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2024-01-19杨仁发陆瑶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

摘" 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沿线地区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基于2010—2021年全国地级市面板数据,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在理论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影响共同富裕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评估该政策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推动共同富裕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异质性表明,城市及城市群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特征属性不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存在差异。第三,机制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流动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来提升共同富裕。第四,进一步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存在衰减特征。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发挥区域战略政策红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基础设施;人口流动;区域协同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59(2024)06-0103-18

作者简介:杨仁发,安徽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陆瑶,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基金信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数字经济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研究”(21FJYB045);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加快安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2023CXZ009)

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时代的共同富裕不同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中具有明显局限性的“普遍富裕”,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共同富裕思想的继承,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对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与创新①。当前,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已取得多方面的成效,《中国共同富裕研究报告(2023)》中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共同富裕指数从2013年的19.41增长至2021年的46.35,各项子指标平均增长率达到111.61%,总体上呈现持续上升态势。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人口流动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失衡②等一系列挑战,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因此,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如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符合人民对幸福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富裕图景,已成为新时代的重要命题。

为顺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变化,缩小区域差距,发挥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中国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以“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为核心的重大区域战略,有效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区域格局优化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为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党中央进一步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重大区域政策以推动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20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其强调提升区域一体化水平,推进长江流域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旨在加快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际推进过程中,发展不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协调、跨区协调体制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仍然突出。因此,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为国家重大区域政策,能否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又是如何对共同富裕产生影响的?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与本文密切相关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围绕共同富裕的相关研究。这类文献重点关注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测度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学术界对于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多从富裕和共同两个维度来展开理解②③ 。富裕体现为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和人民收入财富积累,而共同则体现为城乡、区域和收入间的差距缩小,人民共享财富、合理分配收入与均等享有公共服务。在剖析共同富裕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学者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展开对共同富裕的测度与评价。从定性角度来看,共同富裕表现为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显著提升和收入及地区间差距的明显缩小④。而从定量角度来看,大多数学者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指标体系量化共同富裕程度。如万海远等⑤基于国民总体富裕和居民共享富裕间不完全替代性的考虑,构建并计算发展维度和共享维度的量化结果。龚斌磊等⑥在收敛性分析的基础上,将共同富裕中收入、城乡和地区三大差距作为切入点提出共同富裕测度框架。同时,相关学者从乡村振兴、产业结构、技术创新、流通数字化、创业减贫等方面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实现路径展开探讨⑦⑧⑨⑩,这些研究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进一步地,部分学者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11、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12等政策影响共同富裕的效应进行评估。

另一类是关于长江经济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首先,多数学者将长江经济带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围绕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发展差异展开研究。长江经济带具备独特的区域开发和空间布局优势,能够形成经济联系网络,促进长江经济带上各城市和分区域的协同合作发展①。在区域协同的基础上,长江经济带产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产业集聚,通过发挥规模经济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区域经济增长效率②。同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也面临劳动力转移、公共服务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相关学者就这一问题重点展开讨论③。其次,自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部分学者对该战略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评估展开研究。如黄文等④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区域一体化战略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杨桐彬等⑤基于制造业企业和城市数据识别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制造业产能过剩的缓解效应;张鑫宇等⑥从地理禀赋视角,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带来的政策红利对地区增长差异的影响。因此,尽管相关文献关注到长江经济带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但大多数仅关注到地区富裕度或地区发展差异的单一维度,鲜有文献确切地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地区共同富裕联系起来。

本文基于2010—2021年城市面板数据,理论分析并实证检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与已有文献相比,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已有文献大多从经济发展单一维度识别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本文从共同富裕的角度出发,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社会效应,并进一步从基础设施、人口流动和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与地区共同富裕之间的影响渠道,丰富和拓展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评估研究边界。第二,基于中国制度背景和政策特征,量化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考察城市及城市群区位、城市规模和城市特征属性的异质性影响,为进一步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政策性视角,同时从政策层面丰富了中国情境下共同富裕的研究体系。第三,基于空间溢出视角考察长江经济带流域内城市对周边城市共同富裕的影响,不仅深化对区域发展战略的动态与空间理解,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制度背景与研究假设

(一)制度背景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统筹推进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环境协同发展,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长江经济带的思想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的战略性构想是提升长江经济带流域内城市整体竞争力,形成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提出以长江通道为横轴的长江经济带作为主体功能区推进。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调研时指出“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此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点实施推进。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实施《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航道水运、综合交通、创新驱动、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等多方面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同年12月,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长江经济带”列为新时期国家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2016年9月,中央正式出台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格局,不仅强调打造全国范围内的区域增长极,同时注重沿线城市群的联动和整体平衡,推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历史和全局的高度,分别在重庆、武汉、南京、南昌主持召开推动、深入推动、全面推动和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长江经济带发展做出重要部署。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在讲话中提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正确把握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赋予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战略使命。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昌召开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坚持把强化区域协同融通作为着力点,沿江省市要坚持省际共商、生态共治、全域共建、发展共享,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和政策协同性,稳步推进生态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重点实施在多个层面上取得显著成效。首先,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取得显著成果,推动流域内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2021年我国首部流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实施后,长江经济带新建和改造污水管网超过1.69万千米,依法治江取得积极进展;2022年,长江流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8.1%,相较2015年上升16.3个百分点。其次,长江经济带经济保持健康发展,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加强。2022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46.3%,经济增长极作用显著。同时,依托黄金水道的内河优势与综合运输通道,沿江11个省市积极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持续发挥协同联动整体优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深。此外,流域内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不仅能够因地制宜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优质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为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注入持续动力。

(二)研究假设

共同富裕既是富裕的共享,也是共享的富裕①。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在于解决好“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两个关键问题,实现富裕与共享的有机统一。具体而言,“富裕”对应于“做大蛋糕”,强调效率性,主张通过提高生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和优化资源配置,并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基础;而“共享”则对应于“分好蛋糕”,强调公平性,更多关注如何将经济发展的成果以更公平的方式分配,使得全体人民共同享有发展红利。因此,本文从该内涵角度出发,理论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并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演化特征和发展背景,具体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影响共同富裕的作用机制。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直接影响主要从富裕度和共同度两个层面进行分析。从富裕度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第一,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的黄金经济带,将有效促进国土空间布局结构优化和东西南北纵横联动,发挥区域经济规模溢出效应和空间联动效应①,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第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过程中,将提升产业间前后向联系度以及优化市场外部环境,形成并提高产业集聚发展水平。而集聚经济是提升区域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因素②,不仅能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和联动发展,还将产生外部竞争效应,倒逼集聚区内主体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第三,长江经济带发展能够加速推进市场一体化,有效消除区域间贸易壁垒,加强区域联系度,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从共同度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基于区域、城乡、收入差距三个方面实现共享发展。从区域差距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具有典型的空间非均衡性和异质性。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将促进产业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区域周边或区域外扩散转移,产生涓流效应,也可能在短期内产生虹吸效应,但是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作用下,将使得涓流效应超过虹吸效应,缩小区域差距,从而促进共同富裕实现③。从城乡差距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将加速集聚经济发展,促进要素流动,优化城乡发展格局。从收入差距角度来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聚焦民生改善重点问题,通过增加教育、医疗、社保供给使得城乡居民获得更为平等的教育机会、健康水平和社会保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利于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④。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 长江经济发展战略能够直接促进共同富裕。

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间接影响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可以通过内河航道、公路铁路、工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物质网络实现跨区域联系,还可通过人口流动的非物质空间交互网络实现要素的双向流动与资源交换,并进一步统筹协调流域内规划管理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对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1)基础设施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和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流域内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传统基础设施网络化、智能化和协同化水平。一方面,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基础设施能够突破要素的空间流动限制而缩短距离,降低运输和交易成本并提高生产效率①,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同时加速经济发展要素和资源在经济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间流动,助力知识和技术快速扩散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学习效应,进而缩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高铁建设加速区域要素流动,一定程度上实现机会公平,提升低收入群体收入,进而减少不同群体收入差距②。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本身体现共享理念,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代表,交通运输的完善可以改善居民出行条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此外,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应用和智能升级使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运而生,其能够使得信息、技术、创新等数字要素与传统生产要素相融合,推动传统地理空间要素集聚转化为数字网络化集聚,极大拓宽传统经济的发展边界。新型基础设施具有多元化的应用场景,能够基于数据分析和技术渗透使得社会服务供给与民生需求动态匹配③,进一步促进共同富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2"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共同富裕。

(2)人口流动。人口流动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④。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加速了人口在地区间的流动,并且在时序演变和空间演化过程中呈现不同的特点⑤,由此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水平。对于人口流入地来说,流动性人口为其带来劳动力资源和人口、生产等经济增长驱动要素,使得城市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要素资源配置的优化,并且基于知识溢出和学习效应,流动人口自身完成人力资源禀赋的升级转型,使得区域发展具备可持续竞争优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对于人口流出地来说,人口流动可以消化地区剩余劳动力,缓解地方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压力,并且流动人口获得劳务收入能够通过“候鸟式”迁徙回流促进当地消费,进而缩小区域间的财富和收入差距,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经济高密度地区逐渐显现出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法满足全体居民需求的困境,对流动性人口产生挤出效应⑥。而随着部分人口向外流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人口流入地区的资源环境和要素服务供给的压力,推动人口流出地区为实现人才回流和进行相关配套设施升级,在人口充分流动中实现区域差异化均衡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不同群体生活水平差距,不断推进共同富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人口流动影响共同富裕。

(3)区域协调发展。当前,城市区域间及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已成为时代命题,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⑦。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实现共同富裕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动上下游地区多方联动,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在省市县级不同层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形成主体合作发展的合力,带动区域联动发展。第二,依托长江经济带黄金水道的内河优势,能够促进产业和要素的梯度转移,使得长江经济带区域内部形成纵向产业转移和产业链分工协作,区域间基于自身产业特色和集群发展形成横向跨区域成果转换,增强流域内发展的平衡性和协调性。在平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与生态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推进基础性和普惠性的民生保障建设,完善长江经济带各区域生态补偿,以共享协调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第三,长江经济带进行统一市场建设,旨在打破市场分割,破除地方行政壁垒,深化区域合作机制,有助于增强流域经济系统性和体制机制协同性①。因此,基于长江经济带协同联动发展机制和市场一体化建设,逐步实现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并通过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进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推动城乡共同发展,进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区域协调发展影响共同富裕。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视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为了检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构建如下基准模型:

CPi,t=α0+α1YREBi,t+δXi,t+σi+μt+εi,t(1)

其中,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CPi,t表示i城市在t时期的共同富裕指数;YREBi,t表示i城市在t时期的政策变量,其估计系数α1的显著性是模型所要重点关注的,表示真实的因果效应,即通过表征处理组前后变化与控制组前后变化之差来反映政策实施的净效应;Xi,t为其他控制变量,包括产业结构(IND)、政府支出(GOV)、金融发展水平(FIN)、对外开放程度(OPEN)、固定资产投资(FIX)和人力资本水平(HUM);σi为个体固定效应,μt为时间固定效应;εi,t为随机误差项。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共同富裕(CP)。参考杨仁发等②的做法,从共同度和富裕度两个方面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进行客观赋权计算得出2010—2021年各城市共同富裕指数。

2.核心解释变量: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政策虚拟变量(YREB)。

本文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以城市组间虚拟变量与政策实施时间虚拟变量的交互项(Treat×Time)表征其政策处理效应。具体地,本文将处于长江经济带的城市Treat设置为1,作为处理组,将非长江经济带城市设置为0,作为控制组;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前后的时间虚拟变量Time分别设置为0和1。

3.控制变量。为减少遗漏变量对模型的影响,本文选取以下城市层面变量控制影响共同富裕的因素,具体如下:①产业结构(IND)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之比来衡量;②政府支出(GOV)采用财政一般预算内支出与GDP比值来衡量;③金融发展水平(FIN)采用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与GDP比值来衡量;④对外开放程度(OPEN)采用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与GDP比值来衡量;⑤固定资产投资(FIX)采用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比值来衡量;⑥人力资本水平(HUM)采用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占该地区常住人口比重来衡量。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我国2010—2021年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将2014年作为政策实施年,采集了2010—2021年共12年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地,为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本文剔除了在样本期间有行政区划变、发生撤市或设市的城市以及数据缺失严重的城市,最终选取265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为处理组,其他非长江经济带的157个城市为控制组。本文涉及的城市层面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地方统计年鉴以及各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通过国家统计局、国泰安(CSMAR)数据库获得,个别样本缺失值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基准回归与分析

表1报告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影响的实证检验结果。其中,列(1)是不考虑控制变量下的回归结果,列(2)—列(7)是逐步加入控制变量,通过逐步回归法得到双重差分法的基准回归结果,回归模型中均纳入双向固定效应。结果显示,在逐步回归过程中,YREB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够显著提升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由列(7)可知,在纳入控制变量和城市及年份固定效应下,YREB的回归系数在1%的置信区间上显著为正,说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显著高于非长江经济带城市。统计显著性方面,YREB的系数为0.009,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后,该地区共同富裕水平提升0.9%,统计显著性较好,进一步验证了假设1。

(二)平行趋势检验

双重差分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处理组与控制组需要满足事前平行趋势假设。为此,本文采用事件分析法进行平行趋势假设检验,具体模型如下:

CPi,t=β0+βqTreat×Dq+δXi,t+σi+μt+εi,t(2)

模型(2)中,Treat指是否为长江经济带城市;Dq指相对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的时期,D-4、D-3、D-2、D-1分别指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前第4、3、2、1期,D0指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当期,即2014年,D1、D2、D3分别指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之后的第1、2、3期,D4指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后的第4期及之后。其他变量与模型(1)均相同。其中,主要关注的是系数βq,若qlt;0时,系数βq不显著,则表明模型满足平行趋势重要假设。

平行趋势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当qlt;0时,Treat与虚拟变量Dq的交互项系数均不显著且数值较小,这表明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政策发生前,处理组与控制组在共同富裕的时间趋势上无显著差异,即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作为识别策略满足平行趋势假设。当qgt;0时,Treat与虚拟变量Dq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正并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地区共同富裕的提升作用具有持续性。

(三)稳健性检验

1.政策外生性检验

政策的外生性是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政策效应的一个重要前提,即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政策的实施时点不受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影响,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为此,本文参考Beck等①的做法,将地区共同富裕水平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威布尔风险模型(Weibul Hazard Model,WHM)进行政策外生性检验。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纳入控制变量,共同富裕的系数均不显著,说明政策发生前的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并不会影响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试点,政策外生性假设成立。

2.PSM-DID

为进一步缓解由于长江经济带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系统性差异而产生的估计偏误,本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后双重差分(PSM-DID)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缓解样本自选择问题。表3的列(1)—列(3)分别汇报了K近邻匹配、卡尺内最邻近匹配和核匹配三种方法倾向匹配后的回归结果。结果显示,无论采用何种匹配方法,核心解释变量YREB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验证了本文核心结论的稳健性。

3.合成控制DID

相较于传统DID方法,合成控制法(SCM)通过给予特征个体权重,加权拟合出未受政策干预前与处理组特征高度相近的反事实合成控制组,能够有效避免主观选择带来的内生性问题。考虑到合成控制法仅适用于处理组为单个分析单元的情形,参考姜智强等研究②,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各项指标取均值形成一个新的分析单元作为处理组,其他城市则为控制组。选取2014年作为长江经济带政策实施年,并进一步借鉴Abadie等①的研究方法进行检验。由图2(A)可以看出,在垂直虚线左侧,处理组(即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与合成控制组差异度较小,说明合成控制对象较好地拟合了政策发生前的地区共同富裕变化情况。在垂直虚线右侧,二者出现偏离,长江经济带处理组共同富裕指数总是高于合成控制组,说明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够促进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验证了结论的稳健性。

4.安慰剂检验

为了排除其他未观测城市特征因素对回归结果的影响,参考Liu等②的做法,通过随机抽取处理组与控制组进行安慰剂检验,重复500次并绘制出估计系数核密度以及对应的p值分布图。通过图2(B)可以发现,回归系数都集中在0值附近并服从正态分布,且大部分p值大于0.1,随机抽样后的样本对地区共同富裕并未产生显著影响,证明了基准回归的稳健性。

5.排除其他政策的干扰

为避免样本考察期间其他相关政策会影响地区共同富裕水平,造成基准回归结果的偏误,本文在模型中分别加入智慧城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和低碳城市试点的政策虚拟变量以排除其他政策干扰。若城市当年属于政策试点城市则取1,否则取0。由表4可知,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后的估计结果与基准回归并无显著区别,验证了基准回归的稳健性。

6.其他稳健性检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基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做了缩尾处理、面板Tobit模型回归、考虑潜在的序列相关性和剔除部分样本的其他稳健性检验③。以上四种稳健性方法处理后的回归结果显示,核心解释变量YREB的回归系数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与基准回归结果除系数大小外无显著区别,支持了本文的基准回归结论。

(四)异质性检验

1.城市区位

考虑到我国区域经济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处于不同区位的城市其政策实施效应存在差异,本文将样本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①分别进行回归以考察城市区位异质性,具体结果见表5的列(1)—列(3)。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东部和西部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高于中部地区。这主要因为,东部地区要素禀赋和制度禀赋的比较优势较为凸显,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更能够对该区域共同富裕水平产生作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能够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迅速提升区域发展水平进而实现共同富裕;而中部地区由于东部地区的虹吸效应以及中部地区首位度较高带来的区域差异,一定程度上使得中部地区共同富裕发展作用不明显。因此,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共同富裕效应主要体现在东部和西部地区。

2.城市群区位

为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三大城市群共同富裕发展的差异性影响,将样本处理组分为长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②,控制组和模型设定保持不变,回归结果见表5。表5的列(4)—列(6)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在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影响效应显著。可能的原因是:长三角城市群位于长江经济带下游地区,不仅具备优越的地理区位、强劲的经济基础和较高的市场一体化程度,还拥有相对完善的配套设施和制度经验,因此能够通过区域一体化战略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生福祉的提升,从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3.城市特征

城市特征属性不同会影响长江经济带政策实施提升共同富裕的效果。因此,本文做了异质性处理:第一,借鉴陆铭等①的研究,依据城市人口差异将样本城市划分为大城市(人口数量≥500万)、中等城市(300万≤人口数量lt;500万)和小城市(人口数量lt;300万)三组,以探究不同城市规模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影响共同富裕的差异性。第二,根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将城市样本分为资源和非资源城市两组进行回归。表6的列(1)—列(3)结果显示,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共同富裕,而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这主要是因为规模较大的城市人口密度高、要素集聚程度高,能够更好地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政策效应,通过规模经济夯实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并通过要素流动配置促进资源共享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地区共同富裕。表6的列(4)和列(5)的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非资源城市的政策效应更为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资源型城市过度开采导致“资源诅咒”,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地区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不高,使得长江经济带政策对其作用不显著,而非资源型城市受到资源限制会主动谋求新的发展机遇,其政策参与意愿较强,使得长江经济带政策对该地区共同富裕影响效应显著。

(五)影响机制检验

前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有效提升地区共同富裕,同时前文理论分析认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主要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流动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方面影响地区共同富裕水平。因此,为了实证检验机制,本文借鉴诸竹君等①的做法进行机制检验。

1.基于基础设施优化的路径检验

本文参考蔡晓慧等②的做法,采用道路密度来衡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INF),即年末实有城市道路面积占行政区域土地面积的比重。检验结果见表7的列(1)和列(2),其中,列(1)中YREB的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显著提高了地区基础设施水平。进一步,列(2)基础设施变量的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地区基础设施水平的提升会对地区共同富裕产生积极的影响。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能够通过优化地区基础设施水平来实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2。

2.基于人口流动的路径检验

人口流动可以视为从户籍地流出,并向常住地流入的过程,本文参考李一花等③的做法,用常住人口数与户籍人口数之差来衡量流动人口规模(PD)。从表7列(3)的回归结果来看,YREB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能够促进人口流动。从表7列(4)的回归结果来看,人口流动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为正,表明人口流动能够对地区共同富裕产生正向影响。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促进人口迁移流动扩大社会性流动,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平衡发展,进而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验证了本文提出的人口流动中间渠道机理,即假设3。

3.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检验

为考察长江经济带战略实施带来的城市间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本文参考陈启斐等④的做法,将上海作为长江经济带的增长极,采用地区层面的相对值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CRD)。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Yit=(3)

其中,gdpit表示i城市在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empit表示i城市在t年的就业人数,gdpst表示上海在t年的国内生产总值,empst表示上海在t年的就业人数。Yit越大,说明相对差距较小,区域协调发展程度越高;反之Yit越小,则说明相对差距越大,区域协调发展程度越低。回归结果见表7的列(5)和列(6)。其中,列(5)中YREB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使得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显著增强。结合列(6)的结果可知,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地区共同富裕水平的提升。由此可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地区共同富裕的影响能够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来实现,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假设4。

四、空间效应分析

为进一步考虑空间因素影响,本文参考Jia等①的做法,构建空间DID模型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模型如下:

CPi,t=α+ρWCPi,t+βYREBi,t+θWYREBi,t+μi,tμi,t=λWμi,t+εi,t(4)

其中,ρ和θ为空间相关系数,λ为空间误差系数,W为n×n维空间嵌套权重矩阵,其余变量与模型(1)相同。当ρ≠0、θ=0且λ=0时,为空间自回归模型(SAR);当ρ=0、θ=0且λ≠0时,为空间误差模型(SEM);当ρ≠0、θ≠0且λ=0时,为空间杜宾模型(SDM)。进一步,考虑到地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因素均会产生空间影响,本文参考李小平等②的做法,选取经济地理嵌套权重矩阵来对长江经济带政策的空间溢出特征予以考察。在使用空间计量方法检验政策空间溢出效应之前,本文采用全局自相关分析中的Moran’s I指数③来检验地区共同富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之间的共同富裕程度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进一步对空间杜宾模型进行LR检验可知,其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原假设,即表明不能退化为空间自回归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所得结果,长江经济带政策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长江经济带政策的空间滞后项系数同样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见表8),说明相邻地区共同富裕存在涓滴效应,虹吸效应不显著,即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不仅促进了本地区城市共同富裕的提升,也能够促进邻近城市共同富裕的提升。

为进一步探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影响的边际效应,基于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能够明显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内共同富裕水平,并且具有正向溢出效应,能很好地辐射周边,带动周边邻近地区实现共同富裕。可能的原因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可以增强地区间交通可达性,加速地区间资源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地区间分工协作和经济互动,促进邻地实现共同富裕;同时长江经济带地区受益于政策红利,共同富裕取得显著进展,能够对周边地区产生示范效应,进而引导其借鉴成功经验推进共同富裕。

由于以城市行政边界划分政策的空间溢出可能存在局域性特征,为进一步探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地理阈值下的变化,本文参考沈坤荣等①的做法,构建如下计量模型:

CPi,t=α++βYREBi,t+ρWYREBj,t+λXi,t+σi+μt+εi,t(5)

其中,W表示以100千米为间隔,阈值范围为[δ,δ+100]的反地理距离矩阵,δ=100,200,…,1000千米。由图3可知,在距离长江经济带城市100~400千米范围内,政策对邻近城市溢出效果显著为正且呈现递增趋势,在300~400千米区域内系数为0.0253,政策空间溢出效应得以最大发挥。这说明对于在长江经济带流域内城市400千米内的邻近城市而言,涓滴效应大于虹吸效应,能够带动相邻地区富裕度提升并促进发展的共享性和可持续性。在400~700千米时政策空间溢出效应仍显著为正,但呈现逐年降低趋势,在700千米以外范围内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具有统计意义,这说明城市间距离700千米为长江经济带政策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溢出衰减边界,地理距离的进一步增大使得长江经济带城市涓滴效应不再显著,因此相互作用下使得政策空间溢出效应随着城市间距离扩大有所减弱。

考虑到不同规模城市对外围城市虹吸效应和涓滴效应存在差异,本文针对不同规模城市样本,进行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空间效应检验。由表9可知,大规模城市的空间滞后项显著为正,而中规模城市系数显著为负,小规模城市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大规模城市以涓滴效应为主,而中小规模城市以虹吸效应为主。一方面,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源外溢和产业转移增强,出现显著的涓滴效应,而中小城市处于快速崛起阶段时,会对周边城市形成强烈的资源吸附作用;另一方面,大城市被赋予某些经济扩散功能,而中小城市竞争产生的虹吸效应更强。

五、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在理论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影响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借助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10—2021年26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DID模型,系统评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显著提升了地区的共同富裕,并且这一结论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可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口流动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机制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第三,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作用差异与城市区位、城市规模以及城市特征有关,即对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长三角城市群、大中型城市以及非资源型城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第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长江经济带对邻近范围城市共同富裕的平均溢出效应会随着距离变化呈现空间衰减性特征,其阈值约为700千米,并且大规模城市以涓滴效应为主,而中小规模城市以虹吸效应为主。

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得出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深化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的高质量发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形势和任务,推动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与产业转型升级和资源环境承载相适应,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提升长江经济带内地区整体富裕度与共享度。同时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应考虑区域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关注长江经济带地区邻近城市发展动态,构建区域发展协作与协同治理新格局,以区域共富促进成果共享,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第二,重视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在基础设施建设、人口流动及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疏通其推进共同富裕的传导渠道。对于基础设施,需要依托长江内河水道和地理禀赋形成跨流域立体交通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优化长江经济带基础设施体系,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对于人口流动,应着力提高流动人口市民化质量,深化相应配套政策,完善超大、特大城市落户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应根据主体功能区定位精准施策,协调供给需求两端,建立区域高质量发展协同机制,推动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形成长江经济带分工合理、协调高效的格局。

第三,在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时,把握其对共同富裕影响的区域及城市异质性,细化长江经济带内不同区域和不同类型城市的发展政策。针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应实施差异化投资政策,如中西部地区应优先补齐交通、能源、水利等关键基础设施短板,而东部地区优化现有基础设施,提高智能化水平,推进高铁网、港口网与中西部地区的互联互通。针对人口流动问题,减少人口流动障碍以促进人口自由流动,完善中小城市人口流入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加强中小城市吸引力。结合城市区位及特征属性,立足比较优势并找准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制定并落实长江经济带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强化中西部与东部的联动发展机制,进而推动共同富裕的统筹协调发展。

第四,优化长江经济带的空间联动发展政策,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联动与共同富裕的实现。根据溢出效应的空间衰减特征,构建跨区域协作区,如在700千米范围内,建立区域间经济、产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联动机制,形成强辐射区,超过700千米的区域,以“定向支持”和“中介协作”机制,增强辐射范围内城市对外经济的开放度。完善长江经济带内外的交通网络,提升空间溢出的广度和深度,并以城市群为抓手促进要素流动,建设跨区域创新网络。差异化对待城市规模效应,大规模城市通过产业外溢和技术外溢增强涓滴效应,而针对中小规模城市容易受到虹吸效应影响的问题,应提升中小城市的产业承接能力,强化要素流入机制,吸引人才、资本和技术进入中小城市,构建长江经济带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责任编校 程" 明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长江经济带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人口流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通向城市户籍制度改革的阶梯
长江经济带股权交易所建立与管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