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动协同模型的二语口语协同效应研究
2024-01-20庞笑
摘 要:互动协同模型常用于二语口语教学。为了揭示互动与协同之间的作用关系,本研究设置文本、视频、文本+视频三种不同强度的输入模态,对70名英语学习者的口语产出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互动强度、互动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协同效果,高强度的输入模态通常能够产生更好的互动强度和协同效应,但是也要考虑互动方式的影响。总体而言,在二语口语教学中,应该优先采用高维度的互动协同方式。
关键词:互动协同模型;二语口语教学;输入模态;协同效应
作者简介:庞笑(1989.08-),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光华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培养学习者的口语能力是外语教学的难点,互动协同模型揭示了“互动—理解—协同—产出—习得”的科学学习路径,成为指导学习者习得二语的有效方法,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正确把握互动、协同的内在心理机制。输入模态能够影响互动方式和强度,进而决定协同效果,相关教师和研究者应据此设计实证方案,探索多模态输入与协同效应的关系,从而指导相关教学。
一、互动协同模型及二语口语习得路径
(一)互动协同模型概述
互动协同模型(Interactive Alignment Model, 缩写为IAM)出现于2004年,该模型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对话中蕴藏着语言使用的基本规律,对话作为一种社交活动,是对话者之间的互动,需要双方进行合作与协同,因而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了互动协同的关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有关互动协同模型的基本观点如下:
1.对话双方的协同性体现在说话的一方需要根据对方所处的综合环境组织语言,对方的环境因素包括对话场所、对话时间、对方的身份、事件的前因后果、上下文关系、交流沟通的目的等。
2.互动是协同发生的前提,并且协同的强度与互动的强度呈正相关,互动强则协同强。
3.协同发生在互动时的情境模式层次和语言结构层次。
4.互动协同模式使对话成为高效率的语言习得途径,而语言习得效果决定于对话双方的协同过程。
(二)基于互动协同模型的二语口语习得路径
二语口语习得是指在母语习得的基础上掌握其他语言的口语运用方法,根据互动协同模型,二语口语习得路径如图1所示。学习者通过特定方式进行互动,将文本、视频、文本+视频等作为互动过程的输入信息,每一种信息可代表一种输入模态。互动双方通过听、看、思考等活动理解输入信息的含义,进而激发正确的协同行为,表现为理解对方所处的时空、情境,掌握对方的意图,进而调整自身的语音、语调、眼神、表情以及动作,以合理的方式产出口语内容,双方在互动协同中习得二语口语应用能力。
二、不同强度输入模态影响二语口语协同效应的实证分析
(一)输入模态、互动强度及协同效应分析
1.互动强度与协同效应。根据互动协同模型的基本理论观点,互动作为协同的前提,能够强烈地影响协同效果。因而二语口语教学应该保持足够的互动强度,在此基础上强化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互动维度是影响互动强度的重要因素,随着维度的增加,互动强度也会持续提升。维度指的是影响互动方式的各种情境因素,涵盖对话时的输入模态、时空、语境、意图等。
2.输入模态与互动强度。人类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为听觉和视觉,可统称为感官系统。人类通过感官系统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的方式称为模态,常见的输入模态包括语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改变输入模态能够影响互动的强度,进而作用于协同效应。
(二)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
1.实证研究方法。
(1)输入模态设计。从输入模态、互动强度以及协同效应的关系可知,改變输入模态可影响协同效应。因而在实证研究中设计三种不同的输入模态,分别为文本、视频、文本+视频。三种不同输入模态的预期效果如表1所示。
(2)实验对象。从国内某高等院校的本科一年级学生中随机选择70名受试者,其专业大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全部为非外语类专业,并且受试者的过往学习经历均在国内,第二语言的语种为英语,受试者学习英语的时长在7年~9年之间。将70名受试者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对应一种输入模态。文本组和视频组的学生数量均为23人,文本+视频组的学生数量为24人。
(3)实验文本及视频材料。为了保证内容的一致性,选用一段长度为4分11秒的视频资料,将视频中的英文表述转写成文本材料,单词总数为431个。文本内容是对视频内容的完全复制,二者不存在任何差异。
(4)实证研究的实施步骤。文本组的学生将文本材料阅读4遍,每次阅读要在5分钟内完成,前后两次阅读间隔1分钟。视频组的学生观看视频材料4遍,前后两次间隔1分钟。文本+视频组的学生先阅读2遍文本材料,再观看2遍视频材料,每次操作的间隔时间为1分钟。受试者完成信息输入之后,将视频或者文本材料的内容复述出来,同时进行录音。
(5)收集实验数据。研究人员根据录制的语音资料,将每一位受试者复述的内容转写成文本材料,再将相关信息输入计算机,分组建立数据库。
(6)协同效应的评价指标。协同效应的评价指标是数据分析的依据,研究中提出两个维度的评价指标,具体如下:
①统计分析受试者对原文词汇、短语的还原情况。重点统计出现频率较高的单词或者词块,当出现频率较高时,说明同一组受试者基本掌握了该单词或者词块。统计得到的高频词汇越多,表明受试者对原文的还原程度越高。
②分析口语产出内容的准确性、流利度以及复杂度。以上三个指标是判断二语口语习得性的重要依据,为了进行量化评价,针对三个指标分别制定明确的计算方法。准确度=错误单词数量/复述单词总数×100,流利度=复述单词总数/复述总用时,复杂度=类符数/2倍型符数的平方根。
2.结果讨论。
(1)高频单词统计结果及分析。
①实验结果。原文本材料有431个单词,分别统计每个单词在文章中出现的次数,获取单词的频率数据,其中Odysseus、is、home、but等单词的频率较高。再统计各组复述内容中高频词汇的出现次数,以单词Odysseus为例,其在各组的理论出现次数为207次(对应文本组和视频组)或者216次(对应文本+视频组),而实际统计结果最大值为128次。
②数据分析。对原文本材料中单词的出现频率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序,并选择前30个单词作为观测对象。根据最终的统计结果,文本+视频组的复述内容中出现了22个原文高频单词,累计出现次数为1046次。文本组复述内容中出现的原文高频单词数量为18个,累计出现次数为961次。视频组复述内容中出现的原文高频单词数量为12个,累计出现次数为368次。分别计算出三组受试者各自复述的不同单词的数量,求出高频词在其中的占比,文本组为49.023%,视频组为71.251%,文本+视频组为83.566%。由此可知,当输入模态为文本+视频时,学习者的二语口语习得性最好,其次为文本输入,最后为视频输入。
(2)准确性、流利度和复杂度的计算结果。
①实验结果。根据三个指标的计算公式,分别求出每一位受试者的指标数值,再对同一组受试者的同一指标求均值(AVG)和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所得结果见表3。
②数据分析。准确性通过错误率来反映,计算结果越小说明准确率越高,三组中准确率最高的为文本+视频组,其次为文本组,最低的是视频组。同样按照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流利度的排序结果与准确性一致。从复杂度来看,文本组的计算结果为5.731,文本+视频组的计算结果为5.739,差异非常小,可认为两组的复杂度基本相同,视频组的复杂度明显低于另外两组。
(3)协同效应整体讨论。
①对互动协同模式有效性的分析。在三种不同的输入模态下,受试者对高频单词的口语产出明显优于低频词汇,虽然三个组别的实证结果有所差异,但并不影响互动协同模型的整体稳定性,说明其中确实蕴含着稳定的心理机制和规律,不受输入模态的影响。
②对协同方式的分析。三种输入模态对应不同的互动协同方式,文本+视频组的二语口语产出效果最佳,其互动协同方式为文字、语言、图像与视觉、听觉之间的协同。文本组的二语口语产出效果仅次于文本+视频组,其互动协同方式为文字和视觉。视频组的二语口语产出效果最差,其互动协同方式为语言与听觉、图像与视觉。由此说明,在二语口语协同效果方面,文字强于语音和图像,同时基于文字、语音、图像的综合性互动协同方式效果最佳。
③对协同强度的分析。协同强度与互动强度呈正相关,而互动维度是表征互动强度的关键指标。在三个实验小组中,文本+视频组的输入模态最为复杂,其互动维度为3个,视频组的互动维度为2个,文本组的互动维度为1个,因而协同强度依次递减。3个互动维度对应的协同强度最高,验证了互动协同模型的基本观点。但视频组和文本组的实验结果说明,协同效果不仅受到互动维度的影响,还要考虑互动协同的方式。
三、结语
综合整个研究过程可知,在三种不同强度的输入模态下,学习者与学习材料的互动强度产生了差异,文本+视频组从三个维度实现互动,学生的二语口语产出效果最佳,其协同效应最突出。文本组的口语产出优于视频组,说明互动方式对协同效应的影响有可能强于互动维度。通过对比三个实验组的实验结果可知,提高互动强度有利于增强互动效应。
参考文献:
[1]陈默.认同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0(1):23-35.
[2]高健民.国内二语口语流利度研究的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10):112-115.
[3]严厉.互动协同模型在二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0):69-71.
[4]孟欣欣.基于“互动协同观”的中级口语教学模式构建[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4):226-227.
[5]苏恩.动态系统视域下双言者二语口语输出的跟踪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0(1):48-5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互动协同模型的二语口语协同效应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21294SK)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