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国际人才汇集的高水平人才高地
——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实践分析

2024-01-19张文琼

中国人事科学 2023年12期
关键词:外籍中关村人才

□ 张文琼

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深刻揭示了国际人才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关村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聚天下英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在深入理解、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理念的基础上,中关村不断优化国际人才发展环境,加大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打造国际人才高地。

一、中关村国际人才的界定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区别于人力资源,更强调专业技能、强调创造性劳动以及强调贡献。[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国际人才更强调国际性,要求其具备国际职业操守,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备在跨文化环境中的竞争能力,能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

中关村国际人才主要指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外籍人才、留学人才、华侨华人以及各类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能为中关村创新发展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作出积极贡献的人才,是国际人力资源中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具体来讲,中关村国际人才主要包括各类国际知名奖项获得者,各国国家级学术机构院士,在世界一流大学、科研机构任职的国际著名学者或终身教授等中关村示范区急需紧缺的顶尖人才;从事前沿技术研究,具有科研经验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善于研发转化科技成果,技术创新达到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创办企业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等方面拥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且企业快速成长的科技创业人才以及熟悉国际资本运作规则、具有敏锐投资眼光的创投人才和运用现代科技知识与经验、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创新创业服务人才等。

二、中关村国际人才现状

(一)人才结构不断优化

截至2021 年年底,中关村示范区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约为285 万人,较党的十八大以来增长近一倍。其中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约140 万人,拥有硕士学位的从业人员约39.1 万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从业人员约3.2 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示范区从业人员的比重为64%。研发人员呈现密集趋势,2021年示范区期末从业人员中各类研发人员超过百万,占示范区从业人员的35%,即每3 个从业人员中就有1 人从事科研创新活动。

(二)海外人才加快汇聚

中关村坚持以全球视野加快引进一批国际一流人才。截至2021 年年底,示范区留学归国人才突破6 万人,各类外籍人才近万人,主要分布在朝阳区、海淀区、顺义区和亦庄等。留学归国人员中研究生学历从业人员4.86 万人,占留学归国人员总量的81%,占比较上年同期提升1.6 个百分点,较2012 年提升3.9个百分点。

(三)全球顶尖人才数量持续增加

截至2022 年8 月,中关村示范区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45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405名,分别占全国的49%、42.6%。2022 年中关村示范区入选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53 人次,占全国的27%。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入选全球性知名人物榜单,如字节跳动的张一鸣、美团的王兴、小米集团的雷军、京东的刘强东等入选“2022 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TOP200”;TikTok 的周受资入选《财富》发布的2021 年“全球40 位40 岁以下的商界精英”榜单。

(四)高端双创人才加速聚集

清华姚班和MIT 博士背景的胡渊鸣创办太极图形,成立不到半年便获头部风投机构的天使轮投资;斯坦福大学博士背景的文凯创办玻色量子,聚焦相干量子计算及光量子计算,完全自主研发并实现光量子计算核心器件比肩国际顶尖水平,成立不到一年便获头部风投机构的三轮融资;知我探索创始人钱庄、闪送创始人薛鹏于2021 年,多抓鱼创始人魏颖于2023 年入选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青年领袖名单。

三、在中关村先行先试的国际人才政策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在中央有关部委和北京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支持下,中关村不断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先行先试,先后实施了“3 个直通车,2个20 条”。

(一)开展高聚人才落户直通车试点

面向海内外战略科技人才、企业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风险投资人才以及创新创业服务领军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实行差异化支持,并视实际贡献及本人需求由北京市相关人才管理部门办理人才引进。该项政策于2010 年在中关村实施,目前已有600 多名中关村高聚工程领军人才获得人才引进的资格。

(二)开展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评审直通车试点

对于中关村示范区内注册的企业中从事工程技术研发生产的专业技术人员,曾取得国家级人才表彰奖励或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担任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负责人、在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不受职称、学历和任职年限限制,可不参加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直接申报高级工程师(教授级)专业技术资格。[3]该项政策于2011 年先期在海淀区和亦庄进行试点,2013 年扩大至中关村十六个分园,目前已有超过700 名中关村高端人才通过直通车取得了高级工程师(教授级)职称。

(三)开展外籍人才绿卡直通车试点

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办理绿卡的时间由过去的180天压缩为50天,被外籍人才誉为“世界上办理速度最快的绿卡”。该项政策于2016年3 月在中关村进行试点,截至2023 年6 月,已有近千名外籍人才通过中关村推荐获得在华永久居留许可证件,已成为中关村延揽海外顶尖人才来京发展的重要方式。以中关村示范区新型研发机构为例,新型研发机构中海外引进的外籍研究员近40 人,海外引进的外籍青年人才逾20 人。

(四)实现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

2015 年年底,在公安部的支持下,中关村推出外籍人才20 项出入境便利政策,其中有10 项先期在中关村进行试点。中关村在全国率先探索开展与国际人才评价体系接轨的绿卡积分评估制度,坚持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评估原则,面向全球遴选并引进中关村发展建设紧缺的创新创业国际人才。这些政策都曾是全国首创的出入境政策,成为当时全国外籍人才管理力度最大的制度创新,极大便利了各类外籍人才来京创新创业。

(五)实施国际人才新政

2018 年,在中共中央组织部等部委支持下,中关村又推出了中关村国际人才20 条新政,紧扣人才和用人单位反映的突出问题,统筹考虑了人才、科技、产业、服务政策,为国际化人才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围绕便利国际人才出入境,提出了涉及外籍人才申请永久居留、便捷出入境以及长期居留许可等5条政策;围绕开放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提出了外籍人才担任法人、承担科技项目以及提名政府奖项资格等6 条政策;围绕支持国际人才兴业发展,提出了建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支持国际人才中介机构发展等4 条政策;围绕加强国际人才服务保障,提出了包括外籍人才住宿简化登记、便利体检等5 项政策。

四、中关村国际人才引进与服务的做法和成效

(一)建机制、做顶层,着力营造人才发展生态

根据人才队伍建设经验和有关理论,人才的吸引、培养和发挥作用归根到底需要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生态,有利于人才成长的阳光和沃土,这样才能实现人才的主动聚集。这个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创新政策、科研机构、创业者、投资人、创业服务及创业文化六大要素,各要素之间有机关联、相互作用,才能充分释放人才活力,发挥人才作用。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关村人持续构建和优化的人才创业生态系统,也是中关村实现人才聚集的重要经验,更是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核心竞争优势。

一是创新政策要素,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吸引科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科研机构要素,通过源源不断提供创新成果和新生的创业力量,为人才搭建平台。三是创业者要素,近年来科技人员、海归、企业高管等已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主力军”,也是中关村最活跃的群体。四是投资人要素,目前中关村活跃着2 万多名天使投资人,有600 多家创投机构,投资人数量及创投金额均占全国的1/3 左右。五是创业服务要素,中关村众多的创新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多要素的创业服务,多达500 家的各类协会、产业技术联盟、非营利性组织成为政府联系创业者和企业的桥梁纽带,初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创新治理结构。六是创业文化要素,中关村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文化深入人心。

(二)搭平台、建体系,分类施策引进培育人才

一是着力搭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和服务平台。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加快海外顶尖人才团队引进提供事业平台。建设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实现高端创新人才和“高精尖”产业项目的有效聚集;建成中关村海外人才创业园45 家,向海归创业人才提供孵化服务,累计孵化碧水源、百济神州等海外人才企业7 000 余家。建设中关村国际青年创业平台,重点支持一批具有一定技术储备和较好市场潜力的外籍优秀青年来京发展,累计吸引百余家国际创业团队入驻。设立“一站式”外籍人才服务平台,在海淀区设立“公安部中关村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大厅”,在中关村创业大街挂牌设立“中关村外籍人才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国际人才便捷服务。

二是建立健全多元立体的人才培育体系。“国家人才项目”“北京人才项目”重点吸引国际高端人才,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则侧重海内外“双创”人才的发现与培养。目前,中关村地区“国家项目”人才入选者约占全国的20%;“北京项目”入选者约占北京地区的70%;共认定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608 人(团队),覆盖前沿信息、生命健康、能源环保等重点产业领域。中关村实施“U30计划”,聚焦初创企业,为其提供创业启动资金,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来京创业发展。同时,支持分园实施区级人才计划,如支持海淀园实施“海英计划”、朝阳园实施“凤凰计划”、亦庄园实施“亦麒麟计划”等,初步形成了“高端示范、多层次协同”的人才发展模式。

三是前置人才发展链,在全球范围内发现、跟踪、培养有创新潜力的初高中生。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范式,先后与示范区重点企业、高校院所以及大学科技园等单位合作,聚焦人工智能等领域,通过开展项目交流展示、科研课题实践、创新企业参访、专家讲座等活动,旨在做好相关领域顶尖青少年的发现选拔工作,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数理化思维、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推动相关教育学科发展。目前,累计吸引来自20 多个国家的千余名中学生参加相关活动,评出获奖学生项目近百项,成效显著。

(三)重开放、建网络,加快链接全球创新资源

一是连续多年高水平举办中关村论坛,搭建国际人才深入交流平台,持续提升人才创新合作支撑力。以2023 年中关村论坛为例,围绕“开放合作·共享未来”主题,共举办了150 场活动,全国各地踊跃参展参会,200 余家外国组织和机构参与论坛活动,86 个国家和地区的5 000余名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创新创业者齐聚现场参加会议,1 160 余名嘉宾发表演讲,近8 万名社会公众参观了展览,近1 400名记者对论坛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作为国家级平台,中关村论坛有力促进了全球科技成果互惠共享,为高质量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二是构建中关村海外引才网络。打造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的一流软环境,面向全球70 亿人,发现、延揽国际行业高端人才。探索绘制领域“全球顶尖技术人才分布图”,围绕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的薄弱环节,追踪掌握相关技术的人才和团队信息,绘制相关人才团队、机构、关联人的分布情况,实现产业对接、人才引进的精准推荐。以港澳联络处为枢纽,初步建成覆盖众多发达国家的海外人才联络网,广开荐才引才渠道,形成引才联动效应。

三是成立中关村国际人力资源服务联盟,探索市场化方式引进国际人才。成员单位主要由国际知名猎头机构、人才测评机构、薪酬福利设计机构、高校院所、示范区重点企业和科技中介等构成,其中猎头机构近20 家。根据企业意向和招聘习惯,猎头联盟合理安排企业与猎头进行多种形式的对接,如“一对一”“一对多”形式的现场对接、走访调研、电话对接、带猎头上门等,为企业对接国际国内一线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举办猎头机构与示范区重点企业双向路演,有效促进了国际顶级猎头机构与示范区企业的深入对接。

(四)强引领、做服务,抓细做实国际人才工作

一是持续举办中关村企业家党校培训班。党校培训班学员层次高、多样化、覆盖广,多数为示范区上市企业、前沿技术企业、重点创新型企业的企业家,同时还有示范区知名投资机构、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的投资家和科技孵化专家,涵盖了中关村重点发展的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课程设计兼顾党性教育与科技创新,近年来更是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安排了红色教育基地及深圳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异地教学。截至目前,中关村企业家党校培训班已举办十期,近400 位企业家参加培训,进一步强化了中关村企业家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能力。

二是探索国际人才代办服务。依托一区多园以及中关村海创园工作体系,组织首批认定的15 家海创园开展了人才代办工作,配备代办专员30 名。对于顶尖人才、战略科技人才等,由中关村人才中心提供代办、协办服务;对于国家级、省部级及区级人才计划入选者以及外籍人才等,由海创园等第三方平台免费提供业务代办服务;对于人才子女的入学、人才公租房等需求,鼓励其所在分园予以协办。累计为各级各类人才以及外籍人才提供专业快捷的代办、陪办服务千余次,受到了国际人才的广泛好评。

五、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体会

(一)优化改革发展顶层设计是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关键举措

人才发展与各方面体制机制关联度高,不同领域的改革发展都关系到人。比如,科技体制改革与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具有直接关联,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与支持人才投资兴业具有密切关系等。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需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增强各项改革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关村一方面抓住各领域深化改革的契机,综合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及时解决制约国际人才发展的难点问题;另一方面以人才体制机制创新带动科技、产业、社会保障等关联领域的改革,形成深化改革的综合效应。

(二)统筹好人才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是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重要特色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在各项事业中发挥着关键性引领和支撑作用。按照“人才+事业”“人才+项目”的思路,中关村促进人才资源在创新创业领域配置优化,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聚焦国际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格局中如何高效发挥引领作用这一课题,中关村通过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拔尖领军人才及高水平的创新团队,促进成果转化,努力实现人才与科技、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中关村不断完善协同创新体系,促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国际人才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三)推动人才政策创新是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有效实现路径

在制度、体制的顶层设计下,政策、机制对促进人才发展具有更强的灵活性、针对性。中关村不断把握国际人才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对国际人才发展进行分类指导、整体开发。以时间为序,中关村先后试行的13 项特殊政策、人才八条、出入境20 条以及国际人才20 条,均是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国际人才普遍反映,这些政策比较贴近实际、贴近人才需求。中关村始终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分析新形势、新情况,以创新的思维解决新问题,致力于支持各行业、各行政区结合自身实际集成并运用好相关政策,努力保持中关村人才政策的先发优势和发展活力。

(四)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的内在要求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有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其中,内因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则在于市场、社会等发展的客观环境。做好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需要不断地认识和总结规律、把握和运用规律,充分调动好人才追求成才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人人成才、尽展其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理念方面,注重树立“大人才观”,以开放的视野,把各领域人才发展统筹起来,以发展的眼光在人才成长全过程中建立系统化培养体系。在实践方面,坚持人才“以用为本”方针,全力抓好一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搭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宽广平台。同时,注意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的配置作用,通过支持和促进各类中介机构、人才组织的发展,活跃人才市场环境。

面向未来,中关村国际人才工作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始终坚持高端化、国际化、特色化、生态化发展方向,加强政策引领、产业引领、区域引领,当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要载体,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外籍中关村人才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Preface of “Trends in Nanomaterials and Nanocomposites:Fundamentals,Modelling and Applications”
--Festschrift in honor of Prof Yiu-Wing Mai's 75th birthday
人才云
第十届编辑委员会外籍编委简介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
——张福利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医疗器械园有限公司
中关村,催生“创新”传奇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