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天祥”题材咏史汉诗在朝鲜王朝的传播与接受

2024-01-19赵季陈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文天祥

摘" 要:文天祥在中国古代一直是忠君的历史人物,从元朝开始,文人常对文天祥的忠义精神进行吟咏。随着中朝两国交流往来的深入,文天祥史事传入朝鲜,也成为朝鲜王朝文人尊崇的对象。朝鲜王朝前期,文人吟咏文天祥的诗作主要体现了对其民族气节精神的极高赞扬。朝鲜王朝中期,文天祥被作为“华夷之辨”的政治符号,体现了文人对明朝的怀念以及对清朝的排斥。朝鲜王朝后期,随着文人对清朝政治稳定与文化繁荣的认同加深,他们对文天祥所赋予的政治意义较为含蓄,文天祥的形象也因此由原先的政治符号转变为单纯的历史人物。朝鲜王朝文人的“文天祥”题材咏史汉诗创作体现了文人对儒家思想中“忠君爱国”理念的认同。这些诗歌不仅丰富了朝鲜王朝的文学内容,也促进了中朝两国之间的文化互鉴。

关键词:文天祥;咏史汉诗;朝鲜王朝;气节精神;华夷之辨

中图分类号:I3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24)06-0130-09

作者简介:赵季,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朝三千年诗歌交流系年”(14ZDB069);西部项目“明清东亚旅华汉诗文献发掘与研究”(23XWW007)

朝鲜王朝(以下简称“朝鲜”)“文天祥”题材的咏史汉诗有五十余首,这些咏史汉诗涉及文天祥部分生平史事,体现了朝鲜文人的思想及政治倾向。目前中韩学界有关朝鲜对文天祥接受程度方面的研究较少,仅有孙卫国、赵士第等学者所作的三篇学术论文①,均是从史学角度讨论朝鲜对文天祥的尊崇与继承,触及明清与朝鲜的政治关系以及朝鲜士人的文化心态。韩国目前已有三篇论文涉及文天祥的研究,但这些研究与咏史汉诗无关。②这些研究成果为本文考察咏史汉诗的创作背景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截至目前,尚未有针对“文天祥”题材咏史汉诗的研究成果出现。

“文天祥”题材咏史汉诗在朝鲜的传播与接受,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变化。朝鲜前期,在重儒的思想背景下,文人主要通过诗歌表达对文天祥气节精神的赞扬。朝鲜中期,受战争影响,文人对文天祥史事的书写表达了“华夷之辨”的理念。朝鲜后期,随着北学思想的兴起,文人开始批判传统的“尊周攘夷”观念,文天祥的政治现实意义逐渐弱化。这一系列变化反映了中朝文化交流与认同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一、朝鲜前期重在赞扬民族气节

文天祥史事传入朝鲜半岛后,深受朝鲜文人关注,他们学习儒家思想,推崇中国文人尊崇的历史人物,因此创作了许多吟咏文天祥的诗歌。总的来看,朝鲜前期文人对文天祥的书写,基本呈现出对其民族气节赞扬的整体特点。

与文天祥相关的书籍传入朝鲜半岛,成为朝鲜文人了解文天祥史事的重要途径。随着高丽朝与蒙元之间战争的结束,两国关系发生变化。高丽忠烈王三年(1277年,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灭南宋的过程中,将南宋馆阁庋藏书籍带回大都,“秘书省图书,太常寺祭器、乐器、法服、乐工、卤簿、仪卫,宗正谱牒,天文地理图册,凡典故文字,并户口版籍,尽仰收拾”①。高丽与元朝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后,文化交流频繁,经常派遣使臣往来,使臣在元大都时会向皇帝索书或亲自购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度停止明朝与朝鲜的外交,直到明惠帝即位才逐步恢复外交往来。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朝鲜使臣率先朝贺,此后中朝两国使臣往来频繁。朝鲜国君大量引入中国典籍,学习儒家思想,以期避免前代亡国悲剧,“圣贤之立言、垂教,历代之治乱、兴亡,俱在于斯(书籍)”,②“有志致治者,莫不以斯为重”③,因此每次朝鲜使臣出使都会有一定的购书任务,如朝鲜世宗十八年(1436年,明英宗正统元年),世宗命圣节使南智“奏请胡三省《音注资治通鉴》、赵完璧《源委》及金履祥《通鉴前编》、陈桱《历代笔记》、丞相脱脱撰进《宋史》等书”④。《宋史》作为一部官修史书,其中《文天祥传》对文天祥的忠义形象给予了认可,这也成为朝鲜文人了解和关注文天祥的一个重要途径。

《文山集》受到朝鲜朝君臣的重视,是朝鲜关注文天祥的一个重要标志。朝鲜国君对儒家思想极为尊崇,而文天祥正是儒家精神体现的典范。朝鲜太宗元年(1401年,明惠帝建文三年)权近上疏“褒节义”云,“窃见前朝侍中郑梦周……其心岂不欲厚报于太上……文天祥死于宋,而元世祖亦追赠之。梦周死于高丽,独不可追赠于今日乎”⑤,援引元世祖追赠文天祥的先例,规劝朝鲜太宗追赠郑梦周。此举旨在强化王权、确立忠君节义的价值观念,并树立忠臣的楷模,同时也为追赠前朝忠臣郑梦周提供了合理的依据。同时,《三纲行实图》的敕撰也反映了这一问题。《三纲行实图》作为朝鲜朝的一部教化性书籍,通过“图—事—诗—赞”的形式记叙人物,旨在“揭民彝,扶世教”⑥。国君希望通过绘制忠烈人物的事迹,鼓舞百姓。该书收录了文天祥的史事,将其作为中国的忠臣人物加以颂扬,“国亡家破见忠臣,仰药从容欲杀身。重义轻生终不屈,高名千载独离伦。”⑦ “系狱艰辛至月余,一身忠节不渝初。衣中有赞辞深切,无愧平生所学书。”①为朝鲜朝的百姓塑造了一个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忠臣形象。朝鲜成宗七年(1476年,明宪宗成化十二年)御夕讲,都承旨玄硕圭提出,“节义,国家之大防也,古之人臣如文天祥者,世不多有”②,侍讲官李孟贤,“宋朝享国四百余年,及其亡也,僻处一隅,衰乱极矣。如文天祥、张世杰,皆以忠义自奋,至于杀身而不顾,忠臣之多,莫过于宋……愿殿下修名教,以培养士风”③,因此朝鲜国君对文天祥气节精神的推崇,是希望臣子儒生可以忠于朝鲜。侍读官俞好仁评价《文天祥集》“忠愤激烈,实为诗史,使人读之,自有感慨之心”④,并创作咏史汉诗《读文天祥传》:“穷发黑风大如屋,顿撼乾维掀地轴。蓟门何处辨尧封,妖尘夜暗中原月。中原父老望日表,万里厓山穷海渺。”⑤继而叙述文天祥力图恢复宋朝社稷的顽强斗争:“孤臣忠胆大于斗,慷慨自许撑天手。”⑥并赞扬其感天动地的英雄精神:“万古英魂直宋瑞。高歌正气为君悲,定有坤灵潸潸泪。”⑦开启了以咏史诗对文天祥节义精神进行缅怀的先河。俞好仁进一步建议成宗“印颁(《文山集》)何如”⑧,得到成宗的认可,并在成宗二十四年(1493年,明孝宗弘治六年)首刊《文山集》。

朝鲜徐命膺在《奎章阁总目》中为《文山集》撰写提要,据“文山集十本。宋丞相庐陵文天祥著,诗文十卷《指南录》三卷,《集杜诗》一卷,附录一卷,并目录总十七卷”⑨可知,朝鲜所见的《文山集》是十七卷本。《四库全书总目》集部《文山集》提要对其版本源流有较为具体的记载,“元贞、大德间,其乡人搜访,编为《前集》三十二卷、《后集》七卷,世称道体堂刻本……明初其本散佚,尹凤岐从内阁得之,重加编次为诗文十七卷”⑩,因此朝鲜《文山集》为明初尹凤岐重编本。

这一时期,文人对文天祥的吟咏主要聚焦于阅读《文天祥传》《文山集》后的感悟,散见于文人文集之中。李宜茂《读文天祥传》“忍死胡天事已违,崖山遥指转依依。但知许国忠诚在,那料勤王膂力微。万古纲常虽不改,百年文物已成非。至今凛凛余遗恨,读尽残篇泪满衣”。11勾画出文天祥战败被俘、以身殉志的史事,诗人读史后十分感慨其孤忠大节,以至“泪满衣”。金安国《读文天祥正气歌》将蒙元比作“朔方妖气”“豺狼”“枭鸩”,赞扬文天祥与蒙元苦战,“只手誓擎杞天崩”12,力求恢复宋朝统治,以及其宁死不降元的忠义气节,“宇宙孤忠耿白日,万古凛凛留英魂。”13金时习为文天祥作传、赞等文,“曰商夷齐,不食周粟……爰放遂志,其节如矢。后又赐死,死向南跪。带中有赞,其词可轨。伟哉文山,人臣所企。芳节绵绵,辉映青史。”①在对文天祥史事总结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天祥传》史论部分对文天祥评价的内容:“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师不期而会者八百国。伯夷、叔齐以两男子欲扣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贤之,则曰,求仁而得仁。”②

燕山君即位后,利用《吊义帝文》诛杀金驲孙、表沿沫、郑汝昌等官员,并发动士祸,“大肆虐政,诛杀大臣、台谏、侍从殆尽。至有炮烙斮胸寸斩碎骨飘风之刑”③,这一时期朝鲜臣子大多将对文天祥的关注点放在其治国思想上。朝鲜燕山君三年(1497年,明孝宗弘治十年),司宪府、司谏院上疏,“昔宋忠臣文天祥劝其主行道曰:‘道犹百里之途也,今日则适六七十里之候也。’进于道者,不可以中道而废;游于途者,不可以中道而画,孜孜矻矻,而不自已焉,则六七十里者,固所以为至百里之阶也。不然,自止于六七十里之间,则百里虽近,焉能以一武至哉”④,劝谏燕山君重视教化、慎用刑法、恢复经筵制度。中宗反正后,侍讲官也会用文天祥史事作为侍讲内容,建议中宗重视对儒生气节精神的培养,“文天祥在元,则乃敌国之臣也,嘉尚节义,供张甚盛。大抵人君必崇奖节义,扶植纲常,然后大防立而人心定矣。前日教云:‘当褒奖节义。’又命治废朝承旨等失节之罪。自后朝廷,稍有肃然之气”⑤。朝鲜宣祖时期延续前代对文天祥的关注,宣祖命柳成龙、卢守慎等为《文山集》作序⑥,重新刊印,申叔舟作《题古画屏十二绝》诗咏文天祥:“大运将终天命移,英雄无术可扶危。成仁取义心中事,留照汗青人得知。”⑦申叔舟所述画屏十二幅不存于朝鲜其他典籍记录之中,根据其诗作内容,可以了解到此画屏包含汉河间王、张良、诸葛亮、慕容恪、元勰、宇文宪、宋璟、郭子仪、李沆、岳飞、文天祥、陆秀夫等,申叔舟此诗赞扬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

这一时期,朝鲜使臣在使行过程中常常拜谒北京的文天祥祠,曹伟作《谒文丞相庙》组诗五首,这五首诗呈现情感递进的状态,以其五为例:“曾于青史仰遗芬,今拜英姿耸旧闻。漠漠凝尘栖黼衮,峨峨古碣湿苔纹。怀乡堪笑庾开府,识字那论杨子云。正气不随黄土尽,至今昭晢揭人文。”⑧曹伟在史书中了解到文天祥史事,使行途中路过文丞相庙,有感而发,赞扬文天祥被蒙元俘虏之后坚贞不屈的气节,并讥刺了投降北朝的庾信和屈服新莽的扬雄。赵纬韩《过柴市》:“宇涨黄尘汗雨霏,九衢蹄辙匝如围。明知此地文山死,不觉今朝老泪挥。谣俗尚传衣带赞,精神应托日星辉。年年风雨雷霆夜,时见长虹万丈飞。”⑨文天祥“衣带赞”云:“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⑩诗人赞扬“衣带赞”所传递给后人成仁取义的儒家精神。此外,还有一些朝鲜诗人对三忠祠、三义庙进行书写,同样表达了对忠臣的无限景仰。如高敬命《发北京到城东,路左有三忠祠,乃诸葛武侯、岳武穆、文丞相。此燕地也,于文丞相尤有所感焉》:“风雨柴城叫百灵,老天无语昼冥冥。血藏黄壤三年碧,心照遗编万古青。燕狱孤魂应不泯,崖山余愤几时平。行厨絮酒知难亵,上巳诗中只涕零。(来时友人梁子渟赠诗,有‘孤臣燕狱魂应在,一酹毋忘上巳辰’之句。)”①朴而章《三义庙(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曾慕英风青史中,今瞻三杰一堂同。无双义烈千年像,不死声名万古雄。”②“三忠”指汉末诸葛亮、南宋岳飞、宋末文天祥,“三义”指宋末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他们的命运不同,但在历史功业思想方面上较为一致,诗人在他们之中突出吟咏文天祥的功绩与彼时朝鲜对文天祥的推崇有很大关系。

二、朝鲜中期重在“华夷之辨”

朝鲜君臣经常将本国的人物比作文天祥。日本二次入侵朝鲜时,李舜臣整顿朝鲜水军,沉着应战,与日军殊死搏斗,最终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后人也将李舜臣比作文天祥,评价其为“文天祥擎天之梦”③。战争期间,一些臣子以文天祥为范式,死谏国君不向日本妥协,如黄廷彧“古人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者,皆见其可死而死,不可徒死于不死之地。若文天祥,崎岖全命于宋亡七年之后者,其志欲图存赵氏,更为兴复,而乃捐生于贼刃之下,此岂忘雠而苟活者哉”④,李鲁“殿下宜大之矣,惟彼犯顺穷寇,天应夺魄,负恩干纪,鬼必阴诛。宋臣文天祥之言曰‘社稷安危之权,国家存亡之故,不在于境外侵迫寇之’。伏愿殿下,恕其狂僭而察其愚忠焉”⑤。

此外,在壬辰战争期间,文天祥的形象得到了多方面的诠释。姜沆被日本俘获后,设法逃回朝鲜,并向宣祖上疏请罪,在疏中提及被俘经历时,他自比文天祥,展现出忠勇之态,“倭人莫不称赞其节义,至比于苏武、文天祥,曰‘文山陷贼,三年不下楼。沆之执节坚固则过之’云云”⑥。实际上,姜沆自比文天祥是为了辩解自己虽被俘但未死节的行为。朝鲜宣祖二十九年(1596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政院曰:“汉江不可不死守,不守汉江,而贼至城下,为贼所围,然后欲守都城,则其计误矣……略倚汪立信、文天祥之策,虽草创为之可也。”⑦柳成龙曰:“夫惩前所以毖后,鉴古所以图今。昔宋末元兵方炽,而其时有汪立信者建议,请以郡邑分为四阃,建帅于其间,而合力防守,其后元伯颜闻其策,叹曰,此策若用,吾岂至此。至于文天祥,又建白此策于临安已危之后,时则已晩无及。”⑧柳成龙等注意到了文天祥军事思想,引用文天祥的军事主张,意在借此改革朝鲜的军事制度。

后金分别于朝鲜仁祖五年(1627年,明熹宗天启七年)、十五年(1637年,明毅宗崇祯十年)两度兵指朝鲜,发动侵略战争,逼迫朝鲜签订了《南汉山城条约》,成为清朝的藩属国,由此前与明朝的兄弟之国变为此时的父子之邦。朝鲜被要求“与明人永绝,一应文札奉我正朔。其所进表笺及迎送馈遗我国使臣之礼,俱照明国之例”⑨,即朝鲜完全成为清朝的附庸。朝鲜仁祖被迫同意此要求:“皇帝宽仁,生已死之身,存已亡之国,全三百年之宗社,恩德异常,世世子孙顶戴不忘。”①此时朝鲜虽臣服于清朝,但其内心仍视明朝为宗主国,这一时期朝鲜的官方文献、历书等仍然运用的是明朝的年号纪年,迫不得已时才运用清朝年号。仁祖云:“是时,我国犹不忍背弃大明,凡祭祝之文及公家藏置文书,皆书崇祯年号。”②在这样的形势下,朝鲜文人在汉诗中表现出对文天祥的崇拜,是展现儒家强调“华夷之辨”、反对“蛮夷猾夏”的重要方式。

朝鲜君臣面对清朝的入侵,大体分为以崔鸣吉为首的主和派与以金尚宪为首的主战派两类。金尚宪对清朝政权非常排斥,当时以崔鸣吉为首的大臣提出派世子前去清廷议和,金尚宪坚决反对投降,并手裂和书,为表达抗清决心,“累日绝食,至是自缢,为子所救解,得不死”③,清廷得知金尚宪公开对抗清朝后,要求朝鲜国王将金尚宪等抗清臣子押解至沈阳,金尚宪被关押在沈阳三年。他病逝后,朝鲜史官对其评价为“文天祥收宋三百年正气,世之论者以为,天祥之后,东方唯尚宪一人而已”④,将他比作文天祥,既是突出其个人节义的儒家精神,又体现了朝鲜“小中华”的文化心态。

这一时期,朝鲜文人有关文天祥的咏史汉诗大致可分为两类:其一,读史后抒发感慨;其二,燕行时途经文天祥庙借景抒情。

朝鲜中期延续前代的儒治体系,重视对知识分子气节精神的培养,文天祥被蒙元关押、舍生取义等史事所产生的张力对文人产生深刻的心理冲击。俞玚《读史二十首·其二十》:“燕狱三年不下楼,楼中坐度宋春秋。成仁取义平生事,三复遗篇泪未收。”⑤文天祥“遗篇”指文天祥在蒙元狱中所作《指南后录》《正气歌》等。该诗是俞玚阅读史书所抒发的情感,赞扬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尹拯《读文山集二首》:“欲观单阏南车录,须读敦牂北阙书。千载有人东海外,一朝三复涕盈裾。”“狱里虹光射斗牛,男儿盖棺事方休。黄冠岂是偷生计,当世知心麦与留。”⑥并在诗后小注中予以说明:“元主初欲不杀公,元参政麦朮丁尝开省江西,亲见公出师震动,力请杀之,盖有养虎遗患之虑也。宋官王积翁等十人谋请释公为黄冠师,留梦炎私谓积翁曰:‘文山赣州移檄之志、镇江脱身之心固在也。忽有妄作,我辈何以自解也。’遂不果。愚尝疑黄冠、备顾问之语,似非文山本心。今观此,始觉其乞归之意,而朮丁与梦炎者已潜觑之矣。朮丁,元臣也。彼梦炎,恨不万段。”⑦该诗及小注出现“黄冠”及“备顾问”,语出《宋史》卷四一八《文天祥传》,文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亡国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⑧中朝儒士对“黄冠”有很大争论⑨,明朝解缙认为《宋史》是元人所修,这是元人对文天祥的污蔑之词,“欺罔尤甚”,王世贞也持同样观点,认为“此非公之志”,朝鲜儒士有“黄冠之对”的专文驳斥一些人提出的文天祥意欲投降的观点:“为国守节之士,未必尽皆杀身,以管宁、陶潜而得为汉晋之遗民,亦足矣。”①尹拯此诗体现了其对“黄冠”“备顾问”的看法,“似非文山本心”,可见此时尹拯与明解缙、王世贞的观点相同。而尹拯作诗之时,又有了其他的看法,认为文天祥有“乞归”之意,即谋图恢复宋室。洪世泰《读宋史文天祥事有感》:“扁舟崖海欲归何,力挽残晖尚奋戈。不见雄图吞羯狗,空留正气作山河。向来南渡无君久,从此中原入虏多。独怪天心与人异,茫茫宇宙一悲歌。”②此诗前两联是对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感叹。“向来南渡无君久,从此中原入虏多”,此联看似是诗人对南宋朝廷被元朝灭亡的慨叹,实则与政治时局有关。清朝灭明后,明朝的部分宗室及臣子迅速南渡,后被清军灭亡,因此此诗既是诗人对文天祥的称颂,又是其对清朝与元朝一样以“夷狄”身份统治中原所引发的心理共鸣。

清代朝鲜燕行使臣所作的“文天祥”题材诗文与明代有所差异。由于清朝推翻明朝,因此无论在地域方面还是政治层面,清朝都处于宗主国的位置。对朝鲜而言,作为清朝的藩属国只是屈服于武力不得已而为之,很多文人在出使纪行诗文中以“胡”“虏”“蛮夷”等词语指称清朝。朝鲜英祖十九年(1743年,清高宗乾隆八年)赵显命出使中国,其《归鹿集(沈行日记)》记录了很多对中国现状的观察,最终得出物资丰富、政令严格的结论。赵显命对中国的观察被学者认为是极为客观的③,然而其在《柴市文丞相庙》诗中,表现出对清朝统治的否定:“国破公犹在,公亡宋遂亡。身名完一局,义烈贯三光。崖海风云惨,临安禾黍长。公灵欲何往,天下又戎王。”④“戎王”代指清朝统治者,清朝与元朝相同,都取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地位,“公亡宋遂亡”句可见赵显命对文天祥的崇敬情感。乾隆朝中期,朝鲜使臣到达北京之后,清廷对他们的约束降低,允许他们自行游览,这些使行人员常常拜谒文天祥祠,并作诗作文纪念。蔡济恭《文丞相祠》:“中州沦没古今伤,文相祠堂草木荒。惟有年年东国使,拜瞻遗像一焚香。”⑤洪良浩《文丞相庙》:“寂寞衣冠伴小灯,百年宗社两眉棱。延陵已识秦声大,诸葛难嘘汉火兴。天地分崩身独立,风雷震荡气齐腾。尘埃满壁无人扫,惟有拈香一老僧。”⑥这两首咏史汉诗没有过多叙述文天祥相关史事内容,而是感慨中原已被清朝“夷狄”统治,叹息文人儒士对文天祥庙宇已经不再重视,致使“文相祠堂草木荒”“尘埃满壁无人扫”,反而是朝鲜入燕使臣或庙中僧人才会焚香敬之。金昌业曾作《访三忠祠》咏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人,此诗是其与中国文人赵华交游期间的唱酬诗作⑦,诗中描写了“三忠”像的排列位置及形象:“庙中纶巾神,知是汉丞相。右有袍笏人,左有披甲将。两人问为谁,含笑尽如生。是则南宋臣,信国与鄂王。三人同其志,旷世相与邻。”⑧并对此感慨:“嗟神所遭世,千秋犹裂肝。庙貌却夷然,仰望益敬叹。始知大英雄,气象皆安闲。伟哉宇宙间,乃有此等人。成败与利钝,陋矣不足论。胡尘塞天地,三光久无色。香火遂寥寥,古殿皆颓落。庭中万历碑,剥落无人读。而我是远客,偶来涕横落。无物荐微诚,抚剑空踯躅。”⑨与蔡济恭、洪良浩相似,金昌业同样慨叹三忠祠香火寥寥,古殿颓落,祠中碑文剥落,体现了此时汉族的忠义形象已不被清朝统治者重视,这也是朝鲜文人通过咏文天祥事而引发的另一种哀伤情感,即使臣们感受到中原已被“夷”化,而朝鲜依旧保持着“华”文化,这也是朝鲜热衷“尊周思明”迎文天祥像的重要原因。朝鲜英祖二十六年(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赵显命出使后将文天祥像带回朝鲜,“谢恩正使赵显命,得天祥遗像于燕中,归献于上,教曰:‘文丞相精忠义烈,令人起敬。曾闻六镇有皇帝冢、五国城,今以文、陆二人建祠配享,欲使二帝无臣而有臣。’仍命礼官问议”①。赵显命将文天祥画像带回后,朝鲜君臣开始讨论建造文天祥祠堂的问题,最终决定将文天祥与诸葛亮、岳飞一同安置在永柔卧龙祠祭拜,英祖亲制文,之后在与承旨南泰耆的谈话中说:“岳武穆以恢复为心,故先朝特配永柔卧龙祠,今以文丞相配之,亦宜矣。”②英祖借用文天祥立祠堂一事表达对文天祥的怀念,也体现了明亡之后,朝鲜的政治归属感消失,变成清朝的藩属国只是权宜之举。这时的文天祥成为朝鲜君臣的思念明朝载体,属于政治符号。

朝鲜这一时期遭遇了类似中原宋王朝“蛮夷猾夏”的历史事件,并且几乎覆亡于“外族”,因此,这一时期文人对文天祥的描写较之前代的读史感悟更为具体,不是泛泛而谈文天祥史事,而是将中朝两国现实与文天祥宋末史实结合,所传递的情感更加真挚。不难看出,这一时期朝鲜文人吟咏文天祥的诗文充满了“华夷之辨”的思想理念,对清朝只是表面的臣服,内心对清朝“夷狄”政权十分鄙视,认为朝鲜才是“中华”正统,咏史汉诗中不仅仅表达对文天祥的怀念与哀悼,还上升到“华夷观”的高度,代表了这一时期朝鲜文人普遍的价值导向。

三、朝鲜后期政治意义含蓄

18世纪后,朝鲜燕行使臣逐渐感受到清朝统治下的中原政治稳定、文化发达,于是以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朴趾源等为首的学者开始批判朝鲜固有的“尊周攘夷”思想,形成了“北学派”的思想热潮,开始提倡“北学中原”“利用厚生”,这一时期文人的“华夷观”相较于前一时期略显淡化。文天祥的形象逐渐由政治符号转变为单纯的南宋历史人物,当文人借助文天祥来表达对政治的看法时,他们的情感表达变得更加含蓄委婉。同时,相较于前一个时期,关于文天祥的书写也相对较少。洪奭周《文丞相祠》:“故国年年杜宇飞,苌弘碧血尚沾衣。南冠旧制瞻容幸,正气悲歌识曲稀。柴市云烟犹惨惔,赵家社稷有光辉。崖山缺月滇池黑(永历帝崩于滇南),谁复西台恸哭归。”③李晚秀《文丞相祠》:“腥尘一点莫教飞,诸葛遗祠元圣衣。景仰平生今始拜,从容一死古应稀。人间不尽崖山泪,头上长悬宋日辉。四百年来涒滩变,何如史老又同归。”④李海应《文丞相祠》:“空庭树老锁轻烟,丞相祠堂冷日悬。一死男儿犹有地,百年仇怨不同天。寸心岂独青编照,真像留看白石传。未信灵英柴市住,秪今中土又腥膻。”⑤李在学《文丞相庙》:“寂寂燕城庙,堂堂宋信公。小楼惟赤日,荒市尚悲风。塑想三分影,碑留一片衷。英灵应返国,氛祲此冥蒙。”①;洪仁谟《拜文丞相庙》:“古庙丹青剥落多,神心今日恨如何。荒天偏爱骄胡种,奇渥才亡又觉罗。”②还有一部分文人对文天祥的引用停留在感慨其祠堂的荒凉,鲜有人烟。李基宪《文丞相祠,次正使韵》:“君子成仁有始终,黄冠当日首飞蓬。人于气数无容我,天以纲常尽付公。老石拂尘遗像古,荒村飘雪小祠空。三韩使者来瞻仰,宇宙浮生愧梦中。”③李肇源《文丞相庙》:“万古文山庙,三韩使者过。日星瞻正气,天地动悲歌。生死成仁已,兴亡奈运何。临风无限感,独立夕阳多。”④洪锡谟在诗题小注中对文天祥祠的环境有较为详尽的描写:“祠在内城东北育贤坊顺天府学胡同,其地即元之柴市,文丞相授命于此。明初北平按察司副使刘崧立丞相祠,宣德间命有司春秋祭祀。景泰中赐谥忠烈,遗像改塑丞相衣冠。祠屋三间,门楣揭曰‘浩然之气’,塑像兀坐,冠进贤冠,朱衣青圭,神座题‘宋丞相信国公文公神位’,其左石刻半像,执笏正冠,首刻‘自赞’,又刻‘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数语。”⑤其对文天祥祠的整体评价是“庙宇荒落”“神座堆尘”。总体来看,与前一时期对文天祥史事感到深切同情并充满悲愤不同,这些诗作在内容上有所分化:一部分在涉及政治评述时表现得较为含蓄,而另一部分则主要停留在途经古地时对物是人非的感慨上,对于备受瞩目的“华夷观”问题也几乎未曾提及。

四、结论

朝鲜“文天祥”题材的咏史汉诗在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内涵,本文分析了朝鲜君臣对文天祥气节精神的赞扬,尊周思明的载体,以及淡出政坛归于历史的过程。综上,朝鲜“文天祥”题材咏史汉诗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数量较多,这与朝鲜文人对文天祥的心理崇拜以及燕行使臣在北京拜访文天祥庙有关。第二,“文天祥”题材的咏史汉诗内容多集中于赞扬其“被俘”及“舍生取义”两部分,通常蕴含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是文人对文天祥所体现出的传统儒家节义精神的称颂,另一方面是文人的自勉或劝勉,希望朝鲜也会有这样的臣子誓死忠于本朝。第三,“文天祥”题材的咏史汉诗体现“华夷之辨”的思想,朝鲜文人所体现出的“华夷观”,也是对其接受中国儒家传统功业思想的折射,是朝鲜文人对中国儒家文化有着强烈认同感的反映。朝鲜“文天祥”题材的咏史汉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文天祥”作为朝鲜文人抒发爱国情怀阐述政治观点的重要载体,是朝鲜文人对中国儒家思想认同的表现。这些诗歌不仅是对“文天祥”相关史事的深度解读和再创作,也是中朝两国文化交流互鉴的积极见证,对后世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责任编校 张学城

猜你喜欢

文天祥
除夜①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文天祥的生死之交
正气文天祥
明知不能成功,为什么还去做?
正气文天祥
正气文天祥
Acts of Faith PHOTOGRAPHY BY
ACTS OF FAI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