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困境与优化
——以会计专业为例
2024-01-21葛炳伟
○葛炳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可见,教育数字化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建设的重要助力,更是学生适应数字时代的需求。在教育数字化大力推进过程中,作为教育的主体——学生,该如何适应教育数字化呢?这需要从教育理念、教学实施、学习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转型,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本文从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的角度,基于我校会计专业在数字教学转型中的研究与实践,对职校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实践探索、困境及优化展开探讨。
一、数字素养的概念与内涵
数字素养是一个不断演变的概念,是从信息化素养发展而来的,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不断升级,逐渐演变成数字素养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动态的,并且在不同环境下、不同的对象中以及在具体学科上各有不同。目前对数字素养内涵的研究非常丰富。
有研究者对在“互联网+”的时代,公民应当具备的数字素养进行了概述。如郑云翔等认为,数字公民素养,是数字时代下公民利用各种数字技术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所需具备的关于安全、合法、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技术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行为习惯[1]。并对数字公民素养的内容做了阐述,具体包括数字理解、数字素养、数字使用和数字保护四个方面。
数字素养需要结合行业特征,在具体专业领域内灵活运用。教师这一行业,率先做出了自上而下一系列的学习与应对,并在2022 年11 月30 日正式发布实施《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该标准明确提出了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2]。
有研究者对学生应具备的数字素养进行了论述,如韩锡斌等认为学生数字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本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与数据素养,利用数字技术进行交流与协作的能力,数字内容创作的能力,数字安全和数字伦理的意识,借助数字技术进行持续学习、问题解决、反思和自我提升的能力,数字化专业知识和能力等[3]。
也有研究者从具体学科专业出发,就如何培养不同专业学生的数字素养开展了研究。如周艳艳认为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学生应在数字理论知识、数字技术应用能力、运用数字技术的创新能力、数字安全意识等方面具备数字素养[4]。赵红梅分析了财会本科生在数字素养导向下应该具备的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综上,在本文中学生数字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利用数字技术获得、使用和评价数字信息,发现、分析和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而能够优化自己的学习活动而具备的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数字化意识、数字技术知识与应用、数字伦理和自我发展四个方面的维度。
二、职校学生数字素养的现状
学生数字素养是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借助数字资源,主动发展自己的一种能力。本文的职校学生主要是指初中毕业后进行五年一贯制学习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职校学生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已经有了自己的学科专业,所以其数字素养需要与自己的学科专业相结合;二是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方面稍显薄弱。本人基于在职校会计专业一线的教学经验,对标学生数字素养的四个维度,总结出职校学生在数字素养方面目前的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一)有数字化意识,但缺少数字化意志
学生有数字化意识。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有着天然的敏感性,对于数字化技术也是如此。学生能敏锐地感受到自己学习生活中以及社会上数字技术带给他们的改变,对于数字技术这样的新事物通常持有积极、开放的态度。他们也会认识到数字技术给他们未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对数字化认识方面,他们有着先天的优势,也有较为强烈的意愿去学习。
学生数字化意志比较薄弱。数字化意志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借助数字化资源用于解决问题时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职校学生的学习意志薄弱是其最大的弱点,更何况数字化学习过程中需要更高的自主性。通过借助数字资源独立解决问题,対职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志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虽然很多职校学生有数字化的认识和意愿,但是最终能成功借助数字资源解决问题的却在少数。
(二)数字化应用比较传统,与学科专业融合少
数字化知识与应用是指学生了解数字化的相关知识,并能运用数字化技术资源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能力,比如通过教学平台完成作业,通过数字化提升本专业能力等,是将数字技术进行实际运用的一种能力。
目前,职校学生对数字化的主动应用主要集中在生活领域,比如网络游戏、观看短视频等生活休闲方面。在课堂上对数字化的运用仍然比较传统,主要是线上学习、搜集学习资料、评价学习效果等教学环节。而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数字化的应用更应与专业相结合,即能够通过数字化技术解决本专业的问题和难题。但是,目前学生能将数字技术灵活运用于本专业领域的微乎其微,数字化的应用未能与学科专业相融合。
(三)数字社会责任感低,网络安全意识不强
数字的社会责任感是指学生在运用数字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伦理、法律法规,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对相关数据的安全保护意识以及风险方法意识。比如,学生应当遵循互联网的法律法规,对班级内老师及同学的个人信息不得随意泄露,不传播网络谣言,不进行网络暴力等。
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频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但是与之相匹配的网络安全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却比较滞后。学生泄露他人隐私的事情、违反社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言行时有发生。因此,为了与数字化的飞速发展相匹配,需要尽快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学习迁移能力薄弱,限制了专业发展
专业发展,是指通过利用数字技术资源主动提升自身专业发展的能力,包括借助数字化进行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创造性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数字专业发展能力,需要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要求比较高,而这正是职校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职校学生常常因为自身学习能力较弱,限制了其运用数字化进行自我的提升。为此,提升职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学习迁移能力,对职校学生的数字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才能更好地借助数字化进行自我专业的发展与提升。
三、职校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探索
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不是毫无基础的,它是从过去信息化发展而来的,各级各类学校都有一定的经验与基础。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学校也纷纷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来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在探索中又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呢?本文以我校会计专业为例,就数字化所做出的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我校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的实践探索
1.专业设置方面——专业升级、增设课程。为了适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发展,我校在2021 年对会计专业设置进行了升级,由原来的“会计”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分别升级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和“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升级并不是简单的专业名称的改变,更多的是将会计行业的新技术、新规范带给学生的一种意识。为了适应数字化的发展,我校会计专业在课程开设上做了升级和新设,如新增开设了《会计大数据基础》《大数据审计基础与实务》《智能化成本核算与管理》《智能化税费申报与管理》《财务大数据分析》《财务机器人开发与应用》和《财务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真账实训)》等课程。通过这些课程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知识、新技能与会计专业相融合,进而在专业课堂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会计专业的数字化能力。
2.教学资源方面——建设云财务共享中心。数字化的发展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数字资源的建设和共享。自疫情以来,线上学习成为教学常态。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线上课程资源也随之不断完善,日趋成熟。现在,学生除了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到本校的线上课程资源外,还有很多校外共享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从丰富的共享资源中自由选择。我校会计专业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本校精品网络课程资源,帮助学生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地进行学习,还与校外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等考证课程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
同时,为了更好地将会计行业最新技术和行业前沿理论带给学生,学校与企业合作在校园内建设了云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资源共享,将企业大量真实的、最新的财务票据引入课堂,极大提高了学生会计业务能力。这正是得益于大数据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发展。不需要学生进入企业,也不需要将繁重的纸质票据带入课堂,学生在校园里的云财务共享中心,足不出校,通过共享的电子票据就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到财务公司当下使用的智能财税软件,接触真实的财务票据,运用新技术处理会计业务。云财务共享中心不仅让学生可以学习会计专业的新规范、新技术,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更佳的学习体验感。
3.教师数字化素养方面——组织各类培训提升数字化能力。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最终是需要通过教师予以落实和实施,因此教师数字化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数字化素养。为了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为此,我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了江苏省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 平台的学习。平台中有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学生信息道德培养等12 个模块,教师通过学习可以在数字化能力方面获得全面提升。目前,教师基本具备了数字化意识,也能够在日常教学中熟练运用各项数字化技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字化素养。
除此以外,专业课教师还会定期参加企业实践进而更新自我专业知识与技能。学校与企业长期合作,有计划地安排专业课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和暑假到会计师事务所、财务代理公司等企业进行企业实践。通过学习和实践,专业课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在会计专业的发展与应用,并将新知识、新技术带回课堂,助力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二)制约学生数字化素养提升的主要因素
为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转型与改革,但是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与教学的一个全面融合,更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还有很多因素限制了教育数字化的进展,制约着学生数字化素养的提升。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对教育数字化理解狭隘。目前,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数字化的理解是狭隘的。许多老师简单地认为教育数字化就是数字化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认为教师会在课件上制作视频、会使用智能黑板、会进行软件评分、能给学生发布在线作业等就是教育数字化。事实上,这只是对教育数字化的一种狭义理解,仅仅是将教育数字化理解成了教育信息技术化。教育数字化更重要的是给教育带来了全方位的改变,特别是在教育理念上,需要教师以新的视角对教育进行全新的思考。比如教学的目标、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等,这些都将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教师只有主动去理解数字化给教育带来的方方面面的改变,才能真正实现教育数字化,进而培养出具备数字素养的学生。
2.学生自主意识不强,自主能力有待提升。在教育数字化的背景下,学生将拥有前所未有的主动权。主动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权,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较高自主性的学生会在数字化背景下成长得更快,而自主性差的学生可能连基本学习任务都难以完成。数字化背景下,学生首先要有自主意识,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空间、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甚至任课教师等。而自主学习能力的高低将直接拉大学生之间的差距。目前,职校学生自主性较低成为其发展数字素养最大的障碍。一是自主意识比较弱,职校学生在学习上对老师有更强的依赖性,对自己的学习缺乏主动规划。二是在学习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学习迁移能力差,严重制约了其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而这将成为影响职校学生数字素养高低的最关键的因素。
3.校内专业课技术更新滞后。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学校的硬件设备相对容易达到基本要求,但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技术上的巨大变化,且技术更迭、产业升级的周期也越来越短,这给职业学校在专业课设置和实施上带来巨大压力和挑战。现在,许多学校专业课使用的教材、学科专业软件都具有滞后性,并不能反映本专业的最新知识和技术。如何将本专业的新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成为制约职业学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在本专业上数字素养的提升。因为学生只有掌握了先进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创造性的开发与应用,所以,为了提升职校学生数字化素养,学校需要与企业深度合作,动态引进新技术、新工艺,为教育数字化服务。
4.数字化教学平台还不健全。数字化平台是推进数字化教学的一个载体。目前,在教学中,师生使用数字化资源还处于比较零散的一些行为,或是因为某一门课程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共享资源,或是因为某一任课老师个人偏好喜欢进行数字化教学活动。总之,数字化教学平台的使用目前还没有形成规模,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育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与健全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它需要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多方参与,通力合作,逐步搭建。
四、职校学生数字素养的优化展望
针对目前职校学生数字素养的三大制约因素,为了进一步优化学生数字素养,未来职业学校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教师树立科学的数字化理念
教育数字化并不是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运用于教育教学中,这是目前人们对教育数字化理解的最大偏差。在这种理念下,教师往往过于关注技术手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活动。随着数字化在教学中的运用,学生的交往、师生的交往甚至对“教师”这一概念的定义都会发生巨大变化。教师原有的许多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可能会在数字化转型中不再适用,所以需要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数字化理念。只有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数字化素养的提升。
(二)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主导教学方向、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但是,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学习资源共享的普及,学生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只有具备较高自主意识的学生才更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教师如何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成为重点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数字化发展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人。自主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学生在过去的学习经验中逐渐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采用更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可采用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
(三)校企资源共建共享,动态引进新技术
对于职业学校教育数字化而言,除了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字化技术外,更重要的是专业课上如何能够体现本专业的最新技术。要实现这一点,除了校内教师进行自我专业提升,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外,更要借助企业的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虚拟仿真的工作场景,帮助学生第一时间掌握新技术等。随着数字化的发展,新技术的更新升级更为快速,之前学校引进一项新技术可以使用多年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为此,最理想的方式是学校能够与企业共建、共享新技术,来保证新技术可以持续动态地被引入学校。这也意味着将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的程度会越来越多。
(四)全面规划,建设高质量数字化平台
数字化平台的建设需要一个系统、严谨的运行机制,供学校参考与使用。这需要相关部门及早对教育数字化平台的建设做出全面的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标准。学校依据标准、结合本校的条件制定符合本校特色的平台与资源。政府、学校、企业、社会共同打造数字化平台,为师生的数字化教学服务,提升学生数字化素养。同时,也为企业、社会服务,向企业输送高素质的数字化人才和为社会培养数字化公民。
(五)探索新的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与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教学史上出现过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国外一些国家还以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等形式进行了探索。目前,我们国家普遍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在这种组织形式下,教学场所、教学内容、授课教师、上课时间、学生都是固定的。但是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下,学生的学习将不再受固定场所、固定时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比如超前学习。而在资源共享下,学生可以查看到全校教师,甚至全国、全球优秀教师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也将不再固定。当这五项要素都不再固定时,班级授课制是否还适应教育数字化的发展?想必届时一定会出现更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也是我们要进行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