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敦煌文化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

2024-01-20徐珂

校园英语·月末 2023年8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摘 要:语符翻译为敦煌文化中的图像传播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研究视角,竖立语符翻译观,注重图像内涵和构图特点,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更好地对外传播敦煌文化。本文解读分析了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壁画构图的叙事特点、审美情趣以及独特的景物描写,并结合语符翻译观,总结了敦煌图像艺术对外传播的语符翻译策略。

关键词:鹿王本生图;语符翻译;翻译策略;文化传播

作者简介:徐珂(1983.02-),女,重庆人,兰州城市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翻译、翻译教学。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丝绸之路的名城重镇。今天的敦煌被誉为东方世界的艺术博物馆,是各国旅游者们的倾慕之地,凭借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敦煌文化融汇了中外文化精华,创造了辉煌的石窟艺术,为世界学术瞩目,在敦煌文化蓬勃发展研究及其国际对话与联系持续加强的时代语境下,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也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既是“佛国的殿堂”,又是“艺术的天堂”。莫高窟的壁画是至今存量最多,历史最悠久,最精美的绘画艺术宝库,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之地。虽然经历了千百年风霜雨雪的侵蚀以及人为破坏,至今还存有4~5万平方米的壁画。敦煌壁画是敦煌图像艺术中最集中的体现,也是海内外游客最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敦煌壁画这种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图像内容,我们面对敦煌壁画时,看到的主要是由图像占据了空间的“图像文本”。“图像文本”的解读需要一定的背景知识,其对外翻译也不同于纯文本的文字外译。阅读和传播“图像文本”对参观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同时也给翻译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敦煌壁画多图像的特点决定了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无法回避图像的翻译,而图像翻译也不同于纯文本的语际翻译,应当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语符翻译,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本文将以敦煌莫高窟第257 窟《鹿王本生图》壁画为例,说明其独特的构图特点,并提出相应的图像翻译策略。

一、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的构图特点

莫高窟的壁画具有很多宗教题材,但作用不仅仅是宣传宗教文化,更多的是表达人性化的情感。《鹿王本生图》位于敦煌莫高窟257窟西壁下部,是中国最早的横卷式故事连环画,表现了释迦摩尼佛前生化身九色鹿,舍己救人反被出卖的故事。

在对敦煌文化进行对外传播时,常常要兼顾到敦煌文化翻译中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三个方面。以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为例,首先要对术语进行文化阐释,挖掘出专业术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其次要结合图像或术语出现的背景,将术语中的文化内涵直接转换为目的语进行跨语言翻译。这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甚至跨媒介的翻译是十分典型的语符翻译,是语内语符翻译和语际语符翻译的融合。这种情况下,要做好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就需要先研究壁画的图像和构图特点。

段文杰先生把257窟《鹿王本生图》划分为10个情节,指明画面运用了连环画式的展开方式,由左右两端开始,剧情到画面中心处结束。故事的开端和发展分别安排在画面两端,核心情节展现在画面中心。本生故事是表现释迦摩尼佛在过去世中为菩萨时,教化众生,普行六度的种种事迹,此铺壁画依据《佛说九色鹿经》绘制,画面生动展现了人物神情和内心活动。

《鹿王本生图》壁画具有以下构图特点。

1.图像表现的叙事特点。文字、音乐都可以在其行文和音符流动中体现叙事性,但“绘画……仅仅只能将时间的流动转换成空间的铺陈,并为他们建立秩序感。”用图像反映事件的叙事性本就不易,莫高窟257窟《鹿王本生图》窟的叙事性却是安排巧妙。

《鹿王本生图》并不按照常规的时间顺序展开画面,而是采用了两头开始,故事情节发展向中心推进的方式。画面左边描绘了溺水人呼救,九色鹿救助溺水人,溺水人下跪谢恩等一系列场景,又从右边起描绘国王悬赏捉拿九色鹿,溺水人告密抓捕九色鹿的情景。而国王与九色鹿相见这一场景被放到画面最中心,描述了被救者遭到报应,生长白疮的情节。

这样的构图方式使得画面图像具有很强的叙事特点,结合一定的背景知识,参观者就可以饶有兴致地品味故事情节,跟随图像编排,了解故事的发展。同时,这铺壁画采用河岸、山川来分隔故事情节,画面中的河流、宫殿既暗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对故事情节做了铺陈。对于这种别具一格的构图方式,译者应从图像角度出發考虑翻译策略。

2.图像表现的审美情趣。《鹿王本生图》壁画中的审美情趣可以体现在其色彩运用和细节欣赏两方面。

色彩可以“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风格及中西交流融汇的特色”。《鹿王本生图》因其独特的存在环境得以保存较好,从图像上可以看出,其多种色彩的应用体现出了极高的审美情趣。

莫高窟壁画吸收了西方绘画特有的色彩表达形式,画面主要以“土红、石青、松绿、白色为主” 。松绿色绘制山岭,显得舒适自然。黑色绘制部分人物、马匹,增加了层次感。更具有审美情趣的是,不同的色调伴随了不同的故事发展和人物情感。比如,在描绘溺水人落水被九色鹿救起的场景时,主要运用暖色调表达了鹿王救人的美好品质;在描绘溺水人向国王告密,带兵寻找九色鹿时,画面以蓝、青为主,冷色调渲染了紧张诡异的气氛;在描绘溺水人受到惩罚时,用黑色绘制全身,身上绘制密集的白点,以表达溺水人的内心罪恶和所受的痛苦。

此外,这部壁画中很多细节也极具审美情趣。如皇后在向国王建议抓捕九色鹿时,翘起的脚趾表达了焦躁的人物内心,倾斜的眼睛表达了内心的贪欲。又如,溺水人起初身上并没有白点,在作恶出卖九色鹿后,身上才生出白疮。

色彩和细节描绘都是画面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敦煌壁画的对外传播应当对色彩和画面细节谨慎考虑,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3.图像中独特的景物描写。《鹿王本生图》壁画中画匠描绘了故事发展的室内、室外空间的景物,包括宫殿、河流、山川等。这些景物在画面中不仅具有描述背景的作用,还起到对故事进行情节划分的作用,观众看到景物就可以明白,进入室内发生了怎样的场景,来到室外又发生了怎样的场景。《鹿王本生图》壁画的绘画方式是自壁画两头开启,向中心汇聚方式,其方式独特,正是因为景物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观众才能更好地理解画面内容。

二、《鹿王本生图》壁画的语符翻译策略

(一)语符翻译概念解析

1959年,俄罗斯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从语言学角度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指出语词系统和非语词系统的区别。在这样的分类中,雅各布森注意到了一种符号系统解释另一种符号系统的现象,叫做符际翻译。符际翻译是指用非语言文字符号解释语言文字符号的活动。敦煌石窟佛教艺术的内容大多属于符际翻译。也许当年雅各布森并未将符际翻译算作真正的翻译,但却为如今以图像为主的“图像文本”的翻译留下了讨论和发展的空间。王宁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一书中,将符际翻译这一术语更名为“语符翻译”,侧重非语词符号系统对文字符号做出解释,在敦煌壁画的对外传播中,可以理解为用外译后的目的语文字,解释壁画中的图像内容。

本文所探析的语符翻译,是一种将图像符号转化为文字的翻译形式,这种翻译更加注重语言和图像符号之间的融合。敦煌壁画的主要表现手段是图像而非文字。敦煌壁画的对外传播离不开文字的作用,离不开翻译这个中介。蕴含了“图像文本”的敦煌文化对外翻译不仅是进行文字转换,也是在讲述敦煌故事,竖立敦煌文化的对外形象。而对于敦煌文化中敦煌壁画的理解和对外传播,语内翻译和语际翻译都不足以表达出壁画中“图像”的意义,这时语符翻译便能弥补前两种翻译方法的不足。敦煌石窟壁画的对外传播首先要对壁画内容进行文化阐释,挖掘出壁画蕴含的图像特点和文化内涵。其次是将这些特点和内涵转换为对外传播的目的语文字文本,实现跨文化语符翻译。此时,跨文化语符翻译者所发挥的作用,是传统的语际翻译者所无法发挥的,因为前者注重的是图像的特点和对外传播,而后者更多的是注重文字表达的篇章特点及其对外传播。由此可见,敦煌文化的翻译中,语符翻译是必不可少的。此外,对于敦煌文化翻译这样高难度的翻译,已经不是语际翻译者所能承担的任务,应该由同时具备良好敦煌文化艺术知识,以及目的语文字功底的语符翻译者承担。

能够被称为语符翻译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翻译活动应该跨越了不同语言,其次翻译活动应该跨越了不同文化传统,最后翻译活动应跨越了不同的学科和艺术门类的翻译。敦煌文化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特殊的地域文化,“它不仅具有地域性,也具有国家性,更具有世界性”。莫高窟壁画的翻译并不是仅限于文本转换的语际翻译,而是非常典型的语符翻译。语符翻译观在莫高窟壁画的对外传播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翻译者需要注意到图像的特点和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结合文字和图像的互补性,将图像符号研究和语言文字符号融为一体,让目的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就像看到图像一样身临其境。

(二)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中语符翻译的意义

敦煌壁画具有丰富的图像内容,属于“图像文本”结合少量“文字文本”的内容形式,主要通过形象和画面为媒介来传达信息。其对外传播也应该注重图像和画面信息,这才符合敦煌壁画图像为主的特点,也有利于敦煌文化对外传播。针对“图像翻译”提出的语符翻译可以在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到指导实践的作用,使得敦煌文化的传播抓住图像转折时代的有利契机,加快自身的发展和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效果。

(三)《鹿王本生图》壁画的语符翻译策略

基于以上解读可以总结出,语符翻译观的指导下,译者需要注意图像特点和其构图特点,再结合目的语的语言特点,才能完成符合要求的语符翻译活动。

上文中讨论了《鹿王本生图》的构图特点,为了在跨文化交际的语符翻译中突出这种特点,使目的语读者在壁画文字描述的目的语中,也能体验到壁画的美感和叙事性,译文不应该只是对画面进行简单描述,更不应该是对某些汉语解说进行字对字的翻译,而应当关注图像细节和构图特点,体现壁画中绘画语言的叙事特点和美感。

1.结合语符翻译观,突出叙事特点。《鹿王本生图》壁画呈现出横卷式连环画的特点,这一铺壁画中包含数个情节,表现了连贯的叙事性,这种叙事性在其汉语解说词中都鲜有体现,很多对《鹿王本生图》壁画的汉语解说词都囿于篇幅所限,只对画面进行了基本介绍,甚至有些场景中都只有一句介绍壁画出处的解释。这种介绍要想达到深刻表现原画叙事特点,更好地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完全可以跳出语际翻译的局限,将壁画中的符号和图像直接转换成目的语语言,并注重再现图像表现出的叙事特点。

具体翻译时,译者可以采用互文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就其文本转化而言,也即是文本和文本的相互指涉。画匠是敦煌壁画的原作者,通过“图像文本”表达文化内容,语符翻译者是這种“图像文本”的译者,要解读“图像文本”,并将文化内容直接体现在目的语译文当中,这样,“图像文本”和“目的语文本”就具有了互文关系,图像和译文之间也搭建起了互文空间。在互文翻译的过程中,原文本和目标文本不能简单地被视为语码转换的主从关系,而是一种相互影响、彼此渗透的共生关系。敦煌壁画的“图像文本”转化为“目的语文本”后,两者之间相互补充,互为解释。在这样的翻译活动中,译者要先识别文化符号,解释意义,产生译文,并在翻译时,时刻关注图像和译文之间的互文关系。以互文的翻译策略贯穿翻译活动,这样不仅为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翻译模式,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体会敦煌壁画的内涵。具体翻译过程可参照以下做法:

第一,增加解释性的内容。互文翻译策略的指导下,译文可以增加解释性内容,将画面隐含的叙事逻辑更加显性地表达出来,比如在翻译皇后怂恿国王抓捕九色鹿时,适当在译文中添加皇后的面部特征和脚部动作的描写,也可以添加一些皇后的心理描写,以此弥补简单的情景描述造成的艺术体验上的不足,增加情景描绘的完整性。此外,译文可以关照图像表现的自然环境,在描述事件之前,先根据图像描写自然环境和景物,达到渲染气氛的目的。

第二,译文多用一般现在时。现有的出版物中,很多涉及敦煌文化对外传播题材的译文都惯用一般过去时态,旨在呈现壁画表现出的,已完成的内容。然而,读者在阅读文字文本的时候,一定期望能像在现场欣赏图像文本一样,仿佛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在英语中,一般现在时表达习惯性的,常态化的行为,也指当下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敦煌文化中,很多故事和内涵蕴藏在壁画中,“图像文本”仿佛现场记录一般,运用色彩、人物表情和环境描绘,让人看上一眼,就能回到故事发生的场景,有身临其境之感。“图像文本”转换成“文字文本”之后,也应当保留现场感。在译文中多使用一般现在时态,可以辅助增加读者的画面感,一定程度上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第三,增加表示时间的连接词。敦煌壁画的叙事特点很强,方寸之间就展现了内容完整的故事性。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更是要讲好敦煌故事。在这样的要求下,译文中增加“first” “second”“than”“before”“after”“finally”等連接词,突出事件发展的顺序,使得译文更加具有故事性,流畅自然。

2.增加修辞手法,注重细节表达。在生动性和审美情趣上,图像的作用强于文字符号。《鹿王本生图》的译文要想表达图像所呈现的审美情趣,就要做到增用修辞,并注重画面细节。

修辞可以提升文字的画面感和感染力,适当运用修辞能让读者更好地体会画面的艺术美感,英语中常用的明喻、暗喻、拟人、借喻、排比等修辞方法都可以适当地运用到壁画图像的英译中,增强语言的艺术性。

另外,译文应当注意壁画中的色彩变化。如前所述,不同色调表达的是不同的叙事场景和人物情感,英译文也应当注意色调不同,在暖色调的场景中运用突出佛祖慈悲的形容词,如mercy、benevolent,在冷色调场景中增加一些表达情形紧迫,人物内心紧张的描述词语,如tension、uptight、serious、nervous。词语同样具有感情色彩,可以让读者体会欣赏壁画时的感受。同时译文也要增加细节部分的解释性内容,补充画面隐含的细节信息,从而体现原壁画的审美情趣。

3.注意图像中的环境描写。在《鹿王本生图》画面空间的分隔中,山水图像是一种重要的背景形式,他们在起到分隔作用的同时,其本身就是故事场景的构成符号,这使得画面空间的分隔含蓄自然。 这一点。在《鹿王本生图》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译者需要注意到景物图像的内涵作用,将“图像文本”转换成“文字文本”后,不仅要增加场景介绍,写清楚是在室内发生的,还是在室外、树林或是河边发生的事情,还需要思考壁画中用景物起到分隔画面的作用如何在译文中体现。

具体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考虑以景物描写开启一个段落,如写到皇宫故事场景时,以“In the Palace”开启故事情节。讲到与九色鹿有关的故事场景时,以“In the forest”开头,这可以说是和原画作的另一种“一一对应”。

三、结语

敦煌石窟文化是敦煌文化的精髓,而石窟文化中占大篇幅的就是图像艺术。图像的翻译和对外传播并不是简简单单的字对字的语际翻译。在处理这种含有很多文化信息和文化符号的图像解读时,语符翻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图像代表了一个故事情节,需要观众凭借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敦煌石窟这种艺术创造形式不同于一般的科学研究,没有遵循某种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不同知识背景和审美情趣的画工会在画面布局和图像处理上呈现不同的特点。观摩者相关知识越丰富,图像内涵越能体会深刻。然而,很多海外游客并不具备相关知识,就需要译者深切体会语符翻译的内涵,发挥多方面的才能,既能够将图像蕴含的文化意义解读出来,还要具备跨文化语符翻译能力,这对图像时代的语言工作者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瑛姝.浅谈敦煌文化的对外传播[J].文艺风尚,2020(6):181-182.

[2]段文杰.九色鹿连环画的艺术特色[J].敦煌研究,1991(3):117.

[3]占跃海.敦煌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画的画像与叙事[J].艺术百家,2010(3):196-202.

[4]张家华.敦煌莫高窟第257窟鹿王本生图的色彩在插画中的实践探析[J].艺术评鉴,2022(5):36-38.

[5]梁晓鹏.从敦煌石窟艺术看符际翻译:以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例[J].敦煌研究,2012(5):37-45.

[6]王宁.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7]肖怀德.传承弘扬敦煌文化的当代价值与路径探索[J].敦煌研究,2014(2):82-87.

[8]胡永华.互文性视野下的中国诗歌文化意象翻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6):46-49.

[9]秦文华.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高等学校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语言翻译策略研究——以敦煌文化语符翻译研究为例”(项目编号:2020A-129)、2022 年度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课程思政助推西方文化类课程建设研究”(项目编号:W202207)、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项目“中国特色术语翻译标准化研究——以敦煌文化术语翻译为例”(项目编号:ZC2019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翻译策略
英语新闻中文化传播的特色与现状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