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航运思想及其对现代化航运强国建设的启示
2024-01-19张峰
摘" 要:近代中国,危机从海上来,西方列强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航权旁落,海权丧失。张謇对航运与近代中国命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形成了关于航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航运关系国家航权和海权;要发展航运,促进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要加强港口和航运企业建设,推动航运发展;要发展航海教育,培养民族航运人才。张謇航运思想生动体现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张謇航运思想对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发展航运、积极参与全球化,发展航运、建设航运强国,提升高等航海教育人才质量、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张謇;航运思想;航运企业;航运教育;航运强国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24)06-0147-08
作者简介:张峰,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构建与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研究”(22VRC098)
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历史上曾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海洋文明,促进了中外经贸和人文交往。“郑和大航海”更是比“西方大航海”早了近百年时间。郑和船队规模也比西方船队要大得多,是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大航海。明清以来,中国实行日益严格的海禁政策,远离了海洋,走向了封闭也走向了停滞,走向了生产力落后。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海禁大开,五洲交会,各国日以扩张海权为事”①。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中国航权。1842年,《南京条约》强迫中国五口通商,其后又强迫中国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通商港口。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港口往来,内河航运主权开始丧失。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使中国进一步丧失了长江航行主权。张謇出生于1853年,在1926年去世。他是晚清状元,也是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见证了近代中国走向落后的进程,积极投身于实业和教育,试图挽救近代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张謇也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备的航运思想,目前国内对张謇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有关张謇航运思想的研究却极为罕见。本文试图分析张謇航运思想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以及张謇航运思想对于现代化航运强国建设的现实启示。
一、张謇关心航运事业的历史背景
张謇拥有丰富的航运思想,并积极投身于航运事业发展的实践。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从国际国内背景看,近代中华民族危机从海上来,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市场,通过轮船把商品运输到中国,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传统的农业、手工业生产走向破产;从人生经历看,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张謇的思想带来很大的冲击;1903年,他赴日本对实业和教育进行了考察,也使他对海洋在日本发展中的作用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是危机从海上来,挽救民族命运需要关注航运。张謇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中国国门,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但是仍然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命运。许多仁人志士也对中国的前途作了大量探索。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西方列强开着舰船强迫中国打开国门,向中国倾销商品,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走向解体,“与外界完全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①。封建经济的解体,必将推动中国走向工业化道路,发展商品经济,但是由于西方的掠夺,中国并没有走向工业化强国的道路,封建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体,但是商品经济又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恩格斯曾指出:“在陆地上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②张謇作为一名爱国实业家,一方面对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创办了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一些民族企业;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民族航运进行了大量思考,并付诸实践,为民族航运事业奠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是发展实业,需要发展航运。1894年,张謇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同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了他很大的震撼。在得知条约具体条款后,他在日记中愤怒地写道:“国体之得失无论矣。”③这促使张謇走上了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道路。张謇一生创办了30多家企业。南通地处江南水乡,又可以通过长江到达上海,进行国际贸易。航运具有运输成本低、运输能力强的优势。张謇在发展实业过程中也注重创办航运企业,以运输原材料和商品。
三是发展航运,需要发展高等航海教育。1907年,张謇在《通海中学附国文专修科述义并简章》一文中提出了“父教育而母实业”的著名论断:“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④“实业教育为立国救国之本”⑤。他一生参与了370多所学校的创建。张謇也把实业与教育并重的理念运用到航运领域。他一方面建立港航公司,推动近代民族航运业发展,以维护民族航权;另一方面,也助力民族高等航海教育,推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高等商船学校——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以培养民族航运人才。这为民族航运事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张謇航运思想的主要内容
张謇作为一名爱国人士,深刻分析航运与国家民族命运之间的关系、航运在发展经济中的作用以及通过港口建设和兴办航运教育促进航运事业发展的路径。张謇航运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航运关系国家主权和命运
航运运用水力甚至部分风力作为动力,减轻了运输阻力,运输成本低。海洋把世界各个大陆联系在一起,是联系世界的纽带。工业革命后,把蒸汽机作为轮船动力,大大加快了舰船行驶的速度,提高了运输的效率,加快了社会再生产的循环,提高了单位时间的利润。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市场规模,转嫁国内生产过剩危机,大肆向中国倾销商品。它们把商品运到中国的方式就是通过轮船。张謇充分认识到航运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一是交通状况关系商业发展水平。商品生产需要原材料,需要机器设备。商品生产出来后也需要运到市场上供消费者选择使用,从而形成生产到消费的闭合循环。交通对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张謇曾专门论述了交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他指出,“近观国内商业凋敝,交通之不利,实为最大之原因”①。
二是中国航运主权丧失,航运发展落后。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是中国却实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西方在快速工业化,生产力得到大发展,而中国仍然停留在农业、手工业社会。西方国家已经使用蒸汽舰船,中国航运仍然停留在风帆时代。当西方列强用军舰打开中国的国门后,他们的商船就运输商品来到中国,抢占中国商品市场了。1904年,张謇在《请设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公呈》中指出:在上海滨江一带,外国人建了许多码头,而且黄浦江上行驶的都是外国的轮船,“每见汽船、帆舶往来如织,而本国徽帜反寥落可数,用为愤叹”②。他据此提出了要在租界外、在中国拥有主权的地方建立轮步公司。
三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必须发展航运。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张謇充分认识到了交通的重要性。南通处于水乡,河道四通八达。这使张謇认识到了水运对于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早在1895年,张謇在其代张之洞起草的《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指出:“大约土货出口者多,又能运货之外洋销售,不受外洋挟持,则通商之国愈多而愈富;土货出口者少,又不能自运出洋,坐待外人收买操纵,则通愈久而贫者。”③要达到富国的目的,必须发展实业和航运业,增加商品出口。
(二)发展航运,推动国内外贸易
资本逻辑在于赚钱,为了赚钱就要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市场范围,以获取更多的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④西方列强开着轮船把世界各地纳入原料输入和商品销售市场的范围。随着来到中国的外国商船日益增多,张謇也充分认识到发展航运对于中国融入世界市场、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
一是要打开国门,通过航运融入世界。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人越来越认识到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张謇深刻认识到睁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重要性。1914年,他在《致商会联合会函》中指出,封闭会导致落后,一旦国门打开了就不可能再关闭了,“世界经济之潮流喷薄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昔之为商,用吾习惯可以闭门而自活。今门不可闭也,闭门则不可以自活”①。1920年,梁启超从欧洲回国后告诉张謇比利时想与中国合办航运公司,张謇便积极推动合资航运公司的建立。他认为,中国没有自己的航运、没有直接的海外贸易,这是导致中国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中国必须开展对外贸易,促进国力提高。张謇指出:“而我国今日之商业,决非可以闭关自了之时。”②
二是发展航运,推动国际贸易往来。地球表面的70%以上是由海洋构成的,洋面上分布着各个大洲,把各个大洲联系在了一起。地理大发现后,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海运作为枢纽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了一起。张謇认识到了航运的重要性,也深刻认识到了中国航运仍然非常落后。1906年,张謇在《为商航复商部文》中提出:“中国航业衰弱、不能振奋。”③1920年12月,他在给华义银行上海分行李国芝的信中指出,要发展海外贸易,必须要用航运作为枢纽,“海外贸易,今行已迟迟,乃益不可缓,但必枢纽于航业”④。
(三)加强港口建设发展航运
张謇作为一名实业家,也兴建了港航公司。他推动南通和上海港航建设,为推动民族航运事业发展、维护民族航权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是推动南通港航事业发展。1895年,张謇创建大生纱厂,需要运输机器设备、原材料。他深刻认识到了航运对于企业建设、商品生产和运输的重要性。1900年,张謇创建了通州大生轮船公司。1903年,张謇等人创办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后改称大达内河轮船公司。1905年,张謇成立泽生水利船闸公司,解决港闸间浚河、筑路、造桥等问题。同年又成立通州天生港大达轮步公司。中华民国成立后,张謇推动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与通州大达轮步公司及所有码头实行统一管理,1920年,改名大达轮船公司。1924年,大达轮船公司的轮船达到10艘。
二是推动上海港航建设。上海处于长江口,又处于中国海岸线中间的位置,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从广州转移到了上海。张謇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张謇与上海》一书的统计,从1876年至1924年的48年间,张謇共有近180次上海之行。他在上海待了一千多天,也为上海航运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04年,张謇给南洋大臣提交了《请设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公呈》,提出要建立上海大达轮步公司。他分析了当时上海港口资源被外国侵占的形势,“上海滨临黄浦一带,北自外虹口起,南抵十六铺止,沿滩地方,堪以建步停船处,除招商局各码头外,其余尽为东西洋商捷足先得”⑤,但是仍有一部分拥有主权,是可以建设港口的地方。他指出“自十六铺起至大关止,沿滩一带,岸阔水深,形势利便,地在租界以外,尚为我完全主权所在”①。张謇推动在十六铺至老太平码头一带购地建筑轮步,建造栈房。1918年,张謇等人筹建上海大储堆栈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张謇呼吁北洋军阀政府创办吴淞商埠局,得到时任总统徐世昌的批准,并担任了商埠局督办一职。张謇认为,中国的大商埠大商港应该建在上海吴淞。1921年,张謇在《督办吴淞商埠就职宣言》中指出:“自欧战停后,世界商战将在中国,中国形便,必在上海。”②1922年,张謇在《呈大总统文》中论述了吴淞口优越的地理位置,指出:“欧战以后,贸易发达,海泊吨数亦日渐增加。为改良商港容纳大舰舶计,因势利便,吴淞较优于上海。”③1923年,张謇制定了《吴淞开埠计划概略》,提出了吴淞商埠新城建设规划,提出了要建设海轮、江轮码头,设立仓库以及内河航运的详细规划,这对于推动吴淞地区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培养民族航运人才,推动民族航运发展
1860年,为挽救民族命运,中国开始了洋务运动。1865年,洋务派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开设造船厂。1872年,李鸿章委托盛宣怀在上海开办轮船招商局,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新式航运企业。往来上海的轮船越来越多,但高级船员、引航员都是外国人,这种现象越来越引起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受海关等的干涉,招商局创办初期制定的《轮船规条》规定:船长、大副、轮机长都要雇佣外籍人员,中国人只能担任三副、三管轮等较低层级的职务。唐文治提出:“航权旁落,亟需广植人才,以图挽救”。张謇也把“父教育而母实业”的理念运用到航运领域,致力于推动高等商船学校的创建和民族航运人才的培养。张謇认为,商船人才不仅可以驾驶商船,还可以驾驶渔船甚至军舰,这些都是和国家海权紧密相关的。
一是商船学校对维护国家航权和海权具有重要作用。早在1905年,张謇就在《为创办渔业公司事咨呈商部》一文中提出要在“吴淞总公司附近建立水产、商船两学校”④。同年,张謇在《为创办渔业公司事咨呈商部》一文中分析了建设专门的商船学校的意义,指出:福建船政学堂开创了轮船驾驶学习的先河,但是没有继续,结果现在中国的商船都是由外国人来驾驶,即“中国自福建船政头二班学生以后,未闻有继起之材,江海商船悉委权于异族。”⑤培养商船学生,也可以驾驶渔船,甚至可以加入海军,驾驶军舰维护国家海上权益。张謇甚至说这是目前事关中国前途、国家命运的最为重要的事情,“若设商船学校,即选渔业各小学校毕业学生,聪明而体弱者令学水产,其强壮者令学驾驶。学成之后,即以渔轮为练习。商船与兵船驾法略同,则渔业与海军影响尤切。中国前途计无亟于此者”⑥。同年,张謇又在《呈南洋大臣议略》一文中分析了水产学校与商船学校之间的关系,指出:创办水产和商船学校关系百姓渔利与国家海权,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水产学校兴则关系渔利,商船学校兴则关系海权。二者利民居三之一,利国居三之二。”⑦同年9月,张謇在《复唐文治函》中明确提出要在江浙渔业公司附近“设水产、商船两学校。现在开办费分文无着,须有一人坐定筹集”①。1906年,张謇在《为商航复商部文》中进一步提出,商船学校的建设,不但可能培养轮船驾驶人才,还可以在战时充当海军,必须大力发展航运业,开辟更多航运路线。“建设商船学校,非特为养成驾驶之材,可以备恢复海军之用,亦即使人知航业必求发达,航路必应扩张”②。1907年,张謇在《致瑞澂函》中指出,发达国家都建有专门的商船学校;在世界各国进行激烈的商业竞争甚至战争的背景下,要想维护航行主权,甚至辅助海军,一定要建立一所商船学校,而且相对于水产学校,设立商船学校更为紧迫:“商船学校,英德各国均设有专门大学;日本除设大学校外,又有商船会社。”“际此商战竞存之世,欲藉以保主权而辅海军,非创设商船学校不可”。③张謇指出,应该按照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先用来创办商船学校,“兹拟移缓就急,先造中国商船学校”④。1908年,张謇在《代苏抚条陈规复海军疏》一文中再次论述了商船学校建立的重要意义,指出:商船学校的学生可以驾驶商船和从事管理,既可以驾驶商船发展国内外贸易,也可以加入陆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商船专学但须注重于驾驶、管理。三年毕业后,复加考察,如是,则进可令为兵,退亦可听为商,亦犹陆军之后备矣”⑤。
二是捐款捐地,推动高等商船学校创办。在张謇、唐文治等人的推动下,先是1909年在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即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设立了船政科,成为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这标志着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端。但是建立独立的商船学校的工作仍然在不断推动中。1911年,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正式成立,先是在徐家汇租用民房。张謇为新校址的建设捐款捐地。唐文治前往监督建造,同年8月学校竣工,但由于受辛亥革命影响,商船学堂师生并没有立即搬入新校舍。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改由国民政府交通部直辖,更名为吴淞商船学校。由于工作多,负担过重,唐文治请求辞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一职。交通部电请张謇物色商船学校校长。根据《南通张季直(謇)先生传记》记载,1912年3月,在张謇的推荐下,曾任清军海军大臣的萨镇冰任吴淞商船学校校长。9月22日,学校搬入张謇所赞助的吴淞口炮台湾新校舍。1915年,因学生就业和经费拮据等原因学校停办,校舍、实习船及书籍仪器被海军部接收。但张謇深知航运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断呼吁恢复商船学校。1923年,张謇先后三次在函件提及商船学校,推动在同济大学建立商船科。张謇在《复同济大学函》中指出:“商船学校产权一节。此事在逊清末年,鄙人与苏教育会规建复旦、商船、水产诸校,请求南洋大臣拨给吴淞官有公产地三百六十余亩。”⑥另外,1923年张謇在《致省政府函》中指出:“商船旧校原由謇请领公地筹拨款项六万圆,会同唐君蔚芝另凑集三万圆,合共九万圆,建成校舍。”⑦张謇在《致省教育会函》中指出:“謇等以前创办之商船学校,半途而废,未能养成国内商船驾驶人才,常以为憾。”⑧1928年,招商局总办赵铁桥提交的“恢复吴淞商船专门学校”提案在全国交通会议上获得通过。在时任交通部长王伯群的帮助下,由吴淞商船校友、时任交通部航政司船务科长杨志雄负责筹办,收回吴淞校舍。该校于1929年9月1日正式复校,定名为“交通部吴淞商船专科学校”。10月8日,学校正式开学,王伯群亲自兼任复校后的首任校长。
三是张謇的儒家伦理思想对高等航海教育文化具有重要影响。张謇作为晚清状元,深受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他崇尚儒学伦理,把“忠信笃敬”作为人生信条。“忠信笃敬”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源于《论语·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①张謇曾专门总结解释“忠信笃敬”四字的内涵。1918年张謇在《尊孔会第一次演说》中指出,繁荣发展孔子学说应该从“子臣弟友、忠信笃敬”这八个字做起。他还对忠信笃敬进行了解释,即“忠则不贰,信则不欺,笃则不妄,敬则不偷”②。张謇对忠信笃敬的推崇、对吴淞商船学校的开办以及之后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1929年,交通部吴淞商船学校复校后,校长王伯群将学校校训定为“忠信笃敬”。“言忠信”“行笃敬”是一个人立身行事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吴淞商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追求。王伯群校长为学校题“忠信笃敬”校训,目的在于从“言”和“行”,即说话和做事两个方面,“寄学生以品学兼优的希望,以求世界影响”。根据2015年公布的《上海海事大学章程》,上海海事大学以“忠信笃敬”为校训。
三、张謇航运思想的现实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强国必定是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海洋和航运的现代化。现在距张謇所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近百年时间。但是,张謇是近代民族航运、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先驱者。张謇的航运思想对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航运强国,提升高等航海教育质量,建设现代化航运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国拥有300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是海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但是目前仍然有一半处于争议区。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着诸多岛屿争端,一些国家长期侵占中国岛礁。一些域外国家也把海洋问题作为遏制中国发展、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要突破口。台湾问题悬而未决,中国仍然是唯一一个没有完全实现祖国统一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张謇高度重视海权、航权,认为战争一旦爆发,商船即成军舰,船员即成海军。张謇航运思想对于中国加强海洋强国建设、维护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二是发展航运,积极参与全球化。在张謇所处的时代,中国被列强强迫拉进了全球化体系。张謇充分认识到了向世界学习、向世界开放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他推动发展远洋航运,甚至推动建立合资航运公司。当今世界经历了快速全球化之后,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而自己是受损者,甚至提出了要与中国脱钩断链,经济全球化出现了倒风逆流。但是从大历史的角度看,交往越多,市场越大,越有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与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无数历史经验证明,开放则兴,封闭则衰。顺应时代潮流,就要不断推进全球化。航运由于运输成本低、载运能力强,目前国际贸易的80%以上,中国对外贸易的90%以上,都是通过海运进行的。要大力发展航运,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利用“一带一路”等载体,推动中国深度融入全球化。
三是发展航运,建设航运强国。航运在促进社会再生产循环、推动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张謇致力于民族航运业发展,对维护民族航权,推动民族航运萌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成为新的世界工厂,中国航运业获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全球十大港口,有八个在中国。2023年,中国船东所持有的船队规模达到2.49亿总吨,中国首次超过希腊,成为全球最大船东国。但是,中国航运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在航运国际定价、国际海事法律仲裁、国际航运规则制定、航运金融保险投资等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短板。2023年,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加快补齐高端航运服务等方面的短板,提升航运资源全球配置能力。航运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继续大力推进航运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要加强港口硬件建设,提升中国港航国际硬实力;要加快世界一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航运国际话语权;要不断提升航运软实力,推动中国在国际航运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是提升高等航海教育人才质量,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张謇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一生创建了大量各类学校,对推进教育近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实业之所至,即教育之所至”①。从航运教育方面看,张謇为中国高等航海教育的创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为吴淞商船学校的建立捐款、捐地,推荐萨镇冰任校长。他推崇的“忠信笃敬”被王伯群定为商船学校的校训,至今仍然是上海海事大学的校训。航运连接国内与国际市场,对于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航运关系国运。航运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航运的发展靠科技、靠人才,人才的培养、科技的振兴关键在教育。我们要一体化推动航运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加大数字化、人工智能在航运领域的应用,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要加大对高等航海教育的支持力度,推动建设世界一流海事大学,为现代化航运强国培养更多人才。
责任编校 张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