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媒介生态下曲艺传播的渠道、方式及影响

2024-01-20陈世海

曲艺 2024年1期
关键词:曲艺媒介受众

陈世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准确把握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曲艺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引、实践要求和科学答案。

灿若星河的中国文艺拥有极其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并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审美风范,屹立于世界文艺之林。曲艺作为中国的一种原生的民间文艺和民族说唱艺术,是民族文化心理和艺术欣赏习惯的产物,积淀着民族民间艺术的风范和文化特征,有着与其他文艺门类不同形式的叙述性、内容的世俗性、旨趣的娱乐性和风格的轻松性的艺术特征,应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两个结合”指引新时代曲艺发展,厚植中华文化根脉,扎根当代生活实践,用其擅长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表达,推出一批彰显中华美学精神、体现中国审美风范的时代之作,主动适应网络新媒介生态推进曲艺传播,为丰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艺术图谱作出曲艺贡献。

传播主要指向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也就是“个人之间和集体之间,以及集体与个人之间交换、传递新闻、事实、意见的信息过程”①,由其内在机制与外在联系以及各类传播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人类的传播行为和传播现象经历了语言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模拟式电子传播和数字式电子传播5个历史阶段。曲艺从古代社会走来,历经人类传播史的全过程,有口头传播、书面传播到技术传播,经过语言、文字、唱片、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递变,无数曲艺人与听众共同创造了一部曲艺传播史②。曲艺观演方式也从面对面观看,发展到广播收听、电视收看、电子出版物收听收看,乃至线上的网络视听观赏等多种方式共存格局。

在现实生活无处不在的信息传播活动中,媒介作为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承载信息传播活动的载体,而技术又与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技术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发展的基础,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带动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技术与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同步发展态势。印刷传播时代打破了口头传播时代和文字传播时代在时间维度传播的限制,而电子传播时代则打破了时空两个维度的限制,从文字传播时代和印刷传播时代主要以语言作为信息传播的符号讯息表现形式,转向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传输信号来进行信息传播。由于电子信号的传播使人类社会拥有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从而促进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传播。传播与曲艺密不可分,传播活动是曲艺发展的重要方式。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媒介丰富而多元,曲艺得以通过新的传播媒介进一步传播扩散,多渠道传播的媒介生态中,打破了传播的时空壁垒,扩宽了传播的路径方式,曲艺文化在传播活动中得以延续发展。

媒介传播渠道的多元化趋势在现代社会日益加快。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最早提出了新媒体的概念,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会议上正式提出,加強全球范围内依托互联网技术而存在的新媒体技术发展。2023年8月25日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6.4%。随着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信息云计算技术的加持,现代社会媒介化社会特征日益强化,信息传播进入“万物皆连、万物皆媒”的网络传播时代。在这样的网络新媒介生态下,只要技术和设备许可,冲破了时空维度,随时可收听收看曲艺。信息的线性和单向性传播转变为交互式传播、链条传播和结构传播,传受角色模糊化。以用户为传播主体的用户内容生产模式盛行,传播主体身份多元化,传播内容通俗化,大众化,等等。应当充分认识到,曲艺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互补交融的语境下,要以主动适应传播时代转型的姿态,大力推进符合媒介特征的曲艺传播活动。

新媒体平台上的曲艺传播渠道主要包括视频网站、短视频和网络直播这3种渠道。2023年3月29日发布的《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3)》中显示,截至2022年1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网络直播用户规模分别达10.12亿和7.51亿,分列网络视听第一和第二大应用。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40亿人,超过即时通讯(10.38亿人),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网民使用率达到96.8%,几近成为全民化应用。截至2022年底,主播账号累计开通超1.5亿个,短视频内容创作者账户累计超10亿个。视频门户网站渠道。网站主要是利用互联网络技术中的Web页面进行信息发布、提供网络服务以及和受众进行互动的一种网络传播形式,是20世纪以来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传播媒介。视频网站门户网站作为视听符号元素信息内容的传播媒介,为视频节目内容的生产者和喜爱观看视频节目的受众提供了一个可以集发布、浏览、分享以及互动的网络平台。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视频等多家活跃在网络媒体中的视频门户网站都打造了海量的视频内容资源,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曲艺艺术的视频内容,在视频网站曲艺的传播主体丰富多元。短视频渠道。在网络传播环境中出现的短视频短则十几秒钟,最长也就几分钟而已,传播内容很短,打破了传统的视频内容播出的完整叙事逻辑,将内容叙事最为精彩和最吸引人的情节向受众呈现,以碎片化的视频信息内容加之在叙事逻辑上注重博取受众关注度的特征,顺应了当代社会受众在碎片化的时间内获取信息内容的基本需求,呈现出覆盖面广、符号性强、创新度好等重要的传播特征,“刷刷短视频”现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短视频的出现,实现了曲艺艺术元素进行拆分化、多样化、碎片化传播的可能,有助于曲艺艺术的传播转型。网络直播渠道。网络移动视频直播与短视频同属用户内容生产模式,只要具备网络直播的硬件和软件的基础技术应用设备,便可进行网络移动视频直播活动,受众也可在相应的应用软件平台上直接点击观众观看网络视频的移动直播。一方面,网络移动视频直播将直播活动中人物言语表达及非语音符号的意义表达行为等环境因素向受众呈现,受众接受信息内容并解读其中的符号文本意义时,在其脑海中即可呈现出“我在现场”的“在场感”,在一定程度上去除了专业媒介机构在内容生产上给受众带来的“疏离感”。另一方面,网络移动视频直播具有强大的社交属性,给受众营造“陪伴”的感觉,消弭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孤独感,为普通百姓提供一个自我展示和自我披露的舞台,使得“主播”这一原本可望不可及的职业身份变得触手可及。网络直播也给直播者和受众营造出如同“私人交往”的感觉,受众可以通过点赞送礼、评论留言、连麦视频等方式与直播者持续互动交流。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不仅仅有专业的网络直播平台,很多备受用户关注的短视频平台也纷纷上线网络直播功能。在专业的网络直播平台和短视频平台,都可看到曲艺的直播内容。曲艺在网络直播活动中还有一种内容呈现方式,就是将集会式演出、舞台演出或自娱性演出,通过智能手机等带有网络直播功能的移动终端进行直播活动,受众也可与直播者进行互动,但对直播内容的选择性和主动性相对较弱③。从微博、微信,到播客、短视频乃至网络直播,应用平台的迭代,技术手段的进步,一些寻常百姓“素人”成为头部主播“名人”,将极大推动包括曲艺在内的艺术传播。

利用网络新媒体渠道的曲艺传播要注重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根据不同新媒体平台的特征设计精准地投放内容,创新曲艺产品的表现形式与趣味性,增强与受众的交流互动性,合理利用各种新媒体的传播特性与特点优势。近两年,“单集时长从几十秒到15分钟左右,有着相对明确的主题和主线、较为连续和完整的故事情节”的网络微短剧迅速兴起,并广受追捧,已成为一种火热的网络视听文艺新形态。曲艺界可用好网络微短剧传播快、流量大的优势,顺应我国手机用户当下的使用习惯,创作“微而精、短而美”的传播曲艺艺术微短剧精品力作。还可尝试以“爽点”“段子”和精彩高潮剧情表演片段等,来拍摄制作剧情类短视频,通过视听手段来传播或者推动曲艺经典曲(书)目消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现代社会的“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不争的真实存在和普遍现实,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网络新媒介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着包括曲艺在内的文学艺术的整体格局,无论从技术维度、社会维度,还是现实维度出发,曲艺传播路径与方式都必须做到线下的舞台化表演和线上的数字化传播相结合。从技术维度来看,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工具软件等数字智能技术突飞猛进,从技术上支撑了全时空、跨终端、超链接、可触控的沉浸式全媒体传播,进而影响到人们的艺术审美。“艺术审美是一种感性的审美感知,传播审美范畴包括优美、崇高、幽默、模仿、滑稽、嘲讽,当代审美发生根本转变,表现为一种奇观型、沉浸式、可爱型、振奋感的审美范畴。”④进而,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和推广宣传方式也必须相应发生深刻变化,运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技术以及网络新媒介进行线上数字化传播。从社会维度来看,网络化、新媒体化和视频化的媒介平台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极大地改变了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娱乐方式。全媒体时代的当下,人们都拥有媒体化、数字化的交流平台和发声渠道,社交媒体的虚拟性、即时性和个性化特征,带来了多媒介空间,使艺术作品的审美与接受出现了新的样态,催生了众多新型的网络文艺形态,改变了传统文艺形态的传承传播,在沿用传统曲艺舞台表演方式的同时,实行线上的数字化传播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网络直播平台等新媒介平台的主流化、全民化,在实际应用方面也为曲艺美学输出开辟了打破时空限制的新通道。从现实维度来看,曲艺界一直在探索线上演出和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介传播,搭建曲艺传承传播的“第二舞台”。全媒体传播的即时性、流量法则以及公众参与的广度和程度,致使网络文艺作品和线上文艺作品传播的消费性、娱乐性空前强化,网络新媒介生态下多元文化消费模式日臻完善,曲艺作品的线上数字化传播也日益发展。2019年开始的3年特殊时期,导致正常的曲艺舞台演出停摆,曲艺人为维持生存空间,打破演出地域、时间、受众规模限制,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和新媒介进行线上演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市场演出中止产生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曲艺的传统受众以中老年为主。当前,我国老龄化社会步伐日益加快,2021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4.2%,从2000年时的轻度老龄化社会转为现在的中度老龄化社会,银发经济市场也迎来广阔空间。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21-2023)》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增加到106万亿元,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从8%增加到33%。随着中年群体逐步步入老年,线上消费更加普遍,精神文化、终身学习、老有所为成为老年人追求的重要内容。截至2022年12月,在我国超10亿网民中,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体占比近三成,由2021年12月的26.8%提升至30.8%。中老年人仍是互联网主要增力,互联网正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中老年人群体整体“触网”完成后,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在悄然改变,巨大的线上文娱、产品与服务等线上需求正不断释放。从当下来看,满足中老年群体爱及归属感缺乏等情感需求,深受中老年群体喜爱的短视频直播不断走红。即便是通常被认为年轻人聚集地的短视频平台上,有经济能力的中老年用户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据Quest Mobile发布的《2022年中国短视频直播电商发展洞察》显示,2022年2月,41岁以上观看抖音和快手直播用户占比达36.3%,其中51岁以上用户占比达18.9%,其消费潜力不容小觑,线上消费在2000元以上的占比与整体人群持平。因而无论是面对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客观现实存在,还是顺应中老年受众网络化时代的消费方式变化,从留住曲艺受众、推进曲艺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曲艺传播都必须迈向数字化传播领域。

曲艺的数字化传播,一方面,要对传统经典曲艺曲(书)目舞台表演进行数字技术加工。顺应当代社会观众审美范畴的变化,研究和把握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受众对曲艺艺术表演的审美需求,运用5G、VR、MR等数字技术,实施曲艺基础信息的数字化呈现,对线下传播的曲艺舞台表演进行具象化改造包装,为传统经典的曲艺曲(书)目贴上现代数字技术标签,使其在线上传播时让线上观众获得真实的现场感体验,打造符合线上受众审美认知的曲艺经典演出形态。运用顶尖3D虚拟数字化采集技术,对传统经典的曲艺曲(书)目资源进行数据采集開发和AI修复等,驱动曲艺传统文化资源向数字空间迁徙。进而在数字化基础上运用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数字建模等大数据AI技术,进行深层次数据加工,使分割的曲艺传统文化资源数据结构化、语义化、关联化,推动曲艺传统文化资源在时空维度上实现系统活化,让受众既可在元宇宙空间中欣赏传统经典曲艺曲(书)目,也可查阅相关的曲艺及曲种历史文化知识,实施通过面向曲艺文化记忆的曲艺时空大数据项目建设,促进曲艺活态传承传播。近年来,“‘沉浸式’话题广泛引起关注。‘沉浸式’作为近两年最火的网络流行语之一,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又随着广泛运用于各种场景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根据体验形式的不同,‘沉浸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通过搭建、营造真实或虚拟场景,引入浸入一个新的世界,比如真人CS,另一种是通过线上直播、视频、AR等媒介,让人以第一视角进入浸入某个情境或事件,比如美食探店视频”⑤。曲艺界不妨多尝试让传统经典的曲(书)目走进智慧交互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从传统线下现场观演向虚实结合的元宇宙角色扮演等沉浸式互动拓展,满足人们对互动性和体验感的新期待,让优秀曲艺传统文化传播焕发新的时代风采。

另一方面,要广泛运用各种网络新媒介进行曲艺数字化传播。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互联网及移动终端得到普遍应用,曲艺应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兴平台,将优秀的曲(书)目进行网络传播,并与信息媒介平台相结合,打造一系列曲艺网络节目和曲艺文化网络传播品牌,促进曲艺文化的传承传播与运用发展。在做好传统曲艺舞台表演的线上网络直播的同时,注重网络微短剧、微电影、微视频、动画片、自媒体、手机游戏等创新内容体验和互动交流,建立地域曲种的视频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制作发布各曲种曲艺经典曲(书)目和曲艺名家经典名段的短视频,积极授权进行IP改编,通过网络数字化传播让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领略曲艺艺术的独特魅力,使曲艺适应网络新媒介并运用其保护传承和推广传播曲艺艺术。“近年来,随着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发展,网络文艺领域出现了一种新的样态形式,也就是网络文艺PK直播。如果说以往的网络直播更多的是个人自身的展示和表演以及各种‘秀’,那么网络文艺PK直播则是多人互动的带有竞技、竞演属性的网络擂台。”⑥网络文艺PK直播以其创新的形式样式,以明快的节奏顺应了网络用户特别是年轻受众的审美和观看习惯,为文艺作品传播提供了流量极旺、丰富多样的交流互动平台,有些曲种也成了网络文艺PK直播内容。虚拟主播是使用虚拟身份,利用Live2D、动作捕捉等技术制作的虚拟形象进行直播、演出活动,自2016年从日本诞生后即被引入国内,在年轻网民中迅速火爆,曲艺人应置身其内容建设。IP是英文单词知识产权的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简写。IP化作为国外影视生产的一种成熟手段引入国内后,通过将文学艺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授权于各个机构和个人特别是各类新媒体和应用平台开发,多方共享经济成果。文化IP已从原有的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改编或同一IP衍生出多种艺术形式,发展为当下的代表某一类标签、文化现象可以引起兴趣,受众用户的追捧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皆可受资本青睐的由IP引发的一种新的商业文化模式。文化IP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之间的连接融合,有着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强变现穿透能力、长变现周期的文化符号。曲艺海量的经典原创资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互文性、适合IP创作生产的艺术特征等,都为打造拥有成熟粉丝群体、在多个文艺领域火出圈的裂变式扩散传播的曲艺IP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充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不断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所长,大力促进曲艺要素和技术要素融合,在强化数字科技赋能中实现曲艺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运用超高清视频、数字渲染、全息互动等技术丰富曲艺受众的数字文化生活体验,融入当下更多人的生活,让深厚的优秀传统曲艺文化资源借助科技手段活起来、动起来、用起来、火起来,全面推动曲艺在现代社会的数字化传播。

信息技术发展不断催生各种新媒介,网络新媒介传播艺术的功能也赋能艺术变异。在当下以网络媒介为主力、多传播渠道并存的媒介化社会现实生态中,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数字交互媒介对于传播内容生成的主动赋能,带来大众文化媒介娱乐化内容的泛化,曲艺得以走进新兴平台传播媒介,从而加入大众消费文化行列,从事现代艺术商品生产,曲艺传播也就成为带有经济利益和商业功能的文化传播活动。媒介尤其是网络新媒介赋能使得曲艺属性产生变异,无可讳言,当下现实生活中的曲艺出现了两种形态:一种是传统的守正型曲艺,另一种是当下商业化的曲艺。传统的守正性曲艺,坚持对曲艺传统根基的坚守与维护,主要由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行业性组织和国有院团负责曲艺经典的传承与新作品的创作生产;当下的商业化曲艺是传统的守正性曲艺的当代变异,其大众商业属性更为浓烈,主要由民营院团、自由职业者等曲艺“两新组织”以及各新媒介平台,实施曲艺产品和具有曲艺艺术元素的文化产品市场化生产、传播。这两种形态的曲艺并存共行,相互交叉共融。

传统的守正性曲艺与当下的商业化曲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满足受众对曲艺产品生产的需求,在当代社会也都要顺应娱乐化审美认识强化的现实趋势。其区别,首先表现在落脚点不同:传统的守正性曲艺指向人民群众,主要从艺术本体出发,追求艺术价值和社会效益,落脚点为与受众共同完成曲艺艺术活动,满足人民群众的曲艺消费需求;而当下的商业化曲艺直接指向市场,更多地追求经济效益和商业价值,落脚点为市场导向的全链条曲艺商品的生产传播。其次还体现在文化功能实现的渠道和传播方式不同:相对而言,受体制内政策性制度安排和经费保障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守正性曲艺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观念浓厚,开拓进取的市场意识不强,文化功能实现的渠道和传播是相对内向封闭的,运用的也大多是集会、剧场演出和广播电视、网站等相对传统的媒介;而当下的商业化曲艺在原有传统媒介渠道基础上,充分利用视频网站、短视频、网络直播等网络新媒体渠道,建立现代艺术产品内容生产与经营体系,让更广大的受众进行曲艺消费,实现了文化传播价值和曲艺经济价值的融合。必须正确看待这两种曲艺形态的艺术价值与商业价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问题,着力制止曲艺艺术价值和艺术传统的流失现象。

这两种曲艺形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媒介赋能曲艺传播变异引起的,其本质都是为满足人民群众娱乐生活服务的,当下的商业化曲艺是对传统守正性曲艺的时代再造与商业属性附加,与其共同完成曲艺当代意义上的传播与传承,两者是曲艺主干上的两个分支。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贯通聚变,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的时代结晶,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举旗定向。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上唯一延绵不断的文明土壤中成长壮大的,中华文明是全球唯一延绵不绝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曲艺从先秦的瞽曚说唱、俳优表演、乐府歌辞、笑话俗赋,到隋唐的俗讲、敦煌曲子词、参军戏,再到宋代的小说、讲史、唱赚、诸宫调、鼓子词以及金元散曲、元代讲史和词话等,直至明清的陶真、弹词、鼓词、宣卷、说书、子弟书、评书、评话、大鼓书、莲花落、道情、时调小曲和相声等,展示出2000多年中国曲艺史留存的500余种曲种的发展演变脉络。在由56个民族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几乎每个民族都有属于本民族的说唱形式,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携带着中华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丰富故事与记忆,召唤着在新时代的经典传承传播和全新创作创造。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面对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消费方式日趋多样,文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曲艺界必须聚焦创作生产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坚持具有当代生活底蕴和文化传统血脉并重,以文脉赓续传承,正确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丰富曲艺創作传播的内涵、方式和手段,创作生产展示出更多的精品力作,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化利用传播“曲艺途径”,通过数字化、立体化、沉浸化传播,让优秀曲艺文化浸润人心,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更多新时代中国曲艺的智慧和力量。

注释:

①余家宏、宁树藩、徐培汀等:《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5—166页。

②王宇琪:《口头传播中走来的曲艺音乐—基于河北省涿州市京东大鼓、西河大鼓调研的思考》,《人民音乐》,2022年第11期。

③刘帅:《多渠道媒介生态背景下二人转艺术的转型与传播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12月,第131—136页。

④向勇:《元宇宙文化创新:主体性、奇观性与建设性》,《中国艺术报》,2023年7月7日,第3版。

⑤董振邦:《沉浸式文旅缘何受欢迎》,《光明日报》,2023年11月8日,第13版。

⑥胡智锋、胡雨晨:《网络文艺PK的守正创新》,《中国艺术报》,2023年7月26日,第3版。

参考文献:

[1]刘帅:《多渠道媒介生态背景下二人转艺术的转型与传播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21年12月。

(作者:中国曲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张家港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责任编辑/邵玉茹)

猜你喜欢

曲艺媒介受众
发掘消失的明代曲艺——《金瓶梅词话》所载明代曲艺探赜
曲艺名城张家港 曲苑魅力扬四方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浅谈曲艺的创作与表演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基于Flash技术的曲艺动画设计与实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