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主要趋向与未来变革
——基于CSSCI来源期刊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2024-01-18杨聚鹏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3年6期
关键词:发文学术期刊

杨聚鹏,刘 语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度肯定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在国家统筹全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背景下,高校不仅要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且要肩负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高校学术评价是评价者在全面收集、整理、处理和分析高校教师学术与科研活动信息的基础上,对其学术工作成果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过程,[1]从根本上影响高校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更导引着高校的教育活动。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高校科学研究功能的增强,高校学术评价体系应运而生,在功利主义和科学主义哲学理念的推动下,以“唯论文”“唯课题”“唯数量”为基本指标的简单化量化学术评价体系逐渐形成并占据主流地位。这种“学术评价的结果直接决定了教师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2],把学者基于学术本质的思想交流行为引向了基于发表文章的功利性活动,快速提升了学术论文发表数量,我国也因此快速进入世界学术论文发表第一梯队。但是,仅依靠研究成果的数量来评判研究者的成果、依据文献的被引频次来断定研究质量是狭隘的、片面的、不科学的,[3]已有研究表明,“同行内部定性评价水平与学者发表数量间不存在相关性,与国内发表引用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此外,政策参与角色也是影响个体学术认可、声誉和地位获得的重要变量”[4]。“工具理性主导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凸显了工具理性效率崇拜、依赖评价技术、结果导向、‘工具人’假设等特征,这些特征是学术活动异化现象产生的根源”[5],在此学术评价体系中孕育了粗制滥造、投机取巧、剽窃抄袭等学术失范行为,偏离了学术活动的本质之义,直接影响就是“阻碍了高校学术创新、发展科学、教书育人的职能的发挥”[6]。

党的二十大报告“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战略的实施,需要构建更加符合学术研究本质的高校学术评价体系。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高校学术评价体系改革分别提出了具体的思路与明确要求。在此背景下,对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文献进行研究,具有适时性和必要性。本研究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收录的关于高校学术评价的CSSCI期刊论文进行分析,探究当前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主流趋势,为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提供借鉴。

二、研究数据

(一)数据获取

布拉德福(Law of Bradford)文献定律认为“大多数关键文献通常会集中发表于少数核心期刊”[7],在本质上表明核心期刊是某类研究主题的主要承载者。CSSCI期刊是目前我国国内期刊中权威性最高、最为核心的期刊,因此,本研究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集的CSSCI期刊作为数据来源。在检索条件中,选取“主题词”,在“主题词”中输入“高校学术评价”或“高校科研评价”,选择“精确”匹配,时间设置为“从1998年到2023年”,来源类别选择为“CSSCI”。以2023年6月6日10点为时间节点点击“检索”键进行检索,共检索到文献648篇。在剔除研究提要、总结报告、书评、新闻报道、人物访谈、广告、会议综述、访谈记录等一些非学术类及不符合本研究主题的文献后,共得到有效文献562篇。

(二)研究工具

基于Java 语言开发的数据信息可视化CiteSpace软件,对该562篇关于高校学术评价的研究文献,运用期刊时间序列共现分析、研究机构共现分析、核心作者共现分析、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等量化方法,对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文献进行聚类分析,绘制高校学术评价研究可视化图谱,以探究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及发展演变规律,结合具体信息和图谱对高校学术评价情况进行解释和分析,从整体上分析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三、高校学术评价的文献特征分析

(一)年度发文分析

年度发文分析是基于时间序列,对某一研究主题进行纵向认识的一种方法,是发现某一研究发展变化规律及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分析方法。本研究基于该562篇文献,对其年度发表数量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学术评价年度发文量分布图

图1显示,高校学术评价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阶段(1998—2005年)。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关于高校学术评价的研究,发文量不多,基本上处在个位数,但是总体呈现增长趋势,说明此阶段开始出现高校学术评价研究,并逐渐探索和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07—2017年)。此阶段年度发文量从6篇增加到38篇,增长曲线陡峭,说明此阶段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总体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是我国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黄金期。第三个阶段是平稳发展阶段(2020年至今)。此阶段年度发文量维持在30篇以上,发表数量的增长与维持,说明此阶段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普遍受到关注。

(二)期刊发文分析

核心学术刊物作为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和知识创新的制高点,具有重要的学术影响力,[8]通过分析核心期刊论文发表量,能够发现该主题的期刊分布离散情况及研究领域的分布状况。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发文量前20名的期刊发文量321篇,占总发文量的57%,构成发文量的主体。发文量后20位的期刊尽管发文量占据43%,但是每种期刊发文量不多于5篇,说明发文量居于后20名的期刊发文量非常分散。所以,对发文量居于前20位的期刊进行统计分析具有代表性,并且也方便操作。发文量居于前20位的期刊,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评价研究发文量居于前20位期刊状况

通过表1发现,发文量居于前20位的期刊发文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发文集中程度较高。平均数(Average)是统计学中常用来描述集中趋势的一个量数,分析居于前20位期刊发文量的平均数及与平均数的差异状况,能够显示期刊发文数量的集中程度。在发文量居于前20的期刊中发文总量达到321篇,平均发文量为16.05篇。发文量处在平均数之上的期刊仅为7个,发文量处于平均数之下的期刊达到13个,说明期刊发文量集中程度比较高。从具体期刊来看,发文量居于前2位的《科技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发文量分别为72篇和33篇,共占据发文量居于前20位期刊发文总量的32.7%,充分表明该领域研究期刊发文比较集中。主要的原因在于:(1)《科技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两本期刊主要以科技发展为主题,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符合两本期刊的发表主题。(2)《科技管理研究》《中国高校科技》两本期刊分别是半月刊、月刊,出刊速度快,发文量大,为发表高校学术评价文章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是发文离散程度较高。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是离均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算术平方根,是反映一组数据离散程度最常用的一种量化形式。一个较大的标准差,代表大部分数值和其平均值之间差异较大,说明离散程度较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居于前20位期刊的发文量标准差σ=15.0647768,已经接近平均数16.05,说明标准差比较大,意味着该类研究发文离散程度高。从具体期刊来说,《科技管理研究》是发文量最高的期刊,发文量达到72篇,《图书馆杂志》《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是发文量最小的期刊,发文量仅为5篇,两者比例达到14.4∶1。《中国高校科技》是发文量居于第二位的期刊,达到33篇,但是与发文量最高的《科技管理研究》相比,《中国高校科技》仅为前者发文量的一半,表明期刊发文量离散程度高。主要原因可能在于:(1)高校学术评价研究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涉及教育、科技、管理、图书情报等多个学科,研究成果可以在多个领域的学术期刊发表。(2)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学者分布在多个领域,如教育、图书情报、管理等领域,倾向于在各自领域的期刊发表论文。(3)作者所在高校多样化,包括了综合大学、理工大学、师范大学等,受学校文化影响而倾向于在与本校特色优势相近的期刊发表论文。

三是研究集中在科技研究、教育研究及图书情报研究三大领域,表明该领域研究具有显著的学科交叉性。通过对20种期刊进行分类统计,发现科技研究期刊7种,教育研究期刊8种,图书情报研究期刊3种,而其他领域期刊仅有《重庆大学学报》《统计与决策》2种。说明该研究基本集中在科技研究、教育研究及图书情报研究三大领域。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既是科技发展问题,也是教育发展问题,更涉及对学术发展的图书情报研究,横跨科技、教育和图书情报研究3个领域,具有显著的科学交叉性。

(三)研究机构分析

本文所称的研究机构是指从事高校学术评价的高等院校。本研究对发文量居于前20位的研究机构发文情况进行可视化分析,具体状况如图2所示。

图2 发文量大于等于5篇的研究机构分布状况

通过图2分析发现,居于前20位的研究机构论文发表最低数量为5篇,这些研究机构具体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机构主要来自国内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如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的一流大学对高校学术评价这一主题都十分重视。其中,南京大学发文量最多。高校学术评价会对人才培养、知识生产、服务社会等产生重要影响,加强学术评价研究以推动学术评价改进成为高校推动学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提升学术水平的重要路径。这些知名大学因具有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的强烈冲动和政府、社会等外界赋予的重大使命,加强学术评价研究成为其自然选择。二是综合性院校及理工类院校研究型机构要多于师范类大学。在发文量前20位的高校中,综合性及理工类院校占到18所,且发文量高居前两位的高校也非师范大学,充分表明综合性院校及理工类院校比师范大学更加关注高校学术评价研究。这是由于我国综合性院校和理工类院校都建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院等机构,主要从事有关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而师范大学虽然是以从事教育研究为主,但偏重基础教育研究和教师教育研究,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力量薄弱,专门从事高等教育的研究机构较少。三是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研究表现突出。这是由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实质上已经是综合性大学,尽管都是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也占据重要的地位,但是因这两所高校从事教育研究的教师队伍规模庞大(超过800多人),研究领域广泛,并且有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因而在高校学术评价领域的研究比较突出。四是地处武汉的一些特色性行业高校如长江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研究比较突出。例如,长江大学由江汉石油学院、湖北农学院、荆州师范学院、湖北省卫生职工医学院合并组建,但是石油天然气行业特色明显。而武汉纺织大学是在武汉纺织工学院、湖北省对外贸易学校及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并入的基础上形成的,纺织行业特色一直比较明显。这两所高校的特点是没有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专门机构,而是由教育学院、管理学院及发展研究院等机构人员来完成。通过对两所大学研究机构人员做进一步分析,发现该领域研究主要是由以刘在洲为核心的研究团队承担完成,由于刘在洲获得过华中科技大学的教育学博士学位,比较关注教育问题,因此,这两所大学关注高校学术评价问题,主要是由于个体原因造成的,特别是由于刘在洲等人的单位变动,造成了研究机构的变化。

(四)核心作者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类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影响较大的作者集合,也称为活跃作者群。[9]高产作者或者说核心作者群是形成新的研究趋势的中坚力量,他们发挥着学术研究的导向作用,不断将学术研究推向新的高度。[10]

研究通过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统计562篇文献的作者,生成作者合作图谱。这些文献共包括作者720位,表明在高校学术评价研究领域已有一支稳定、规模较大的研究队伍。根据普莱斯定律来确定高产作者的选取标准,[11]核心作者的计算公式为M=0.749(Nmax)1/2,其中Nmax=8,即最高产的那位作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为8篇,计算M=2.118,取整数,即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的作者为核心作者。通过可视化分析,核心作者共计23位,具体作者及发文量状况如表2所示。

表2 作者发文量统计表(2篇以上作者)

从表2来看,发文量为2篇及以上的作者共23位,尽管从事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作者较多,但不同作者的论文产出量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刘在洲、邱均平、陈文娟在该领域研究中发文量最多,均超过5篇。这表明,高校学术评价研究比较集中,存在学术产出能力较高的核心作者群,他们成为推动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重要力量。另外,这些核心研究作者普遍具备学历、声望等较高的特征,例如邱均平、陈文娟、宗晓华、陈士俊等人,他们来自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知名高校。

为了进一步分析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研究对作者的合作关系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关于作者合作关系的知识图谱如图3所示。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作者,节点的大小表明发文量的多少,各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即某篇论文由几位作者共同完成。从图3来看,在作者合作关系中,已经形成了刘在洲、张云婷、徐红、陈承,陈燕、刘益东、赵荣辉、张建锋、姚冬萍、杜瑞军,杜瑞军、白华、张会杰、徐英、王媛、马佳妮三大研究网络。作者合作网络中的拓扑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双核型、网架型和星型。[12]其中,双核型是指2人合作创作的团体,网架型结构是指任意2位作者之间都有合作关系的团体创作模式,星型结构是指作者分布离散程度大的模式。从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结构来看,最多的是星型结构(54.2%),其次是双核型结构(32.4%),网架型结构仅出现在5~8人的合作团体中,说明星型结构是主要模式,而高校学术评价研究多采用团队合作方式。从作者合作网络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作者之间的网络合作密度为0.0075,这说明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密切性不足,交流互动存在一定障碍。23位作者中形成了15个合作团体,但数量最多的是1个人做的学术研究,其次是2人组成的小团体,最大规模的合作团体有8人。由此看来,数据的开放共享、科研的互动交流仍待开发。学术研究是基于共同体的相互启迪、相互激发、相互推动的智力性活动,需要学者们的相互合作,因此,该领域的学者研究还需要与更多的专家交流合作,拓展更广泛的研究领域,这样更有利于科研成果的产出和学术评价研究的进步。

图3 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作者合作图谱

(五)高校学术评价的研究热点分析

研究热点是指一段时间内学者们相对较多地开展研究的某一内容或主题。对研究热点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该领域的关注焦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关键词是一项研究的中心词语,代表了该研究的具体领域及主题,在知识图谱分析理论中,认为关键词分析是揭示一段时期内学术评价领域研究热点的重要方法。本研究在Citespace软件中以关键词为节点,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可视化分析,以获取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热点。研究对562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分析,选择频次位居前20的关键词,具体如表3所示。

表3 高校学术评价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表3显示,入选频次位居前20的关键词,最高为高校,频次为51,最低为评价机制,频次为9。

为了进一步分析各关键词之间的关系,研究将562篇文献导入CiteSpace信息可视化软件,运行节点选择“Keyword”,以关键词为节点运行可视化分析,形成高校学术评价研究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能够挖掘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热点,共生成462个节点、826条连线、密度为0.0078,具体如图4所示。其中,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关键词,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频次的高低,年轮的颜色表示其时间分布,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关键词之间的共现关系,其粗细表示共现强度,颜色对应节点第一次共现的时间,圆圈代表关键词节点,节点越大表示该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越高。[13]

图4 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图4和表3反映了1998—2023 年5月主要高频关键词及其聚类的局部分布情况,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高校学术研究的研究主题、研究热点和研究范畴。经统计与归纳整理,反映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主要有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学术不端与学术道德、评价制度与机制三方面,它们代表着近20年来高校学术评价领域的研究热点。本研究在阅读文献和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重点评述。

1.聚焦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

高等学校科研绩效评价是一种学习内化的应对行为,[14]对提升高校科研能力、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具有系统性指导和长期性指引作用;对高等学校开展科研、学术评价,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与作用不容忽视。[15]近些年来,随着功利主义价值理念在很多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高校绩效管理思想被广泛运用。从科研绩效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来看,发现已有研究在科研绩效与评价指标、效率评价、元评价、质量导向等关键词之间形成了重要连线,组成了比较大的研究网络。同时,绩效评价、评价、效率评价、科研绩效、科研效率等成为高频关键词,因此,可以认为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是研究热点。经过文献统计及回顾,发现科研绩效评价研究热点主要聚焦在评价绩效、评价价值(效率导向、质量导向)、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交叉评价、分类评价、tobit回归、deal模型、DEA 评价方法等)方面。如刘天佐、许航研究撰写了《我国不同区域高校科研投入产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DEA-Tobit模型的实证研究》;周丽琴等人的《基于元评价的高校科研绩效量化考核评价》相关研究;张运华则运用交叉评价模型为高校认识自身科研绩效存在的不足提供了现实可能;[16]杨忠泰根据事物同类可比的原则,建立健全高校科研分类、分学科评价的差异化评价体系,有助于营造较为宽松的科研环境;[17]孙群英等人探讨了“双一流”高校建设过程中,利用分类学术评价体系解决高校评审中的诸多问题的必要性;[18]姜永葳等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比较了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高校科研绩效成果存在的差异并分析了原因;[19]张帆则运用数据包络分析 DEA 评价方法对高校科研绩效进行了研究,这是一种以相对效率为基础的评价方法。[20]

2.聚焦学术不端及道德规范研究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科研工作者违背公认的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在科教兴国战略实施背景之下,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校学术诚信与学术规范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加大高校科研诚信及学术道德建设研究成为当务之急。

从学术评价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节点可以发现,学术诚信、学术道德问题、学术道德教育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并形成了一个研究网络。同时,学术道德、学术道德教育、学术不端行为成为高频关键词,说明学术不端及学术道德研究是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的热点。根据文献统计分析发现,该热点主要涉及学术不端的涵义及行为表现、学术道德问题与对策、学术道德失范原因与学术道德教育等相关研究。例如,常亚平等人将学术不端的概念界定为:为了骗取社会承认而在科学研究与评价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违背学术道德和一般社会道德的行为,并将其分为侵占他人成果、妨碍他人研究、合谋作假、沽名钓誉等几种类型;[21]何亚群、郭照冰研究了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面临的评价体制绩效化、学术权力“泛行政化”等难题,并探索了我国高校学术道德建设走出困境的重要策略;徐飞分析了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的成因并提出了防范策略;[22]赵磊等人针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的现象,建议加强学术道德教育,改革学术评价机制,加强社会监督;[23]李瑛认为学术不端检测是净化学术腐败行为的重要历史选择,高校学术研究推广学术不端检测理应成为繁荣高校学术研究的必由之路;[24]陈何芳认为要充分发挥学术规范机构的作用,促进高校自律,方能打破学术不端的“利益共同体”;[25]蒋来等人通过梳理近十年我国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典型案例,分析了其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提出“疏、堵、防、治”相结合的长效治理机制;[26]么加利认为从缄默层面来看,学术不端行为是群体性的学术失范,唯有唤醒高校学术工作者的社会良知,方能激活学术主体的旨趣。[27]

3.聚焦评价制度及机制研究

评价是通过设定指标测量并对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具体评价体系来达到合格鉴定及诊断改进的一种管理手段。由于有科学理论及客观方法的支持,评价正受到管理者越来越多的推崇。随着大学科研功能的大力提升,如何构建科学完善的学术评价制度成为研究者的关注焦点。有学者提出,“对于高校教师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仍未建立起科学有效的操作规范”[28];关于如何进行学术评价,有学者指出,“真正的学术评价是历史评价,只能由学术史作出评价;若出于科研管理要求,需进行学术评价,那种评价也是暂时的、相对的,并且只能由学术共同体作出评价”[29]。

从评价制度研究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节点来看,发现学术评价制度与学术团队、同行评议、学术共同体、创造性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形成了重要连线,并形成了比较大的研究网络。同时,评价制度、评价体系等成为高频关键词,充分表明评价制度及评价机制成为研究热点。据统计,该热点主要涉及高校评价制度面临的困境、评价过程管理及评价机制改进等内容。如周志成、李广海、庾光蓉、苏宝利等人都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胡锦绣分析对比了美、英、澳三国较为成熟的高校科研评价制度,为我国高校科研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借鉴;[30]李广海认为高校教师具有“复杂人”的特质,即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特质,因此高校应依据“复杂人”特质进行学术评价制度的变革;[31]杨明等人借鉴了美国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并结合我国高校学术评价现状进行反思;[32]石晶等人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受欢迎的原因,对如何真正实现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提出建议;[33]苏宝利等人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分析了我国高校学术评价机制的环境及历史演变,指明学术腐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建议;[34]张廷亮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高校学术评价过程出现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提出了解决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策略;[35]庾光蓉等人针对现行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原因,提出了有效推动高校学术评价制度改革的具体建议。[36]

四、已有研究的改进建议

以上通过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我国高校学术评价从时间变化、期刊发文、核心作者、研究机构、研究热点等几方面进行的分析,显示高校学术评价研究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

(一)加强高校学术评价的元研究,构建高校学术评价新理论

就评价方法而言,国内在采取定量或是定性的方法进行学术评价上一直存在争议,这种争论既来自科学主义与后科学主义之争,也来自对高校教学科研活动是否可以量化之争。长期以来,高校学术评价多以最终的学术成果来研判科研人员的学术水平与学术能力,忽略了其在科研探究过程中的创新性与学术贡献。高校学术研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活动,它既包括如科研经费、发表论文数量等可以量化的内容,也存在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及效益、论文创新性及思想性、论文质量及前沿性等无法进行量化的内容。因此,学术评价既不能简单地套用科学主义的量化方式,也不能简单地采取传统的后科学主义的定性方式,要根据学术研究的内在规律及发展逻辑建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37]特别是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亟须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在高校学术评价研究中加强元研究,构建高校学术评价新理论,扭转传统高校学术评价唯论文、唯文凭、唯数量等问题,要将学术评价引向注重过程性、发展性评价的轨道上来。

从事高校学术评价的元研究、构建高校学术评价新理论需要有基本的遵循。高校“作为从事高等教育研究活动的学术组织,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只有扎根于高等教育实践需求,遵循应用性的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逻辑,才能不脱离高校学术评价的实际,才能在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完善理论体系”[38]。《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高校的本质属性是立德树人,高校学术评价研究还要“重新回到立德树人的目标上来,注重评价对象的发展”[39]。高校学术评价元研究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才能确保高校学术评价不偏离高校的本质属性。同时,高校学术评价的元研究,要基于新时代人们对美好教育追求、高质量教育发展要求、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需求的评价理论阐释和规律发现,从基本原理上解决高校学术评价新问题,构建基于同行评议方法、内容分析法、叙事研究法和现象学还原与解释理论等的新型评价理论。

(二)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重塑道德为先的学术评价新标准

在我国“追赶型”社会中,高校学术研究的“追赶型”思维无时不在,追求多、快已经成为学术研究评价的主导价值理念。在此价值理念影响下,高校学术研究道德严重下滑,学术抄袭、数据造假、成果占用、人体基因编撰、学术研究者附属经济与政治等学术失范现象屡见不鲜。如“天大厦大两硕士论文雷同”“小学生研究癌症获全国奖项”“清华大学马某学术论文抄袭事件”等。究其原因,除外部评价体系引导学术研究走向畸形发展之外,“师生恪守学术诚信不足,对学术缺乏敬畏之心,学术研究道德氛围欠缺等学术研究道德教育不足是主要原因”[40]。《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教师学术道德作为师德师风的重要内容构成,高校理应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学术评价标准,把学术道德作为学术评价的先决要件,这是防止学术失范、维护学术社会公共属性的根本要求。

加强学术道德教育的评价研究,重塑道德为先的学术评价新标准,首先要加强学术道德的评价研究,它包括学术职业生涯的道德教育评价研究和学生学习阶段的道德教育评价研究两方面内容。学术职业生涯的道德教育评价研究主要聚焦教师学术行为的道德教育规律,发现教师学术研究职业生涯中学术道德教育的基本阶段、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据此构建科学的评价标准体系,引导教师提升学术道德。例如,学校应制定并完善关于学术失德行为的惩处文件,以制度约束提升学术道德重视程度。[41]学生学习阶段的道德教育评价研究是从学习论角度探究学术研究道德教育规律,寻求学生学术训练过程中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并进一步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例如美国负责任教育(RCR)将知识产权、学术伦理作为教育内容,面向研究生等人员开展科研诚信教育,引导研究生群体形成学术规范的思想。[42]其次,要把学术道德教育评价作为学术评价的优先标准,不但要把学术不道德作为学术评价时的“一票否决”标准,而且要把学术道德放在学术评价各项内容的首要地位,以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促进高校学术道德持续发展,改变传统学术评价中仅把学术道德作为合格性标准而缺乏发展性标准的弊端。

(三)加强学术质量提升的评价研究,健全合乎学术要义的评价新机制

随着我国学术研究力量的大力提升,在简单量化评价机制的催生下,我国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但学术研究中基础理论创新、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成果生产、学术研究被引用和可转化性等严重缺乏,充分说明学术研究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在当前我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发展方式由规模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学术研究质量不高会影响行业产业升级发展和社会整体创新,成为约束社会生产力提升的主要瓶颈。加强质量导向的学术评价机制研究,引导学术评价实现质量导向和内涵导向发展,是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研究发展的现实所需。

重塑质量导向、合乎学术要义的学术评价新机制,对于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培育高素质人才起到正向激励作用,是高校学术评价正向发展的必由之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学术评价机制,是基于质量理论而不是以简单量化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是量化评估与质化评估实质性结合的机制,推动量化评估支撑质化专家评估的方式方法构建。新学术评价机制,还体现在新领域的发现及对传统研究的颠覆及创造,重视质量的学术评价标准还要体现灵活性,甚至要把灵活性作为学术评价的核心价值标准去构建,这样才能塑造出自由宽松的创新环境以及容忍失败的鼓励机制,实现学术对真理的自由探索和符合学术规律的学术创造。新学术评价机制要关注国家学术评价体系建设、第三方评审组织建设,加强学术分类评价,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同行评议机制,构建诊断性和改进性评价机制,从内在机制建设上提升学术研究质量。例如,挪威在学术质量改革方面立足于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且兼顾了国际通用的学术评价标准,通过赋能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助推高校学术质量的提升,以外部监督激发学术质量发展的内在活力。[43]

总之,高校是教育的最高学府,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是人才培育的主要阵地,党的二十大把教育、科技、人才融为一体,统筹谋划,展现了党和政府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要义的新战略思考,为高校学术评价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与要求。[44]从高校学术评价研究状况来看,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成熟的阶段,形成了相对稳定成熟的研究群体,特别是一些综合性、理工类大学研究表现比较突出。但是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还未能充分适应新时代党和政府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发展,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高校学术评价研究还需要在学术评价元研究、学术道德评价、学术质量评价等方面深入开展。

猜你喜欢

发文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学术