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地理试题传递的价值理念和育人导向
——以2023年全国乙卷1~3题为例
2024-01-20李栋
李 栋
(宁夏固原市第八中学)
高考是考查方式,同样也是育人手段,通过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信息的同时开拓视野,更好地认识真实的社会,认识当下的中国和世界。通过一代又一代人辛勤付出的真实案例激发奋斗精神,也通过一个又一个成功的经典激励青少年,使当代中国青年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地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试题及结构化分析
(一)原题呈现
【例1】(2023年全国乙卷,1~3题)2000年以后,世界打火机生产中心转移到湖南省邵东市。邵东市由原来几家生产作坊快速形成打火机全产业链布局,并相继成立打火机行业协会和打火机出口监管委员会。2009年,多家企业组建了一家集研发、组装、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目前,邵东市每年生产的一次性打火机占世界同类打火机总产量的70%。据此完成1~3题。
1.邵东打火机全产业链布局快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
①打火机产业生产链短
②打火机产业附加值低
③当地有打火机创新技术
④当地有打火机产业基础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邵东打火机产业发展过程中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 )
A.控制各企业发展规模
B.协调与外地生产联系
C.监督产品质量与价格
D.引领产品研发和营销
3.除技术创新外,支撑邵东打火机产业长期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 )
①快捷的对外交通
②稳定的市场需求
③有效的企业组织
④较高的产品价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试题结构化分析
1.材料结构
2.设问角度
3.答案结构
二、试题传递的价值理念分析
(一) 试题背后的中国式工业现代化
试题中打火机产业的发展模式在全国甲卷、新高考各地方卷中都有迹可循,在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中,更是比比皆是。类比归纳就能发现,其揭示的都是:工业企业通过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完成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实现生产专业化、产品多元化、链条延长化、利润扩大化,焕发新生的经典案例。党的二十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展望,很多人只觉得是一种空洞的口号,实则不然,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发展各方面、各具体领域的现代化,包括中国式工业现代化。所谓中国式工业现代化,笔者认为就是在工业产业活动领域,以当代中国更和谐、更生态健康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时代的科技成果、人才生产力、新能源辅助等助力支撑,稳步前行,实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使工业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助推中国式全领域现代化。
高考试题呈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一条鲜明的“中国式工业化之路”,还体现着明确的过程性特质和成果性特质。
1.过程性特质——激发奋斗精神和担当意识
题组情境体现了世界打火机生产中心转移到湖南省邵东市,邵东市凭借已有的产业基础,快速形成打火机全产业链布局,并形成专业的行业协会和出口监管委员会。打火机产业是规模大、生产工序简单、链条短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组建了一家集研发、组装、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获得了更大的市场占有额,顺利实现产业升级的全过程。可谓是阶段明确,过程清晰,有传承有转变,有决策有行动。以此引领学生发现工业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国家政府的宏观调控、企业的担当拼搏、自然环境的供给支持以及无数员工的辛勤付出。同样昭示成功都是无数人致力奋斗的结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用实际行动贡献国家,用小我的奋斗意识精神和担当建设祖国。
2.成果性特质——彰示时代特征和中国实力
与题组中打火机企业的发展相同,一些工业产业活动的题目设置无不是以真实情境中工业技术的稳步擢升、工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业内涵的不断丰富、管理协作的不断强化、人才的加持赋能,让学生感受现在工业发展的成果和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直观地对比祖国当下与七八十年代巨大的差异,从接受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处处受发达国家的盘剥,到工业生产能力飞速发展,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制造”享誉全球。再到自主研发科技创新,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完成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一些领域内重要技术还实现了完全自主研发,华为的5G技术世界领先。从这些具体的、真实的情景,学生可以更好地感受中国从完成“中国制造”的强大生产力,到“中国智造”的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完美变身。无论工业生产力、经济水平,还是军事实力、综合国力,中国已经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以此引导学生建立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试题背后学科育人价值
地理试题的命制离不开具体的区域及发展的问题,势必要涉及全球、国家、地方的地理事象和可持续发展问题。2023年全国乙卷1~3题都是以打火机产业特征为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一些产业活动的内涵和特性,需要学生有最基本的时空思维尺度,既培养了学生的全球视野,更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人地协调观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响应现代社会对国民基本素养的要求,紧密联系生活、社会生产实际,围绕不同时代工业活动特征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构建认知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能力和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观念,并将其付诸实践,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生产方式的文明程度。
地理学科在立德树人的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培养任务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和重要地位,无论是国家重大成就(生态文明建设、精准扶贫、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海洋发展战略等)、面临的主要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产业升级问题、城镇化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还是优秀传统文化等角度选取素材,皆可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地方的发展,坚定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利于强化学生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思想和品质。
三、育人导向思考
一线教师要充分关注试题传递的价值理念,重视高考的指挥棒作用,以党和国家的育人要求为纲领,以《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对标教材,坚持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双管齐下,营造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开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征程、新局面提供强硬力量和坚实基础。
时代变迁,科技日新月异。关注时代变迁、国家变化、世界动荡才能审时度势,绰有余裕。如何做一名称职的教师,无愧党和国家的重托,想要践行新时代五育融合、全面育人的理念,育人方式转变是首要任务,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立德为先,用师德温养学生品格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立德树人”,里程碑式地把育人跟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联在一起,要求当代教师准确把握教育的本质,明确教育的根本使命,更要深刻认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要培养有价值、有品德的人才,需得坚持德育为先,德育践行,师德先行。这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标准。教师要贯彻教育者的先行意识、爱国意识、法治意识,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做到爱岗敬业、淡泊名利、志存高远。以高标准、严要求来约束自我,身正为范。在教育的全过程坚持通过榜样的力量和师德师风来引导、感化、激励学生,坚持以人为本,通过正面教育来塑造、改变、发展学生,奠定立德树人的坚实基础。
(二)以爱为营,构建和谐高效的育人环境
育人方式的转变,首先要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要充分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有无数的教育者坦言,“教育即爱,爱即教育”。从笔者多年的教育经验来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孕育着极大的教育潜力的。教师的根本任务是助力学生成长,换而言之,教师是辅助者,学生才是学习行为的主角,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以学生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规律,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的形式给予学生帮助和匡扶?严是必要的,但爱与呵护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的言谈举止表露出对学生的尊重和关爱,能催生出师生之间的“润滑剂”,生出一种融洽、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创设一个公平公正的氛围、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让学生惬意的享受探究、发现、获取的成就感和自信力。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与教师和谐,关爱学生的心灵和精神人格培养的教育。包括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发挥激励作用,能够赋予学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三)启智为要,巧用个性化辅导激发潜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要以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给我们指明了教育也应该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正确看待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和提升的办法,使每一个学生都获得发展和成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教学内容的梯度设计,更关注个性化教育的开展,把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和个性化辅导相结合,致力于启发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挖掘其优势领域,激发出其内在的潜能,走出一条以个性化辅导促个性化教育,以个性化教育促个人成长的科学发展之路。
(四)能力为重,运用主体性思维催生学生成长
《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把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培养作为衡量学生发展的重要指标,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学的目的和手段。课堂作为教育的主战场,在《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的推动下,要切实做到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对“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要求,就要打破长久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创建一个以学生为主角,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首要目的,以学生思维水平全面提升为根本目标的自由开放的舞台。在教学中注重通过有效的情境预设,设计有梯度、成链条的问题,引领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思维能力的高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