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

2024-01-21郑园全

中国成人教育 2023年24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院校

○郑园全

今天是一个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发展以及应对数字经济大趋势的时代,数字经济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党的二十大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进报告。《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修(制)订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对接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职业等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要“稳中求进,促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这一切对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技术和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复合型、跨界型的数字信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数字经济和网络信息技术为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迫切需要高职院校优化人才培养的环境,向教学、管理、服务及其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政策要红利,加大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推动数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数字化时代人才培养和环境建设的双轮驱动。

一、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的价值所在

高校是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将会使更多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操作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脱颖而出,不断形塑人才培养的新动能新优势,夯实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的意义非同寻常。

(一)有利于营造数字化开放共享的育人环境,创设数字化学习场景

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涉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活动、科研活动、管理服务、制度建设以及校园环境等。其中“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教育目标充分调动高校资源,使立德树人贯穿学生整个成长阶段,其人才培养格局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事实上,“时时育人、处处育人”要求高职院校加强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氛围,挖掘育人元素,形成节节贯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人才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使学生具备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有效实现“教”“管”“服”与“育”的有效贯通,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此出发,数字化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不仅把数字教育观念渗透到专业教育内容体系中,培养学生的数字化思维、数字素养,提升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层次、行业性、复合型,还有助于营造专业数字化开放共享的发展环境,培养大批经济和社会数字转型的高水平人才,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核心推动力。“传统技术要素作为客体赋能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动能已不足,而数字化作为新的客体,可为主体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客体数字化自身也需要不断更新,从而满足主体的需要,形成新的满足关系,实现价值功能。”[1]显然,数字化时代加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有利于营造开放共享的育人环境,创设数字化学习场景,开发数字化学习资源,创建数字化育人平台,实现对学习者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客观精准评价,回应教育向育人环境提出的新要求。

(二)有利于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实现教师角色嬗变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离不开教育教学的承担者——教师,教师是关键因素。随着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机协同、跨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这一切使得教师的传统权威受到冲击,其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职业角色面临挑战,教育教学的中心地位随之发生改变,而这一切“构成了维系教师专业知识权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2]。同时,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数字化与教育的融合给高职院校教师带来了严峻挑战。在教育部制订的《教师数字素养》中,明确提出教师应具备数字知识与技能、数字应用以及素养,具备利用数字技术获取数字信息和资源以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和责任。不同于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掌控者和传播者,数字信息时代,适应数字化的技术应用,教师更多地成为知识的引导者、协同者、技术的整合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虚拟空间、资源平台和实体空间中利用在线技术和智能教学方式介入学生的数字化学习过程,丰富教学内容,创意课程设计,改变教学规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认知,从而实现自身角色的全新定位。这一切要求教师以数据技术为要素,促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资源信息的获取、数字素养与传播能力,积极适应智能时代的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营造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有利于深入推动“三教”改革,实现教师角色的嬗变,进而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字职业能力,培养大批数字经济人才

数字化时代,加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有利于造就大批个性化和特色化的数字人才。2019 年,教育部提出加快智慧校园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改革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这为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指明了方向。随着数字经济在高职院校中的引擎作用发挥,借助强大的数字网络,以数字信息和技术作为中介赋能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必然有助于催生职业教育学习样态变革,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更加多样,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数字技能及其职业能力,培养学生高水平数字技术思维,形成大批数字经济人才,发挥学校在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优势,同时推动高校“数字+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使数字经济成为人才驱动和创新驱动的产物。而据2021 年《中国数字经济就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接近1100 万。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3]。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无疑有助于构建数字产业化的人才培养机制,不断优化“数字经济+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适应职业教育数字治理的运作要求和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二、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的困境分析

在数字经济推动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全面推进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制度和条件、氛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培养理念和数字技术思维,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赋予职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新要素,满足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但研究发现,在目前数字化环境下,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教育教学理念滞后和课程建设与数字技术脱节以及产教融合度不够等现实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对高职院校而言,培养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具备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服务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该成为大多数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院校针对学生毕业时能达到的一种水平、能力的依据。针对不同的专业的学生,理应制定符合学生发展能力水平的人才培养目标。”[4]虽然当下很多高职院校意识到了创新教育、技能训练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但没有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将创新意识和数字技能融入大学生的专业课教学和实践教学之中,而是停留于理论宣传和培养方案的书面要求;没有理清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分类和定位以及人才培养规格,缺乏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尤其是无法准确给出学生毕业时和毕业后五年应该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当下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如何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并将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 年)》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应“对照《目录》和专业简介等,全面修(制)订并发布实施相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推进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但不少高职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模式流于形式,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仅仅是宣传口号;将数字化技术、素养和伦理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建设”与“应用”积极性不足;过于依赖技术,以教育数字化工具理性遮蔽其人文性;数字化基础设施投入和数字化改造不足、数字教育平台建设滞后。这一切使得人才培养的创新链、教育链和实践链无法有效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滞后。

(二)教育教学理念滞后,课程建设与数字技术脱节

加强高职院校育人环境建设,离不开教育教学观念意识的转变。在数字化深度融合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依托数字技术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将有助于推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促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传播能力,营造智慧化、数字化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师角色嬗变和教法改变。但囿于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技术的实施路径、平台选用,很多高职院校教师依托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动能不足,数字化治理能力不强,信息意识淡薄,以数字化转型支撑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不突出;信息获取与传播分享能力以及数字技术创新能力较弱,“人机协同”创建数字时代的教学共同体意识薄弱,凝练具有数字化智慧功能的教学创意、教法改革无法满足学生对智能化的知识需求。这一切主要源于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意识不足,软件技术的掌握和利用滞后,信息课程的技能制作不熟练,优质数字资源的应用能力不强。另外,高职院校虽强化课程的专业知识传授功能,但实践性和操作性不强,互联网和数字技术融入不够,且鲜有相关的体系化设计,忽视学生的创新思维系统训练,致使学生的专业教育和创新意识脱节。例如“部分高职院校的决策层和实施层对学生能否创新、是否有必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存有认知偏见,客观上未设置创新教育课程或虽设置却游离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以间断性、随意地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代替创新教育”[5]。这一切使得以数字技术创新课程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的教学设计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学生职业能力亟待提升

近年来,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评价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维度。就业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产学研合作的办学理念,产学研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反映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实践训练、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情况。然而,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协同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产学研合作缺乏地方政府政策的有效支持。由于许多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不在地方,因而在和地方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引导、保障和有效的组织协调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机制很难到位,其土地优惠、税收优惠、人才支持、专项经费投入等难以落到实处。其次,产学研双方合作的协同机制不健全,多元化合作办学模式尚未形成。表现在企业方注重营利性,顾虑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大,收益慢,对与职业教育进行信息资源的共享积极性不高,不愿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岗位实践机会和教师兼职锻炼的机会,其产学研合作动力不足;学校强调实践性,追求短期利益,且课程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主,未充分对接企业生产实际,因而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有差距,彼此互惠互利的协同机制尚未形成,而那些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往往流于纸面。这些导致了学生无法真正深入企业生产第一线,了解企业的生产现状,影响“工学交替”的推进,也使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任度不足,产教融合“双主体共同育人、合作发展共赢”无法真正发挥应有的效益。

三、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的路径

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极大改变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给“数字化+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向数字化转型,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数字化能工巧匠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如何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对接数字化产业和智能化结构,深化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营造良好的利于人才培养整体水平提升的内外环境,使学生知识获取、技能强化、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及责任担当、实践技能方面发生根本性变化,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当然,创新型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其环境建设需要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社会层面同向发力,共同营造崇尚创新的人才成长的运行、保障和融通环境。

(一)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数字技术的到来,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和优势,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优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首先,建设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担负起数字经济创新人才的培养重任。面对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缺乏的现实,高职院校需要以数字化思维优化学科布局,建设全域的数字教育体系,促进各类学科交叉融合,尤其“持续推进‘新工科’与‘新文科’融合发展,推动形成跨领域、跨学科、跨平台的培养数字人才的学科格局”[3];立足于复合型、跨界型人才培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体系,实施分类、分阶段创新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双创”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全景式、沉浸式体验以及数字化适应力和创造力;瞄准“大数据+”创新人才培养定位,完善与数字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建立多层次、多类型而且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大数据+X’创新人才培养矩阵,实施‘岗课赛证融合,项目贯穿’的分层分类培养,形成大数据基础人才、技能应用人才、产业研发人才、‘大数据+X’创新人才全面培养局面”[6],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凸显将数字知识技能融入人才培养的特色。其次,政府应转变管理职能,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政府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基于当地产业结构发展实际,对基于数字化的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进行政策扶持和资金配套,拓宽教育服务供给路径,增加社会资源融入;打破校企对接围墙,鼓励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学研体制改革创新,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环境。

(二)以数字化开辟教育教学新形态,构建人才成长的运行和保障环境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加强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首先应破解不利于创新人才学习和成长的内部环境,其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尤其重要。其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构建数字经济背景下“创新人才+”运行机制。借助数字化技术有效赋能教育教学的优势,不断探索新的智能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例如,从教育教学改革入手,瞄准新技术和产业变革,创建数字化人才培养平台,增强数字技术介入教育教学的过程功能,形成覆盖创新人才培养不同阶段的新型体系。广泛开展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字化知识理论的探索性学习,培育学生数字化职业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常态应用,形成智能化教学、测评、治理的一体化应用保障模式,实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和大数据信息的融通,使大数据赋能教育教学得到强化。其次,提升教育者智能教育教学胜任力,形成人才培养的保障体系。借助现有智能资源设备优势,从研修、协作、交流等方面推进智慧教学与学习空间建设,分类别打造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团队,提升教师在智能工具面前的主体地位,增强数字化技术赋能教师个人发展功能;按照国家要求,驱动“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从师资结构、教材和教学改革等方面开发数字化教材,实施数字化教法变革,打造“数字化+创新性”融合的专业课程,打造创新型教师团队,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场景,推动人才培养标准的数字化转型,使学生树立数字化创新思维。

(三)加强产教融合,创设数字化时代“工学结合”的人才融通环境

数字化时代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还需要依托企业技术优势,加强产教融合,构建数字化人才的多元化培养路径,让学生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掌握技能和经验,形成人才技能培养的融通环境,提高在数字化职场中的竞争力。在这方面,高职院校应在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基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人才培养实践,探讨产学研合作规划,构建利益驱动机制和长效化人才培养机制。例如,建立产学研合作机构,完善校企合作工作室,就合作的职能、权利、义务等予以明确;邀请企业专家参与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就“工学结合”模式、形式和基地建设等定期协商,引导企业在学校设立奖学金,推进“订单式”培养,激励企业深度参与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构建一体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优化实践课程内容设置,共同完善课程体系,确保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科研创新及其反哺教学优势,通过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选派教师到企业担任兼职副总或者联合开发项目,帮助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切实助力企业发展,形成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适应的实践体系,以此构建数字化时代“工学结合”的人才融通环境。

当创新成为数字化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第一动力时,高职院校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对开辟人才培养的数字化赛道,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培育学生数字化专业知识以及职业应用能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院校要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制定数字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主动对接数字化产业结构,着力开展教育数字化应用实践,促进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覆盖和融合,不断探索和推进数字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环境建设;同时,增强教师应用数字化技术的潜能功能,营造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机制和氛围,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技能强化的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整体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院校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