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矩阵针灸对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焦虑及抑郁评分的影响*

2024-01-19王立平金钰钧

西部中医药 2024年1期
关键词:肌筋膜炎针灸

王 锋,王立平,金钰钧

甘肃省中医院针灸二科,甘肃 兰州 730050

肌筋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累计项背部肌群的慢性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本病多由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项背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局部肌肉缺血、痉挛,进而导致局部软组织粘连及无菌性炎症,引起项背部僵硬、疼痛等一系列症状[1]。颈肩肌筋膜炎主要临床表现为颈肩部广泛性疼痛、酸胀、麻木、僵硬,有时可触及硬结或条索状物,肩胛部活动及低头时疼痛加重[2]。上述症状长期迁延不愈,可导致并发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严重影响患者工作生活[3]。常规治疗对伴有焦虑、抑郁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综合疗效欠佳,本研究应用矩阵针灸及常规针刺干预颈肩肌筋膜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将2020年4~12月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住院部的项背肌筋膜炎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矩阵针刺组和常规针刺组各35例,专人负责对患者进行编号和随机分组,每个编号的治疗方案被单独放入密封、不透光的信封中。治疗时医师按照患者编号打开信封,依照相应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患者及评估人员不知晓分组情况,数据分析人员不参与研究设计和具体临床实施,患者自愿参加本项课题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甘肃省中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2020-121-04)。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1)好发于老年人,以颈部、肩部、腰背和臀部等部位为主,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及外伤劳损而诱发。2)以局部酸痛、困乏、麻木无力、疼痛为主,常遇冷加重、遇温减轻。若发作频繁,可引起局部肌肉痉挛以及运动受限。3)局部肌肉紧张、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状、硬结等。以颈部、肩部区域如斜方肌、冈下肌,腰背区域椎体两侧肌肉筋膜等为常见受损部位。4)X线多无特征性改变,偶有血沉增快。

1.2.2 西医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5]肌筋膜炎制定:1)腰背部等部位因气候寒冷、剧烈运动等引发疼痛症状,可在局部疼痛敏感区域触及硬结,触按该区域时可引起区域周围肌肉紧张和疼痛。2)腰背部肌肉痉挛、疼痛伴活动受限,可见明显疼痛点。3)X线未见阳性特征。

1.3 纳入标准1)符合肌筋膜炎诊断标准;2)年龄30~45 岁;3)最近未服用其他药物,未采取其他疗法;4)愿意接受针灸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1)关节及软组织损伤早期;2)合并心脑血管和造血系统等较为严重的原发性疾病;3)具有严重沟通或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4)妊娠期、哺乳期或更年期症状严重者;5)严重晕针或严重过敏体质;6)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5 中止与脱落标准1)试验期间未按要求规范化治疗者;2)治疗过程中出现与本治疗无关的不良事件及相应并发症而拒绝治疗者;3)治疗中私自应用与本试验无关药物或治疗方法者;4)未完成本试验全部治疗,不能判断疗效者;5)意外破盲。6)无继续进行临床试验意愿,自行退出者。

1.6 治疗方法

1.6.1 矩阵针刺组 取穴:以患侧或症状较重侧肩胛骨内侧缘较明显压痛点、条索状结节为主穴,再按照矩阵针法选取此穴上下、前后点及四角空缺(共9 穴),每个穴位间距等同。操作:患者取坐位,使用75%医用酒精对局部针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选取华成牌规格为φ0.20 mm×40 mm 的不锈钢针(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针刺深度至筋膜层得气即可,留针40 min。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1.6.2 常规针刺组 取穴:患侧或症状较重侧风池、颈夹脊穴、肩井、肩外俞、肩中俞、肩贞、天宗、秉风、阿是穴(共9 穴)。操作:患者取坐位,使用75%医用酒精对局部针刺皮肤进行常规消毒,不锈钢针的规格、生产厂家同矩阵针刺组,针刺深度: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2.1~3.2 cm,颈部夹脊穴斜刺1.3~2.7 cm,肩井直刺1.3~2.1 cm,肩外俞斜刺1.3~2.1 cm,肩中俞斜刺1.3~2.1 cm,肩贞直刺2.7~4.0 cm,天宗穴直刺1.3~4.0 cm,秉风穴直刺1.3~2.7 cm,针刺得气后留针40 min。每日1次,5日为1个疗程,共治疗2疗程。

1.7 疗效观察

1.7.1 观察指标 于针刺第0、2、4、8 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价患者健侧、患侧或症状较重侧、症状较轻侧的疼痛情况;采用弥漫性疼痛指数(widespread pain index,WPI)、中文版贝克焦虑量表(Beck anxiety inventory,BAI)、中文版贝克抑郁量表(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评价患者整体情况。

1.7.2 安全性 记录患者治疗期间如晕针、疼痛、局部血肿、感染、气胸等针刺不良反应。

1.8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以M(P25,P75)表示,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时间点WPl、VAS、BAl及BDl治疗第2 周,两组患者WPI 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矩阵针刺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第4 周及第8周随访时,两组WPI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仍低于治疗前,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2、4、8周,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 周后,两组患者BA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矩阵针刺组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BD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第4周时,矩阵针刺组评分低于常规针刺组(P<0.05),第2、8 周时两组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各量表评分(±s)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各量表评分(±s) 分

注:*表示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表示与常规针刺组比较,P<0.05

BDI 46.15±10.09 41.38±10.34*43.92±11.82*#45.44±11.68 47.73±11.17 43.45±11.43*46.34±11.43 46.31±11.66组别例数矩阵针刺组35常规针刺组35时间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治疗前治疗第2周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WPI 12.01±4.27 6.62±4.93*#8.20±4.57 8.11±4.38 11.63±4.35 8.63±4.98*9.09±5.08 9.20±5.13 VAS 5.57±1.48 4.14±1.33*4.10±2.03*4.04±2.32*5.96±1.96 4.91±2.06*5.12±2.27*5.01±2.44*BAI 48.91±14.87 38.31±15.72*#43.59±15.55*48.62±15.23 51.96±12.22 43.90±13.11*46.82±13.81 51.30±12.03

2.2 安全性治疗过程中出现局部血肿,其中矩阵针刺组15 人次,常规针刺组17 人次,治疗师对其进行了妥善处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晕针、剧烈疼痛、感染、气胸等针刺不良反应。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矩阵针灸和常规针刺都能有效改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症状和焦虑及抑郁情况,表明针刺疗法对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症状改善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与杨子纯等[6]研究结果一致。相比于常规针刺,矩阵针灸治疗2 周后WPI 和BAI 评分改善,治疗4 周后BDI 评分较常规针刺改善明显,提示矩阵针灸短期内在改善弥漫性疼痛和患者焦虑方面具有更好疗效,远期内改善患者抑郁症状方面优于常规针刺。治疗8 周后,两种疗法疗效不明显,提示针刺疗效存在时间效应。

矩阵针灸是甘肃省著名针灸专家金安德教授结合传统针刺理论与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针刺疗法。矩阵针灸主张定位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在操作时,以病理损害部位为原点制坐标,坐标可用4点对称排列为平面矩阵,也可取8点对称排列为立体矩阵,取穴规范、简便,易于临床推广[7-8]。王芬等[9]证实,矩阵针灸结合电针对于颈肩肌筋膜炎有良好疗效。慢性疼痛与焦虑抑郁具有高度共病性[10],二者相互促进,导致病情迁延难愈。张丽等[11]研究发现,针刺治疗抑郁和焦虑具有良好疗效。本研究发现矩阵针灸不仅能改善颈肩肌筋膜炎患者疼痛,也可改善患者焦虑及抑郁症状,效果优于常规针刺。同时,本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单中心小样本研究可能存在偏倚,而纳入评价的指标也具有一定主观性。因此需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优化临床方案,以期取得更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肌筋膜炎针灸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改良自制肌内效贴配合中药溻渍治疗肌筋膜炎的临床观察
肌筋膜炎痛难忍 家庭自灸急缓解
结节性筋膜炎的MRI特征性表现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毫刃针治疗背肌筋膜炎30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耕牛慢性子宫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