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坏死经西门子DR技术与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扫描的影像特征及准确率对比
2024-01-19方雨迪厦门市第三医院放射影像科福建厦门361100
方雨迪 厦门市第三医院放射影像科 (福建 厦门 3611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在股骨头坏死中西门子DR技术与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CT)扫描的影像特征分析与准确性。方法:将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另将同一时期健康志愿者60例作为本次对照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采取DR技术与CT检查,并比较分析两组影像学特征,并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结果:DR技术与CT技术均可见患者股骨头坏死影像学发生不同影像改变;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对疾病诊断准确性可见,CT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高于DR技术,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疾病治疗中采取DR技术与CT技术均可通过影像学改变有助于临床确定疾病病型,为临床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股骨头坏死是较常见的骨科疾病,主要是患者在发生骨组织病变后导致,或可由于患者既往发生骨折后复位状态较差,愈合状态不良引起。既往主要采取X线诊断,或通过DR技术确定进行诊断,但临床认为,DR技术与传统X线技术对疾病诊断的灵敏度与特异度较低,不利于早期诊断,因此,还需找出更高效的诊断技术[1]。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X-ray electronic computed tomography device CT,CT)作为我国临床常见的多种疾病诊断技术,其能够直接通过影像学观察到病灶内部的改变确定疾病病型,并能直接观察到疾病严重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2]。对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用DR技术与CT诊断的准确性,并观察两者影像学特征,以期为该病影像学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将2018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29~67岁,平均(46.69±3.46)岁;Ⅰ期21髋,Ⅱ期15髋,Ⅲ期11髋,Ⅳ期13髋;另将同一时期接受检查的60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34~72岁,平均(46.73±3.51)岁;两组研究人员年龄等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已知情同意,且经伦理批准;②临床资料完整,能够配合本次研究开展。
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骨科疾病;②严重认知障碍、精神障碍无法配合研究开展者。
1.2 方法
DR技术:采取西门子数字化X机进行检查,患者取站立位或平卧位进行正位摄片,获得摄片图像,并交由医师进行阅片。
CT技术:采取西门子64排螺旋CT扫描,扫描中去仰卧位,矩阵设置为512×512mm,层厚为2mm,对股骨头进行横断位扫描,获取扫描图像,并交由医师进行阅片。
阅片医师主要检查患者髋臼上方40~50mm位置及股骨粗隆下方位置,均由两位医师进行诊断,对有争议影像应由两位医师共同商议后决定。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将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对疾病诊断的准确性。
准确性计算: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真阳性+假阳性)×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真阴性+假阴性)×100%,准确度=准确例数/每组对应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5.0处理数据,计量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计数数据以[n(%)]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影像学特征
DR技术:健康人员可见影像学资料并无异常;Ⅰ期患者股骨头内影像表现:稀疏区较少+模糊骨小梁;Ⅱ期患者骨头内影像表现:骨质疏松范围大,无股骨头变性;Ⅲ期患者骨头内影像表现:新月征+股骨头硬化+塌陷,关节间隙无异常;Ⅳ期患者骨头内影像表现:关节间隙狭窄,股骨头变性/塌陷。
CT:健康人员骨头内影像表现:无异常;Ⅰ期骨头内影像表现:关节间隙增宽+腔内积液+股骨头星芒状结构变粗,伴关节肿胀;Ⅱ期患者骨头内影像表现:囊状低密度区+硬化带;Ⅲ期患者骨头内影像表现:新月体+股骨头变形/塌陷;Ⅳ期患者骨头内影像表现:关节游离体组织病变+碎骨片+不规则浓密区。
2.2 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疾病诊断结果
以手术病理检查为金标准,其中DR诊断出真阴性52例,假阴性9例,真阳性51例,假阳性8例;CT诊断出真阴性59例,假阴性0例,真阳性60例,假阳性1例,见表1。
表1.DR技术与CT技术疾病诊断结果
2.3 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对疾病诊断准确性
分析DR 技术与CT 技术对疾病诊断准确性可见,CT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高于DR 技术,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DR技术与CT技术对疾病诊断准确性对比分析
3.讨论
股骨头坏死是由于股骨头缺血导致的股骨头结构改变或塌陷等骨科疾病。近年来,受到我国多种因素影响,股骨头坏死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发展,且有年轻化发展趋向,因此,如何提高股骨头坏死治疗效果已经成为临床中关注的重点[3]。然而,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逐渐有学者发现,股骨头坏死因素多样,且结构复杂,因此传统X线检查已经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可能导致疾病误诊或漏诊,不利于治疗康复。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CT与DR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不同的股骨头坏死疾病均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助于临床明确疾病病型,并采取进一步的诊疗管理[4]。
DR技术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技术,其能通过穿透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由计算机重建扫描图像,以获得能够诊断疾病的影像学图像[5]。将其应用在股骨头坏死诊断中,能够减少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运动伪影,对不耐屏气的人群更加适用[6]。另外,DR技术具有图像清晰细腻、高分辨率等特征,而正是由于密度分辨率高,因此其能够获得更多的影像细节,与传统X线检查相比较而言,DR技术则更有助于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7]。
CT技术是目前唯一可以定量评价体内生化改变的显像技术。CT技术主要是利用精准的y射线与X线束等对人体进行多个层面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征,对多种疾病均有较高的检出率[8]。在疾病诊断中,CT技术能够较早且准确地揭示与捕获机体的异常生物学信息,甚至能在患者发生临床体征或结构形态前发现病变,做到了早发现早治疗[9]。CT技术能够通过不同的组织吸收不同量的X-射线能量原理,提高在组织中的X-射线能量,保证图像质量,以便于临床确定疾病病型。将其应用在股骨头坏死疾病诊断中其能够直接观察股骨头位置断面组织的密度分布情况,确定患处骨密度情况,有助于提高病变分辨率[10,11]。并且,由于CT技术具有比DR技术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因此其更能观察到病灶位置细微病变,减少由于组织重叠而导致的部分容积效应,检查到更加细微的骨折与钙化病灶[12]。
本文研究中分析了DR技术与CT技术的影像学检查特征,研究可见,DR技术与CT技术均可见患者股骨头坏死影像学发生不同影像改变,但CT影像可见诊断特征更多。由此可见,CT技术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出患者早期股骨头坏死情况,能够有助于临床在疾病早期检出疾病病型。研究认为,股骨头坏死早期,即股骨头未发生塌陷时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远期治疗预后,因此,早发现早治疗已经成为了疾病治疗的重点所在[13]。而CT则能在患者Ⅰ期发展中即发现更多的影像学改变,方便临床采取进一步诊断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14]。此外,本次研究中比较了股骨头坏死诊断中用DR技术与CT诊断的准确性。研究数据表明,分析DR技术与CT技术对疾病诊断准确性可见,CT对疾病的诊断准确性高于DR技术。由该项研究数据可见,CT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更高,与DR技术相比较而言,CT技术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均更为良好,有助于临床早期发现疾病病型,采取诊疗管理,提高治疗效果。这是由于DR技术虽然能够有助于临床观察到其病灶的改变情况,能清晰显示出股骨头关节间隙改变[15],但该种技术对股骨头坏死的诊断敏感性并不十分良好,大多数情况下患者需要在Ⅱ期或Ⅲ期才能确诊,这对疾病治疗十分不利[16]。而CT技术则能在早期观察到患者的股骨头是否发生钙化,同时还有助于检查骨小梁断裂情况,因此有助于Ⅰ期股骨头坏死诊疗。但在诊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CT技术价格相对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辐射性,并且,CT技术无法检出早期的骨髓内坏死细胞,因此,需在临床诊断中结合患者实际病情采取更合理的诊断方式[17]。
综上所述,在股骨头坏死疾病治疗中采取DR技术与CT技术均可通过影像学改变有助于临床确定疾病病型,为临床早期诊断股骨头坏死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