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间歇充气加压对预防脑卒中患者深静脉血栓的效果研究

2024-01-19赖清清王玫肖彬新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4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3年24期
关键词:间歇充气二聚体

赖清清 王玫 肖彬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 (福建 福州 350004)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对脑卒中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将福州某三级甲等中医院的114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按照常规临床路径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进行干预。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进行深静脉血栓可能性评分,干预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D-二聚体。结果:干预2周后,试验组D-二聚体水平、深静脉血栓可能性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能够有效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促进患者康复。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是导致人群严重残疾的主要原因[1]。脑卒中伴肢体偏瘫患者长期卧床可能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2,3]。如未得到及时和适当的治疗可引起患肢肿胀、溃疡和坏疽,甚至发生肺栓塞危及生命[4,5]。由于肺栓塞病情凶险,临床死亡率高,成为临床关注的难题,及时评估、早期预防是降低栓塞死亡率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减少不良结局。间歇充气加压法(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是近年来临床机械预防静脉血栓的常见方法之一[6,7],是通过充气囊挤压,加快肢体血液流速,改善静脉淤血,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弥补药物预防的不足。因此,本研究拟对脑卒中患者的上下肢进行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检验对脑卒中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效果,为高危患者的相关性血栓预防新策略提供理论支持,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114例患者选自2021年3月~2023年4月入住福州某三级甲等中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在入组前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患者办理入院的先后顺序依次给予编号1-114。以随机数字表中第5行第10列为起始数据,向右依次读取114个随机数,出现相同数字编号时则忽略直接读取下一个数字,最后生成114个不重复的随机数,将末位是0或偶数所对应的序号归入试验组,将末位是奇数相对应的序号归入对照组。干预期间,试验组完成55例,2例因病情恶化转ICU治疗而被中止;对照组完成56例,1例病情好转提前出院。最终111例完成本研究,试验组55例,对照组56例。本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件号:2021-032-02)。

纳入标准:①18岁≤患者年龄≤80岁;②经体检、病史、CT等检查明确诊断脑卒中患者;③患者或家属自愿参加本研究,且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有严重临床合并症或并发症,或有精神病史者;②既往有静脉血栓栓塞症病史及入组前2周内服用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③其他限制肢体活动的疾病,如外伤骨折、骨关节炎、恶性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1.2 方法

对照组:根据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常规临床路径治疗,给予常规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康复护理、健康教育。

试验组:基于对照组的干预方法,试验组进行间歇加压治疗,干预2周。具体方案如下:患者取平卧位或者卧位,肢体尽量放松,将肢体套入空气波压力治疗系统(型号:AirPro-600)的套筒内,根据患者病情和耐受程度选择压力,为减少本研究结果的偏倚性,压力范围限定100~200mmHg,治疗模式选择中、低档。每次治疗时间20min,1次/d,连续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①D-二聚体测定:患者均于干预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mL,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D-二聚体,严格按操作手册操作,正常参考值为0~500mg/mL。②深静脉血栓可能性评分(Wells算法):<2分为低度危险,2~6分为中度危险,>6分为高度危险,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进行评定。

1.4 质量控制

研究过程中,采用单盲的方法,即Wells评分者并不知晓患者是否接受间歇加压治疗,血清D-二聚体统一由本院检验科人员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IBM SPSS 20.0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录入,双人核对数据,选择正确的统计方法处理相关数据,双侧检验水平α=0.05。基线资料中性别、运动习惯、吸烟史以计数资料表示,年龄、病程采用计量资料表示。组内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比较,对服从球形性对称假设,采用一元方差分析结果,不服从则采用Greenhouse-Geisser方法进行校正。组间比较服从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否则采用配对样本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2.结果

2.1 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经统计分析发现,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两组研究对象在研究干预前的一般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资料匹配尚好,见表1。

2.2 D-二聚体。两组患者干预前D-二聚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两周后试验组患者D-二聚体下降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1.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表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比较(±s,mg/mL)

表2.干预前后两组患者D-二聚体比较(±s,mg/mL)

注:a表示t值;b表示χ2值

评价时间试验组(n=55)对照组(n=56)t/Z P干预前895.46±86.87 934.57±54.91-0.657a 0.513干预2周后316.56±65.98 534.67±58.12 1.102 0.037

2.3 Wells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前Well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试验组的Well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Wells 评分比较(±s,分)

表3.干预前后两组患者Well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干预前干预1周后干预2周后时间效应组别效应交互效应F P F P F P试验组(n=55)6.21±2.015 4.86±0.247 2.03±0.671 276.265 0.032 6.154 0.034 17.150 0.000对照组(n=56)6.67±1.778 4.36±0.559 3.32.±0.062 t-0.236 4.47 5.812 P 0.657 0.023 0.007

3.讨论

3.1 IPC的作用机制

IPC治疗仪作为一种物理装置,主要组成部分为可间歇充气膨胀与排气回缩的肢体加压套、充气加压泵与控制装置,按照预定的程序,从远侧气囊开始向近侧气囊进行充气加压、放气减压,充气时肢体多个腔室会形成序贯降低的压力,对肢体进行挤压,迫使静脉血液回流至右心房,增加血流速,减少静脉中血液瘀滞[8]。IPC作为一种机械性预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药物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舒适性[9]。一项meta分析结果也证明[10],IPC对降低住院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有效,联合药物预防则效果更佳[11]。

3.2 间歇充气加压改善D-二聚体水平

D-二聚体及相关危险因素评估是目前临床上筛查可疑DVT患者的主要方法[12]。脑卒中多数存在长期的瘫痪、昏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而其导致的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血流速度减慢等易引发DVT[13,14]。导致其血管内皮损伤及红细胞增多过度,从而形成血液微血栓及高黏度,最终导致血液D-二聚体水平增加明显[15]。D-二聚体是凝血酶及因子Ⅷ作用下的交联纤维蛋白在纤溶系统作用下降解的终末产物,是血栓溶解的标志物和人体内高凝水平和继发纤溶亢进的敏感标志物之一[16]。干预两周后,试验组D-二聚体(316.56±65.98)mg/mL,处于正常范围,分析原因可能因IPC可以减少凝血因子与血小板的聚集,降低血管内膜的黏附能力,从而阻止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另一方面,通过间歇加压能提高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素活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改善D-二聚体水平。

3.3 间歇充气加压降低Wells评分

目前国内外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的临床可能性评分方法包括Wells评分、Geneva评分和改良Geneva评分等。Wells评分是应用范围最广的肺栓塞的预测量表,对国人的临床使用价值高、方便,这对及早确定患者治疗时机有着积极的意义,较Geneva评分等更完善,现已经被美国家庭医师学会作为预测DVT的初步方法[17]。如表2所示:时间效应、组别效应及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几率降低,原因可能是患者住院期间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和康复护理,炎症性表现得到改善。有研究认为Wells评分超过3分即具有临床意义[18],干预2周后试验组患者Wells得分(2.03±0.671)分,说明间歇充气加压对于降低脑卒中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4.小结

本研究试验组2例因病情恶化入住重症监护室治疗而被中止试验,经判断,均与研究干预无因果关系,说明研究方案的安全性较好。通过2周的间歇充气加压治疗,脑卒中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降低,减轻患者康复成本和护理人员相关性血栓评估工作量。但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纳入对象年龄跨度较大,对压力的耐受程度存在差异,后续进一步细化研究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不同年龄段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

猜你喜欢

间歇充气二聚体
间歇供暖在散热器供暖房间的应用
充气恐龙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管群间歇散热的土壤温度响应与恢复特性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间歇精馏分离喹啉和异喹啉的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