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学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研究
2024-01-19高爽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流传下来的宝贵民族基因,它以无形的力量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尤其对新时代大学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增强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新时代增强高校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并且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认同感缺失的成因,并以此提出了相应的方法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新时代是一个既充满希望又具有更多挑战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不仅存在经济、科技等硬实力的较量,还与各国进行着文化软实力的较量,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要与之抗衡的软实力。中国所取得的一些列成果是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孕育而来,是优秀文化滋养下的伟大成果。高校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去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青年,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增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断地去弘扬优秀文化的主旋律,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素养,规范自身行为,为新时代的发展贡献力量。
一、增强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
(一)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不断发展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就一直有着强大的创造力,每一代中华儿女既坚守自己的根,又不断与时俱进,培育出了独具特色、意蕴深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国家克服困苦、生生不息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了丰厚文化土壤与广泛社会基础。我们民族自古就以开放包容而闻名,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互中不断焕发生机。近代以来,大批的先进学者,广泛学习接受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探录救国救民方法,在推动思想启蒙的过程中经历过徘徊与迷惘,但最终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救中国,成为我们的有力武器,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以及和而不同的人文精神,以及其所提供的丰厚文化土壤是分不开的。这是中华民族的显著优势与生命之源,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提供保障。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凝聚了最广泛的社会共识。
(二)是打造文化育人氛围浓厚校园环境的保障
学校是传播、发展文化和培养优秀人才的一个重要场所,身处于高校的老师和学生,更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传统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打造出一个美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精神风貌、帮助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批判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高校教师不断改变教学方式,把专业课程和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机结合,丰富课堂内容,把教育贯穿在教学的方方面面;有利于学生社团的发展,通过一些学生社团的设立,开展有关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题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带来的快乐,使高校的文化底蕴越来越浓厚。
(三)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青年的精神力量
中华文化精深博大,是我们民族特有的精神标志,是青年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无法抹掉的印记,是培育优秀青年的沃土,是时代发展之需,个人成才之要。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所在,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使这种精神力量内化于青年学生的信念中,形成青年人积极进取的民族基因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品格。对于优秀文化的认同,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人生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让大学生在未来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做到腹中有知识、心中有底气,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传承一切美好的道德风尚,严于律己、善于修身,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
二、大学生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缺失的成因
(一)多元文化思潮冲击
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养成阶段,如果缺乏稳定的价值认同,就会形成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价值观。缺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认知的青年学子,一旦受到不良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则很可能滑向价值虚无主义,表现为对核心价值观持否定态度,失去生活的动力,有国外学者称之为青年的心源性虚无主义,国内青年群体出现的“空心病”现象、“躺平”现象是其现实症候。当前是网络时代,各种各样文化激荡,致使现在的国内外环境比以往更加复杂严峻。各种国外传播进来的思想,多种流行的社会思潮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在思想上开始接受一些西方所谓的“自由”,严重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而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更加地强调利益需求,追求物质享受,使得物质利益至上的观念不断流进大学校园,也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二)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时候,教育显得生硬缺乏灵动性,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及其代表特征缺少深刻的认识和评价,致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1]。首先,就学校的设施建设而言,涉及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内容不够丰富,教学楼、图书馆、学生宿舍走道和楼梯上设置的名言警句宣传栏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还不明显,校风、学风在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也还不足。其次,就教育教学而言,学生不主动、老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根基弱的现象依旧存在,在专业课授课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渗透到课程中的力度不足,难以引发学生的共鸣。最后,就学校的实践活动而言,教育实践活动有时候存在着注重形式的问题,难以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深刻的教育意义,校园活动虽然广泛丰富,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解和教育较少,与其他活动的关联性较弱,實践中的有效性不够理想。
(三)思想道德观念缺失
物欲横流的社会,给每个人带来了丰厚的感官体验,但也对学生人格特征、行为规范、心理适应等方面产生了一定消极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变得相对庸俗化,价值取向也更为主观化。一些大学生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而另一方面对于自我定位较低,过度放纵自己,不去刻苦努力,缺少做事的耐心和恒心。他们还缺少危机意识与应对危机的经验和毅力,选择安逸的生活,面对困难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也不注重加强自我思想道德素养,在道德观念上缺乏一定的判断能力,在道德的选择和判断上容易陷入情感认知的困惑和迷茫[2]。在现实社会生活有各种现象预示着思想道德观念的缺失,这产生的负面影响着实令人担忧,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的路径方法
(一)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如今各种各样文化思潮涌动冲击,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冲击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加紧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阵地,更要注重校园的意识形态建设。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是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培养优秀学生的重要工作,关系到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兴衰成败。高校肩负着培养优秀青年的重要使命,同时又要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讲授、文化的传承、规范学生行为等,要想做好这些方面,就必须要保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权和话语权,所以高校要充分發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化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育大学生健康的人格观念,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保证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校园文化教育力度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落实国家制定颁布的相关政策,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将其逐渐融入到大学生文化教育的全过程,讲清楚其重要的价值作用,并且要充分认识到校园文化教育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要联系实际,根据自己学校教育的特点,有序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保校园文化教育的基础性、规范性与有效性,加强文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组织开展相关文化教育活动与实践课程。发挥网络等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拓展文化教育的空间,把握校园网络文化教育主动权,使其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新阵地。通过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实践,增强文化教育活力,提高文化自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让优秀的文化基因代代传承,散发光芒。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强有力保障。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被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是无法替代的先进思想武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向导。国家对新时代青年提出的要求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观,深入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内涵,感知其魅力所在,坚持其指导地位不动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修身齐心,锤炼品德,为新时代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周作福.新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3):89-91.
[2] 王忠宝.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引领作用分析[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11-114.
(作者简介:高爽,内蒙古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