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覆膜砂质农田土壤水分和CO2 分布特征及玉米根叶衰老响应*

2024-01-20周立峰杨宇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4年1期
关键词:绿洲灌水覆膜

周立峰 ,杨宇翔 ,杨 荣

(1.昆明理工大学现代农业工程学院 昆明 650500;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兰州 730000)

全球人口已增加至80 亿,粮食生产面临持续增长压力并驱动全球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大[1-2]。绿洲化是将自然生态系统 (如天然绿洲、绿洲-沙漠交错带)转化为耕地的过程,是中国、埃及、以色列、澳大利亚等国家新增耕地的重要方式[2]。中国西北干旱绿洲区占据了全国40% 以上的可开垦耕地,绿洲面积在过去60 年中扩大了4 倍[3]。尽管绿洲可开垦耕地资源丰富,但地带性风沙土结构松散且缺乏有机质,导致土壤水肥保蓄能力不足[3]。因此,绿洲化进程往往伴随着过量灌溉以保证作物耗水需求。以临泽绿洲边缘的新垦农田为例,春玉米(Zea maysL.)生育期灌溉次数常达二十余次,总灌溉量超过1000 mm。在这种过量灌溉模式下,覆膜农田玉米常出现早衰症状。

地膜覆盖能显著改善土壤水热条件,是干旱半干旱区广泛采用的栽培措施[4]。地膜覆盖对作物出苗[5]、植株营养生长与光合生理[6]的正面作用已有大量报道,但也有研究指出覆膜可能引发农田土壤温度过高[6]、有机质耗竭[7]、作物“奢侈耗水”[7]和植株生育后期“脱水脱肥”[8]等现象,从而对作物后期生长及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土壤通气性调节土壤养分转化和作物生长,是仅次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第三大环境因子[9]。根系是作物获取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主要器官[10],氧气(O2)在维持根系生理代谢和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1]。土壤缺氧会极大地限制作物根系发育和土壤微生物活动[12-15],进而对土壤养分供给和作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16]。在土壤中,土壤呼吸导致土壤-大气界面存在O2/CO2浓度梯度。土壤通过气体的对流和扩散吸收O2并排放CO2,从而将土壤气体中O2和CO2分压(即土壤气体中O2和CO2所占的质量比例) 维持在稳定水平[17]。

近年来,地表覆盖抑制土-气界面气体交换并导致土壤通气性不良的现象屡有报道[18-21]。例如,在我国南方,地表有机物覆盖引起土壤气体CO2分压(pCO2)过高、根系生长受限和人工林退化[22]。在新疆的研究发现,覆膜对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并未显著提高棉花(Gossypium herbaceumL.)产量,并推测该现象可能与土壤通气不良有关[22]。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研究也发现,膜下滴灌土壤通气不良激发了玉米气生根的生长,使根系生长呈现浅层化分布,限制了根系对土壤水肥的吸收并增加了作物早衰风险[23-24]。目前,关于土壤压实[25-26]、淹水[27-28]降低土壤气体中O2和CO2质量比的作用机制已有深入研究,然而地表覆盖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

相比土壤中O2分压(pO2),土壤pCO2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是土壤呼吸作用强弱的指示因子,且对作物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也更为明显[29-30]。因此,土壤pCO2广泛用于土壤通气性的表征。地膜通常覆盖于作物种植行,形成了覆膜区域和未覆膜区域交替分布的非均匀性土-气地表界面,并可能影响土壤通气性[31]。在新垦绿洲农田过量灌溉情景下,覆膜是否会造成土壤pCO2升高及其在覆膜区-未覆膜区的“两区”分布还不清楚,其是否会导致作物根叶衰老并影响玉米籽粒的产量与品质也有待验证。因此,本研究在河西走廊新垦绿洲农田针对土壤水分、CO2分布以及玉米根叶衰老与籽粒产量品质对覆膜的响应开展研究,旨在为西北新垦绿洲农田的稳产增效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20 年4—10 月在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进行(39°20′N,100°12′E,海拔1370 m)。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17 mm,蒸发量为2390 mm,降雨集中在7—9 月。试验地年均气温为7.6 ℃,无霜期为165 d,年日照时数约为3250~3500 h。试验站属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站,站内设有标准气象观测站,试验期春玉米生育期平均温度为18.0 ℃,累积降雨量为100.5 mm,累积蒸发量为1845.5 mm (图1)。当地采取井(地下水)渠(黑河水)结合的灌溉引水结构,年地下水位在4~6 m 之间波动,地下水电导率为0.73 dS·m−1。试验地土壤为灌耕灰棕漠土(灌漠土),基本理化性质如表1 所示。当地种植的春玉米多为中晚熟品种,种植制度为一年1 季,新垦沙地农田春玉米产量为9000~12 000 kg·hm−2。

表1 试验地0~120 cm 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Table 1 Basic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0−120 cm depth)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图1 试验地玉米生育期(2020 年4—10 月)气温、降水和水面蒸发量Fig.1 Air temperature,precipitation and pan evaporation during maize growth period (April to October in 2020) at the experimental site

1.2 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设2 个处理(NM: 不覆盖;PFM: 地膜覆盖),每个处理设3 个重复,小区面积5 m×10 m。春玉米采用宽窄行种植,窄行40 cm,宽行60 cm,株距为30 cm。覆盖处理中,地膜(无色透明地膜,膜厚度为0.008 mm,覆盖宽度为60 cm)覆盖在窄行,覆盖度为0.6。两个处理的灌水和除草措施保持一致。采用畦灌方式灌溉,自玉米3 叶期起每10 d 灌溉1 次,灌水定额由E601 型蒸发皿确定,全生育期灌水13 次,总灌水量为920.6 mm。两个处理的施肥也保持一致,即氮 肥300 kg(N)·hm−2和 磷肥200 kg(P2O5)·hm−2,一半肥料以底肥的形式施入,其余肥料于春玉米6 叶期、10 叶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平均分次施入。于4月12 日旋耕整地并起埂划分小区,旋耕深度为15 cm,无秸秆覆盖;4 月15 日人工覆膜,地膜两边以土压实;4 月20 日播种,供试春玉米品种为‘陇单10 号’,播种方式为人工点播,播种深度为5 cm。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3.1 土壤含水率

在春玉米花期初,采用烘干法测定灌水前和灌水后第3 天、第6 天和第9 天的土壤含水率,取样深度为0~10 cm、10~20 cm、20~30 cm、30~40 cm 和40~60 cm。水平方向上,窄行取样点为距植株0~20 cm 的中点,即10 cm;宽行取样点分别为距植株 0~10 cm、10~20 cm 和20~30 cm处的中点部位,即5 cm、15 cm 和25 cm 处(图2),每个小区重复取样3 次。

图2 土壤水分测定的水平方向取样点示意图Fig.2 Diagram of sampling points in the horizontal direction for soil moisture measurement

1.3.2 土壤气体收集和pCO2 测定

在春玉米花期的第7 天,采用气井法收集土壤气体,装置在Wang 等[32]的基础上略作改变,主要由集气管、输气管和采样器组成,水平采样点与土壤水分保持一致,采样深度为5 cm、15 cm、30 cm 和50 cm,每个小区设3 个采样点。集气管由内径为2.5 cm 的聚氯乙烯(PVC)管制成,PVC 管的下部被打孔,并由防水膜覆盖,允许土壤空气从周围土壤扩散到取样器中。将配有三通阀的微孔聚四氟乙烯管(内径为0.25 cm,外径为0.30 cm)插入集气管,用于连接集气管和采样器。在春玉米花期的第7 天采集各层土壤气体,并采用气相色谱仪(Agilent 7890A,Agilent,Palo Alto,USA)测定土壤CO2分压(图3)。

图3 土壤气体采样系统 (以 15 cm 采样深度为例)Fig.3 Soil gas sampling system (taking the sampling depth of 15 cm as an example)

1.3.3 根长密度(RLD)及根系活力

在春玉米花期的第10 天采用根钻法采集根系样品,每个小区重复取样3 次,取样点和土壤水分保持一致。根系取出后放入尼龙网袋中冲洗,冲洗干净的根系样品经过扫描后(EPSON Perfection V700)使用WinRHIZOPro STD4800 LA2400 软件分析得到RLD。保存覆膜区和非覆膜区0~20 cm 深度的作物根尖组织,采用氯化三笨基四氮唑法测定根系活力。

1.3.4 叶片衰老及光合特性

从吐丝期开始,在每个试验小区标记3 株有代表性植株,每周测量一次绿叶面积,监测单株绿叶面积的动态变化。叶面积(LA,cm2)计算如下所示:

式中:L为绿叶部分的叶脉长度(cm),W为绿叶部分的最大宽度(cm)。

相对绿叶面积 (RGLA,%)为吐丝后某时刻绿叶面积与吐丝期最大绿叶面积之比,其变化过程用以下方程描述[33]。

式中:y为某一时刻的RGLA(%),x为吐丝后的天数,参数a与b分别和叶片衰老的启动时间和衰老速度有关。通常认为相对绿叶面积达到95%时为植株衰老启动时间(Ts)。对上述方程求导可得到RGLA 的最大衰减速率(Vmax)及其发生时间(Tmax)[34]。

在玉米吐丝期,选择晴朗天气的上午9:00—11:30,各小区随机选取3 株长势一致的玉米,使用便携式气体交换系统(Li-6400XT,Li-COR,USA)测定旗叶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采用人工光源测定叶片光合速率,预设光强为1500 μmol·m−2·s−1,每次测定重复3 次。

1.3.5 干物质量、产量、收获系数和品质

于蜡熟期进行地上部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的测定。在各小区中间两行随机选择连续的10 株玉米,脱粒后记录每株的籽粒数和籽粒鲜重,计算单株百粒重和籽粒产量,百粒重与产量按称取重量的15%扣除水分。地上部植株装入纸袋后放入烘箱中于105 ℃杀青30 min,然后于75 ℃烘干至恒重。收获指数(HI)由籽粒产量(kg·hm−2)除以地上部干物质量(kg·hm−2)获得。籽粒粉碎后过100 目筛,其淀粉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蛋白质含量采用凯氏定氮法测定。

1.4 计算及数据分析

利用t检验法进行两处理间各测定指标的比较,P<0.05 则视为存在显著差异,分析工具为SPSS 15.0。采用Sigmaplot 12.0 软件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覆膜对春玉米根区土壤水分和CO2 分压的影响

2.1.1 对根区土壤水分的影响

灌水前后NM 处理和PFM 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如图4 所示。结果表明,除灌水后第3 天外,NM 处理和PFM 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差异均显著,灌水前和灌水后第3 天、6 天、9 天,PFM 处理的土壤含水率较NM处理分别高16.9% (P<0.05)、5.2% (P>0.05)、9.8% (P<0.05)和10.8% (P<0.05)。此外,覆膜还影响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 灌水前和灌水后第6 天和9 天,PFM 处理膜下土壤(窄行及宽行距植株5 cm)平均含水率较膜间(宽行距植株25 cm)分别高28.1% (P<0.05)、15.2% (P<0.05)和21.7% (P<0.05);相比而言,NM 处理在相应水平位置土壤含水率的差异仅在灌水后第6天显著,且与PFM 处理结果相反,宽行距植株25 cm 处的土壤含水率较窄行及宽行距植株5 cm 处的平均土壤含水率高7.2% (P<0.05)。

图4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灌水前后春玉米根区土壤(0~60 cm)含水率Fig.4 Soil water content in root zone (0−60 cm) of spring maize before and after irrigation under no mulching (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treatments

2.1.2 对根区土壤CO2 分压的影响

从图5 可以看出,覆膜显著改变了根区土壤剖面的pCO2分布。灌水前和灌水后第3 天、6 天和9 天,PFM 处理的土壤pCO2均值较NM 处理分别高24.9%、34.3%、32.7%和28.9% (P<0.05)。整个观测期,PFM 处理覆膜区域和不覆膜区域的土壤pCO2均值较NM 处理分别高41.5%和13.8% (P<0.05);灌水前和灌水后第3 天、6 天和9 天,PFM 处理膜下土壤pCO2均值较NM 处理相应区域分别高37.7%、47.6%、43.3%和36.2% (P<0.05),膜间土壤pCO2均值较NM 处理相应区域分别高8.2%、14.7%、14.6%和17.3% (P<0.05)。水平方向上,灌水前和灌水后第3 天、6 天和9 天,PFM 处理膜下土壤pCO2较膜间土壤分别高45.0%、49.7%、44.0%和43.9% (P<0.05),而NM 处理的相应值为13.9%、16.2%、15.2%和24.0% (P<0.05)。

图5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灌水前后春玉米生育期根区(0~60 cm)土壤CO2 分压Fig.5 Partial pressure of soil CO2 (pCO2) in root zone (0−60 cm) of spring maize before and after irrigation under no mulching(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treatments

2.2 覆膜对春玉米物候及根冠生长的影响

2.2.1 植株物候期

研究结果表明,NM 和PFM 处理的总生育期长度分别为122.5 d 和121.5 d,物候期差异主要发生在苗期和拔节期。相比不覆膜处理,覆膜处理将玉米苗期缩短了6 d (P<0.05),拔节期、抽雄期和灌浆期分别延长了4 d、0.5 d 和 0.5 d,因此两个处理的物候期在抽雄期和灌浆期已无显著差异。覆膜处理对植株根系取样、叶片光合测定和绿叶面积衰减动态观测不受物候期的影响(图6)。

图6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春玉米物候期Fig.6 Phenological phase of spring maize under no mulching(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treatments

2.2.2 根长密度分布和根系活力

覆膜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及活力的影响如图7 所示。无论NM 处理或PFM 处理,根长密度随垂直深度和水平方向的增大而逐渐递减。PFM 处理提高了表层土壤的根长密度(图7),其在0~10 cm 和10~20 cm 土层的根长密度较NM 处理分别高 10.2%和4.7% (P<0.05),其余土层无显著性差异。此外,PFM处理还改变了根系的水平分布特征。PFM 处理未覆膜区域土壤(宽行距植株水平方向25 cm 处)的平均根长密度提高了22.7% (图7,P<0.05),但是对覆膜区域土壤(窄行及宽行5 cm 处)的根长密度无显著影响。与NM 处理相比,PFM 处理使玉米根系整体上呈浅层化分布。覆膜还显著影响春玉米水平方向的根系活力(图7)。相比NM 处理,PFM 处理覆膜区域的根系活力降低19.7% (P<0.05),但非覆膜区域根系活力增加了9.6% (P<0.05)。

图7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春玉米花期根长密度分布及根系活力Fig.7 Root length density and activity of spring maize at flower stage at different soil depth and horizontal distance from plant under no mulching (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treatments

2.2.3 相对绿叶面积动态

两个处理的相对绿叶面积变化均符合“S”型生长曲线,可用y=ea−bx/(1+ea−bx)方程拟合(图8)。NM 处理相对绿叶面积的衰减启动时间(Ts)、平均衰减速率(Vm)、最大衰减速率(Vmax)和最大衰减速率时间(Tmax)分别为9.3 d、1.5%∙d−1、2.3%∙d−1和36.0 d,而覆膜处理的相应值分别为7.6 d、1.6%∙d−1、2.8%∙d−1和28.9 d。PFM 和NM 的相对绿叶面积的Ts、Vmax和Tmax均达显著差异水平(P<0.05)。

图8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春玉米吐丝后相对绿叶面积的动态变化Fig.8 Dynamic changes of relative green leaf area after silking of spring maize under no mulching (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treatments

2.2.4 旗叶光合蒸腾速率

由图9 可知,覆膜对春玉米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的影响在作物拔节期(6 月15 日)和灌浆期(8 月15 日)存在差异。在拔节期,PFM 处理春玉米的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较NM 处理分别高20.0%和8.5%(P<0.05);而在灌浆期,PFM 处理春玉米的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较NM 处理分别低40.0%和18.0%(P<0.05)。作物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之比反映了叶片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两个处理均表明,叶片光合和蒸腾速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图9)。在拔节期和灌浆期,PFM 处理春玉米的叶片水分利用效率较NM 处理分别高10.6% (P>0.05)和26.9% (P<0.05)。上述结果表明,从作物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角度看,覆膜引发了春玉米花后叶片生理早衰。

图9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春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叶片光合与蒸腾速率Fig.9 Leaf photosynthetic rates and transpiration rates of spring maize under no mulching (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treatments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2.3 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

由表2 可知,PFM 处理与NM 处理的玉米干物质量、产量和收获系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PFM 处理春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较NM 处理低20.1%和22.1% (P<0.05)。这表明在干旱区新垦绿洲农田,覆膜对作物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春玉米的籽粒品质。从产量构成要素看,PFM百粒重较NM 处理降低9.6%,但单株籽粒数提高7.4%,因此并未显著改变玉米籽粒产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水分和pCO2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与作物各指标相关性不显著。相比而言,土壤pCO2与春玉米植株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和籽粒品质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叶片失绿显著正相关(表3)。

表2 覆膜(PFM)和不覆膜(NM)处理下春玉米干物质量、产量、收获系数及籽粒品质Table 2 Dry biomass,grain yield,harvest index,and grain quality of spring maize under no mulching (NM) and plastic film mulching (PFM) treatments

表3 春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以及土壤和作物的其他指标的相关矩阵Table 3 Correlation matrix containing grain yield and quality and other indexes of soil and crop of spring maize

3 讨论

在年均降水量少于800 mm 的干旱、半干旱以及半湿润偏旱地区,水热条件不足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35]。覆膜对土-气界面物质传输的阻隔不仅抑制了土面蒸发、减少了潜热损失,还增加了地表长波逆辐射能量收入[4,36-37],从而改善了农田水热条件。基于以上机制,覆膜加快了叶片生长速率并增加了生物性耗水占蒸散发的比例[38-39]。虽然覆膜对土壤水热条件的改善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其对作物产量的正负效应却均有报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覆膜在水热胁迫严重时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35],而当生长季降水量大于770 mm 或生长季平均气温超过24 ℃时,覆膜对玉米的增产效应消失[40]。有学者认为,覆膜虽然加速了作物生育前期的生长,但有可能导致作物根冠生长失调及早衰。覆膜条件下,作物冠层生长冗余被认为是引起作物根冠比失调和早衰的主要原因[41],有学者据此提出了氮肥后移的施氮策略以保障覆膜作物花后冠层生长对养分的需求[8]。此外,覆膜导致的根系浅层化分布可能降低根系吸收功能,也可能是导致作物早衰的原因[42]。在我国南方雷竹(Phyllostachys praecox)林的研究[20]同样表明,有机物覆盖增加了土壤CO2浓度并引起根系上浮,从而不利于作物生长。以上研究表明,随着降水和温度的升高,地膜的增温保水作用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会逐渐减弱,而土壤通气状况可能成为影响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

相关学者针对地膜覆盖对土壤通气性的影响已开展了一些研究。在新疆膜下滴灌棉田的研究发现[19],覆膜后棉田土壤CO2排放量减少7.9%,根区土壤pCO2(0.51%~2.59%)则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0.22%~2.40%),覆膜在减少了棉田土壤排放CO2的同时增加了土壤pCO2,对土壤气体交换存在阻隔效应。在黄土高原雨养玉米农田的研究表明[43],夏玉米生育期覆膜农田近地表CO2浓度与不覆膜处理无显著差异,然而覆膜农田根区土层的pCO2(0.33%~0.88%)显著高于不覆膜处理(0.18%~0.61%)。上述研究表明,覆膜显著增加了根区土壤的pCO2,且在水分供应充足条件下更为显著。前人研究认为,增加土壤呼吸和减少CO2排放是覆膜提高土壤pCO2的主要原因。土壤呼吸是异养呼吸(土壤微生物和动物呼吸)和自养呼吸(根呼吸)的总和,根呼吸速率通常远高于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9],且根系周边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通常较高(即根际效应)。本研究针对干旱区新垦绿洲农田的研究发现,不覆膜和覆膜处理的土壤pCO2在水平方向上虽然均表现出“两区分布”,但在过程上有所不同。在不覆膜处理中,土壤pCO2的水平“两区分布”随灌水时间的增加愈发显著,很可能与根系分布差异导致的土壤呼吸分异有关,因为淹水会降低根系呼吸,而随着水分入渗根系呼吸会逐渐恢复[23,28-29]。覆膜处理下,土壤CO2的“两区分布”不受灌水时间影响,这表明地膜的阻隔效应是引起覆膜农田土壤CO2“两区分布”的主要原因,而并非灌水导致的土壤水分或温度变化。

在德国西南区的研究发现,过高的土壤pCO2抑制了根系生长,导致了橡树(Quercus robur)林的退化[44]。有室内模拟试验表明,当pCO2为0.5%时,仙人掌根呼吸抑制率达40%左右[29]。我国学者的试验同样证实,土壤pCO2增加使苜蓿(Medicago sativa)根冠比从1.04 下降到0.63,苜蓿地上鲜重和地下鲜重分别下降43.6%和66.1%,苜蓿中的粗蛋白和总氨基酸分别下降约15.2%和11.4%,这表明pCO2增加对根系的抑制作用大于地上部分[30]。在我国南方雷竹林[20]的研究表明,有机物覆盖增加了土壤pCO2,不利于作物生长。笔者前期的膜下滴灌玉米试验同样发现,玉米气生根的增多可能与土壤通气性不良有关[42]。本研究根据E602 型蒸发皿灌水量,土壤含水率在作物生育期均保持在田间持水量(表1)的60%以上(图4),因此水分不是限制作物根系生长的因素。此外,在高频粗放的灌溉模式下,地膜覆盖未显著改变新垦绿洲农田膜下土壤春玉米的根长密度,但显著降低了该区域的根系活力;相反,覆膜显著提高了未覆膜区域的根长密度和根系活力。这表明根系对土壤pCO2“两区分布”有显著的响应。此外,覆膜虽然提高了新垦绿洲农田春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却引发了春玉米花后早衰。前人研究认为,覆膜使作物前期生长冗余并导致作物生育后期根系无法维系地上部生长,最终引发作物“脱水脱肥”和叶片早衰[8,41]。本研究进一步发现,在新垦绿洲高频粗放的灌溉模式下,覆膜区域土壤过高的 pCO2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受限也可能是引起植株早衰的原因。然而,在本研究中,覆膜对春玉米灌浆的负面效应并未显著降低作物产量,但对作物品质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因为覆膜有利于拔节期作物生长,其较高的单株籽粒数弥补了灌浆不足对百粒重的负面作用。在后期研究中,需要关注覆膜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并开展相关机理及对策研究,比如在覆膜条件下采取适时揭膜[45]、控制灌溉(如亏缺灌溉、分根交替灌溉)[23]或加气灌溉[12]等对覆膜新垦绿洲农田土壤通气性的改善研究。

4 结论

在干旱区新垦绿洲农田,相比不覆膜农田,覆膜农田膜下土壤水分和pCO2显著高于非覆膜区土壤,表现出显著的“两区分布”特征。覆膜区域过高的土壤pCO2抑制了覆膜区土壤根系活力,但增加了未覆膜区土壤的根系密度和活力。覆膜虽然提高了春玉米拔节期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但抑制了花后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并加速了花后绿叶面积衰减。覆膜的上述效应虽未显著影响作物产量,但降低了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因此,覆膜根区土壤pCO2过高可能是导致作物花后根、叶早衰和籽粒品质降低的潜在因素,后期建议开展适时揭膜、控制灌溉(如亏缺灌溉、分根交替灌溉)或加气灌溉对覆膜新垦绿洲农田土壤通气性的改善研究。

猜你喜欢

绿洲灌水覆膜
苹果秋覆膜 树体营养好
绿洲里的老先生
灌水取球
番茄灌水掌握技巧
冬季棚菜灌水四关键
沙漠绿洲
基于SLS覆膜砂的无模铸型快速制造
花生新品种锦花20覆膜栽培技术
杂豆全覆膜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留一片绿洲 此处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