面临的挑战

西方国家主导的霸权规则依然盛行,冷战思维仍有市场,逆全球化思潮持续回升,大国战略竞争不断加剧,这些对全球治理新思维的落实构成极大挑战。

1.西方国家仍占据全球治理主导位置

“三大全球倡议”倡导在全球治理中实行真正的多边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西方国家的国际规则红利和全球影响力,因此,其落实必然会受到西方国家的抵触。尽管国际力量对比呈现出“东升西降”的趋势,但并未根本破除“西强东弱”的国际格局,全球治理规则也并未反映出西方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权力再平衡。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4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8日。一些重要的国际机构的关键职位和职能部门仍多数由西方发达国家垄断,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和世界银行行长一般由欧洲人或美国人担任,世界平等均衡发展受制于这些国际规则的不对称。另外,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及意识形态偏见,对中国相关提法污名化,认为中国试图挑战自由民主,以“共同价值”对抗“西方价值”来传播自身的政治价值,为国际秩序的“中国化”进行辩护。5参见金天栋、任晓:《“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传播的“共通的意义空间”研究》,载于《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在欧盟媒体中,中国被形塑为一个挑战欧洲、“颠覆”国际规则、推动另类治理模式的系统性竞争对手。6参见周翔等:《“他者化”中国:欧盟媒体构建中国全球治理形象的话语机制分析》,载于《新闻界》2022年第12期。西方国家将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意识形态化,强调东西方理念的对立,为“三大全球倡议”的真正落实设置了障碍。

2. 冷战思维和逆全球化思潮依然盛行

目前,一些国家仍抱有冷战思维,坚持“你输我赢”的零和思维和唯我独尊的霸权心态,将他国视为假想敌,挑起冲突对抗。俄乌冲突正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俄罗斯视为“最重大和直接的威胁”1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 2022 Strategic Concept,(https://www.nato.int/nato_static_fl2014/assets/pdf/2022/6/pdf/290622-strategic-concept.pdf.),采取以邻为壑的手段,确保所谓“集体安全”的结果。冷战思维还表现在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给别国,不尊重其他国家自我选择的权力和不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这些既与全球安全倡议所坚持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背道而驰,又与全球发展倡议所坚持的普惠包容原则严重相悖,还与全球文明倡议所倡导的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完全相反。

逆全球化思潮是严重阻碍“三大全球倡议”落实的又一重大障碍。西方国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对全球治理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使得以联合国为核心的治理架构在应对全球复杂问题上捉襟见肘,削弱了以联合国作为主要平台实施新思维的推动作用。例如,世界卫生组织因美国削减资金支持甚至威胁退出,加剧长期困扰的资源短缺问题,削弱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的能力。逆全球化思潮尤其对全球发展倡议的落实阻碍甚大,具体表现为:贸易领域的“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多边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发展,限制了国际社会推动全球经济平衡复苏的努力;科技领域的“霸权主义”,对打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形成了冲击,增加了发展中国家获得技术与进行自主创新的成本,不利于将科技创新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3. 大国战略竞争日益加剧

近期大国之间战略竞争呈上升态势,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地缘政治竞争,这对全球治理新思维落实构成现实挑战。在亚太地区,中美战略竞争成为影响地区乃至全球形势的主导性因素。美国将中国视为敌手,持续采取“集团化”和“阵营化”战略,从“五眼联盟”“四方安全对话机制”到美英澳安全联盟,企图拼凑“亚太版北约”,加大对华全面战略围堵,提高了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推广难度。同时,地区性大国印度正在借助美国实力积极提高自身地位,推行地区霸权主义。而日本右翼则利用美国意图遏制中国的时机,全力武装自己,伺机从中美竞争中渔利。2参见张亚勇:《全球安全倡议落地落实的机遇、挑战与实践路径》,载于《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2年第21期。中等强国澳大利亚则进一步服务于美国的大国竞争战略,充当起所谓“印太旗手”,不遗余力地在对华事务上制造摩擦与争端。3参见刁大明、刘颖哲:《体系压力、决策者认知与澳大利亚作为中美第三方的战略选择》,载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2期。这些都给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和平发展埋下了重大隐患。在欧洲,美俄、欧俄地缘安全结构性矛盾升级,俄乌冲突直接将美俄关系降至冰点。美国联合欧洲盟友在金融、能源、制造业等领域对俄罗斯实施全方位制裁,向乌克兰提供多批军事援助,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再次升级,还由此引发全球性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一些负面连锁反应,严重阻碍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这些都将对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维度形成冲击。

四、全球治理中推进“三大全球倡议”落实的路径

在全球治理中推动“三大全球倡议”落实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从行动、思想和制度三个层面进行努力。

(一)行动层面:坚持发展、安全与文明并重,夯实重点领域合作

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进程中,应以联合国机构为平台或合作伙伴,以重点领域务实合作为抓手,在治理行动中实现对发展、安全与文明的统筹。

第一,将联合国作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核心平台,改变全球治理的议题设置上“重安全轻发展”的现象,聚焦发展、安全与文明联结的视角。推动联合国将发展议题置于首要位置,把减贫作为优先事项。同时,将全球发展倡议与联合国《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构建发展议题的常态化沟通机制。支持联合国安理会在全球安全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引导成员国认识到“安全”问题背后的“发展”与“文明”问题所在,顺势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文化多样性联盟等国际性文明组织为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创造契机,将推动南北对话作为文明对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明对话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治理经验等主题紧密衔接,用系统性思维破解全球治理困境。

第二,围绕粮食安全、数字经济、气候变化等重点领域开展合作,将保障民生置于首要位置,实现发展与安全、文明的良性互动。构建可持续的粮食供给体系是减贫的关键,中国要结合缺粮国土壤环境,推广适宜的粮食种植技术。同时,要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解决因战争导致的全球粮食供应链断裂的问题。在数字经济领域,中国需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国情的工业化战略,特别是运用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针对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网络、生物、新兴科技等领域的安全挑战,要向其提供安全人才培训。而无论是粮食贸易畅通还是技术要素流通都离不开国际交流,交流是促进生产要素流动的重要抓手1参见蔡翠红、于大皓:《中国“三大倡议”的全球治理逻辑及实践路径--基于国际公共产品供给视角的分析》,载于《东北亚论坛》2023年第5期。。中国要加强与相关国家人文交流合作、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保障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要推动相关方就“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不断扩大理念契合点。同时,推动发达国家和碳排放大国切实履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和人才援助承诺,鼓励发展中国家根据各自国情和能力提出反映最高雄心的国家自主贡献。

(二)思想层面: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建构发展、安全治理的共同价值理念

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是消除文明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建构发展、安全治理的共同价值理念的重要途径。第一,立足中国自身发展经验,引导各国在其社会体制内弘扬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共同价值理念。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推动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摆脱贫困具有深刻启迪。中国需积极组织智库之间以及智库与联合国机构之间开展交流研讨,或是邀请发展中国家智库加入中国“脱贫和可持续发展智库网络”,促进中国减贫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惠及全球。同时,要积极发挥现有双多边文明对话交流机制,在已有议程基础上,增加各国发展政策背后价值理念和方法经验的分享,更加重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中国要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拓展文明交流的层次和平台,增添人文交流新项目,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与“丝路精神”相融合,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之路。

第二,深入挖掘冲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因素,加强人文交流合作,从思想层面实现求同存异、凝聚安全共识。中国参与建立的亚太安全合作机制多以尊重地区国家的主权原则和独立自主为基础,满足了彼此通过协商和对话方式处理敏感问题的期待。2参见徐步等:《全球安全倡议的重大理论意义与实施路径笔谈》,载于《国际问题研究》2022年第4期。通过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加深各国相互理解和彼此认同,于思想之中构建和平,既维护了亚太地区和平稳定,又为国际安全架构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值得广泛推广。中国要发挥现有自身组织机制优势,开拓与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安全交流与合作;更加重视提升全球安全议题设置能力,鼓励将全人类共同价值观作为共建和谐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引领世界各国正确审视人类价值内涵,增加情感共鸣;更加重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搭建大众化、多元化网络交流平台,拓宽各国政策沟通和经验交流的形式与渠道。

(三)制度层面:完善和创新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机制间协调互补

国际机制对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要推动现行的国际机制更好地发挥效能,同时创建新机制以适应全球治理议程的转变。

第一,努力消除治理机制“各自为政”现象,对其进行专业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以成员国高度重合的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倡议为例,上合组织在深化成员国安全治理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转向促进地区安全、经济、卫生与文化全面均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经济合作不完备问题。以发展为导向的“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武装冲突、恐怖袭击和有组织犯罪等各类安全威胁,但目前“一带一路”安全保障机制建设更多侧重于对话、论坛和倡议层面。上合组织的发展可以维护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推动“一带一路”项目安全落地,而“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可以为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途径,推动二者合作对接、政策协调能极大增强治理的有效性。但目前二者之间合作衔接存在不足,需要在上合组织内部设立经济协调机制,协商经贸标准和规则,推动建立贸易自由化机制,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助推成员国资金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同时,上合组织要继续强化成员国安全合作,精准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特征和各类安全风险,推动建立文明对话平台,增进各国文化交流,共建“一带一路”安全屏障。

第二,创建新治理机制,突出发展、安全与文明并重。中国要根据三大全球倡议重点合作方向创建治理机制,对治理议题进行深入挖掘和广泛拓展。挖掘发展、安全与文明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推动治理新机制由一元议题向多元化议题转变,并形成固定对话和会晤机制。拓展数字经济、网络安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等新领域的治理经验分享,针对各项治理特点及实践经验制定行之有效的规则,补充新领域的治理缺口。同时,中国要充分利用主办重要国际会议的主场外交的机会,向国际社会阐述“三大全球倡议”的理念,并长期关注国际社会对倡议的认知与评价。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力弘扬“三大全球倡议”中的人类共同价值,拓展东西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从而降低意识形态的色彩,增强国际社会对倡议客观性和全面性的认识。

五、结论

“三大全球倡议”彼此联系、相互呼应,构成了新时代中国推动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思维。新思维从全球治理路径、治理价值和治理机制上,提出了坚持发展、安全与文明并重,强调以文明包容互鉴建构全球发展、安全治理新理念,推动不同治理机制间协调互补。这些新思维突出强调了全球治理的整体性、联动性和包容性,是促进发展、保障安全、繁荣文明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方案。尽管“三大全球倡议”中的全球治理新思维顺应历史发展大势,但在目前的落实中仍面临着诸如冷战思维盛行、逆全球化思潮回升、大国战略竞争加剧等问题挑战。展望未来,中国应协同国际社会一起努力落实全球治理新思维,统筹发展、安全与文明,加强重点领域合作;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建构发展、安全治理的共同价值理念;完善和创新治理机制,推动治理机制间协调互补,必将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完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倡议文明发展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请文明演绎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漫说文明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对不文明说“不”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