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探究
——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例

2024-01-20杨雨鹭

传承 2023年3期
关键词: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理论

□ 杨雨鹭

广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持多思多想、学深悟透,全面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髓要义、实践要求,做到整体把握、融会贯通。”[1]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回归文本,重读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努力完成理论武装任务。1880年,恩格斯把《反杜林论》中引论的第一章和第三编的第一章、第二章改写成一篇独立著作,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题发表,后更名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以下简称《发展》)。《发展》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武装了工人阶级的头脑,增强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发展》论述深刻、逻辑严密,发挥着回溯历史、理清规律、站稳立场、启智润心的重大作用,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诞生、成长和壮大的思想基础,是集真理性、价值性、实践性、革命性、开放性于一身的科学理论,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蕴含着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能够让我们对当下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保持政治定力,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第一,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有利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经典作家把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思考支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只有让人们彻底弄明白、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含义、历史使命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更好地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更有效地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第二,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有利于透过文字表象把握内在思想。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青年学生都应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旗帜,我们只有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怀着积极态度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将知识与实际结合,才能提高思想境界与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树立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崇高理想。这对个人的成长、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

二、《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引

(一)构建系统以加强逻辑性

在《发展》问世前的一段时期中,由一系列论文、书籍形成的“新社会主义学说”逐渐抢占了理论高地。由此,恩格斯在《发展》中作了细致、严密的补充和修改,以包罗万象的、更连贯更全面的形式,整理归纳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简短精悍的文字“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与理论宣传”[2]。《发展》既具备理论深度,又兼有体系搭建作用,相对缩小了学术纵深度与教育普及度的客观鸿沟,将科学社会主义的微观要素与宏观整体之间的逻辑体系阐述清楚,重新展现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致性、联系性、系统性。

马克思在《发展》的1880年法文版前言中指出,恩格斯“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最近的一组论文,是对欧根·杜林先生关于一般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的回答”[3]743。恩格斯在《发展》的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3]746-747恩格斯在《发展》的1891年德文第四版序言中声明“在第三章接近末尾处关于在这期间已经变得很重要的新的生产形式‘托拉斯’的补充”[3]748,并在1892年英文版导言中以极大的篇幅诠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发展》正文回顾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论证了“两个发现”的重要意义,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汇聚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整体。

恩格斯在《发展》的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从“空想主义者的见解曾经长期支配着19世纪的社会主义观点”[3]788层层递进到“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3]789。在第二部分,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从“要精确地描绘宇宙、宇宙的发展和人类的发展,以及这种发展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就只有用辩证的方法”[3]793层层递进到“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再被看做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被看做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3]796。最后,恩格斯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对未来社会的特征作了预测。《发展》是对《反杜林论》的进一步凝练,说明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一直处于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充分反映了《发展》内容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

(二)重视思辨以增强说服力

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转变,基础是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发展的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方法论。自觉遵循唯物辩证法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历史观,为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

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指出:“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伟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3]793但是黑格尔认为,“事物及其发展只是在世界出现以前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着的‘观念’的现实化的反映”[3]794,他的辩证体系显示出了不可避免的内在矛盾——一套科学合理的体系以其蕴含的思维方式为支撑,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只专注于细节和具体。撇开事物联系与变化,注定无法给出科学的理论。根据《发展》:“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3]794唯物辩证法成为恩格斯揭穿谬误的突破点。

“科学社会主义被后来的一些阐发者弄成了仅关乎客体与客观向度的教条,认知上的根源就在于其理论思维的深层缺少辩证法的底蕴。”[4]辩证法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把人类历史看作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黑格尔体系的流产显示了唯心辩证法的荒谬和唯心辩证法被唯物辩证法替代的必然性。辩证法要走向科学,必须解决唯心辩证法的矛盾,即必然要走向唯物主义。这个唯物主义必须在思维方式上坚持辩证法的精神,不是18世纪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下的机械唯物主义。“只要我们正确地训练和运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的行动只限于正确地形成的和正确地运用的知觉所规定的范围,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行动的结果证明我们的知觉符合所感知的事物的客观本性。”[3]758这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世界、国家、社会、个人的现实考察注入了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因子。

(三)洞悉历史规律以明晰奋斗方向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从根本上来说,是因为它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方法,而不是某些亘古不变的原理;是因为它不是致力于批判原有的社会形态,不是致力于设想未来的理想社会状况,而是着力于审视客观的历史经济过程——这就是《发展》介绍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把社会主义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进程中去看待,不脱离普遍历史发展阶段与世界历史经济进程而高谈社会主义的理想。

在黑格尔把历史观从形而上学中解放出来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出全部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些社会阶级“都是自己时代的经济关系的产物”[3]796。他们由此探究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与唯心史观划分出了鲜明界限。以往的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剥削现象的历史性以及它走向灭亡的必然性。“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3]810恩格斯在《发展》中进一步重申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引导人们重新审视和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由于生产的不断过剩,资本会为其产品打开市场,扩张销路,以文化宣传、制造“信仰”等形式虚构出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要,营造追逐金钱名利的社会风气,从而维持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根据唯物史观,国际垄断资本影响着全世界的经济,占据了绝大部分市场。即使人类社会经过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人的自由度获得大幅度的提升,但依然处于异化劳动阶段。人类社会要进一步解放,并最终进入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样,人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才能得以实现。

(四)阐释通俗以扩大影响力

《发展》的普及主要靠的是其蕴含的大众性。杜林主义以粗浅平庸的方式放肆地、严重地影响了工人思想,使德国工人党逐渐接纳了杜林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逐渐认识到庸俗思想在党内传播的危险性,意识到思想的阵地必须主动去占领,需要把理论宣传工作做好。恩格斯在《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总的说来,只有第三部分是困难的,但是对工人,比对‘有教养的’资产者,困难要少得多。”[3]746让理论说“大众话”,将抽象的学术理论变得具体可感,可以更好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增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性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3]776,以此句为例,恩格斯直截了当地用“垃圾堆”展现出革命导师诙谐辛辣的风格。恩格斯以“让著作界的小贩们去一本正经地挑剔这些现在只能使人发笑的幻想吧”[3]781的激昂语调赞美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先进性,紧接着阐释只有在具备社会占有全部资料的实际条件后才有概率实现社会对全部资料的完全占有。在描述圣西门、傅立叶与欧文三个伟大空想主义者的事迹上,恩格斯采用了故事性与学理性兼备的写法,使人物与人物之间衔接自然流畅,让读者自然地代入他们的角色。“如果说我们在圣西门那里发现了天才的远大眼光,由于他有这种眼光,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几乎所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学思想都以萌芽状态包含在他的思想中,那么,我们在傅立叶那里就看到了他对现存社会制度所作的具有真正法国人的风趣的、但并不因此就显得不深刻的批判。”[3]783在内容较为冗长的第三部分,恩格斯在末尾处整理了该章内容,有利于读者消化大量的信息。《发展》行文张弛有度,以精妙绝伦的短句构建起严密的逻辑,用通俗化的阐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让晦涩难懂的学术内容变得易于理解和接受,在保留了科学内核的前提下降低了学术界与大众之间的阻隔感,让知识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进入更广泛的社会范畴。

此外,在提高语言大众性的过程中,恩格斯没有忽略学术的严谨性。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做出的预测不是凭空而来的,在其进行理论的辨析、论证与传播之前,已对经济、政治、文化等现实情况进行了严密地考察,这也是《发展》一直遵循的理论研究原则。例如:“从1825年来,这种情况我们已经历了整整五次,目前(1877年)正经历着第六次。”[3]807这里表明资本主义出现危机是有来源、有事实依据支撑的。在论述资本主义在维持与不断扩大生产的过程趋于社会化时,恩格斯用详细的调查材料进行补充:“例如还在1890年,英国的制碱业就发生了这种情形,现在,这一行业在所有48个大工厂合并后转到一个唯一的、统一管理的、拥有12000万马克资本的公司手中了。”[3]809恩格斯通过补充翔实的调查材料,为引出共产主义最终实现的论据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

(一)优化教育布局

恩格斯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在《发展》中“系统化”“框架化”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让人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内在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5]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整体视野去认识与把握事物,把握好国家、社会、政党之间的大关系,积极寻求规避系统性风险的方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党的创新理论结合起来,在推动落实上体现协同性,坚持上下联动与全员参与相协调。注意在全局上思考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树立受教育者的系统意识,增强他们的全局观和前瞻性思考能力。于各个特定领域、特定环节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入脑、入心、入行。

1.加强系统观念。恩格斯在《发展》中指出:“只有当自然和历史的材料搜集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进行批判的整理和比较,或者说进行纲、目和种的划分。”[3]790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各类相互影响的要素不停进行变化发展的“过程集合体”,其通过对各种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和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马克思的“科学”实际上是统一的科学,其形式必然呈现出系统科学的特征[6]。若具备系统化视野,明确“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能更好地研究历史主体的动机,明确个体的历史任务。既要立足本国国情、社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又要具有国际视野和大局观[7]。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大众保持战略眼光,正确把握递进关系。要引导受教育者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私利与大义”等重大关系,分明主次、化繁为简,在抓住最有影响力、最紧要问题的前提下开展工作,进一步增强教育成效。

2.加强结构化思维。恩格斯在《发展》中指出:“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首先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立即解放全人类。”[3]778空想社会主义学家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是大系统,没看清事物前后景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系统中着手,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地调查。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不能缺少结构上的精细化和理论上的深层化,需不断归纳好各个子系统,将子系统嵌套在总系统中,以应对当前世界复杂形势。要让人们了解逻辑链,更加系统地学习理论,就需要学会把复杂无序的各种思考与理论整合成一个适用性、实用性强的体系。用结构化思维分析各系统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在复杂的形势中看清问题本质。

3.加强跨学科知识理论体系建设。恩格斯在《发展》中展现了多学科交叉的宽阔视野。他在《发展》中指出:“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总画面,其中各个细节还或多或少地隐藏在背景中。”[3]790通过运用数学演算、遗传理论、戏剧素材等,将部分进行分开解析又进行综合,阐述了部分的意义又不割裂部分与整体概念,从狭义和广义、微观与宏观的视角多层次认识和改造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学科知识体系之中,引导大众准确地理解书籍、媒体资料,正确地学习经典著作。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注重各系统融合发展,增强跨学科工程教育,让自然科学系统与哲学社会科学系统互为补充,建立各个知识领域相互间的交流联系。引导受教育者通过理论系统借鉴,将创新理论转化为生动实践。

(二)强化辩证思维培养

以往的社会主义者没有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当作历史的产物。他们主要从道德或法律的方面对资本主义做出外在否定,而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自我否定方面把社会主义运动视为资本主义的内在超越。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以辩证思维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机理,不断纠正和完善科学的理论。

1.辩证看待社会风气。当前全球经济文化深度融合,各国工业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产业国有化、义务教育普及等领域得到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应指引大众开拓视野,看到事物的整体与部分,与现实紧密结合。根据《发展》:“思维的任务现在就是要透过一切迷乱现象探索这一过程的逐步发展的阶段,并且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这一过程的内在规律性。”[3]794对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提高受教育者的思辨能力,指引他们通过实干创造一定的条件,使矛盾运动朝着有利的方面转化,注重调整方法,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定共产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奋斗与社会、国家发展联系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2.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恩格斯在《发展》中多次谈到要对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深入的批判性分析,揭示其内在的矛盾和冲突,以此来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让受教育者有意识地去理解现代生产力的本质,让其能“从魔鬼似的统治者变成顺从的奴仆”[3]811。中国的发展给那些既想独立又想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开辟了走向现代化的新示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8]。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莫测、变化多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引导人们学会分析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正确认识和处理“小我与大我”“私利与大义”等重大关系,分明主次、化繁为简,在抓住最有影响力、最紧要问题的前提下开展工作。我们应把握好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探寻事物隐性矛盾,学会求证事实,找到问题症结,在对客观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增加规律性认知。

(三)把握历史主动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引导受教育者充分把握历史主动,让他们认识到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一方面,把握好历史发展大局,不忽略社会主义在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客观性、必然性;另一方面,开阔视野,坚定历史自信,保持前瞻性,继续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1.吸收历史经验。如何科学批判资本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一环,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要学好剩余价值学说,学会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机理。作为“资本的人格化”的资本家之所以“关照”和“离不开”无产阶级,是因为看到劳动力作为“商品”能为其带来“特殊利益”[9]。资本主义社会难以实现社会之人对财富和资源的共享。今天,我们要让生产属性不再归于少数资本,应让社会发展服务于所有人,回答好“人类应走向何方”这个关键议题——这也是共同富裕的深层意涵。当前社会主义观念的形成来自过往全部的历史,现实的我们的行动取决于我们所处在的历史条件。思想政治教育应强调培养共产主义者的重要性,让共产主义信念扎根在青年心中,给青年人“浇浇水”“补补钙”。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育一代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人才队伍。

2.研析发展大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的科学,尤其强调“政治教育”,使教育对象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政治品质和政治行为,指导和帮助教育对象正确认识社会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引导大众始终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而不是根据头脑想象、主观臆测和一意孤行地改造社会,用实践诠释《发展》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科学社会主义[10]。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需要深入研究历史和现实,发掘历史规律的内在联系和演变过程,帮助受教育对象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和发展趋势。让受教育者充分了解历史,学习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自觉承担起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责任,为实现共同富裕奋勇前进。

(四)创新表现方式

《发展》能够在科学理论领域站稳一席之地,是与其雅俗共赏的通俗品质分不开的。恩格斯能抓住问题的要点,以绝妙的技巧明晰地进行阐述。思想政治教育要讲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才能进一步提升思想立党、理论强国、精神育人的抓手效用。在内容上,要契合教育对象生活条件,引起大众共鸣。在方式上,用新鲜、通俗的方式把大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群众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提高实践的自觉性。

1.通俗化地表达马克思主义原理。恩格斯在《发展》1882年德文第一版序言中指出:“拉萨尔在他的演说和宣传性文章中已经根本不避讳使用外来语,而据我所知,大家并没有因此提出抱怨。”[3]745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把握人民思想脉搏、回应人民思想困惑,让各个背景下的劳动人民、学生、党员干部也能在学习中体悟到原著的真理伟力,对科学理论产生更理性的认同、对历史规律有更正确的认识。扎根现实、紧跟时事,在合适的具体情境中进行宏大叙事。马克思主义不是只作为少数知识分子或学者学术研究的对象,只作为少数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用以治国理政的思想[11]。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宣传、普及和推广,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理解、认同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应让公众的学习工作活跃起来,从《发展》文本中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简约抽象的哲学意蕴、生动具象的演绎分析的方法艺术汲取灵感,以塑造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隐性层面”帮助人民群众从内心深处厚植对党的信赖,潜移默化地增强群众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走向大众化,持续不断传递真理力量。

2.创新话语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要兼顾深度、通俗、常识性等各方面内容,借助各种宣传工具作为党中央的喇叭,以通俗的语言、极大的耐心,真实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反映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本质,这样有助于更好地启发人民智慧。要通过搭配一些音乐、插图、视频,辅助阐释政策性、理论性文件,用有血有肉、接地气的语言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富有人情味、贴近群众的多样化形式融入群众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关心实际问题。近代中国人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从一开始就不是纯粹公式的套用,而是有意识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12]。通过以动画、微电影等形式叙述国家宏大方针和各项路线,清晰明了地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脉络,营造“爱马、学马、用马”的大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微信公众号、抖音的大众传播功能,构建“网络理论课堂”。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体验基地、生命教育基地等校园文化景观和思想教育殿堂[13]。要将优质鲜活的新媒体产品与线下宣讲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相融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支部、进社团,实现理论宣传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加强舆情管理,强化思想引领,让各个群体主动发声、善于发声,巩固马克思主义者的统一战线,画出最大的思想同心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4]《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工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武器。读书以明理,明辨以笃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读经典、悟原理的学习要求,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引导人民群众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着力培养人们的目标意识。指引人民群众从学理上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以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律,强化使命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观察与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