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可能与路径指向

2024-01-21隋灵灵王美琦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人才

○隋灵灵 王美琦

时代变革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物质资料生产水平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但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是部分人的思想道德发展出现异化现象,出现了马尔库塞所谓“单向度的人”,为物欲所统治,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出现不平衡问题。这种现象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时代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回应。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社会风气极大追求物欲的背景下,人们的思想道德出现异化现象,片面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情绪价值满足和精神追求,作为强调职业道德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先进的价值观,工匠精神之于高校培养人才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个体全面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

(一)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理论型人才转为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实践层面的专业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以工匠精神为指导的具有职业素养的人才[1]。高校是国家的人才储备地,有义务承担新时代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然而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的教育体系更偏向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实践层面的专业技能教育以及思想层面的职业道德教育在整体教学体系权重中占比较小。此外,高校以往的教学模式缺少机动性,理论知识传授的过程和方式一成不变,学生往往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求甚解,缺少独立思考环节,不能真正掌握知识,因而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人才培养越来越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早期的理论型人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各行业对人才的需要,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配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工匠精神的涵养与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意义深远且十分必要。

(二)促进大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内就业形势愈来愈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每年都要旧事重提的热门话题,部分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举步维艰,归根结底在于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够,换言之,其自身之于企业而言并不是不可替代的。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流水线培养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中失去了竞争力。还有部分大学生未能在校期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高校习得专业技能后进入人才市场对就业机会不屑一顾,片面追求高薪。更有甚者,在校期间未能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在岗时以权谋私、敷衍工作。如何培养一批理论知识丰沛、专业技能过硬、职业道德高尚的创新型、应用型高质量人才,助力大学生顺利就业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考虑并解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应满足大学生个体全面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的全面,不仅是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全面发展,其中本身就内在包括了职业道德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而工匠精神聚焦于人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在强调过硬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强调对本职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是关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优秀价值观。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工匠精神的深入挖掘。

二、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可能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的一部分,工匠精神以其独特的合理内核贯穿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在当今浮躁风气盛行的社会中依旧可窥其风采。工匠精神所蕴含的内涵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具有一致性,二者的价值追求趋同,且工匠精神得以发展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自身的与时俱进,这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要求相一致。从这一层次来看,二者融合发展具备现实可能性。

(一)工匠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趋同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科学,其自身的特殊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最新的前沿问题,及时发现并调节目前社会中不符合发展要求的现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水平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所谓应用型高素质人才重点在“应用”,是能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充分结合的一线人才。这与工匠精神所强调的精益、创新、敬业在价值追求上趋同。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工匠精神,最后的落脚点均在“培养当前社会最需要的人才”上,二者在这一层面的价值追求趋同。

1.工匠精神的价值追求。工匠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存在,最早要追溯至春秋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使得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进一步使得社会分工更加细化,部分人开始专门从事某一手工职业。这一部分人逐渐形成一个特定的社会阶层,他们依附于大地主和大贵族存在,且受封建时代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士农工商,工的社会地位较为低下,仅高于商。醉心工艺和科技的人才会被冠以奇技淫巧,为人所不齿。工匠的社会地位低下自成语“轮扁斫轮”出处也可窥一斑,该成语出自《庄子·天道》,讲的是一个叫轮扁的工匠和齐国君王的对话。轮扁说恒公读的书不过是圣人遗留下来的糟粕,恒公回答:“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译为:“我读书,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暂不深究,但凭借二者的对话就可了解工匠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是十分低下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使工匠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这种观念却早已深入人心,人们对工匠的偏见并没有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而消失。但不能否认的是,在华夏历史上,正是这一“社会地位低下的阶层”为今人留下了盈千累万的珍贵文化遗产,在华夏史书中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因为工匠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对产品的专注精益,对美、巧的不断追求,凝结出了这一特殊群体中的价值观,即工匠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价值观的内涵又不断丰富,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蕴。学界关于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存在很大的争议,但不外乎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守正创新。无论工匠抑或工匠精神,它们都是发展着的概念,在不同国家和民族,或同一国家和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完全相同的解释。但值得指出的是它们各自的基本内涵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某种的稳定[2]。

工匠精神是对作品的一丝不苟,是对完美的无限追求,是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随着工匠精神内涵的丰富,工匠的内涵也外延至其他领域,不再专指工匠这一特殊群体。提及工匠,我们想到不再是仅仅有着“一技之长”的匠人,而是透过他们呈现出的精美绝伦的产品,看到了凝结着他们智慧和汗水的对美、精的崇高追求。信息时代、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精神并没有过时,甚至比任何时候都更重要[3]。新时代依然挺立潮头的老牌企业无不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凝结于企业经营背后的工匠精神。作为企业家,企业就是他的作品。如何完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激励机制就是企业匠人所要对其作品倾注心血的重点。这些心血凝成实物成为消费者中的口碑,使得这些企业在数次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工匠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价值观而已,更意味着一种职业精神,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规划和人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工匠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的“敬业”的内在要求。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下,应届毕业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并不存在竞争优势,工匠精神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成功就业的助力器。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是价值主体的需要——人的政治社会化属性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总和,是两者的质的规定性联系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质的规定性的统一。”[4]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大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是其价值关系发生的重要前提。高校是大学生求学与谋生之间的中间环节,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专门化场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在于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现代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是翻天覆地的,物质发展与精神发展出现矛盾,经济领域的浮躁风与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立好标杆,凝聚社会共识。现代性问题域中的突出问题集中于内在的精神性维度,而该维度的问题进一步聚焦为,传统超越性价值失落之后,欲望的主宰和感性至上原则成为现代性精神生活的主流[5]。主体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的终极追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用于指导实践的现代知识技能,更包括认识层面的价值良知等精神培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对人的发展的关注始终居于核心地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归根结底在于能否培养满足社会需要以及大学生本人需要的具备现代社会生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一问题上,现代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与之不适应的思想道德发展水平的矛盾,为其培养出具备现代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的大国工匠,只有将工匠精神的涵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二)工匠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的诉求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其之所以得以经久不衰,除其本身的价值内涵具有科学性外,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时代性。工匠精神发展至今,其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不断更新而精益自身的。成语庖丁解牛出自《庄子·养生主》,讲的是一个叫庖丁的人凭借对牛的身体构造的充分了解而赢得了赞赏的故事,庖丁成功的前提在于其“平生宰牛数千头”,解牛的精妙技艺是在无数次实践中掌握的。《开工天物》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成书于明朝崇祯十年,此时的中国已经在手工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早期萌芽,工匠精神在此时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及至现代,2020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赋予了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6]。由此,工匠精神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成为各行各业劳动者的价值追求。工匠精神之所以成为优秀价值观,在于其内涵丰富,是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自劳动力成为商品以来,人才市场竞争趋势日渐激烈,功利浮躁的风气导致部分企业过分强调高学历、多证书,进而导致部分高校将职业技能的学习看重高过职业道德的涵养,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内在价值实现。故此,加重高校课程设置中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精神价值、职业操守等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权重,将工匠精神的涵养纳入高校精神文明培育体系势在必行。

制度革新之本在于观念之革新,社会的现代化需要人的现代化来实现。若无先进的思想,再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技术都无法带来预期收益。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围绕着科技制高点的战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要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7]高校作为个体社会化的专门化场所,必然要求其不断更新自身的结构以及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满足其培养社会所需要的有用人才这一任务。而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先进的价值观,是思想层面的革新,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办好思政教育,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筹划,要融入青少年终身学习、全方位受教的过程中来对待。”[8]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自身的与时俱进,必须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主阵地作用,与现实社会需要对接,将工匠精神价值观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为各行各业输送一大批具有持续专注、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价值观的劳动者。

然而,应该看到的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工匠精神的培育,与目前就业市场需求相对脱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囿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重课堂教学而轻实践教学,重理论知识教育而轻实战经验传授,重职业技能培训而轻职业精神培育。这些导致大学生从业后未能秉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甚至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滋生了浮躁、功利的职业观。因此,研究工匠精神、培育和弘扬大学生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要求的回应。推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契合当前我国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性要求,能够不断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也有利于深入挖掘工匠精神所具备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传承和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9]。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指向

工匠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均有强大的助力器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高校中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培育乏力,与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度不高,二者融合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二者黏合度,充分发挥二者融合发展作用,形成强大合力,需要高校与全社会共同努力。

(一)建设具备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

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集聚的主阵地,也是思想建设的主阵地,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义不容辞。

“把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政工作者必须首先以工匠精神武装自己、要求自己,把工匠精神作为自我工作要求。”[10]首先应做到的是肃清教师队伍中关于工匠精神的误读,破除工匠精神培育囿于职业院校的狭隘思想。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涵养不仅只是高职院校的培育目标,更是全体高等教育行列的育人目标。高校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培养大学生树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勇锐创新的职业道德是高等教育题中应有之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者来说,其思想道德水平是基本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身上肩负着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水平以及方向的重大责任,这就要求教育者们更应具备时代发展的锐利目光。只有高校教师队伍对工匠精神认知充分,才能担当起育人重任。

其次,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教师队伍的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保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增强作为“教书匠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者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一个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既是人,必有人自身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使教育者在认同社会主导思想道德规范的同时表现出对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的批判与超越,教育者个体最终所形成、所传导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信念未必与社会支配阶层的需要和价值取向完全吻合)。”[11]高校教师队伍归根结底其本身也是各行职业的一种,在对工匠精神的践行过程中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高校教师只有身体力行践行工匠精神,才能得心应手将此应用于教学,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比书本上的空泛理论更加有力。

(二)营造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环境

“从理性上,社会群体是在文化形式、实践和特殊需要或能力、权力或特权结构等方面不同于他人的个人的集体。不像联合,社会群体不是明确地构成的。它们因人们相互作用的方式而出现。”[12]高校中的人以其独特性形成了一个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特殊社会群体,有着其他社会群体所不具备的特点。这种偏向于心理群体定义而言的群体更易受环境影响,换言之,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对生活于其中的群体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不同的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也催生出了不同的群体,个体很难脱离于群体的意志和情绪而独立存在,简言之,环境影响人。“在智力上,群体总是会比孤立的个人低,但是从感情上和群体激起的行动上看,群体的表现会比个人更好,也有可能更差。这种更好或者更差,完全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是什么性质的,也就是说,要看环境是什么样的。”[13]由于受基础设施、办学水平、师资力量、学员分配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各高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存在差异,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也存在差异,教育教学水平存在参差,这种在不同的校园文化环境下所结成的群体会对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过程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产生不同的反应。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得部分高校对于优秀价值观的接受度更高,在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弘扬过程中能与本校其他优秀价值观融合渗透,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在加强工匠精神的理论知识学习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营造利于工匠精神培育及践行的校园文化环境。基于此,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应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自校园文化建设的校风学风出发,整顿不切实际的学风,建设创新求实的校风。首先,利用校园网,为广大的师生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比如创办微信公众号,将工匠精神作为专栏内容,使师生更好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所在;其次,要令工匠精神走进课堂,开设以工匠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课;最后,任何理论和精神的学习最终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开展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活动,为师生提供资金、智力支持。

(三)以互联网为载体加强舆论宣传工作

工匠精神不是被束之高阁的空泛理论,而是各行各业的立身之本。工匠精神培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工匠精神的践行提供沃土。只有充分凝聚社会共识,致力于工匠精神在全社会的广泛传播,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更多的可能和空间。

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均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与挑战。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是挑战,也是一个与时俱进发展自身的机遇。网络的平等性、交互性及相融性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打了折扣,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快捷性使得工匠精神的宣传工作与以往相比更具便利性,宣传力度覆盖面更加广泛。

首先,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相对于铺天盖地的生硬的新闻报道及传统说教,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艺表演形式更能打动人。打造涵养工匠精神的电视节目、文艺表演、网播剧、微电影等或举办允许民众推荐、网络投票等方式的评选节目,评选出各个领域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提高国民参与度,使国民更加深刻地理解工匠精神内涵,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工匠精神宣传工作,寓教于乐,使工匠精神培育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次,树立工匠精神榜样人物。“舆论对正面事物的肯定,使社会正义得到张扬,社会的光明面得到了体现,人们也在褒扬的氛围中更加明确了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褒扬性舆论一方面给美好事物以正面的评价,同时,以先进事物来影响、感染其他社会成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14]网络的高度发达扩大了公众人物的影响力,拓宽了其正面价值的辐射范围。在网上开展丰富生动的形势与政策宣传教育,树立工匠精神典型人物,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感化人。

四、结语

即使传统观念中对工匠精神的误读对人们的影响在当今社会依然存在,但新理念、新思想同样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观、一种理念、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在其更新自身被赋予新时代内涵后,这种影响力会随着实践的发展深化而不断扩大。新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抉择,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在要求,有助于培养优秀技能型应用人才,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并形成良好社会风尚[15]。这不仅于国有益,且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于工匠精神本身发展均大有裨益。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人才
人才云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工匠风采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