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心悟精髓 践“行”出精品

2024-01-20暴玉喜

曲艺 2024年1期
关键词:曲艺笔者创作

暴玉喜

创出精品力作,是我们每一名曲艺工作者的美好愿望和不懈追求。笔者在从事曲艺创作的生命长河里,与中国曲协相遇、相知、相随、相守,其中感悟最深、终生难忘的就是在曲艺这条成长的道路上,中国曲协如师长如家长,一次次让笔者明白做人从业的道理,一次次让笔者体悟创作思考的精髓。笔者从一名曲艺爱好者到专门从业者,从一个基层工作者到首批“牡丹绽放——曲艺英才”培育者。一路走来,走的就是一条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不断领悟的曲艺创作之路。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曲艺作品,笔者的体会和做法概括起来就是,时刻扪心“六必问”,真正践行“六走向”。

【自问一】你走下去了吗?

【践行一】坚持走“深”,在深入调研中探寻曲艺创作之源

你走下去了吗?当笔者进行作品创作时,这是脑海中的第一个发问。就是提醒自己切不可关在家里搞创作,凭着想象搞创作,东拼西凑搞创作,主观臆断搞创作,一定要走下去,沉下来,走到生活中去,走到群众中来,在深入调研中探寻曲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曲艺源自民间,来源于生活,是人民的艺术,曲艺作为文艺的“轻骑兵”,就要始终不离“土”,始终不忘本。人民艺术家、中国曲协第一任主席赵树理,一生致力于写农民、写农村、写农业,人民称赞他是写农村生活的“铁笔圣手”。他把深入生活作为自己的天职,不仅懂得农民的思想、生活习惯,而且自己的生活和一举一动也活像一个农民。穿一身老百姓衣服,腰里系着一根腰带,脚上扎着一副腿带,嘴里叼着一根烟袋,手里拿着一块打火石。对于农活,无论是耕地、摇耧还是扬场、撒粪,没有一样能难住他。他走进生活最前沿,放下架子写人生,俯下身子去调研,融入生活获素材。《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谷子好》《灵泉洞》等一部部带着泥土芳香的作品如汩汩泉涌,一部部脍炙人口的曲艺作品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一个个让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留在人间,定格永恒。这就是我们的楷模和学习榜样。

调研是基本功,是常规课。笔者参与最多的就是走南闯北、上山下乡的调研采风活动,听到最多的就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大主题。在中国曲协潜移默化的引导和一次又一次调研中,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发现了生活的亮点,感悟到“作品接地气,才有生命力”的内涵实质。

【自问二】你被感动了吗?

【践行二】坚持走“心”,在心灵感悟中融入曲艺创作之情

曲艺是有情有意的,是通达心灵、直抵心底的,引起共鸣、震撼心灵的作品一定是好作品。而且这种感动贯穿于曲艺创作的全过程,创作前调研的人和事是否感动了你,创作中的写作是否有深深的感动支撑着你,创作完成的作品是否让你的内心久久不能平息,情到最深处,才能写出好作品。

2016年9月22日至29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随中国曲协赴广西、湖南、江西三省(区)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曲艺名家新秀“重走长征路”采风创作主题实践活动。行程数千公里,重走长征路、探寻革命旧址、查阅党史资料、倾听苏区故事,红军桥、红军帽、红军井、红军烈士纪念塔等一个个红色遗址深深定格在脑中,睹物思情,心中激荡。八子参军、十送红军、华屋十七棵青松、陈发姑一生守望等感人心脾的红色故事穿透着内心,震撼着心灵,笔者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投射到可敬的红军战士中,一口气创作出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河南坠子《长征托婴》和潞安大鼓《等你一生》。

文为心作,心之所悟,笔有所致,跃然于纸,传之于人。有着700多年历史、一年一度的河南马街书会是民间艺人交流切磋的艺术殿堂。南腔北调荟萃,精彩节目云集,每年都会带着作品朝圣那块艺人向往倾诉的地方,马街赶会700年的历史,700年的守望,守望的是根,守望的是曲艺人的血脉和魂魄。700年经历战乱,经历灾难,只要走进麦田里必能深深感受到曲艺人的虔诚。连续5年,笔者都在风雪中感受这份对曲艺的虔诚,感受这份沧桑,感受曲艺人对艺术的敬畏和生命的体验,感受镌刻着700年岁月的亘古绵长,情为心声,笔墨抒怀,于是写出《马街赶会》。

【自问三】你写的是真的吗?

【践行三】坚持走“实”,在求

真务实中夯牢曲艺创作之基

真实是曲艺作品的前提和基石,要么是真人真事,要么是真实的社会现象,绝不能凭空捏造,无中生有。创作如同烹饪,只有真材实料,才能做出美味佳肴。在创作时,曲艺作品往往极易失真,创作可以高于生活,但反映的现象、揭示的主题、提出的愿望一定要是现实的存在和现实所需。只有写实才有牢固的根基,为此曲藝创作者的作品必须跟上时代,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适应群众的需求。惟有如此,群众才能感同身受,津津乐道,进而受到启迪。

2021年7月20日至25日,笔者作为辅导老师到陕西参加中国曲协“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采风活动。在延安曲艺馆参观时,笔者被曾给毛主席说过书的延安盲艺人、“三弦战士”韩起祥老前辈的故事深深打动。1959年10月,延河大桥落成剪彩,韩起祥老前辈要写一部关于大桥的作品作为献礼节目,向革命圣地延安表达自己的敬仰。但他只能摸到桥面而看不到桥下,于是他就让儿子用绳子把他绑紧,吊在桥下面,用手亲自去摸大桥的构造。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创作热情,终于写出脍炙人口的陕北说书《看大桥》。韩起祥老前辈求真务实的精神,深深震憾着笔者。于是笔者连夜采访了韩起祥老前辈的女儿——陕西省曲协第七届名誉主席韩应莲,让笔者更加全面深入地认识到韩起祥老前辈对曲艺执着坚守、实事求是的优秀品格,加班加点写出一部真人真事真情实感的陕北说书《看大桥》。

“仰望星空的同时,必须脚踩大地”。我们曲艺创作者在求真上绝不能含糊,我们一定要向曲艺前辈那样,亲自出马、亲眼所见、落地见实、写出精品。为了获取第一手材料,多年来,笔者不畏长途跋涉,为了创作《慈母大爱》,驱车10个小时到黄河岸畔采访全国道德楷模孙银聪老人;为了创作《大山卫士》,实地采访全国道德模范刘真茂老人;为了创作《黄河岸畔守护神》,亲自实地采访全国道德模范王爱东;为了刻画王家坝精神,实地采访96岁的全国劳模李秀英,倾听她讲述王家坝抗洪精神;走进安徽阜南亲自感受柳编的发展历程,感受乡村振兴给农民带来的幸福指数……正是这一次次亲力亲为,给了自己厚实的素材基础和创作底气。

【自问四】你写的群众接受吗?

【践行四】坚持走“新”,在守正创新中展示曲艺创作之美

曲艺作品最终还是要回归到群众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品到了观众中间,只有给观众带来新意,带来美感,带来享受,引起共鸣,作品才能站稳脚跟,留住观众,进而被观众接受,流传开来。曲艺是一门优秀的传统艺术,要吸引现代的观众,必须守正创新,一方面要把传统曲艺的魅力展示出来,设法让现代的观众接受;另一方面要跟上发展步伐和现代人们的需求,展示出新时代的曲艺风采。

在参加中国曲协多次组织的继承与创新的研讨以及中华美学的学习中,笔者的体会是要出新,就要讲究美,而且这种美是全方位的,是没有夹生饭的成熟美。生活处处都有美,关键是领悟和发现。在曲艺创作中,走近传统,探寻最美;走向社会,探寻最美;走进生活,探寻最美;走出地域,探寻最美;走入内心,探寻最美,不断领悟美、发现美,进而全面展示美。

笔者创作的曲艺作品《腊月天儿》,就是沿着这一思路,奔着这一目标创作的。这一作品紧扣幸福团圆主题,用“情”展示生活的内在美,“天上纷纷飘雪花儿,花落万家迎新年儿,年味浓浓大家唱,唱出欢乐腊月天儿”,四句起腔点明年的场景。“家家忙得不着地儿”“家家忙得转懵懵儿”,体现人们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乐在其中,醉在年中,将人们追求幸福团圆这种生活的内在美,以及热爱、期盼幸福团圆的深情,自然流露出来。该作品聚焦传统节日民俗,用“景”展示生活的外在美,“烘灶火掀铁笼盖儿,小小黄蒸摆成圈儿”“老寿星,托寿桃儿,贴到堂屋正中间儿”“喜鹊登梅枝头落,福禄寿禧粗线条儿”“杀鸡杀鱼炖肉块儿,烘上油铛炸肉丸儿。有酥肉,有夹馅儿,油拨豆腐一片片儿”,每一个景象都是一幅红红火火、热热闹闹、欢欢喜喜的逼真精美图景。所以作品通篇采用儿化韵。儿化后的词,大部分使原来的词语带上了一定的感情和修辞色彩,烘托了腊月天这个充满祥和、幸福的感情意蕴,弹奏出欢乐祥和的优美旋律。通篇崇尚自然,还原本色,不矫揉造作,不刻意渲染,采用儿化韵,朗朗上口,用“韵”展示生活的律动美,使整个作品洋溢着欢乐、亲切、愉快的气氛。走进《腊月天儿》,品鉴年景,品尝年味,品读年意,感悟生活的欢乐、生活的纯真、生活的幸福,让人回味无穷,美不胜收,所以得到山西当地群众极大的认可和喜爱。

【自问五】你的作品演出了吗?

【践行五】坚持走“精”,在精品力作上体现曲艺创作之质

说一千道一万,推出精品才是硬道理。为此,创作者在曲艺创作开始,就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对自己要严要“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狠下实功,瞄准精品不放松,对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不轻易放过,深思熟虑,深研细究,孜孜以求。“丑媳妇总要见公婆”,创作者对自己的作品,要敢于亮相,积极演出,在相互比拼竞争中,倾听专家的建议,借鉴别人的优势和亮点,发现自身的不足和问题,进而不断完善、补齐短板、持续提升。

多年来,中国曲协给了我们一个交流提升的平台,不时的各类集中展演和定期的中国曲艺牡丹奖展演,源源不断地推出了一个又一个曲艺精品。笔者与中国曲协因作品相遇,因作品而结缘。无论参与什么类型的演出,笔者都怀着激动、崇敬的心情,把作品当作“礼品”,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作品在展演和大赛中亮相,向中国曲协交出自己“最美”的答卷,向全体曲艺人和人民报告,请专家和群众评判。经过大赛和展演的检验,认真倾听并及时改进专家所提的意见,使作品更加完善,努力在社会和群众中广为流传,走得更远。

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創作精品的过程是精耕细作、精研细究的过程,是虚心学习、反复打磨的过程,是苦熬苦干、艰苦创作的过程,只有用心用情用力,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曲艺精品。

【自问六】你究竟为谁而写?

【践行六】坚持走“正”,在正确道路上认真履行曲艺之责

你究竟为谁而写?这对我们曲艺创作来说,是一个根本性、核心性的问题,关乎旗帜,关乎立场,关乎方向。曲艺的灵魂就是为民,宗旨就是服务,曲艺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曲艺始终根植于人民,曲艺来自老百姓,是老百姓的艺术。我们曲艺工作者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根,老百姓是魂”,时刻把党和人民装在心中,永远为百姓写作,向人民汇报。只有这样,我们的曲艺创作之路才能在正确的道路上履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从实践到理论,从作品到舞台不断积累和深化,走进创作的春天里。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艰难跋涉,多少回苦苦煎熬,笔者都不离不弃,乐观面对,如痴如醉,无怨无悔。因为曲艺给了笔者一副宽肩膀,要肩挑责任,努力创作。2023年8月,在一个月内,笔者先后走进了内蒙古,调研三千孤儿入内蒙古的故事;笔者走进新疆,感受生命中的胡杨精神;走进北大荒,感受大国粮仓豪迈气势。笔者经常在想,我们生活在这样伟大的时代,如果出不了讴歌时代的精品力作,就有愧于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在把握曲艺创作正确方向上,一定要紧跟国家前进的步伐,紧扣时代发展的旋律,紧贴群众现实的需求,强化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自律意识,树牢大局观念、发展观念和群众观念,确保创作的作品始终蕴藏的是“中国心”,谱写的是“人民曲”,回应的是“百姓盼”,释放的是“人民乐”,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的是曲艺健康向上的清风正气。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怀揣崇高使命,挑起责任担当,带着艺德上路,用心用情创作。

“一线采风、探寻素材、感动自己、真情创作、奉献社会、服务人民”,这样的创作情景、这样的循环规律,已成为中国曲协引导笔者创作形成的固定格式和日常习惯。扪心“六必问”,践行“六走向”,是笔者十多年创作的深刻体会,“六必问”“六走向”彼此间不是相互隔离的,而是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并且都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对曲艺深沉、执着、炽热、痴迷的爱,这种爱是已经融入血液、嵌入生命的真爱,唯有真爱,才有真情;唯有真爱,才有追求;唯有真爱,才能真正悟出真谛。最后,笔者把一首有感而发的《我爱曲艺 我要创作》的诗朗诵带给大家共勉。

站在牡丹绽放的殿堂上有过多少遐想,

怀揣美好的梦想立志要把责任来担当。

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让我激情滚涌,

发誓在眷恋的土地上掘出生命的泉浆。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融注满腔希望,

不懈追求,奋发有为,酿造佳肴芬芳。

此刻,我心底涌动无尽的热浪,

此刻,我抬头仰望满天的星光。

星星对我说,只有眼睛向下,才能捕捉金子的透亮,

月儿对我说,只有脚踩大地,才能丈量大地的苍莽。

带着一颗滚烫的心我上路了,

揣着一片涌动的情书写衷肠。

我时刻牢记,人民是我书写的对象,

我时刻牢记,时代让我们放歌引吭。

穿梭于大街小巷,角角落落有我的足迹,

走访民生疾苦,把群众的冷暖时刻牵挂心房。

我用曲艺写下百姓的期待和梦想,

我用曲调谱写人民的情思和衷肠。

走进田野里,捧一把泥土我心如潮涌,

走进田野里,我品尝汗水孕育的酒香。

我的作品里寄托百姓的情思,

我的诗行里浸润大地的希望。

走进生活的沃土我咀嚼艰辛,

掘取生命的泉水我孕育琼浆。

曲艺有我写不尽的情愫,

曲藝有我唱不尽的流觞。

曲艺有我抒不尽的力量,

曲艺有我品不尽的琼浆。

我在曲艺的长河里遨游,

我在曲艺的蓝天上飞翔。

我放弃多少个节假日游走苍莽的土地上,

我走进多少朴实的群体内书写他们的沧桑。

我爱多情的土地,土地让我陶醉,

我爱肥沃的土壤,土地散发芬芳。

生我养我的土地,您让我眷恋不已神采飞扬,

生我养我的土地,您让我激情澎湃奋发图强。

生我养我的土地,您让我魂牵梦萦乘风破浪,

生我养我的土地,您让我汗水融化放飞理想!

奋斗花开,未来展望,

汗水浇灌,孕育花香,

把曲艺的芳香送到千家万户,

在文艺的百花园中让牡丹绽放,人间遍地撒芬芳!

(作者:中国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曲艺笔者创作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